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kong法师:华严经讲述菁华(第5集)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admin 华严经讲述菁华评论1阅读模式

 

长者在他的注子裡面,他注子叫《合论》,有几句话特别提醒我们,我们应当要学习。他说「心境不二,方闻佛所说经。若心境有差,不可闻佛所说,亦复不能信顺领受」。这句话重要,这个境界很高,说得是没错,但是不是凡夫境界。虽然不是我们凡夫境界,我们要是明白这个道理,依着这个道理去修学,对于我们领悟经典的真实义是决定有帮助的。心是念头,起心动念,境是外面的境界。凡人,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哪有不起心动念的道理?起心动念就落二、三。所以我们读佛经,读古大德的注解,如果说懂,实在讲只懂得一点文字皮毛,只懂得一点表面,裡面真正的意思,开经偈裡面所说的「愿解如来真实义」,你能解吗?确实,不解如来真实义。不解如来真实义,你怎麽能够说你听懂了佛经?由此可知,真正要能够懂得佛经,一定要自己认真去修行,一定要自己用功。用什麽功夫?看破、放下。看破,知道万法皆空;放下,再不分别、不执着就行了。于世出世间一切法离妄想分别执着,这个时候心境就一如,佛的一切经典不要听多,听个几句就开悟了。

 

这使我们想到唐朝惠能大师,他很年轻,才二十出头,五祖传法给他的时候他才二十四岁,小伙子。没有念过书,也不认识字,但是很孝顺,每天上山砍柴卖柴,把卖柴的钱买一点米、粮食回家养他的老母亲。他有一天卖柴,卖完柴拿到钱了,偶尔听到有人在念经,他在窗外,站在那裡注意听,听人家念的是《金刚经》,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开悟了,他真懂了。念的人不晓得念了多少年不懂,他在旁边听了几句就听懂了。他为什麽听懂了?心境不二,他是真正闻佛所说经。那个念经的人心境是二,有差别,所以天天念也不懂如来真实义。他天天念,他也不开悟;惠能大师偶尔听个一句、二句,他开悟了。差别在哪裡?一个人心裡头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一个人心裡头充满妄想分别执着,差别就在此地。所以要晓得,妄想分别执着害死我们,害惨了,不是好东西!为什麽还在境界裡面起心动念?还要这样继续下去?不要说听我讲经,我在这裡,这次我们开讲《华严经》预定四年到五年,你听上五年也不会开悟。如果你真的把妄想执着放下,这五年当中你一定开悟,我不开悟你会开悟。就像我念《金刚经》,六祖惠能在旁边听,我念的人不开悟,听的人开悟了;讲经的人不会开悟,听经的人会开悟,会说不如会听。长者这两句话重要!你听经没有悟处,那个信受奉行你做不到。为什麽人家听了之后能够信受奉行?他明白了、悟入了,所以他能够信受奉行。我们以惠能做一个例子,能大师能够信受奉行,念《金刚经》的人不行,他做不到。这是李长者很重要的一番开示,他的《论》好的地方很多,值得我们做参考。

 

讲到表法,他表法讲得很多。我们特别着重阿兰若法菩提道场,尤其是要懂得表法的意思。「菩提场」前面跟诸位报告过,菩提是觉悟,你觉悟的那个处所就是菩提场。处所不能够定在某一个地方,所以大乘经上讲六度就是菩提场,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三学是菩提场,普贤菩萨十愿是菩提场。这些修学的纲领常常在心地,心地就是菩提场,你所在之处无一不是菩提场。由此可知,法界无边,菩提场也没有边际。这个道理懂了,然后我们才稍稍能够体会,佛与大菩萨,大菩萨是《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初住菩萨就能够示现八相成道,正是所谓「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某一种法门而得度者,他就示现某一个法门来帮助他。我们刚才讲了,天台四教四种佛,贤首五教五种佛,成佛成哪一种佛?佛法裡头成不了,没有这个因缘,佛可以帮助你不失人身,也就是帮助你不堕三恶道,这是人天小果,帮助你生天,享受天上的福报。由此可知,套佛经的例子,如果应当以基督教身而得度者,佛菩萨一定示现牧师的身分去度脱他;应当以伊斯兰教而得度者,佛菩萨一定示现阿訇的身分。哪一个宗教裡面都有佛菩萨在其中,佛菩萨无处不现身。法界无边,道场无边。那些宗教对佛教不尊敬,应该的、正常的;佛教如果对于其他宗教不尊敬,错误的,那个不正常。为什麽?佛教了解事实真相,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你怎麽能分?

 

所以佛法裡头没有界限,没有种族的界限,没有阶级的界限,没有信仰的界限,所有一切界限都没有,它是圆融无碍的。所以说恭敬,一切恭敬,决定不能分,学佛的我对他恭敬,学基督教的我对他不恭敬,不可以,一律平等的恭敬。我们对佛怎样的恭敬,对一切众生同样的恭敬,没有差别,你才能够契入境界。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这在头一天就跟诸位说过,为众生做最好的榜样。众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有许许多多的过失,佛菩萨示现改过自新,做一个圆圆满满的好样子。所以诸佛菩萨应现在世间为什麽?帮助众生断烦恼、证菩提,不为自己,为一切众生。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我们应当要学习。佛菩萨如是,我们今天也能如是,这叫做学佛。这是李长者在这段经文裡面几句很重要的开示。

 

我们继续看下面这段经文,看科题「别显处严」。下面给我们讲讲经的处所,主讲人以及听众,听众就是「众」。一般讲六种成就,处成就、主成就、众成就,这就是三世间,在本经裡面讲的器世间、众生世间(有情世间)、智正觉世间。「主」,主讲的是释迦牟尼佛,智正觉世间;讲经的这个处所就是器世间。这三种世间前面的两种,智正觉世间跟器世间,本经显示的是如来果地上的依正庄严。「众」,这个众不是普通的大众,都是法身大士,古德常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全都是法身大士,所以这个法会显得无比的庄严。处所庄严是依报,教主难思是正报。众海云集是有情世间,古德讲「辅翼不空」。这些人庄严道场,帮助佛教化九法界的众生。世间人有家亲眷属,佛是以弟子为眷属,我们称为法眷属,这显示眷属的圆满。这四桩事在本经裡面每一桩跟我们说十种庄严,它裡面的含义是教我们「即染显淨」。我们今天住的是娑婆秽土,如何能在娑婆秽土裡面见到释迦牟尼佛的淨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淨土,释迦牟尼佛也有淨土。诸位要晓得,世尊(本师释迦牟尼佛)娑婆世界也有四土:凡圣同居土(我们现在住的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馀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淨土。每一尊佛都有,而且告诉你,四土是在一起的。我们如何能在秽土裡面见到淨土?通过学习《华严》,我们在秽土裡面见到淨土,你成功了,你真正入了华严境界。

 

「别显处严」,处所裡面有四段经文,第一个是讲大地,第二个是讲树,第三个是说宫殿,第四个是讲师子座。这四段经文都有三种解释,第一个是从事,在经文都能够看得出来,这是事法,从事法裡面我们要懂得它表法的意思。第一个讲地,地是什麽?地是表心地、法身。树代表什麽?树代表建立、树立。儒家孔老夫子自己叙说他学习的成就,境界逐渐的向上提升,这就好像树木年年往上长高。夫子自己说「三十而立」,三十是成立,这个立是道德学问的基础打好了、建立了。我们想想,我们的学业、道业、事业有没有成就?这值得我们认真去反省。孔老夫子说「四十而不惑」,他境界向上提升,不会被外面境界迷惑,意思就是智慧开了。我们四十岁还会不会迷惑?「五十而知天命」,这都是建树,都是树表的,又高一层,知天命。什麽叫知天命?明白因果报应的理论与事实,他真懂得。「六十而耳顺」,耳顺就是我们佛法裡面讲的「恆顺众生,随喜功德」,六十岁他到这个境界了,一切都能够顺众生。「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随心所欲就是我们佛法裡面讲的巧,不逾矩是善,随心所欲是自在,自在又合乎规矩。得大自在,不违背规矩,那是真的自在,不是放纵,纵欲那个造业要堕落的。你看看他这个建树,这个树一年比一年大,一年比一年高。在佛法裡面,树代表菩提,菩提是觉悟。孔老夫子十年、十年,一年觉悟的范围愈大,愈来愈高,我们的觉悟也要一年比一年范围大,一年比一年要高。所以佛家讲的这些树木表这个意思。

 

宫殿是我们居住的地方。我住在哪裡?《金刚经》一开端,须菩提尊者就向释迦牟尼佛请教「应云何住」,这是个大问题。应云何住,意思是我们的心要住在哪裡?不是讲身,身不要紧,你这个心要安住在哪裡?佛给我们说,心要安住在大涅槃。涅槃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在《金刚经》上就讲的「无住生心」。「无住」,不生;「生心」,不灭;无住生心,生心无住。这个话如果听起来不太容易领会,换一个说法,要住在非空非有,空有二边都不住,这个就是涅槃境界。你这个心住在有,样样都执着,错了;你要是住在空,也错了;空有二边都不住,这就对了。所以佛在《金刚经》上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心就是无住,无住就是生心,宫殿是表这个意思。

 

座,我们每天都要找一个很舒适的座位坐坐,大概坐的时间是比较多,除了睡觉之外,坐的时间最多,所以这个座就很重要。如来升座讲经,他是坐着讲,他不是站着讲。座表什麽?「座表法空」,万法皆空,以法空为座就能够随机说法,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所以处所庄严(器世间庄严)给我们讲了这四桩事情,有很深的意思在裡头,我们要明瞭。佛就是用一切万法来说法,明白了何必要开口?见到大地,你就想到心地、法身圆满;看到是树木,你就晓得我的智慧、德行要建立,要不断的往上提升;见到房屋,走进房屋,立刻就想到我这个心要住在非空非有;无论坐在哪个地方,看到座位就想到一切法空,都给你说法,所以要尘说刹说,无间断说。《华严》在哪裡?《华严》就在我们生活当中,生活裡头点点滴滴都是「大方广佛华严」。《华严经》不在这个书本裡头,《华严经》不在这个讲堂裡面,《华严经》在我们生活裡面,然后你才晓得这部经与我们的关係多麽密切,字字句句都是讲我们现实的生活。这是从表法上说。

 

表法的意思懂得,最重要的,如何把我们这个观念换过来,我们过去起心动念错误的,与事实不相应,现在把观念转过来,念念与事实真相相应,这叫真正修行。第一个,我们一定要很认真、很努力,深入学习「心地法身之因」,才能够获得如来果报裡面的金刚之地。这个相确实是随心转。我们讲经这个场所,现在经过修缮焕然一新;讲台这些布置,我们看起来赏心悦目,能生欢喜心。从前为什麽没有?现在为什麽有?以前的心不清淨,现在心清淨;以前随染缘,现在随淨缘。念头改了,我们这个物质环境自然它就在变,心地不断的与大方广佛华严相应,我们依正的环境当然就跟着转了,这是要认真学习心地法身的这些条件。「以般若为因」,佛法自始至终追求高度的智慧,我们要过高度智慧的生活。第三「以悲智相导为因」。有智,智要不能落实在生活当中,这个智是虚妄的。智慧落实在生活裡面,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就是大慈大悲,悲智是一不是二。更高一等的,能「以法空为因」。《华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给我们说了四种因︰心地法身之因、般若为因、悲智相导为因、法空为因。四个因都好,都是正因,能得正果,果报裡面特别显示出来就是依报的庄严,正是依报随着正报转。或者是一个因,成就一切庄严;或者是一切行,成一种庄严。四种因成一种庄严,也有一种因成一种庄严,四种因成一切庄严,这裡面可以互相融通,纯杂无碍。因正果亦正。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12月27日19:32:0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799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