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入门(第27集)刘克雄教授主讲

admin 汉字入门评论2阅读模式
摘要教授:昨天我们讲到,我们举的例,形声正例,必兼会意。我们讲到第十二条,段注他说:「从皇得声,多有大义。」

 

汉字入门(第27集)刘克雄教授主讲

 

板书:景伊倩足下

季刚先生给林老师回覆的一封信。先是林老师写封信,请教《广韵》裡面那些反切上下字的问题,季刚先生就回覆一封信,老师给学生写信竟然这么客气。第一,从哪裡看出来?刚才我们读的这个「倩」字,对人的美称还用「倩」。再看一开始,我们说人的名与字。林老师的名,尹。

板书:林尹

字,景伊。晚辈、平辈不可以称名,应该称字。那名是谁可以称?

学生:父母。

教授:父母、长辈以及老师、师长,可以直呼你的名。这是名(尹)是给长辈称呼的,字(景伊)是给平辈、晚辈来称呼的。你想季刚先生是林老师的老师,他对学生称呼,第一个他很客气,竟然称他的字,景伊;不够还加一个「倩」,不够再用「足下」。「足下」我们说过,记得吗?我这封信,我不敢直接呈给你,我先交给你下面帮你做事的人看过,如果他们觉得值得转呈给你,再由他们转给你,所以称「足下」。明白吗?这很客气。你看,季刚先生对学生是这样客气,称他的字,加一个倩,然后足下。

板书:黄侃 季刚

黄侃,他名是侃,字季刚。那做学生的要称谓老师,可不可以学生称他为侃?不可以倒过来,他可以倒过来称你景伊;他本来可以称你尹,他可以倒过来景伊。你可不可以倒过来,千万不能倒过来,侃,不可以的。这是说长辈这样称呼你,表示他谦恭,你千万不能反过来,这是要明白称谓。

季刚先生对学生,尤其像林老师是非常的爱护,把他叫到家裡来住在家裡两年,耳提面命。林先生的学问最重要的基础在那个时间,在季刚先生家裡两年。我看过林老师《广韵》,他抄录季刚先生的批注,他把季刚先生《广韵》的批注,他也拿一本《广韵》照样的抄录,密密麻麻像蝇头小楷,表示非常的用心,季刚先生是那样用心对《广韵》。季刚先生对《声韵》的成就,也完全得力于《广韵》。前面我只举了这十九条,季刚先生说的凡形声字之正例,声如何?

学生:必兼义。

教授:勇敢的说,自信的说,「凡形声字之正例,声必兼义。」前面刚才我们读过的这几条是太炎先生的,一开始从半得声,多有什么意思?我们第一条,太炎先生说过,翻回来複习。形声多兼会意是季刚先生二十一条例裡面,他说:「凡形声字之正例必兼会意。」你看了第二次,不要再忘记。后面我们举的例可多可少,举的这些例,都是让大家明白季刚先生这个条例,凡形声字之正例,声必兼义。而我们举的例,除了第一条是太炎先生说的,第二条是焦循说的,十七条是王国瑞,十八是王念孙,十九是张世南,其他都是谁说的?

学生:段玉裁。

教授:段玉裁。所以同学们圈点《说文》的时候,段注有什么发现,你把它记录下来,然后以后可以整理,段注对《说文》的发现。

翻过来看后面有个附注。附注裡面一、二、三,你看到第二,段玉裁说:「凡形声字多兼会意。」这个「多」是有点含煳,那也就是说,段玉裁看出形声字有些不兼会意。季刚先生就把它说得更清楚,他研究《说文》的二十一条例裡面,就说到:「凡形声字之正例必兼会意。」正例以外有所谓变例,变例是什么?我们说过,想一想。第一,我要同学们上来在那个鸟上打一下,那叫什么?

学生:以声命名。

教授:以声命名,那种是声不兼义的。还有什么?

学生:状声字。

教授:状声字。呦呦来形容鹿鸣的声音,像这种嘤嘤、呦呦这种状声字,它是无义可说。第三种还有:

学生:外来语。

教授:外来语,对了。现在还可以加一项,我不晓得应该叫它为什么?像给力,像这应该叫什么?网上的名称。如果它也变成形声字,它一定声不兼义。所以不兼义的,所谓变例,那就是:第一个,以声命名;第二,状声字;第三,外来语。所以那些少数的这种变例是声不兼义。除了这些,其他的形声字的正例,季刚先生说,声必兼义。这给我们一个理解,我们读《说文》,看到形声字,你马上要记得这个条例,除了那些变例,声必兼义。

再看到前面,刚才读的前面,第一,段玉裁说:「声与义同源」。字音跟字义是同源。第二,「凡字之义,必得诸字之声」。字义跟字音是关联在一起的。第三,「凡从某声皆有某义」。就像前面我们举的那很多段玉裁的例子,凡从坙(ㄐㄧㄥ)声,都训直而长;凡从悤(ㄘㄨㄥ)声,多有中空通透。这是凡从某声皆有某义。第四,「凡从某声多有某义」。那就是刚才我们说的,形声字有部分,少部分,像以声命名,像状声字、外来语这一类不兼义,所以他就用一个多有某义,除了少数的那几样,他看出来形声字绝大部分都是兼有字义。第五,「凡同声多同义」。这个很容易理解,跟第一条的声义同源是换个说法,跟三、四条也是一个意思。第六,「同声之义必相近」。这个也是跟前面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这说明段玉裁留意到声和义之间的关係。因此讲文字学,如果对字音你不能理解,到形声的时候就碰到了困难,尤其后面的转注、假借。

我们附注第一、第二,第三项说到无声字多音,这个我们已经很详细的说过。记得《说文》裡面有一个最清楚的例子,告诉我是哪一个字?你记得的:

学生:丨。

教授:丨,上下通也。引而上行,同样的写法,读若:

学生:囟。

教授:引而下行:

学生:读若退。

教授:退。这是无声字多音,这是季刚先生提出来,这就解决了很多形声字裡面无可解释、无法解释的问题,像那个「妃」,我们在前一节课说得很清楚。

季刚先生他研究《说文》的二十一条例裡面,第五、第八、第十三,第五例他说:「凡形声字无义可说的,除以声命名之外。有可以假借说之。」这个我们也举过例,像福禄寿的「禄」,大家记得吗?

学生:记得。

教授:它应该是哪个ㄌㄨˋ?

学生:梅花鹿的鹿。

教授:梅花鹿的鹿。灾祸的「祸」,它一边应该从什么声符?

学生:老虎。

教授:老虎。这是假借。在造形声字的时候,就有这种假借的情况出现。季刚先生二十一条例裡面的第八说到:「形声字有与其所从之声母声韵毕异者,非形声字之自失其例,乃无声字多音之故。」这个明白吗?应该很清楚。第十三条,「《说文》有一字读若数字之音,此即无声字多音之故。」这也非常清楚。同学们翻到三百九十三页。刚才我们读过季刚先生二十一条例第五、第八、第十三,这是说到无声字多音。接下来,树师妳读一遍,林景伊(尹)先生。

学生读诵:林景伊(尹)先生:形声字之音,或有与其偏旁之声韵迥异者,此盖无声字多音之故也。无声字者,即指事、象形、会意之字,或为意象,或为形象,或为意合,其形体无声,由于造字者凭其当时之意识,取其义而定其声者也。以文字非一时、一地、一人所造成,因造字者意识之不同,与方言之有异,故同一形体,每有不同之意识与不同之音读,此无声字之所以多音而且多异训也。后人不明,见形声字与其谐声之偏旁声韵迥异,而以为非声,或辄改为会意,殊不知《说文》皀,彼及切,又读若香,是皀为无声字,有二音也。故鵖(ㄅㄧˋ)从皀(ㄅㄧˋ)声,则为彼及切,郷从皀(ㄒㄧㄤ)声,则为许良切,若无又读之明文,则人于鵖郷二字同从皀者,必疑有非声者矣。

教授:这个例子我们在前面也说过。造字,我们的汉字是一个人造的吗?

学生:不是。

教授:非一人、一时、一地。因此上次我们也说过:

板书:丨

同是这个字(丨),下上通的意思说是丨。这个字造出来了,读ㄍㄨㄣˇ,是上下相通。由于我们中国幅员很广大,虽然造出来了,可能别的地方的人还不知道已造了这个字,因此他也同样造这个字(丨),他说,引而上行,读若什么?

学生:囟。

板书:囟

教授:再有一种可能,前人造出了这两个,一个读ㄍㄨㄣˇ,一个读ㄒㄧㄣˋ。后人经过时间不同,也许他不知道已经有这两个字,他又造一个,引而下行,读若什么?

学生:退。

板书:退

教授: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造出形符一样,读音和字义不同,这就是无声字多音的缘故。所以上次我们说,举的那个例(妃):

板书:妃

段玉裁他认为:

板书:己非声

他说各本有声字,他说今删。把这个声字删掉,因为他不明白「己」跟「妃」这两个字之间,声母与声子的声韵是毫无关係。上次你还记得吗?己和妃,古音读若ㄆㄟˋ,声、韵都毫无关係,这有违背形声字造字的原则。形声字造字的原则是什么?是用它(己)来注音,因此造出来的声子(妃),它应该跟声母字音一样,纵然由于时间的关係,字音会有变化。再怎么变,离不开两个原则:要么声变,韵保存一样;要么韵变,声还一样。所以,形声字声母和声子之间一定有这三个关係裡面的一个,第一个同音,第二个双声,第三个迭韵。形声字的声母与声子之间一定要有刚才说的这三个条件的一个,这是形声字造字的原则。现在这个妃字,段玉裁看不出它与声母之间声韵有何相同的地方,他就认为有违背形声字造字的原则,所以他认为「各本有声字,今删」,把它删了。我们也说明白,这个字它有可能另外一个字形相同,读ㄐㄧˇ的,由它(己)衍生下来的:

板书:记,纪……

像这样就合乎形声字造字的原则,对吗?

板书:己ㄆㄟˋ→妃 配

跟这个情况(丨)是完全一样。无声字有多音,这个情况我们了解了。这两个字形相同,由于造字时、地、人的不同,造出两个字形一样,字音不同,衍生的形声字像记、像纪,它跟它(己ㄐㄧˇ)同音;由它(己ㄆㄟˋ)衍生的形声字妃、配,跟它(己ㄆㄟˋ)同音。后来,声母,这一个(己ㄆㄟˋ)由于久不用,被后人遗失了,因此看到这群字(妃、配…),怎么会跟它(己ㄐㄧˇ)完全不同(字音),明白吗?彻底弄明白。所以段玉裁才觉得这个妃字,这个己非声,他认为这个声是多馀的,就把它删了。由于当时还没有这种无声字多音的概念;谁提出来无声字多音?黄季刚先生提出来。段玉裁来不及跟黄季刚先生交朋友,所以他当时不明白这种无声字多音。因此,不得已他认为「妃」这个字违背形声字造字的原则,所以把那个声字,他把它删掉。以上我们讲的是形声字,接下来同学们翻到转注。

学生读诵:转注。

《说文解字序》:「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建类一首」是指文字的声韵属于同一语基(包括双声,迭韵与同音),「同意相受」是说文字的意义相同,可以互相容受。所以「转注」就是「语基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文字间之转相注释。」例如:「考老」,论声韵,是迭韵;论意义,《说文》:「老,考也。」「考,老也。」两者也相同:论形体,却不相同。因此,考老之间的转相注释,便是转注了。

文字不是一人一时一地所造,可是各种文字用以记录语言的功能则一。因此,同一意义的语言,甲地造的字可能与乙地造的字不同;早先用的字可能与后来用的字不同。这些在不同的空间与时间造出的语根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文字,在某时某地都已普遍使用,既不能取消某一形体的文字,于是就用转注的方法沟通它。例如:宋丁度《集韵》:「吴人呼父曰爸。」父与爸,意义相同;声音上也是双声(古无轻唇音,故父为轻唇而读作重唇,与爸双声。),可是形体不同。于是用「父,爸也;爸,父也。」去转相注释,以为沟通。又如:章太炎先生《新方言》:「今人言『的』,在语中者,『的』即『之』字。」「的」与「之」,用作介词,意义相同;在声音上,是双声字(古无舌上音,古「之」为正齿近于舌上而读作舌头音,与「的」双声),可是形体不同。于是用「之,的也;的,之也。」去转相注释,以为沟通。这些古今南北音同、义同、形不同的文字,互相注释,都算转注;转注的功用,正是用来沟通古今南北文字的重複。

互训与转注是不同的,互训是广义的转注。他们的区别在于:互训是「异字同义」;转注于「异字同义」之外,还要在声音方面「同一语根」。在例字中会举例说明。总之,转注是「音近、义同、形异」,诸字之间的转相注释。它的功用,在沟通因时间、空间不同,导致所造形体不同的文字。

教授:读完了之后,同学们对转注的概念弄清楚没有?很高兴,清楚了。原来转注,我们一开始说文字四体二用,四体指前面说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的方法;二用,转注、假借,是运用文字的方法。我们刚才读过的这段说解,就说明文字因时、地、人的不同,可以造出形体不同而字音、字义一样的两个文字。因此这两个文字,譬如古今,古代造的「之」,之乎者也的「之」,现在用的「的」,你现在又不可能把以前的之乎者也的「之」把它废弃掉,那你要说明「之」与「的」,那就用转注的方法说,「之,的也;的,之也。」这是章太炎先生《新方言》裡面说的,「之」就是介词裡面我们现在的「的」。他还举了一个例,《集韵》裡面说:「吴人呼父曰爸」。这是在丁度的《集韵》裡面我们看到的。吴这个地方称他的父亲叫爸,爸与父意思是一样,声音又是双声。你说父跟爸怎么会是双声?我们都已经说过很多次,轻唇的「父」古音应该读重唇的「爸」。所以它声韵上又是双声,字形不同,一个写成父,一个写成爸,我们要沟通这两个字,「父,爸也;爸,父也。」清楚吗?这是转注。因造字的时、地、人不同,造出这两个字,字形不同,字音、字义相同,我们把它沟通起来,「父,爸也;爸,父也。」凯蒂,请妳说一次这个意思好吗?

学生:学生的了解就是,转注就是不同的地方造成不同的字,来说同一个事物。譬如说爸爸和父亲,他们两个人遇到一起的时候,就说我的爸爸或者什么,就用两个字来解释,相互解释这两个字的意思。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12月21日09:20:4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765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