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新加坡护国息灾超荐三时繫念法会开示 悟道法师主讲 (共一集) 2014/5/24 新加坡滨海湾金沙博览会议中心 档名:WD21-064-0001
src="http://bd.amtbvod.com:88/vod2/mp4/WD21/WD21-064/WD21-064-0001.mp4
尊敬的诸位法师,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以及网路前的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弥陀佛!今天也非常难得,我们新加坡的同修大家发心来举办护国息灾三时繫念法会。这个护国息灾繫念法会的因缘,是在二OO八年四月二十五日在庐江实际禅寺,当时我们上淨下空老和尚接收到很多方面的讯息、一些新闻报导,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大的灾难,所以就请当时实际禅寺满公老和尚启建「护国息灾三时繫念法会」。当时接到的讯息说灾难很大,原来满公老和尚邀请做四十九天(本来我去只是做一天,后来满公老和尚写了邀请函,希望能做四十九天),后来做了一个星期之后,又接到讯息,这个灾难太大,四十九天还是不行,必须做七百天。当时我听到这个事情,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做三时繫念做这麽长的时间,主要的因缘是为了护国息灾。
做了十八天,二OO八年五一二四川汶川地区就发生规模很大的大地震,当时这个灾难发生之后,我们才理解我们淨老和尚为什麽提倡「护国息灾百七繫念」。当初提出来我也觉得太不可思议,法会哪有做那麽长的?但是也没办法,灾难的确太大太多,可以说这个地球上的灾难,我们每一天打开新闻报纸、报章杂志,这些讯息真的是一天比一天多,一次比一次严重。这个灾难还是一个预兆而已,古人讲「吉凶未至先有兆」,看到这个预兆,我们就知道后续的灾难就更大、更严重,这是我们可以肯定的,必然是这样。一般世间人不学佛,或者没有宗教信仰,现在人大多数相信科学,科技的确也给我们生活上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科技它并不是万能的,科学、科学家他没办法息灾,他也没有办法化解灾难,他只能告诉你有灾难。但是灾难怎麽发生的,为什麽有灾难,这个原因科学家就不知道,当然他也就没有办法去化解,这一点我们也是可以确定的。因此我们学佛的弟子,根据佛在经教,包括中国儒道的圣贤教育,在历史这些史册上的记载都很详细的给我们说明灾难的由来,为什麽有灾难,怎麽样才能够化解灾难,这些古圣先贤、佛菩萨在经典上都有明文的开示,我们如果能够依教奉行,灾难是可以化解的。
「护国息灾」这个名称,是二战的时候上海佛教界举办一个护国息灾大法会,请印祖讲开示,讲了八天。现在有单行本流通《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所以,「护国息灾」这个名称,是从印光祖师到上海开示,出了这本小册子,这个名称的由来就是从这裡来的。息灾的方式很多,我们淨宗这二十几年都做三时繫念,所以我们淨宗的弟子也就以这个繫念法会来息灾。印祖开示,护国息灾根本的方法在于吃素念佛,吃素就是戒杀,念佛求佛力加持。如果近人能念佛,近人就是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够念佛,这个地球上也就不会有灾难,这些天灾人祸就不会发生了。如果有少数人念佛亦可减轻,就是没有办法所有的人都来吃素念佛,但是有少数人吃素念佛,也可以把这个灾难减轻,把发生灾难的时间缩短,把发生灾难损害的程度降低,或者把发生灾难的时间往后推迟,这是少数人。我们现在这个地球上从人口的比例来讲,念佛的人、吃素的人还是属于少数,虽然少数,但是对于减轻灾难是有一定的帮助。如果能多劝一个人念佛,就多一分消灾的力量,这一点我们也是可以肯定的。因此我们护国息灾繫念法会现在在世界各地有很多道场都在做,每一个道场唱腔仪轨都不尽相同,也不太一样,腔调不太一样,这个也没有关係,只要至诚恭敬来做就会有感应。
我们新加坡的同修,因为这些年我也比较忙,所以实在讲,我们台北双溪淨老和尚要我们做十年的百七繫念,这些法器人员、出家法师也不够用,所以也就没有办法很固定的来跟大家结缘。这次我们大家又发心,可以说盛情难却,因为我可以理解我们新加坡这些老同修,大家的感受。早年,在二十年前,韩馆长在世的时候,那个时候淨宗学会还没成立,在佛教居士林办佛七,馆长就叫我来主七。大家跟着我长期唱诵的,前后有二十年的时间,所有一些老同修大家还是很怀念,我们的唱念仪规。唱念仪规也没有一定,所谓法无定法,大家共修只要整齐就好,大家喜欢、整齐就好。所以美国有一个淨宗学会,那个会长他做三时繫念喜欢佛光山的调,请佛光山的法师去做法会,那也很好。有一年他请我去做三时繫念,我说你们都这麽久了,这几年你们都请佛光山的法师来做,你们就继续请他们来做,因为腔调不一样,大家可能唱起来就不整齐。当时这个会长给我讲,他说没有问题,我们这边什麽调都会跟的。他既然这麽讲,我就去做了,结果做了之后,他们还是我唱我的调,他们还是唱佛光山的调。后来这一场下来,我就给会长讲,我说还是不行,因为你们唱习惯了,我也唱习惯了,大家的腔调不一样,在一起共修就不整齐,不整齐就不庄严。所以我就建议会长,我说你还是请佛光山的法师继续来做,这样就比较整齐。因为我们淨宗也没有规定,你一定要用我们华藏的,也没有;要用我的,也没有这个规定。只要每一个道场你喜欢哪个法师,你请哪个法师都好,只要至诚恭敬的做都好。
这次法会的因缘,也是一些老同修,实在我最近时间也是很忙的,到马六甲,我们这边同修去,他就一直邀请。所以也是盛情难却,大家还是很怀念,我以前二十年来带大家唱诵的腔调仪规。所以这次的因缘,主要是我们新加坡四众同修大家发起。这个因缘,我们现在还是护国息灾这个阶段,现在天灾人祸非常多,我们决定不可以说没有灾难,灾难是一天比一天多,而且都是突发性的,没有预警的,突然发生的。你看每一天报纸天灾人祸愈来愈多,天灾人祸这麽多,什麽原因造成的?人心不善造成的,人的心不好。人心为什麽不好?没有学习我们老祖宗的圣贤教育、佛菩萨的教育,人心都坏了,所以灾难就多了。
今天这裡大家有没有这份文章?这个有没有发给大家?大家有没有?我请我们大会印了五千份,就是一个人发一份给大家,没有是吗?这份资料我在雅加达,我们淨老和尚交给我。这个是汤恩比博士在七十八岁至八十四岁之三部着作的彙整报告(初稿),有三张。这一份我们老和尚叫我带回去台湾念给大家听,那天我在雅加达先练习念一次,今天念第二次,再来再到棉兰再念一次,到马六甲再念一次,我就念四次了,回去台湾再念就比较熟悉了。这个有没有印出来?如果印出来就一个人发一份给大家。好,等一下如果印出来,请义工再发给大家。我先将这个念一念:
「本报告主要是彙整并编写自汤恩比博士于一九六六年出版的《转变与习性》、一九七四年出版的《汤恩比论汤恩比》,以及一九七六年(汤氏过世的隔年)出版的《人类与大地母亲》等三部书籍」。
「汤恩比博士在七十八岁至八十四岁之三部着作的彙整报告(初稿)。以下开始。」这是有人把汤恩比博士他这三部着作,他把它节录出来做一个整理,做一个简报。
「汤恩比博士认为,在当今这个精神文明消退而技术文明昌盛的时代中,人类必须抉择,他是要从贪婪中彻底回头,或是要面对文明彻底毁灭的灾难。」这个是第一段,这个一段就是精神文明消退,技术文明昌盛,人类的贪心不断的增长,增加就造恶业,造恶业就会有大灾难,这是我们人类现在选择这个文明彻底毁灭的灾难,还是要避免这个灾难,现在是关键的时刻。
「汤氏表示,过去人类并没有能力去做一些难以挽回的事情;古代的文明虽也会经历灾难与消亡,但新生的文明随后便接替而生。然而,当今的人类却有力量灭绝生命,并终结人类文明的历史。有鑑于此,汤氏警告我们,不能够让人类走向灾难的边缘。」现在的人类跟过去的人类就不一样,现在的人类有力量灭绝生命,而且还可以终结人类文明的历史,过去的人类没有这个力量。过去有灾难,但是那个灾难过了,它又有新的文明会随后就产生。但是汤恩比他预测,现在的灾难如果发生,那就无法恢复新生的文明,是彻底的破坏。所以汤氏警告我们不能够让人类走向灾难的边缘。
「汤氏在他八十三岁时曾经提到,在当今这个时代中,即使人类没有遭遇到核武战争,然而,人们在心理、道德,以及精神层面所遭遇到的溷乱与困境,却已宛若是一场真实战争的浩劫。」这是汤氏他在八十三岁那个时候也曾经提到,说现在人类虽然还没有遭遇到核武战争,但是现在人的心理(就是精神)、道德,以及精神层面所遭遇到的溷乱与困境,却已宛若是一场真实战争的浩劫。这是真的,现在世界的人类,不管哪一个国家,的确是贵而不安,富而不乐,有财富生活不快乐,有地位没有安全感。前几天报纸我看到台湾捷运站有一个大学生拿着刀乱杀人,在车站杀死了四个人,伤了二十九个人,根据报纸的报导,他的心裡很早就想杀人。这个情况,我们也可以知道受现在这种科技文明的影响,特别是电脑网路、电动玩具这一类的,他真的就拿刀出来杀人了。我们读到这一段,真的是有感而发,真的现在的人,不管在哪个国家地区的人,是生活在好像一场真实战争的浩劫,心裡不安,觉都睡不好,的的确确是这样。我们一般讲磁场非常不好。
「在汤恩比博士辞世的大约前两年,他接受在欧洲举行的访谈,当时他老人家指出,只有当人们能够回归到从前佛陀与基督教圣徒那种克制欲望的生活态度,并遵守那些古老高级宗教节制自我的戒律与教诲时,那麽人类才可以避免文明的毁灭;否则,将来拯救人类的关键途径,有可能将会是一场巨大的灾难。」这一段话也是实际情况,现在要克制自己的欲望谈何容易,现在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大家拼命研发,拼命的赚钱,拼命的消费,有哪一个人有能力能够叫大家停止下来?这个我们真的看到的确是很难的事情,很难很难的事情。实在讲,很难,很困难。如果人们这样继续把贪心发展下去,无有止尽的发展下去,将来要改变人类的思想,要改变人类的看法,有可能将会是一场大灾难。就是大家遇到这场大灾难,大家才会醒悟过来,地球上的人快死光了,大家这时候才感觉错了,这样人才会觉悟。
下面是整理这个稿的人他的话,「(笔者感到,对于这种灾难的提及,实乃是一位八十多岁老者对于人类未来一种既仁慈又痛心无奈的最终期盼与警告。)汤氏认为,若此一灾难能够造成人类物质文明一定程度之破坏,那麽它就可能暂时的拦阻了人类由贪婪走向灭亡的步伐。然而,在汤氏的理念中,真正能够拯救人类的仍是在于人们自发的改过自新。他认为人们需要从贪欲中回头,并且去遵奉高级宗教那些调伏贪欲、克制自我的戒律。但是汤氏也曾提到,他认为人类很可能要等到历经过一些严重的灾难之后,才会开始转变其一昧追求物质欲望的心态,并从而转向对于精神世界的重视;在汤恩比博士看来,这种情形是很可能会发生的(虽然这应当是他所不忍心看到的)。」我们也是不想看到这个,但是要能够回头才有办法避免。
「汤恩比博士表示,在古代的西方世界中,其宗教先知与圣徒们的教诲裡面(也包括了哲学家的教诲中),都早已向世人说明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人类拥有的物质力量愈大,只会置人类于更大的危险之中。汤恩比博士看到了人类正以无止尽的贪婪对科学技术作出极端之运用,并且看到了世界人口的增长,以及地球有限且被严重剥夺的自然资源,他对此表示:古老高级宗教有着精神应当重于物质的教诲,也有着人类应当自我节制的教诫,而在人类历史上,对于高级宗教这些理念的落实与否,从未像当今天这样直接关係着人类整体文明的存亡继绝。
此外,汤恩比博士相信,在当今这个核子时代中,人类若要继续安全的生存下去,世界各国就必须要进行团结与整合;也就是说,全世界在某种程度上的政治统合是有其必要性的;他认为在这个时代中,提倡彼此分裂竞争就是一种走向彻底毁灭的理念与行为。在汤氏的思想中,走向统合是人类在此时代唯一的生存之路。
然而,汤恩比博士也特别说明,要达成不同国家族群之间的政治统合是有其前提的。汤氏指出,从人类不同国家族群彼此互动的历史来观察,不同的族群之间若缺少了道德价值观上的共识,那麽要他们彼此和谐的相处共存是绝对做不到的。」这个是一个政治整合的前提,如果在道德价值观上没有共识,要他们和谐相处共存,那是绝对做不到。
「汤恩比博士表示,无论是中国或是过去显赫于欧洲的罗马帝国,这两个文明帝国的政治统一都是建立在其区域文化统一的基础之上的。汤氏亦提到,在这种文化统一的基础方面,古代的中国实则超越了罗马帝国。汤恩比博士表示,中国能够在两千多年来保持国家大一统的主要因素,就是中国在文化上的统一。他认为,正因为这片中华大地上拥有这种文化统合的基础,所以中国虽然也经历过数次内部政权上的分裂,但是不久之后全国便能够再度回归到分裂前的统一状态。汤氏表示,中国人这种文化上的一致性,早在秦国以武力征服六国之前就已经存在(虽然当时中国各地的文字尚未达成统一),而且这种文化上的统一是一种自愿性、自发性之文化统合的结果。在中华大地上的部族国家,以及周边区域的部族国家的人民们,皆自愿性的加入并且融入到中华文明之中。(换句话说,中华文化向周边区域的扩展并非是靠武力的征服来达成的,而是完全仰仗此一传统文化对于周边部落国家以及其人民的吸引力而达成的。对此,汤氏甚至曾特别提到过中国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汤氏表示,刘邦的祖籍位在江苏,他认为直至春秋时代,江苏省都还在中华文明北方的核心区域之外;因此汤恩比相信,刘邦家族的先人应当也是藉由吸取中华文化后才将自己融入到中华文明之中的。汤氏曾经特别以(主动自愿的)这一形容词来描述在古代中国所发生的文化统一之情形)。汤氏表示,虽然秦国以武力统一全国后不久便灭亡了,但是由于中国拥有这种文化上的内部一致性,因而使得秦王朝所开创的国家大一统之政治成就最终居然远远超越了秦朝本身短暂的政治生命。
汤氏曾提及,近代中国在经历外国人的欺侮与侵略之后,改变了自己本来心包天下的政治理念,从而也成为了世界众国竞技场中奋力求取物质竞争力量的一员。汤氏本人也在六O年代亲眼目睹了中国当时对于国家武力的强烈追求。(按:当时中国的工程师将国家正在发展的原子武器称作争气弹。)
汤氏曾提及,就在西方宗教文明衰退的同时(也就是当西方人远离了基督教教义中那种无私大爱的优秀传统之时),精神空虚的西方世界逐渐兴起了一种狭隘的国家主义。此一理念提倡不同的族群之间彼此分裂竞争,形成了许多独立的地区性主权国家。这些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彼此竞争冲突,甚至诉诸武力。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此一自私短视、只求独胜而不顾人类整体安危的政治理念,实乃西方经历心灵匮乏时的一种表现。汤氏表示,近代的日本在遭受到西方强国的冲击之后,也採取了西方人这种政治理念,并将自己西化以谋取其物质竞争的力量。汤氏表示,近代中国在经历西方的冲击之后,比日本人多忍耐并等待了一百年的时间,自此之后,中国才彻底转变了自己传统的政治理念。中国本来是一个天朝大国,它的心胸原本是涵盖世界的(或者用中国的词彙来说,中国人心中所关心的是天下而不是国家)。汤恩比博士曾用(心怀世界)一词来形容古代中国(也包括其他一些古代文明)的这种政治理念与格局。汤氏表示,近代中国人之政治理念的转变是在经历日本侵略之后才达到最其最强烈的高峰;中国人从此而后也採取了西方的那种政治理念,并希望自己能够藉此摆脱之前所承受的历史屈辱。然而即便如此,我们在汤恩比博士晚年的着作中仍能够看到,他老人家依然对于中国怀抱着无穷的希望与寄託;他依然相信着,在可预见的未来中,中国人终将能够恢复其心怀天下的广阔胸襟;而届时,中国也将可以肩负起人类历史所授予他的使命,带领整个世界走向大一统的和平盛世。
(笔者按:笔者见到汤恩比博士在阐述他本人对于中国人的信心与寄託之时,会附带使用一些委婉的修辞技巧。笔者认为,这或许是因为他老人家自知其想法超出了同时代人们的一般知见甚远,因此他只能委婉而言之。但是,在论及世界未来之治乱与兴衰时,汤恩比博士总是会将他对中国的一些正面想法,安排在其文章最末后的结论之处,而这也正透露出此位睿智老人对于中国确实怀抱着无比之信心。)
观察汤氏晚年的部份着作,我们也可以说,若缺乏了对于中国人的寄望与信任,那麽他老人家或许根本就不会写下这些文章。汤氏晚年曾表示,作为一个西方人,他也希望西方的文明能够保存下来而不致于彻底毁灭;而当我们将汤氏对西方文明的这种情感,拿来对照他对于中国未来领导世界走向统一的憧憬时,我们也可以说,在汤恩比的心中,中国人所领导的全球统合,将必定会是全世界各种文明与族群彼此共存共荣的和谐盛世;在这样的一个荣景中,各种文明和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及文化遗产都将受到必要的保护,而不会遭受到摧毁并消亡。汤恩比曾说,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赖中国孔孟学说以及大乘佛法。汤恩比也曾说,中国的佛教无论是在高深层次或是大众层面上,都已经与中国的儒家以及道家哲学,彼此间互融得密不可分了(这是汤氏在一九七四年谈论中国唐朝历史时所说的);换句话说,中国的孔孟学说也就是具备大乘视野的孔孟学说,中国的道家哲学也就是大乘的道家哲学。无论是在时间或是空间上,佛教都把古代中国人的眼光开拓至广阔无垠的境界。透过佛教,中国人从原本有限的天地看到了重重无尽的宇宙刹海,因此中华民族也能够将其原本有限的爱心,扩展至对于无尽法界之众生的慈爱与包容。大乘经论之王《大方广佛华严经》之经题与内容,亦向中国人展现了多元文化以及不同族类和谐共存的境界与方法。佛教的《大乘无量寿经》乃《华严经》之归宿,亦是佛陀四十九年所演说之一大藏教的最终指归。而在此部《无量寿经》中,人们亦能看到,中国的大乘佛法确有容纳各种文明宗教的广大心量(其教义能够包容一切不同宗教信徒之善心与善行,导其归入超越世间的佛教一乘愿海)。
汤恩比博士曾说,在人类的宗教史上,佛教的传播是最为温和的,佛教从未试图去消毁与破坏其他的宗教。汤氏表示,佛教在其所到之处,不仅愿意和当地的各种宗教和睦共存,佛教甚至也乐意与各种宗教形成彼此关係密切、互依互存的共生之体。汤氏表示,正因为这种重视与倡导和平的精神,佛教的传播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激烈反抗。汤氏曾经提到,中国人曾成功的将佛教文化吸收到中华文明之中;而且在将佛教融入其自身之后,中华文明依然保持着其本身文化上的连续性而没有断裂。相较之下,古代罗马人对于基督教最初的强制推行却造成了罗马自身文化上的断裂,并造成了该区域希腊化文明在当时的衰颓与没落。(就在当时强制推行基督教的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过世之后,罗马便发生了国家内部的分裂与动荡。)汤恩比博士认为,中国能够统一世界的能力主要来自于中国人的历史与经验;笔者心想,在汤氏的眼中,古代的中华文明与佛教双方互动交融的那段历史,应当被看成一伟大之文明与一伟大之宗教彼此相遇结合的历史。此一珍贵之历史经验也能为世人对于世界统一以及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远景带来无限美好的企盼。以上注解完。」
汤恩比博士认为,客观而论,人类的历史应当会将统一世界的责任交付到中国人的手中;他表示,中国能够统一世界的能力主要是来自于中国人的历史与经验(而不单单只是因为中国拥有众多的人口,更不会是因为中国当代的武力发展)。汤氏在其着作中表示,倘若中国人肯掌握机会,承当此一历史责任,那麽这一次人类的统合将不仅只是过去东亚文明那种区域性的凝聚;此次,中国人所领导的,将会是整个地球真正的大一统。
(笔者按:汤恩比博士曾在他七十八岁时所出版了《转变与习性》一书。此篇报告中有许多部分都是参考该书所编写成的。该书在全台湾的图书馆可能只有一本。本人曾向国外取得两本此书初版之印本,并已寄予香港佛协转呈于尊敬的淨公老和尚。此部英文书籍没有任何的中文译本,华人世界罕知其存在。日本人曾在一九七O年代将此书翻译出来,本人已将日文版的旧书买下,但目前该书仍暂置于日本,以后才会寄到台湾。)此份初稿完。
后面是编者他的一段话:「因为目前暂无时间对这份稿件再进行多次的校对,因此可能尚有多处需要修订之处。本人对于佛教只有一些肤浅的认识,就算听经也有可能会听错意思,因此若本文中关于佛教部分有叙述错误之处,烦请删除或修订之,非常感谢佛协这边的协助。编者谨上。」
这个不晓得谁编的,没有具名。好,念完了,这一份希望等一下一个人带一份回去自己看。好,我们现在时间也到了,我们就休息一下,等一下十点半午供,阿弥陀佛!祝大家法喜充满,福慧增长,阿弥陀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