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八十一集) 2010/9/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007-0081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论语》,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十一篇,「先进第十一」。《论语》我们已经刚好讲到一半,《论语》二十篇,刚好讲完十篇,第十篇是在澳洲淨宗学院,我们一起学习的。我们整整花了一百六十个小时学了这一半,可能下半部也要差不多这个时间。我自己回头看一看,《论语》是从去年十月份开始讲解,中间有的时候出行,有的时候插入其他的讲题,所以断断续续一直到现在,才讲完一半,将近一年了。我想这个节奏要加快,因为恩师老人家非常希望我早日进入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以《无量寿经》为我专一的学科,《论语》这个尾巴要把它收尾了。我们看「先进第十一」,根据《朱子集注》裡面所说的,这一篇大多数都是孔子评论自己的弟子是贤还是不贤。这一篇裡面记录闵子骞言行的就有四章,对于闵子骞称讚很多。《朱子集注》裡面谈到,这个有可能是闵子骞的弟子所记录的。我们来看第一章: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论语》都是用当时的文字来写的,虽然当时用的这些文字都是最浅显的语言,但是毕竟是二千五百年了,很多这些字句,如果不解释,就真的闹不清楚是什麽意思。譬如说这个「先进、后进」到底是什麽意思?我们看《朱子集注》裡面的解释,朱子朱熹是南宋时代的人,他训诂方面功夫也下得很深,他讲到,「先进、后进,犹言前辈、后辈」,这就说得很清楚。「野人,谓郊外之民。君子,谓贤士大夫也」。这个野人就是指山野之人、乡下人,这些人很朴实,虽然经济、文化并不算是发达的地区,可是他们的禀性都是很好、很厚道。君子,这是指贤士大夫,这是在朝廷当中做官的,是真正有文化的这些人。朱子引程子的话(程子是程颐,这是朱子的私淑老师,北宋年间人,程朱他们是理学的代表),「程子曰:先进于礼乐,文质得宜,今反谓之质朴,而以为野人」。这个今,是孔子当时说话的时代,当时是这样认为的。『先进于礼乐』,就是前辈他们也习礼乐,前辈的礼乐都非常的朴实,但是也有文采,文质得宜,文是文采,质是内涵、内在的。
孔子曾经讲过,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如果这种艺术非常的朴实,但是文采不足,那麽我们感受起来,觉得它有点土气,野就是土气。如果是文胜质,文采很多,譬如说一篇文章写得很绚丽,但是它裡头的内涵并不是很朴实,这就是变成史了,史就是历史的史。史是什麽意思?当时认为很多史官都善于文字,文字写得非常华美,但是并不是记录的事实,这是文胜质。所以夫子讲,要「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既有表面的文采,更要有实质的内涵。先辈的礼乐,是文质得宜,就是文和质刚好,不多不少,真正是文质彬彬。但是愈到后来,人们愈追求于文采、追求于华美,表面上的这些表现形式,所以文胜质。看过去先辈的那些礼乐,反谓之质朴,看到以前那些礼乐,怎麽反而有点土气、有点过时了,而以为野人,把过去的礼乐称为是山野之民的礼乐。「后进之于礼乐」,后辈,这是愈到周朝末年,他们对于礼乐愈讲究文采,「文过其质,今反谓之彬彬」,以为君子。夫子讲文质彬彬,但是那个标准,愈到后来,愈倾向于文多而质少,所以反而认为过去那种朴实的礼乐是山野之人的礼乐,现在的才是君子的礼乐。
「盖周末文胜,故时人之言如此,不自知其过于文也」。所以这变成什麽?整个社会舆论导向,都导向于追求文采、追求华美,这是周末,周朝的末年,春秋时代文胜,表面上都很华美,形成了一种风气,时尚了。时人之言如此,就是当时的人都是这样,都如此的说,这个反而正常的也都变得不正常。所以这些人也就不自知其过于文也,过于文是一种过失,华美过度而实质少,真正朴实的内涵少。像礼乐都是如此,行礼,表面上礼节都不缺,特别是士大夫,那都是非常讲究这些礼节,但是内心的敬意已经很少了,都是个形式,反而就变得虚伪。音乐也是追求那种绚丽,让人的心愈来愈浮躁,不能够沉稳下来,所以礼乐都出现这种问题了。乐,也泛指所有的艺术。古人所说的话,我们一定要拿到现前我们的生活,要反求于自己,回想一下自己学了传统文化,学了《弟子规》,学了些礼,到底自己有没有文过于质?譬如说,见人都能够九十度鞠躬,可是对人的诚敬之心是比以前多了,还是比以前少了?质是自己的内心,这个我们自己反省。
孔子这裡讲,『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先辈的人讲究纯朴、讲究质地,所以孔子宁愿选择前辈的朴实无华的礼乐。像我们对人的礼节,礼节虽然稍微简约一些,但是诚敬心十足。孔子宁愿取这种人,而不取那种礼节好像都非常到位,但是心中没有诚敬,纯粹是做表面功夫的人。自古以来,儒家都注重礼乐,我们国家称为是「礼乐之邦」,礼的本质就是恭敬,乐的本质是和谐、和平。礼和乐都是以仁为本的,仁爱的仁。孔子当年,礼乐也就慢慢跟根本相脱离了,注重的是表面、文饰,看起来是君子,但是孔子这裡讲,讲究实用,那孔子宁愿用接近于古风的先进、先辈,这不失根本,真正使社会风俗淳厚。
《雪公讲要》裡面,这是李炳南老先生的《论语讲要》,他有一个学习心得,这是在先儒的注解基础上发挥他自己的心得,讲得很好。他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就是它这个先和后,他是用次序来讲,他不讲前后辈。先进是什麽?先学习礼乐,后进入仕途这种人。那麽,这种人一般是在野之人,他们来自于民间,所以他们学习礼乐,都是自己注重学习修养,培养自己的德行为主。当他们被发掘出来举荐给国家,他们就凭藉自己的德行、才智而为国家服务,这是出仕,这种人称为野人。『后进于礼乐,君子也』,这个后进是指他已经继承了官位,因为古代士大夫多半是世袭,周朝的时候都是世袭,他已经有了这些富贵,然后他才学习礼乐,这就叫后进于礼乐,这种人是世袭的贵族子弟。李炳南老先生说,君子本义就是指这种人,君之子,所以他们已经有了世袭的地位,凭藉自己家族的势力进入仕途,学习礼乐就多半是为了文饰自己。这种人,孔子不取法,所以说,如用之,我从先进,如果要选拔人才、要用人才的话,那我会用哪些人?我会用那些先学习礼乐、后进入仕途的野人,是这个意思,我从那裡面寻找,这裡头才有真正人才。这种说法也很好,就选拔人才来讲,所谓不拘一格。
底下我们看蕅益大师注解,「先进的确有野人气象,后进的确是君子气象,但君子的确不如野人,故评论须如此,用之须如彼」。蕅益大师这裡讲的先进与后进,没有特别定义,可以用朱子的解释,说是前辈和后辈;当然,用李炳南老先生的先学习礼乐的和后学习礼乐的,这也说得通。我们用朱子的讲法,这前辈人有野人气象,这种气象是什麽?他很质朴,他不会拐弯抹角,非常直率、率真,说话、言行率性而为,他是自然性情流露。后进的,就的确是君子气象,后辈人有那种所谓君子气象,为什麽?他会有文饰,他不会任性而为,而确实加以诸多的修饰。从这个角度来讲,君子的确不如野人,为什麽?这山野之人他率性,他更容易回归到本性上来,换句话说,他们污染少,他没有那麽多妄想分别执着。我们学传统文化,有时候也遇到一类所谓野人气象的人,这是什麽?很朴实,他可能没什麽文化,但是心地很淳厚、很正直、很真诚。你说这些礼节他并不是很懂,但是他对人真正是十足的敬意,这种人往往在学习传统文化上进步快,因为他更符合本性,所以夫子反而取法这种人。评论须如此,如此就是用君子,讲的要评论,譬如说评论人、评论事,需要文采的,那就要像君子那种有文采的人。用之须如彼,这裡讲的用,就是自己的心行应该取法哪种人?李炳南老先生说,你选拔人才,譬如说选拔一个人做事业,首先要看中他的德行,这个人愈朴实的愈好,愈听话的愈好。当然,这两种人也都需要,君子和野人各有各的用处。夫子当然首先强调的是内在的德行,可是光有德行还不够,还是需要学文,学文能够更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德行,那真正做到文质彬彬,这是真正的君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