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护国经大意 悟道法师主讲 (第二十一集) 2015/5/10 日本埼玉县熊谷市Heritage Hotel 档名:WD15-006-0021
src="http://bd.amtbvod.com:88/vod2/mp4/WD15/WD15-006/WD15-006-0021.mp4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大意简介。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及网路前的同修,请大家继续看「菩萨教化品大意」,在第十四页。
我们看:「乙、自利行相(自利利他)」。我们前面简单解释这个品题,「菩萨此云觉有情,此品明护十地行为菩萨所修之行。以五忍法终日教化众生不住教化之相是无住行。」此地讲的,跟《金刚经》讲的无住生心是同一个意思。《金刚经》讲的是般若,《金刚经》在中国佛教是很流行的,提到《金刚经》大概没有人不知道的,就连儒、道的人都知道《金刚经》,所以《金刚经》可以说是修学般若一部主要的经典。菩萨教化众生,他不住教化众生之相。如果着相,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萨,不是大菩萨,是权教菩萨。有众生可度,有佛道可成,这是菩萨,这个菩萨叫做权教菩萨,还没有明心见性的菩萨。明心见性的菩萨是菩萨摩诃萨,那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了,不是一般的权教菩萨。教化众生不住,关键在不住、无住,无住就是不着相,教化众生不着教化众生之相。不着相我们就不累,着相我们会很累,比较辛苦。所以不着相很重要。一部《金刚经》讲的就是无住生心。《金刚经》任何一句经文你通了,全通了,不但通《金刚经》,六百卷《般若》也通了,一切佛法也通了,世出世法全通了,因为通到自性了。所以佛法会用,真的不用多,你连贯起来也可以,你独立起来也可以,要会学、会修。讲经就是要起观照,依文字起观照证实相。如果只有念经,念经也是要起观照的,要懂得念经、念咒、念佛的方法。
我们接着看下面五忍。「一、伏忍」,伏是降伏。你看《金刚经》讲,「云何降伏其心」。我们妄念这麽多,我想同修大家都有这个情况,也有同修常常来问我,妄念这麽多,我念佛愈念妄念愈多。都有这个问题,常常有同修问这个问题,我们是同参道友,我们可以彼此互相交流。我们要有好的老师指导,淨老和尚是我们的淨宗导师,指导的师父、指导的老师。也要有好的同参道友,老师指点我们修学的道路,指出方向,同参道友要结伴而行。方向给你指出来了,路你要自己去走,走,一个人很孤单,要结伴而行,这个就是古代丛林讲依众靠众,大家在一起共修,互相依靠。所以过去我们师父上人在台中莲社学经教,他都会找几个同学,一个礼拜聚会一次,大家互相交流学习的心得。师父他曾经讲过,早年讲的,他说有好的老师,也要有好的同学,好的同学还佔七分,老师三分,老师给你指导的。你修学过程,我们毕竟不是六祖大师那种根器的,这个过程当中肯定会有很多状况、障碍,大家可以互相交流。
我也是跟大家都是同参道友,我们是同参道友,所以我也把自己学习的这些没有成就的心得跟大家报告,不是有成就的,是没有成就。没有成就它也是心得,为什麽没有成就?你去找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我现在发现了,没有作观,烦恼伏不住。这个就是我的心得,提供给大家参考。当然,有的人他功夫得力了。你一定要能够起观,我现在就是要跟大家再说明的,我们老和尚讲席当中他虽然没有强调这个,但是他都在讲这个。在讲这个,可能我们听没有听清楚,所以我们再提出这个观照,这个是三十七年前我们老和尚编的表解,提出这个观照。几乎我们老和尚在讲席当中多多少少都会再提到《金刚经》,不知道昨天下午大家有没有听到?还是在睡觉?睡觉就没听到了。我有听到,我是在下面看萤幕的。几乎都会常常提到,你注意听,你那个光碟再给它翻出来听。《金刚经》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时时刻刻也是给我们提起观照。所以起观非常重要,如果我们只是念经念念,你不懂得依文字起观照,功夫不会得力,要懂观照。
这裡讲伏就是伏烦恼。我们现在听老和尚讲经,也就是功夫成片是伏烦恼,事一心不乱是断见思烦恼,理一心不乱是破无明烦恼。第一个,我们修淨土的,如果有伏忍,我们就可以带业往生了,而且功夫还不要很深。我们带业往生,我们就及格了,修淨土就及格了;修其他法门不及格,还不及格。修其他法门起码要到信忍才算及格,伏忍还不能出六道。不出六道,在佛法修学的标准来讲,就是没毕业,不及格。出六道是小学毕业,证阿罗汉;成菩萨是大学;成佛就是研究所,得到博士学位,圆满了。我们看伏忍,这个忍它是认可,认可的意思,不是人家骂我我忍起来,不是那个意思,是认可。所以五忍都是认可。什麽叫认可?你明瞭这个道理方法,你知道了,你认同了,你可以接受了,叫忍。
我们现在看表解下面,「下品—习种性修信进念慧定施戒护愿迴向十心长养圣胎十住位」。长养两个字就是增长、培养,培养圣胎,好像胎儿在母亲怀裡十个月,然后要培养,长时间给他营养,用这个来形容十住。十住是什麽?以圆教的标准来讲就是明心见性,这个事先要先培养。从哪裡?习种性,在我们修习的种性修信进念慧定,一般讲信进念定慧,五根、五力。在《弥陀经》讲,「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施就是布施、持戒,六度,修信进念定慧。这是我们看到伏忍,它是下品的修学。信(第一个)、精进、念、慧、定,五根,我们在经上常常念到,但是我们也不知道怎麽去修,就是听一听这个名词,不知道怎麽修。我们看《弥陀经》,《弥陀经》只有讲「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是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前面是四念处。
我们再看:「中品—性种性修四念处三善根三世忍外道倒想所不能坏十行位」。性种性修四念处,这是外道颠倒妄想所不能够破坏的。信进念定慧;布施、持戒,六度;性种性修四念处,这些都是离不开一个观门。所以四念处应该讲四念处观,你要去观。佛法修学就是从四念处,你看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然后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加起来三十七个。四念处,第一个「观身不淨」。观,你要去观察,观身不淨。观身不淨,这个我们现前可以去观的。但是观,我们观得起来吗?你要摄心,心要定、心要静,你观慧才生得起来,我们心浮气躁就观不起来。所以我们老和尚不是最近常讲,你要心浮气躁,什麽都学不会。那要怎麽样?你要心平气和,收摄浮气。所以修静这个功夫就很需要,你才能起观。我们念佛可以来帮助,念佛念念念,然后这样交替的来运用。如果念佛你能够伏住烦恼,你就不需要这些方便,不假方便就自得心开了。观身不淨,就观察我们这个身体是不清淨的。不清淨,我们也常常观想这个身体,夏天没有洗澡就不好闻,每天大小便溺,这个都不清淨,这在小乘的观法叫不淨观。不淨观,如果这一观你观得有一定功夫,也会帮助我们伏烦恼。如果功夫深了,帮助我们证阿罗汉。这一观,一观当中也可以含摄其他三观,后面的三观也可以包括前面。但是这个观,你心要很定。江老居士也给我们讲,你要作意,心要很定、很静,很注意的去观。
我刚出家的时候,师父叫我跟日常法师学戒律,日常法师他收一个徒弟,我叫悟道,他叫如道。他那个徒弟妄想有够多的,他儒释道三教九流、画符、天文地理,他都学,妄想有够複杂的。日常法师是读台南成功大学的,如道他也是成功大学的。所以日常法师说,你是我的学弟,后来跟他出家,变徒弟。他说修白骨观,就拿了一个好像人家解剖身体的白骨吊在门口。有一天他给我讲,他说:不行,修到看白骨,看到白骨也愈看愈可爱。白骨观,不是看了很讨厌,看了愈可爱,那就不行,贪心的烦恼没有伏住。他为什麽修了功夫不得力?因为他不是昏沉就是掉举,很严重的,他不懂修定的原理,所以怎麽修也没办法。日常法师他说:不然你就去拜八十八佛,消业障。他也拜不下去,拜一拜,他也就不行。后来跑到我房间来说:师兄,我师父再这样逼我,我要熘单了(他说要跑了),我快发狂了。我说:那怎麽办?他说:拜也拜不下去,叫我看《菩提道次第广论》,我也看不下去,念佛也念不下去,怎麽样都不行。我说:那你现在怎麽样可以?他说:你现在找一些事情给我做。我说:好,基金会刚好在发会讯,缺少义工,你赶快去做。他很高兴,赶快跑去做义工。我说:你先修福,福报修多了,你心才定得下来,福能除障。所以四念处,修不淨观的。
第二个,「观受是苦」。我们所有的享受都是苦的,苦是苦受,乐也是苦,乐是坏苦,所以三界统苦。一个人知道苦,他就有出离心。如果人在苦中不知苦,他没有出离心,没有出离心就会留恋这个世界。我们念佛,愿生西方这个心就生不起来,因为不知道这个世间苦;也不是没有感受到苦,苦过去又忘了、苦过去又忘了,是这样的问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