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kong法师 华严经讲述菁华(第230集 文字)新加坡净宗学会

admin 华严经讲述菁华评论阅读模式

华严经讲述菁华 (第二三O集) 1999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045-0230

 

请掀开经本,月天子长行第七句看起:

 

【普游不动光天子。得能持清净月普现十方解脱门。】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一个提示,文字虽然不多,意思很明显,「以佛智风,持大悲月,使明见正觉,离苦清凉」。菩萨的德号意思很深,『普游不动光』,「普游」是说菩萨教化众生,十方世界众生有感,佛就现身,像平常我们赞叹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楞严经》里面我们所读到的,菩萨随类现身、随机说法,这是普游的意思。凡夫普游,心是散乱的,没有智慧;菩萨虽然是现身说法,同时现无量无边身,接触无量无边的境界,他的长处就是不动。「不动」是定,「光」是慧,他没有失去定慧,定慧做主宰。戒定慧三学,我们在这里都看到了。普游是戒学,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面,所谓是善缘恶缘、顺境逆境,他都能够相处,这就是戒学。什么样的环境他都能适应,随缘而不攀缘。持戒达到最高的境界就是随缘,这是持戒达到最高的,样样都像普贤菩萨教导我们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恒顺、随喜就是戒律达到最高的境界,功德就是不失定慧,他的心如如不动,他的慧清净明了。

 

下面说他的得法,『能持清净月普现十方』。「能持」是他自己的功夫,自行;「普现十方」是利他,化他。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提示,「以佛智风」。什么是「佛」?这个字是个关键,我们必须要认清楚,佛是自性,佛是性德。绝对不是说菩萨是依释迦牟尼佛的智慧、依阿弥陀佛的智慧、依诸佛的智慧,那就错了,那还是依靠别人,不是你自己的真智慧。初学的菩萨一定要依佛,不是此地讲的境界,此地讲的境界,这都是法身大士的境界,完全是性德。自性本具的理体是法身,自性本具的智慧是报身,自性本具的能力是应化身,三身都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的,都是为一切众生造福的。服务跟造福事相非常复杂,无量无边,我们现在讲服务的科目无量无边,但是服务的总纲领、总原则只有一个,那就是破迷开悟。无论是哪个项目,无论是什么方式,总而言之,都是帮助众生觉悟的,这个叫佛法;如果不是帮助众生觉悟的,这就不是佛法。佛法跟世法差别就在此地,世法目的不是教众生开悟,佛法是教众生开悟。开悟要有高度的智慧、圆满的智慧、真实的智慧,这叫佛智。「风」是比喻,风是动的,不是静的,就是说以智慧服务叫智风。你有智慧,你自己藏在深山里面不出去,不帮助别人,那有智,风没有了,所以要懂得这个风的意思。特别是夏天,清凉的风,人接受的时候感觉得非常舒畅。这是诸佛菩萨从自性里面流出来的智慧之风,我们现在人讲磁场,那个磁场不一样;中国人讲风气,这风气就不相同,高度的智慧。

 

「持大悲月」,月是比喻,月是比喻清凉。这一段都是月天子,清凉的意思。日光太热,长时间暴露在日光之下,人感觉到不舒服,但是月光之下清凉。什么是月?此地月不是真的月亮,比喻大悲心是月亮,持大悲月。有智慧,有高度智慧又有慈悲心(悲月就是慈悲心),这样才能帮助社会,才能帮助众生。下面就是帮助一切众生的纲领;纲目就太多了,那个不用细说,说的是纲领,「明见正觉」,帮助众生开悟,底下一个是离苦得乐。所以菩萨看到众生享乐,欢喜,决定不嫉妒;菩萨看到众生受苦,慈悲心就现前。欢喜众生开悟,欢喜众生得乐。换句话说,在一切时、一切处,我们今天讲是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在这些境界当中,你有高度的智慧,你有真实的慈悲,帮助别人,无论从事哪个行业,无论用什么方式,都是帮助人觉悟的。但是一切众生迷在理上、迷在事上,有种种不同。事相上的差别无量无边,所以佛开无量法门,对治众生无量烦恼。烦恼是迷而不觉,智慧是觉而不迷。所以菩萨应机说法,因时、因地、因人、因物,方法手段就太多太多了。但是这些全叫枝枝叶叶,虽是枝叶,任何一个枝叶都能够通达到根本。我们学佛难在哪里?难在执著这个枝叶,不肯再去寻根,所以永远不能解决问题,你得的智慧是小智慧,你所悟的一点点。像一棵大树一样,我们闻法是一片叶;深入研究,再一深入的时候,研究有几个枝,你把枝找到了,这一个枝里头有几片叶,晓得这几片叶是同一个枝。但是这个枝跟那个枝还有差别,还要打架;功夫再深入的时候,从这个枝又找到一个大枝,原来这几个小枝还是同一个枝。最深入、最彻底的是找到根,晓得原来整个大树是一桩事情,所谓是一个身,一个生命共同体。那个根是什么?根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同一个根,这个根就是我们这个经上讲的「大方广」。大方广都明白了,这个人就圆满成佛,证得圆教的佛果。

 

我们今天难!佛在经上常讲「深解义趣」,我们解得很浅,而且还有一个大毛病,得少为足,到这个地方自以为了不起,自以为已经圆满成就,这个事情就难了。所以佛给修学大乘的人定了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金刚经》,《金刚经》的标准是什么?破四相,破四见。经一开端,佛就说得很好,「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不是真菩萨,真菩萨决定离四相。声闻、缘觉我相离了,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离。这四相要配二执来说,我相就是我执,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三条是法执。佛在经上常讲,小乘人我执虽然破了,法执犹存。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我们讲得更白,大家更好懂,执著放下了,但是还有分别;执著是我执、我相,分别是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属于分别。你分别没放下,出不了十法界;我执没有放下很可怜,出不了六道轮回。放下我,六道轮回出去了,外面还有一层十法界;必须把分别也放下,你才超越十法界。这个时候,你才真正明见正觉,这个正觉是菩萨正觉,不是二乘的。此地讲的正觉是正等正觉,不可以看作正觉,因为正觉是小乘,《华严经》是大乘,是正等正觉。他的经文四个字一句,整整齐齐,所以他不写「明见正等正觉」,但是我们一看,意思完全明了,此地的正觉是正等正觉,圆教初住菩萨所证得的。

 

「离苦清凉」,这个苦是十法界,不仅是六道,是十法界。十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佛,天台大师判教,判他们是六即佛里面的相似即佛,不是真的。十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佛是相似位;出了十法界之后,这叫分证位,真的不是假的,那是真佛,不是假佛,这个时候才离苦清凉。所以离苦清凉,名正言顺是在一真法界,十法界里头没有,这是《华严经》,华严的境界。这些月天子,我们从这里看,岂不都是诸佛如来化身吗?没有凡夫。我们要学,实在讲,读《华严》,一部《华严经》念完了,自己应该成佛。跟着这个经典里面所说的理论、方法、境界提升,读一卷就提升一层,读一遍又提升一层,念上个几年哪有不成佛的道理?古大德教给我们随文入观,重点在入,随着经文我们要契入。契入用现在话来说,改变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的行为,这真修行,否则的话我们念不叫白念?念了以后,我们心里就产生变化,这个变化就是转迷成悟、转凡成圣。佛法常讲「教化」,佛教了我们,我们心里就起了变化。

 

苦是指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烦恼要不离,没有办法觉,烦恼障碍了我们的觉性,烦恼障碍了我们的悟缘,我们觉悟的机缘被烦恼障碍住了。所以一定要断烦恼,要改自己的毛病,要改自己的习气,把我们性德里面的障碍断掉。功德就是清凉,清凉自在。这是说的法身大士,他们随类化身,无时无处不现身,众生有感,他就有应。众生之感从来没有间断过,众生太多了,我们遇到困难,心里会想到佛,念一声佛菩萨的名号,佛菩萨立刻就有感应,感应很快,感应也很明显。但是还是怪我们自己,我们的心不清净,我们的心不定,我们的念不一,第一个念头念阿弥陀佛,第二个念头又想别的事情了。所以诸佛菩萨虽然有应,我们还没有发现、还没有注意到的时候,妄念又起来了,这是我们学习的毛病,大毛病!我们还常常怪佛菩萨不灵,佛家讲有求必应,我求都没有感应,怨天尤人,不知道这个毛病究竟发生在哪里。

 

实在说,我们的毛病真正的原因,就是不知道亲近善知识,不知道亲近善友,这才是我们一生空过的第一个因素。古时候,虽然在物质生活比我们现在艰难、缺乏,可是成就的人很多。现在科技文明发达,物质生活富裕,伦理道德的理念失掉了、没有了,不懂得怎样亲近善知识,不懂得怎样去学习,没有人教,教了也不肯接受。但是佛菩萨非常慈悲,还是不停不断的在示现,可是我们就是看不出来。希望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能给我们有一些启示,我们通过《华严经》的学习,逐渐逐渐能够看出我们生活环境的真相。这个真相就是诸佛如来的示现,大乘经里面常说的六尘说法,你能够发现,你就入境界;你没有发现,你没入这个境界。这是要细心,契入不是容易事情。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11月8日04:33:2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616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