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入门(第26集)刘克雄教授主讲

admin 汉字入门评论2阅读模式
摘要「月落」仄仄,「乌啼」平平。先两个仄声的话,接下来的两个字就跟上面两个字相反;再接下来,第五六跟三四又相反。

 

汉字入门(第26集)刘克雄教授主讲

 

学生:老师,还有问题可以问吗?

教授:可以。

学生:在课本的三百六十七页,老师讲到声韵毕异者。譬如「需」字,需它的声母是而,它的声母是「ㄦˊ」的音。老师讲过声母和形声字的声子它的读音音、韵完全不同,是因为做为声母的字是无声字,无声字多音,但是后来丧失了多音之道,那麽我们可不可以通过「需」的音来推论「而」还有一个音也是念ㄒㄩ呢?

教授:这个「需」,我们课本上已经把反切分析过。声来说,声母与声子,一个是日纽,一个是心纽;韵来说,一个是一部,一个是四部。所以声母与声子之间,「需」跟「而」这两个字是声、韵都不同。原因何在?那就是我们说过的无声字可以多音。「而」这个字,它本身是无声字。由它衍生、孳乳的形声字,像这个「需」,这个字音「ㄒㄩ」跟「ㄦˊ」,现在看来是毫无关係。那由于「而」本身是无声字,它可以多音,也就说明需这个音目前看来像是不合形声字造字的道理。而实际上可以看成什麽?

板书: ㄦˊ ㄒㄩ 需

「而」本身是无声字,现在我们看到它的声子「需」,它跟声母的字音毫无关係。我们可以设想「而」本身有这两音,一个是ㄦˊ,声母现在的读音;一个它还有ㄒㄩ这一音,也就是:

板书:

这本来是两个因人、地、时不同造的字。读音一个读ㄒㄩ,一个读ㄦˊ,字形一样,所以后来:

板书:

这两个字形一样,字音不同,它衍生的声子(需)保有它的声音ㄒㄩ。现在因为我们只看到上面红的那一部分,这部分已经失去了,所以我们会怀疑。现在明白吗?跟我们举的例子「妃」这个字是一样的。

形声字裡面声母与声子声、韵不同,完全不同的,都是这个原因,都是季刚先生发现的「无声字多音」产生的后果。还有问题吗?

学生:有。

教授:还有问题。

学生:在三百七十七页,老师在昨天讲「叚」这个字,第一个字的「叚」是可以做第二、三、四、五这个字的声母,所以后面的字都是念ㄒㄧㄚˊ,所以第一个字也是念ㄒㄧㄚˊ。但是我们在查《说文解字》段玉裁先生的注解当中是查的是ㄐㄧㄚˇ,学生们也发现,如果第一个字这个「叚」字旁边加一个人字旁,就是假借的「假」,是否学生就可以认为第一个字它本来也有两个音,一个是ㄐㄧㄚˇ,一个是ㄒㄧㄚˊ?

教授:ㄍ和ㄐ的变化,记得吗?见纽,我们特别说到,我们《说文》书上,上面标的注音符号是ㄐㄧㄚˇ,然后我就说到它是ㄍ和ㄐ的变化,这个不能够把它当作无声字多音,它是ㄍ、ㄐ的变化。弄清楚?

学生1:老师,但是这裡是ㄒㄧㄚˊ,是ㄐ和ㄒ的音。

学生2:老师,她说的意思就是说,第一个字是叚,它的声母是ㄐ,然后后几个字从叚(ㄐㄧㄚˇ)得声的,它有的声母是ㄒ,所以学长她不太清楚,它是不是也属于无声字多音。但这裡是叠韵。

教授:不是,我明白妳问的问题了。第一个声母(叚)我们读它为ㄒㄧㄚˊ,后面这些字都是从叚得声,那妳查出来的注音有的是注成什麽?

学生:假借的假。

教授:假借的假。

学生:对,假借的假,旁边是一个人字旁,这边也是跟叚(ㄒㄧㄚˊ)同样的字,段玉裁先生注,旁边这个字(叚)也是读ㄐㄧㄚˇ,所以学生就不太了解了。这个字(叚)是段玉裁先生注的时候念ㄐㄧㄚˇ,它组成形声的字,这个字(假)也读ㄐㄧㄚˇ,但是另外一个体系裡面,我们看书上,那裡是ㄒㄧㄚˊ,由它组成的字,其他字也是念ㄒㄧㄚˊ。所以这个是ㄐ的音(叚)变成ㄒ,老师昨天讲的是ㄍ变成ㄐ的。

教授:ㄐㄧㄚˇ、ㄒㄧㄚˊ。同学们翻开后面那个切语上字表的前面,有发声部位,同学们先把这两个字叚和瑕的反切给查出来,看它是什麽声纽。很高兴同学们热烈的提出这些问题,可见同学们是真正在用心,现在写在黑板上我就看得很清楚了。

板书:  有读ㄒㄧㄚˊ,有读ㄐㄧㄚˇ、这(瑕、鰕)都读ㄒㄧㄚˊ,这个(叚)读ㄐㄧㄚˇ,同学的问题是怀疑它(叚)是不是无声字,有个音读ㄒㄧㄚˊ,有个音读ㄐㄧㄚˇ。首先无声字的原理,声母、声子之间声韵都完全没有关联,才叫无声字多音,这个先弄清楚。现在看看它是无声字吗?它不是,它不是无声字多音。只是发声部位起了一点变化,ㄐ、ㄒ,之所以我要同学翻开四十一声类表前面的那个发声部位表,那ㄐ、ㄒ。「乎」在哪一纽?匣纽。「乎」在匣纽。(叚)这个注音在我们的书上注成ㄐㄧㄚˇ,我们说过它是见纽,应该是什麽?ㄍ,是吗?我们又说过,ㄍ容易变成ㄐ。所以我们书本上本来应该是ㄍ,它注成了ㄐ,音变了。这个问题没问题了吧?

再看这两个,ㄐ和ㄒ。古音发音裡面,ㄐ、ㄑ、ㄒ都同属什麽?

学生:齿音。

教授:齿音。同发音部位,有的只有发声送气的不同,因此它很容易变。很容易由ㄒ变成ㄐ,由ㄐ变成ㄒ。上次曾经要同学们读唇音的ㄅ、ㄆ,试试看:

学生:ㄅ、ㄆ。

教授:再读ㄐ、ㄑ:

学生:ㄐ、ㄑ。

教授:一个是发声,一个是送气。ㄐ是发声,ㄒ,ㄐ、ㄑ、ㄒ,ㄑ是送气,ㄒ呢?它还是发声。所以ㄐ、ㄑ、ㄒ同是齿音,它容易变化。所以由ㄐ变成ㄒ这是很容易的事。所以可以读ㄐㄧㄚˇ,可以读ㄒㄧㄚˊ,韵还完全一样(ㄧㄚ)看到吗?现在清楚了吧?好。

刚才休息的时间,在外面有这位同学在旁边,听到有种我们常常听到的鸟叫,咕咕咕,咕咕咕,听过吗?

学生:听过。

教授:在这四周到处叫。那是什麽鸟?

学生:布穀鸟。

板书:春鸠鸣何处

这个鸟(鸠),我们一般说牠是布穀鸟,实际上就是这个鸠。韦应物的诗,「春鸠鸣何处」。这是韦应物:

板书:韦应物 苏州

我们又叫他韦苏州。他也属自然诗派,跟王、孟同可归到自然诗派。你看这个诗多麽好,「春鸠鸣何处」。你们听到这到处在叫,咕咕咕,咕咕咕。正好这位小同学在旁边,我说你听到吗?他说听到了。我说叫什麽鸟?他不知道。我说你查一查这个句子(春鸠鸣何处),查出来了,韦应物的一首诗裡面的一句。

我们班上这位最小的同学,你不要看他年纪小,他学得很好。我说这个鸟牠叫做鸠,他眼睛眨一眨,忽然说,我知道了,广东话这个九读ㄍㄠˋ,也是这个鸟在那叫,告告告、告告告。快鼓掌。不要看他年纪小,已经真正学到了,能够应用,知道这个鸠原来就是牠那鸣叫的声音。那鸣叫为什麽不叫啾啾啾、啾啾啾?因为它古音就读ㄍㄠˋ,告告告、告告告,ㄍㄠˋ。

我们讲过苏东坡跟王安石说的是九隻鸟,说过吗?没有说过。想不想听?

学生:想。

教授:王安石学问很大,当宰相,又变法。学问固然很大,他又是古文八大家之一,可是他喜欢说解文字,他喜欢臆说。他有一次碰到苏东坡,他跟东坡说:「东坡,你这个坡字是土之皮也。」东坡听了愣在那裡,他说:「我这个坡是土之皮也。那请问荆公(王荆公),那水波的波应该是什麽?」王安石不假思索:「水之皮也。」东坡说:「那请问荆公,这个字(滑)呢?」

板书:滑

滑呢?荆公(王荆公)他一下无言以对。你说东坡非常的刁鑽,难道水有骨头吗?东坡还不饶他,他说:「根据荆公这样说解,我现在才恍然大悟。」王荆公瞪着眼睛听:「你恍然大悟什麽?」我现在才明白,这个鸠是九隻鸟也。这下把王荆公也弄煳涂了,他说这怎麽说?东坡说:「荆公,你难道忘了吗?《诗经》裡面有两句说」:

板书:尸鸠在桑 其子七兮

「尸鸠在桑,其子七兮。」王安石说:「我怎麽会忘了,我当然知道。可是只有七个,不是只有七个吗?」东坡说:「连爹带娘,所以九个。」这是鸠,这成为笑话。所以文字,同学们没有翻《说文》,千万不要臆说,自己想当然耳,就会变成九隻鸟也。如果同学们还有疑问,我希望你多提出来。现在我们先回到课本,在课间下课你都可以随时来问,好吗?

下一个字我们就看「凡从戋得声之字,皆有小义」。树师妳读一遍。

学生读诵:凡从戋得声之字,皆有小义。(王圣美说)

沉括《梦溪笔谈.卷十四》:「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以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右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歺(ㄜˋ)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

1、戋,《说文》:「贼也。从二戈。」《周书》曰:「戋戋巧言。」《易.贲(ㄅㄧˋ)》:「束帛戋戋。」按:戋合二戈会意,两戈相向,相互争斗,必有伤残,故戋引申有小义。

2、浅,《说文》:「不深也,从水,戋声。」段注:「按不深曰浅,不广亦曰浅。」《玉篇.水部》:「水浅也。」按:小水为浅。

3、贱,《说文》:「贾少也。从贝戋声。」《玉篇.贝部》:「价少也。」按:贝指钱币,引申为价值,表示价值之小者为贱。

4、笺,《说文》:「表识书也。从竹戋声。」按:《慧琳音义》:「小笺也。」按,竹简之小者谓之笺,今称便笺。

5、諓,《说文》:「善言也。从言戋声。」《集韵.先韵》:「諓,浅薄貌。」按:《汉书.李寻传》颜师古注:「諓,小善也。」皆有小义。

6、栈,《说文》:「棚也。竹木之车曰栈。从木戋声。」按:栈就是小木棚,又如「栈道」,表示小的道路。小的旅社为「客栈」。

7、綫,《说文》:「缕也。从纟,戋声。」《淮南子.要略》:「中国之不绝如綫。」高诱注:「綫,细丝也。」《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綫。」綫就是细小的綫。

8、饯,《说文》:「送去食也,从食,戋声。」按:饯为送别时的酒食,离别伤感,食之甚少。

9、践,《说文》:「履也,从足,戋声。」按:足履物上,则物被残伤,引申有小义。

10、溅,《集韵》:「水疾流皃。」水疾流溅起的小水花。

11、残,《说文》:「贼也。从歺戋声。」按:伤残则小。

12、琖(盏),《说文》:「玉爵也。夏曰琖,殷曰斝(ㄐㄧㄚˇ),周曰爵。从玉戋声。」按:玉爵是一种小的酒杯。

教授:好。我们举的这十二个从戋得声的字,凡从戋得声,都有小义,这是王圣美提出来的。我们找了这些例子,同学们可以继续再找,可以补,从戋得声还能找到哪些,看看它是不是一样的都有小义。

上次我们说过,了解到形声字声多兼义,如果把形声字的变例去掉,那季刚先生就说声必兼义,像这些我们举出来的从戋得声这些字都兼有小的意思。前面从水、从金,这些水和金是指它的类别,形符。形符是指这个形声字的类别,声符是字音兼字义。前面我们说的,像从句得声的多有曲的意思,也举了一些字。比较难理解的有一个,太炎先生举的第三个,什麽字?翻过来看。第一个,太炎先生说的,凡从半得声之字,多有分的意思。我说比较难以理解的,是他举的这第三个字,哪一个?

学生:胖。

教授:「胖」字。这个「胖」字,怎麽有分的意思?那是因为我们现在对胖这个概念,已经形成了你固定的概念,认为是这样子才是胖的意思。实际上,《说文》说什麽?「半体也。」就是祭祀神明所用的牺牲(牛羊猪)的半体,一半的牛羊猪,这叫胖。《说文》裡面还有一解:「一曰广肉」,我们现在说的大胖子、小胖子这个胖,应该是从这一曰来的,广肉。

好,接下来看第七,「从力得声之字,多有条理之义」。

学生读诵:凡从力得声之字,皆有条理之义。(段玉裁说)(段注「力」下曰:「人之理曰力。故木之理曰朸(ㄌ一ˋ)。地之理曰阞(ㄌㄜˋ)。水之理曰泐(ㄌㄜˋ)。」)

1、力,《说文》:「筋也。象人筋之形。」按:力是人用力时,经络鼓起,肌理分明。

2、朸,《说文》:「木之理也,从木,力声。」

3、阞,《说文》:「地理也,从阜,力声。」按:地之纹理曰阞。

4、泐,《说文》:「水之理也。从水,阞声。」《周礼》曰:「石有时而泐。」按:水之纹理曰泐。

教授:这是从力得声,找了这些例子。接下来第八: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12月20日22:47:5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764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