《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十五集) 2005/3/1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118-0035
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阿弥陀佛!我们刚刚提到「君子有九思」,提到了「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诸位同修,你刚刚下课有没有力行这四条?学了就要马上用上。「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有疑惑也要懂得就教于人,当然我们就教于人要问对人。之前我们也提到,人在问问题,往往都是问一些可能会认同他想法的人,这么问可能就无法得到很中肯的劝诫,一定要问真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当我们亲近仁者,一定首先要先虚心受教,先要自己归零,把杯子里面的水要先倒空,慢慢把道理听明白,很多疑惑会迎刃而解。你不要还没开始听课就已经把十个疑惑跟二十个疑惑都排好了,假如是这样,那就是胡思乱想,到时候一边听课一边还在那边想问题。
诸位同修,我们今天已经是第七天的课,您一开始来的疑惑,在这个七天过程有没有解掉的?有没有?有!理得心就安。当真正遇到疑惑无法解除,我们可以「心有疑,随札记」,记下来,遇到适当的时机赶快请教,「就人问,求确义」。杨淑芬老师说到,老和尚说有问题都不是好学生,所以杨老师就不问问题,遇到一些道理她觉得还没有办法接受,她就自己去印证。杨老师也要印证「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所以杨老师就拿蚊子、蟑螂来做实验,确实也印证到了。在跟师父上人学习的过程,我也没有机会就教发问问题。很奇妙,每一次心里面有些疑惑,或者生活当中的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只要坐在师长讲经的录相带前面,差不多不用超过十五分钟,就会迎刃而解。
诸位同修,为什么?第一个,当然是我们恭恭敬敬受教;第二个,师长的言语是自性的流露,当我们能够去领受的时候,我们的自性也被唤醒,我们的心量也会拓宽;心量一拓宽,本来有的障碍自然就破除掉了,其实不都是因为分别、执著吗?只要把分别拿掉,问题就不存在了。一开始那两、三年都是这样,屡试不爽。后来慢慢也比较掌握所有圣贤教诲的纲领,慢慢就要用历事炼心,而且是不怕念起只怕觉迟,马上就要观照,马上要转念。因为确实我们没有太多时间在那里打烦恼,太浪费了,有太多事该做。这是「疑思问」。
再来,「忿思难」。之前也提到「言语忍,忿自泯」,一定要能掌控好情绪、脾气。俗话讲,掌握情绪才能掌握未来,假如我们的情绪、脾气掌控不了,很多事可能都在盛怒之下都搞砸了。所以「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这个怒气就把我们所有的善根都遮住了,不只伤了自己,瞋恨的言语一出去,又伤了交情。所以三年交情可能一语寒心,温情就全失了。我们明白到愤怒以后确实难以收拾,就要赶快能够节制我们的愤怒。
诸位同修,你愤怒的时候怎么节制?你们都已经有好的方法,我就不多说了。我们也常常强调要历事炼心,所以你快要发脾气了,看到那个人受不了,你马上念阿弥陀佛,但是还是压不住,怎么办?这时候不要勉强,赶快先缓和一下,离开现场,「对不起,我上个厕所」。然后赶快先出去深呼吸一下,但你出去的时候不要门关很大声,砰!所以进退之间,我们可以视情况而定,不可勉强。
再来,「见得思义」。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任何要获得的东西,绝对要想到应不应该收,合不合乎道义、人情、国法,假如不应该就不可以去接受。《礼记》里面也提到,「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所以古代读书人都是「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面对事情,提起来的都是道义,而不是财富,不是生命,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有个人他堕到阎罗王那边去,阎罗王就觉得:你为富不仁,那么有钱,都自己聚财,不布施给别人,造成很多人都饿死了;所以你的罪业很重,太愚痴了,要判你到畜生道去。结果这个人他就跟阎罗王说:阎罗王,你可不可以让我当母狗?阎罗王就觉得很纳闷:为什么你一定要当母狗?他说:因为「临财母狗得,临难母狗免」。你看他到了阎罗王那里,贪心还是放不下。你们要判他去哪里?下地狱去!所以要「见得思义」。
我们来看看这是儒家的教诲,其实「见得思义」,不贪;「忿思难」,没那么难!不瞋;「视思明,听思聪」,不愚痴!所以言语中肯,就不会妄语、两舌、绮语、恶口,口业在其中。这里「疑思问」,不疑惑。不贪,不瞋,不痴,不疑,还有什么?不慢,你能够「色思温,貌思恭」就是对人的恭敬心,不至于会傲慢。而这些也都属于身业,包含口业、意业在内,所以英雄所见略同,确实如此。
我们「泛爱众」在这里告一个段落,当我们能够真实去落实「泛爱众」,相信你的人际关系会非常和谐。《无量寿经》里面也有提到「敬于佛者,是为大善,实当念佛,截断狐疑,拔诸爱欲,杜众恶源,游步三界,无所罣碍,开示正道,度未度者」。诸位同修,什么时候要「游步三界,无所罣碍」?什么时候开始?现在开始。所以要「拔诸爱欲」,从我们的贪、瞋、痴、慢、疑根本烦恼拔除,就可以「杜众恶源」,我们也都明白,万般将不去,又何苦来哉!
师长也常常说到,真正了解六道轮回的事实真相的人,绝对搞烦了,不想再搞了!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怎么那么少人点头?有没有这种感觉?有!假如你们还没有,那你们继续搞,我们不搞了。所以现在就能够「游步三界,无所罣碍」,开始「开示正道,度未度者」。正道在哪里?在《弟子规》,在《十善业道》。能够真正做个善人,与佛的磁场就相应,这时候又懂得发愿念佛,那就求愿必生。
我第一年教书的学校,刚刚也有提到,我们都主动去当导护,跟这些家长拉近关系。后来我去了海口,回来我们也要多请客、多送礼,拿了些海口的名产到学校去探望这些同事跟小孩、学生。人生每一段缘分都是非常希有,非常珍贵,记得那时候,全校的老师二十几个人同时在一个办公室,就好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有什么好喝的、好吃的都是一起共享。那时候我又吃素,他们刻意每天帮我们煮素菜来,受人点滴,要涌泉相报。所以我回到学校去,请大家吃东西,他们也很关心我在海口做的事情。结果跟他们一聊,校长听完马上说:你马上跟全校老师演讲。校长接着又说:只要老师懂得做人的重要,每天花十分钟教小朋友,你每天十分钟,小孩感谢你一辈子。我们听到校长这番话很感动,当天下午讲了一场,同仁反应也不错。后来校长说:下午只有一半的老师来,明天早上再讲一场,全校老师一起来。所以每一段缘,我们都可以不断的去提升之间的一种默契,提升入法眷属的境界。我们要努力修学,这样就能够让这一生所有与我们有缘的亲朋好友都能听闻正法,都能当生成就往生极乐的殊胜因缘。
我们时时要立愿,「愿将东土三千界,尽种西方九品莲」,这样我们的心就跟阿弥陀佛的心相契。我们看到弥陀的愿是「速生我刹受安乐,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无边苦众生,我行决定坚固力,唯佛圣智能证知,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我们念《无量寿经》,第一次掉眼泪在哪一句?「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阿弥陀佛是真心真意要救度我们,要让我们离苦得乐,往生成佛。所以诸位同修,那只手我们一定要举出来,阿弥陀佛那边你不用担心,他是已经连续十届的跳水冠军,一定可以把你救起来。从哪里救起来?轮回的生死海之中。我们感受到弥陀的悲愿,我们也有责任帮弥陀一起分担救度众生的大事。
接下来,我们进入《弟子规》第六个单元「亲仁」。这个「仁」字也是会意字,两个人,代表一个是自己,一个是他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处处都能够同理心去感受他人的需要。所以我们要「亲仁」,亲近仁德之人,也要了解到什么样的人是有仁德的人?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观察到是不是仁德之人?第一个,存心仁厚;第二个,以身作则,为人谦卑。
杨老师跟我在海口差不多三、四天,我们就飞上北京,到了山东去拜孔子。在那几天当中,有一天跟着杨老师去买水果,一个老人家推著一车的水果,老师买香蕉就买了一些可能明后天不吃就烂掉的香蕉。我们一看觉得怪怪的,一般挑要挑什么?挑好一点的!结果回到家里,杨老师就说了:这个水果再不买就坏了,水果就糟蹋了,老人家也没钱赚,我们既然要吃,就不要浪费掉。所以我们可以从很多小事去看到这些有德行的人的存心,我们要善学,你就会有所收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