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123集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一二三集)  2011/2/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007-0123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论语》。请看「季氏第十六」,倒数第二章,也就是第十三章: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这章《论语》是记录孔子的弟子陈亢和孔子的儿子伯鱼的对话。陈亢,字子禽;伯鱼也叫孔鲤,他的字是伯鱼。孔鲤的鲤是鲤鱼的鲤,因为孔子的儿子出世的时候,鲁君当时送了一条鲤鱼给孔子祝贺,孔子为了感念君恩,所以将自己儿子的名就命名为鲤,字伯鱼,都是有鱼字在裡头的。这也显得孔老夫子的厚道,以及对君上的那种知恩报恩之心,这都是给我们很好的表法。陈亢在这裡『问于伯鱼』,孔老夫子的儿子跟这些弟子们也在一起学习。孔子就这麽一个儿子,大家都知道那一定是宝贝。所以弟子们都有这种好奇心,想了解一下孔子有没有对自己的儿子什麽特别的教化,是不是孔子给自己儿子开个小灶什麽的,有没有什麽别传。所以陈亢在这就问伯鱼,说『子亦有异闻乎?』马融的注解当中就说,「以为伯鱼,孔子之子,所闻当有异」。陈亢以为伯鱼因为是孔子的儿子,孔子或者是有特别的道理教给他,所以问「子亦有异闻乎?」那个「子」是陈亢对伯鱼的尊称。他说,您有没有听到特别的道理?从这看到陈亢还是满好学的,当然他也有好奇心,想要去了解。

 

『对曰:未也』。这是伯鱼的回答,没有听过特别的道理。当然父子在家裡总是有话说,不可能两个人不讲话的。所以伯鱼底下继续说,他说了自己在家裡两桩事情,都是很平凡的小事,告诉陈亢。『尝独立』,尝是有一次,「独立」是孔子独自站立在堂,孔子在那站着。『鲤趋而过庭』,孔鲤(就是伯鱼)快步的走过庭中,「趋」是快走的意思,这个「鲤」是他自己自称。凡是对人自称名,这是表示非常的谦恭。别人称我们称字,我们自称称名,这是很谦恭。譬如说我自称茂森,当然我现在没有字,没有古时候这麽多的规矩,我们现在名和字合在一起了。那麽我自称,「茂森今天跟大家分享、报告《论语》学习心得」,这是一种谦恭的表现。伯鱼他自称鲤就是非常的谦恭。趋,就是快走。因为见到长辈立在堂前,所以不可以慢慢吞吞、大摇大摆的走,这也是显示傲慢。孔子家裡最讲究礼的,那孔子的儿子岂能不讲礼?这都是从孩子童蒙时代就要学的,这就是《弟子规》。「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这个趋就是快步走上前,看见长辈没有什麽话说了,赶紧退下去,这都是表示谦恭。所以「趋而过庭」,走过那个庭院。

 

底下,孔子发问了。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情景,孔鲤快步走过的时候,孔子就问他一句,『曰:学诗乎?』这是孔子问自己的儿子,你有没有学诗?诗,《诗经》,这是上古时代一直到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这些歌谣裡面都含有很多做人的道理。孔子删订《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三百篇都是孔子选辑的。孔子用什麽标准来选?三个字,「思无邪」。所以整部《诗经》裡面没有邪思,人读了之后不会生邪思。所以孔子非常重视《诗经》的学习,特别是在应对答话的时候,往往要用《诗》。国与国之间互相来往、使节见面、正式的谈话,都应该引用《诗经》,当时是有这样的一条礼仪,这显示这个国家很有文化。那麽孔鲤就回答,『对曰:未也』,说没有学《诗》。

 

孔子就继续说,底下的话是孔子的话,就省了一个「孔子曰」。但是我们看这个语势下来,就知道这底下的话是孔老夫子讲的。『不学诗,无以言』。孔子告诉伯鱼说,你不学《诗》,便不知道言语之道,不懂得怎麽说话。根据《皇疏》的讲法,皇侃的注解,「言诗有比兴、答对、酬酢,人若不学诗,则无以与人言语也」。这是解释「不学诗,无以言」。《诗》有六义,赋、比、兴是指创作的手法,风、雅、颂就是指不同的诗体。所以《皇侃》注解裡面说,诗有比兴、答对、酬酢。这裡面比就是比喻,往往要说明一个道理,藉助一个比喻,借物来抒发道理;兴,也是像借喻一样,藉一桩事,兴起一番议论或者是道理。答对,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对答、应对。酬酢,是在宴会上,宾主之间互相敬酒,在宴会上的对答,我们现在讲的应酬,应酬该怎麽说话。这些在学《诗》当中都能学到。所以人要是不学《诗》,则无以与人言语了,真的不知道该怎麽说话。

 

语言承载着文化,我们要是不学这些诗、文,言语就非常的乾涩,而且也不懂得进退应对的道理。孔老夫子非常重视言语的教学,你看孔门四科,第一是德行,第二就是言语,第三是政事,第四是文学。德行之后就是言语,言语怎麽学?孔子说必须得学《诗》。会讲话,你德行才不会亏欠。往往我们不懂讲话,失言了,这就导致德行上也会有亏失。譬如说我们在跟人交往的时候,说话不谨慎,随便的承诺,那就「进退错」了。真的是有时候很两难,这是什麽?对进退应对没有学习。我自己也感觉到这方面我也是挺缺失的,常常好心想帮助人,答应了人,到时候因缘条件变化,自己又心有馀而力不足,都有时候觉得非常的愧疚。所以这个言语真的很重要,说出来的话一定应该兑现,我们讲,你的人格才高大。「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当然我们一般很少是主动要去欺诈、打妄语,但是没有留神、没有用心,讲了话没办法兑现,这也都属于很大的过失。所以这个应对非常重要,处世之道,慎言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

 

在《朱子集注》当中有一句话,他讲得很好,我们引出来,「事理通达,而心气和平,故能言」。学《诗》有这麽一个效果,能帮助你通达事理。凡事后面都有个理,有其理必定有其事。我们对于事和理都要通达,就是你要做一个明白人,自然就能够心平气和。心平气和,说话就非常有分寸。所以应对进退都很得体,这叫能言,讲的话恰到好处。孔子讲,「辞,达而已矣」。讲话不需要用很华丽的辞藻,你能够讲得恰当,这就行了。非常的贴切,没有过分渲染,也没有叙述不足。这是需要智慧,智慧怎麽来?心气和平才能有智慧。如果心浮气躁,智慧出不来,智慧是由清淨心裡面产生的。所以朱子的提示也是很重要。我们在跟人交往、讲话,心要保持心气和平,不要浮躁,更不能有瞋怒。如果人有瞋怒,讲出来的话那肯定都会刺伤人,跟人结怨。所以心要正,你的言语就正。

 

《大学》裡面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够得到心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所以那个心怎麽正?把这些好乐、瞋恚(忿懥就是瞋恚)、忧患、恐惧都放下,心就正了。好乐是贪,忿懥是瞋,忧患、恐惧是痴,所以贪瞋痴要放下,你的心就正。心裡面夹杂着贪瞋痴,心气怎麽能和平?说话就不可能中正。孔子给他这麽一提示,这儿子很孝顺,所以『鲤退而学诗』,他就遵父亲的教导,退下去之后开始学《诗》。这个是伯鱼自己讲的。

 

底下,又一天,『他日又独立』,这又有一次,孔子也是一个人站立在堂中,『鲤趋而过庭』,伯鱼他又快步走过庭院。『曰:学礼乎?』孔子问,叫着儿子,你有没有学礼?『对曰:未也』。伯鱼回答,没有学礼。孔子下面又给他讲,『不学礼,无以立』。你不学礼,就不知道如何立身。这个「立」是立身。孔子的教育,所谓「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学要博学,而且要反覆的薰修。在行门上面讲,用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不用学太複杂的礼,要约之以礼,简约的。行门也就是要懂得专精,用礼来约束自己、规范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君子。如果不学礼,一个人处事待人接物无礼,当然就很难成功。而且还会处处令人讨厌,一个人不懂得礼貌,这就很令人看不起。所以学礼非常重要,它能够帮助我们的德行提升。所以孔子教导颜回一生奉行这「四勿」,非礼的就勿视、勿听、勿言、勿动。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5日10:22:0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362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