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博士(定弘法师)讲 无量寿经(第35集 视频+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admin 无量寿经评论3阅读模式

 

这是讲的十善业,我们要认真的去落实,每天最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特别是晚上睡前,你就拿出「功过格」,想一想今天造了些什麽不善业。最好有个修行日记,或者叫忏悔日记,把它记录下来,认真改过。

 

『如是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这一句是教我们昼夜念佛,昼夜思惟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这些念佛的功德、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都在本经裡面,所以我们这部经一定要熟读,天天最好至少读一遍,如果有时间,能读上三遍五遍更好。专听这部经、专读这部经、专念弥陀名号,这是教我们昼夜不休息。『志心归依』,志心是真心,一心一意;归是回头,从世间一切法回头,不再贪染一切法,专依淨土法门、专依《无量寿经》。不仅从世间法回头,一切佛法的其他法门,我们也要回头,一部经、一句佛号,这样就能很容易修成功。『顶礼供养』,我们顶礼就专礼阿弥陀佛,供养,专供养《无量寿经》,法供养。法供养,前面说过了,七种法供养,第一就是如说修行供养,你要依教奉行、心不散乱,定了、专注了,就能得三昧。我们再看底下的经文:

 

【是人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佛国土。】

 

这是讲中辈往生的果,前面一大段是修因,这裡讲证果。这个因,前面提了三个项目,这裡小结一下,第一是修十善,第二是昼夜念佛,第三是志心归依、顶礼供养。你好好这麽修,你得的是中辈往生,到临终的时候,你能『不惊不怖,心不颠倒』。一般凡人临走的时候都会惊怖、恐惧、害怕,畏惧死亡。学佛的人、念佛的人不会有这个害怕,因为第一,对事实真相了解,知道人根本没有死,所谓的死只是换个身体而已。我们现在把这个五阴身放下,换到西方极乐世界的金刚不坏身,这是多麽令人欢喜的事情,怎麽还会有惊怖?再者,更有阿弥陀佛威神加持我们,临命终时我们见到佛来接引,欢喜无量,心也不会颠倒,佛光一照,我们的功夫就提升。原来念到功夫成片,现在提高到事一心不乱,『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再看底下的经文,底下是补充下辈往生的修因:

 

【若多事物。不能离家。不暇大修斋戒。一心清淨。有空閒时。端正身心。绝欲去忧。慈心精进。不当瞋怒嫉妒。不得贪餮悭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当孝顺。至诚忠信。当信佛经语深。当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亏失。思惟熟计。欲得度脱。昼夜常念。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清淨佛国。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者。】

 

先看到这裡。这一段讲得比较详细,我们每个人只要真肯修,至少下辈往生肯定能达到。你要再精进一点,上、中辈也是很有可能的。我们来看看,怎麽能够保证可以往生,至少是下辈。下辈的人,『若多事物,不能离家』,他们的缘又比中辈差了一等,也就是说他们的业障比较重,自己很想修,可是障缘很多,多事物,这就是障缘。譬如说他工作很忙,为了挣点工资,非常的辛苦,想修,没有时间。所以有时间修,这是很大的福报,很多人想修,太忙了。不能离家,就是不能找到很好的一个道场来修行,离家是他捨家弃欲,行作沙门,就是出家。当然,前面我们讲上一品的时候说到,出家也不一定剃髮染衣才叫出家,你要真正有出家的心,真正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你就叫沙门。这种下辈的人确确实实放不下,自己的家累很重,因缘牵扯着他,想修,没有时间。『不暇大修斋戒』,暇就是空閒,没空,我们看到香港不少的同修确实也有这个问题。香港的社会生活节奏非常快,工作都很忙碌,这是一个商业城市,只讲功利,你要是不工作,没人管你,你就得饿着,家裡可能也有人等着我们去赡养,不工作不行,所以没有空大修斋戒。这个大修,一般至少要七天连续来修持,这叫大修斋戒。譬如说打个禅七、打个佛七,七天精进用功。当然,如果能够时间更长最好,你要能够有时间打十个佛七,那会相当殊胜。斋戒,前面我们有谈到,清淨叫斋,身心清淨;戒就是持戒修行,而且修得非常如法。

 

大修斋戒、一心清淨,这种人做不到,怎麽办?不是没办法,佛告诉我们,『有空閒时,端正身心,绝欲去忧,慈心精进』,就是你虽然没有那麽长的时间连片的修学,可是要找「有空閒时」,不论你有多忙,总是有空的时候。譬如说我们现在一个礼拜七天,五天工作,你还有两天。我过去在美国留学的时候,确实也是很紧张,学习、生活、工作也是很忙碌。但是我自己给自己规定,每个礼拜,五天工作、学习,其中当然有一天还得去买点菜,把家(虽然我只有一个房间,但是总有点家务)料理一下、整理一下,然后拿出一天时间来修行,我常常是这麽做的。这一天把一切外缘都切断,电话也不开,也不出门,就在房间裡面,自己自受八关斋戒,完了在家裡自己听经、念佛、拜佛,从早到晚,有时候还来个二十四小时念佛。我以前住学生宿舍,很早,凌晨二、三点钟,外面都没有人,我就出去散步、念佛,念一个通宵,觉得也很法喜。这是有空閒时,就得端正身心。身要正,不造恶就叫正;心也要正,不起贪瞋痴叫正,就念佛、想佛。绝欲去忧,欲是欲望,这是指外面境界的引诱,要断绝;忧是内心的忧恼,要放下。就是《金刚经》裡讲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相是外面的境界,我们不去执着;如如不动是内心裡面不起烦恼、妄念,心地清淨。然后慈心精进,慈是对众生慈悲。我为什麽要精进?因为我要修行成就之后,广度众生,这是慈悲。对自己也要慈悲,怎麽对自己慈悲?你自己要精进,断恶修善,断烦恼、断习气,你对得起自己,这是对自己的慈悲。所以,如果真的很忙,找出一天,一个礼拜能找一天就非常好。哪怕一个礼拜找不到一天,一个月也得找一天,慈心精进,真干,要把往生极乐世界当作是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来办。

 

底下经文非常具体告诉我们两个原则,第一个是修行世间善法,第二是修行出世善法。首先,世间善法裡面,这经文很长,讲的第一个,『不当瞋怒、嫉妒,不得贪餮、悭惜』。瞋怒、嫉妒可以说是六道众生一个大烦恼,瞋怒,这是瞋恚心,是大障碍,「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什麽叫业障?你起瞋恼,这业障是最重的。尤其是对父母、师长起瞋怒,这个业障是最重的。我们要想消业障,怎麽消?把自己的瞋恚心给化除,你的业障就少了一大半,所以要痛切的忏悔自己。往往五逆罪都是因为有瞋恨心才会产生、才会造作,因为人一瞋恨,就丧失了理智,不顾后果。嫉妒也是瞋恨的一分,佛单列出来,说明这条也是非常严重,是众生与生俱来的烦恼。看到别人超过自己,心裡就不痛快;看见人家有好事,心裡也就放不下,这都叫嫉妒。这是心裡有了魔障,这个魔是折磨,自己折磨自己,嫉妒,对人未必有损害,对自己的伤害是太大了。所以要断瞋怒、嫉妒,怎麽断?用忍辱断瞋怒,学会忍耐、学会恆顺,不要常常起逆反的心。逆反也是瞋恚的一分,从小养成逆反的心理,就很容易发脾气,脾气不好都是从小养成的。用随喜来破除嫉妒心,随喜功德,看到别人有好事,我们随喜讚歎,「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要修这个。所以自己警觉心要高,凡是动了瞋恚嫉妒的念头,立刻要警觉,一定要用佛号把它压下去。

 

下面这个贪餮、悭惜,这是悭贪,这个贪餮的餮多半是指食物,就是好(去声)吃。中国人这点比外国人要更甚,好吃,做的食品讲究美味、讲究吃的享受,这都是障道的。我们要真正想学佛,要把生活享受放下,五欲六尘都不能贪。不仅不能够贪世法,也不能贪佛法,要懂得一门深入。悭惜是吝啬、捨不得,不肯布施,自己有的这些东西不能拿出来帮助众生。所以我们自己要修布施,断自己的悭贪,要建立一个布施的习惯,学佛首先从布施学起。

 

我自己跟我母亲刚开始学佛的时候,就常常修布施,凡是有什麽赈灾的、济贫的、希望工程、印经、放生,常常做。一开始布施是很艰难,捨不得,总是拿自己用过的东西去布施,后来新的东西也能布施,什麽都能布施,钱、财物。布施习惯了,你的福报就很大,什麽福报?你用的都不缺乏。这是真的,我现在就特别感受到这一点,你看我现在,真的,布施建立了一个什麽习惯?人家给我东西的时候,我第一个念头想到我怎麽把它布施出去,我不是自己要。现在也有人供养我红包,我第一念,这红包要转出去,拿去印光盘,去做一些有利益众生的事情。人家送我的衣物,我马上想到我要给谁,建立习惯了。如果你建立这个习惯,有什麽好处?自己好处太大,你自己不缺乏。现在我是什麽都不缺乏,我知足常乐,虽然我没有什麽很多的东西,也没有什麽财产,更没有存款,但是我生活很快乐,样样都不缺。真想要什麽的时候,还不用自己开口说,念头一动,真就有人送来,很少要自己出去买东西的,现在都没有,基本上一个月都不能买得上一次东西,自己没东西缺乏。真相信师父讲的,愈布施愈多,你布施财,你得财富;你布施法,你得聪明智慧;布施无畏,得的是健康长寿。我们就努力的修三种布施,把自己悭贪的习气永远断除,愈来愈殊胜,你福报会愈来愈大,不会吃亏的,只会赚便宜。

 

下面一条说,『不得中悔』,中是中途,悔是后悔,这是讲我们学佛,断恶修善,不可以没有修成就后悔。譬如说布施,送给别人的东西,想想,「不行,要把它拿回来」,这是中悔。又好像你修这个法门,修着修着,别人告诉你有更好的法门,你就后悔了,不该修这个,要换,这就不能成功。

 

底下讲,『不得狐疑』,后悔往往都是因为有狐疑、怀疑,尤其是怀疑老师、怀疑经典、怀疑自己所修的法门,那是自己善根不足,是自己有业障,所以有这种怀疑。怀疑往往是修道最大的障碍,「信为道元功德母」,信是疑的反面,我们想修道成功,一定要坚信不疑。首先我们要信佛讲这部经典的内容,这个法门是决定能帮助我们这一生了生死、成佛道,不能有怀疑。第二,对老师也要深信不疑,信我们的师父上人,真正是有修有证的大德,虽然我们的境界不够高,不知道他的境界在哪裡,但是我们对此深信不疑,老实、听话、真干。无论别人对我们师父讲什麽样的风言风语,我们都不听,更不会动摇。这部《无量寿经》,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决定是《无量寿经》的最善本,我们也绝不怀疑,别人怎麽样批评,我们还是认真的依教奉行,最后我们能成就。一怀疑,那只有自己把自己的法身慧命给断送掉了,就很可惜。师长看到了只会摇头,叹一口气,只能等来生,这生没办法了。一生疑,这个人马上就会堕落,马上就会退转。所以密宗裡面特别重视对上师的信心,这很有道理,密宗比显宗对师父的信心要求的强度要更高。我们一般讲皈依三宝,佛、法、僧,密宗是讲皈依四宝,先是皈依上师,为什麽?没有上师,怎麽会有人给你介绍佛法僧?肯定是先要依止上师,才能有佛法僧三宝。所以他皈依,先皈依上师,然后再皈依佛,这种清淨的信心,他得的利益就大。这个是不得狐疑。

 

下面说,『要当孝顺,至诚忠信』,孝顺是对父母,至诚是对佛菩萨、对老师,至诚裡面没有一丝毫的虚伪,没有一丝毫的委曲隐瞒。你看《沙弥律仪》裡面教我们,事事白师,对老师没有一丝毫的隐藏,自己即使是犯了过失,也不怕向老师表白,真正对老师是至诚恭敬的心。谁得利益?自己得利益。你要对老师隐瞒,那只是把自己的福报给断送掉了。老师也知道你心不诚,他也不可能真正真心教你,教你会让你起烦恼,只是对你客气客气,「好好,你不错了,你很有进步」,恭维恭维你,不要跟你结怨,你就失去了进步的机会。真的,学生对老师的至诚是他自己修学进步的关键。老师,当然真正好老师不要求学生对他恭敬,因为老师把名闻利养放下了。那为什麽要提倡尊师重道?就是因为,只有尊师重道,学生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忠信是对大众、对一切众生。忠是平等心,没有偏心,这叫忠,你看心字上面有个中,中道的中,这是不偏。信是着重在讲话,言而有信。讲话离开前面讲的四种口过,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你才叫信。所以忠是着重讲存心,信着重在形相上,待人处事接物离开这些过失。这是学佛必不可少的修行科目,儒家特别讲求这个。所以儒家修学是佛法的基础,《弟子规》就教我们这些,一定要先把《弟子规》做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12月24日21:16:3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781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