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入门(第19集)刘克雄教授主讲

admin 汉字入门评论1阅读模式
摘要教授:甲文、金文有很形象。这个是在金文裡面可以看到,它这个脚印向上、向下有的不甚一样,可以这个脚印向下,可以这个脚印向右,为什麽?

汉字入门(刘克雄教授主讲) ◎ 2015.8.2 启讲于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编号: 56-181 / 共 32 次讲演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

教授:同学们翻开二百五十九页,「卫」这个字,树师你读一遍:

学生读诵:卫ㄨㄟˋ。(甲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卫指保卫国家。甲文合「囗」及四个「」会意,「囗」表示国土,士兵四边驻守边疆,保卫国家,捍卫领土。金文尤其形象。小篆是从甲文、金文讹变而来。

备注:《说文》:「宿衞也。从韦帀行。行,列也。」

典籍所见:(1)保护、防守。《国语.齐语》:「筑五鹿、中牟、盖兴、牡丘,以卫诸夏之地。」(2)担任防护工作的人。《左传.文公七年》:「文公之入也无卫。」

常用词:守卫,防卫,保家卫国。

板书:

教授:甲文、金文有很形象。这个是在金文裡面可以看到,它这个脚印向上、向下有的不甚一样,可以这个脚印向下,可以这个脚印向右,为什麽?在那巡守的时候,他总不是一个固定的方向。然后演变到这个金文:

板书:

就是我们书上印的有,上下还看得出是脚印,这边它就字形演变得多一些了。看我们甲文,第一个:

板书:

这中间有的也是一样有个囗字,外面这个代表宫廷它的街道,代表街道。从这个卫:

板书:

左边的脚(彳),右边的脚(亍),现在我们读它为彳、亍,合起来「行」。彳、亍,在汉代古诗裡面用另外两个字:

板书:踯蹰

「执手野踟蹰」。其实这两个字(踟蹰)就是这两个字(彳亍),它(踟蹰)就是这两个(彳亍),左脚、右脚小步的走。上次我们说过古无舌上音,彳、亍,现在读起来都是舌上音,捲舌,彳、亍。钱大昕说古代没有舌上音,也就是现在凡读舌上音的,古音一定是舌头音;舌头音是ㄉ、ㄊ这些音。在闽南音裡面,(彳亍)这两个音还读ㄊㄧˋ、ㄊㄡˊ。在台湾你会常常听到,我们来踢投(ㄊㄧˋㄊㄡˊ),到哪去玩一玩,就这两个字(彳亍)。上次好像我也提过,曾经有一个外省籍的朋友到台湾,看到很多人穿着木屐在街上踢踢躂躂的走,因此,他就认为ㄊㄧˋㄊㄡˊ,口头上常常听到的,他就说ㄊㄧˋㄊㄡˊ就是木屐在街上踢踢躂躂的声音。不是的,它实际上很古的音,ㄊㄧˋㄊㄡˊ,彳亍。接下来看,「或」:

学生读诵:或ㄏㄨㄛˋ。(甲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或指国家。合「囗」、「戈」、「一」会意,「囗」表示范围,「一」表示土地,「戈」是兵器。执干戈以卫社稷,表示武力。后来由许多小「或」合成大国,所以在或字外面再加一个大的「囗」,成为国家的国字。

备注:《说文》:「邦也。从囗,戈以守其一。一,地也。」段注:「盖或国在周时为古今字。古文只有或字。」

教授:注意,《段注》说什麽?「或」、「国」这两个字在周代是古今字。它说,古文国家的「国」就是这个「或」字。好,接下来读:

学生读诵:典籍所见:(1)也许。《史记.封禅书》:「其神或岁不至,或岁数来。」(2)表示选择或列举。《新唐书.魏徵传》:「今之刑赏,或由喜怒,或出好恶。」(3)泛指人或事物。《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

常用词:或者,或许,不可或缺。

板书:

教授:同学们看甲文,最早囗代表土地;戈兵器。就是「执干戈以卫社稷」,保卫国家。这就是最古国家的国字。《段注》都说得很明白,周当时「或」与「国」已经是古今字。由甲文到金文,笔画变化最多是底下加了一横。这一横演变到小篆,许慎《说文》怎麽说的?「从囗,戈以守其一。」又解释:「一,地也。」根据许慎这麽说,那个「一」还不是成文的一、二、三的一,它是泛指土地。这是因为从甲文变到金文,再变化到小篆,有这种形体(一)。许慎他只见到小篆,所以就说它是从囗,从戈,又从一,又说明一是地,就指国家的国。实际我们理解这一横(一),在甲文有吗?没有。这是怎麽样讹变的?文字会有时多一笔、少一笔,我们就无可追究到底为什麽金文这裡会多一笔,为什麽上面又多一笔,这我们就不可详究它了。了解到小篆这一横是由于金文演变过来。因此,看到甲文()就很清楚明白,囗代表土地这个范围,这块土地是我的,我要派人巡守,拿着兵器。所以这就是以前最早时候国家的国字。然后,以前国不是很大的地方,可能是部落,某个部落种种因素,譬如可以武力,也可能是它的文化高于左右邻近的部落,所以左右邻近的部落自然的归化、归附于它。因为许多小的国归附它了以后,就变成一个大的国,所以又加了一个框框:

板书:

就是我们现在用的:

板书:国

国家的国,最早只是「或」。看下一个字,「男」:

学生读诵:男ㄋㄢˊ。(甲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男人。合「田」、「力」会意,表示男人在田中用力劳作。

备注:《说文》:「丈夫也。从田力。言男用力于田也。」按:古文字学者有以为,「力」是耒耜的形状(即犁),表示人手持耒耜,耕种于田。(引备一说)

典籍所见:(1)男人。《礼记.礼运》:「男有分,女有归。」

教授:等一下,这两句出自哪一篇?

学生:《礼运大同篇》。

教授:《大同篇》,熟读了吗?希望熟读。有同学点头,有同学摇头。摇头的同学下载下来,熟读它。这是非常代表性的,代表我们儒家在《礼记》这个年代就有这种大同的政治理想。这种政治理想,哪怕拿到现在,依然是最好的政治理想。孙中山先生他最喜欢写的四个字,哪四个?

学生:「天下为公」。

教授: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什麽?

学生:「老有所终」。

教授:需要下载下来,熟读。这也用来看出我们中华民族,我们的文化在世界上都永远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这种最高的政治理想,你拿到现在来,所谓民主,不是「天下为公」吗?所谓全民大选,不是「选贤与能」吗?所谓社会福利,不是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不是社会福利吗?然后,又说到「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都是为公众、为社会服务。所以这种情况,这种社会,还会有人做偷盗的事吗?没有。因此,说「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外户是什麽意思?「户」记得了,单扇的门,你出门的时候信手一带,防的不是小偷,防的是鸡狗到家裡捣乱,所以,外户随便扣拉一下,也不必锁,「外户而不闭」。还给它一个名称,这种社会「是谓大同」。

板书:大同

以前我记得初中的时候还唱过这首歌,不晓得同学有没有听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一起唱:

学生:「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教授:继续唱:

学生:「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教授:「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再来,我记不全了,哪天同学们记全谱子,写下来,我们大家一起唱。「男有分,女有归」。这个男字,典籍我们又引一个《左传》:「南氏生男,则以告于君与大夫而立之。」这个字我们说过。在小篆,同学们看到小篆,上面是个田,下面是个力,《说文》说:「从田力」。在古文字裡面,有些学者就认为这个「力」字像犁田的犁,我们引备大家参考。上次我们说过男、女这两个字,以他的工作来分别。男人,田力。女人,为什麽那样写?好像上一次我们讲的,她坐在那裡做女红,这是以职业来分别。接下来看,「陟」:

学生读诵:陟ㄓˋ。(甲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陟指由低向高处走。合「阜」、「步」会意,「阜」指高山,「步」为行走,表示向着高山拾级而上。甲文、金文的步字,脚趾朝上,正像拾级而登。小篆与甲文、金文同。

备注:《说文》:「登也。从阜步。」段注:「谓缘而步也。有层次可寻。是谓会意。」

典籍所见:(1)登高、爬上。《诗经.卷耳》:「陟彼高冈。」(2)升迁、进用。《诸葛亮.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教授:我们现在写的隶书、楷书,这个「陟」,譬如「陟彼高冈」,或《出师表》裡面「陟罚臧否」,你根据注解你能知道「陟」,当登的意思、升的意思。可能我们不会太清楚,为什麽这个陟是有登、有升的意思?当我们看到小篆,进一步看到金文、甲文,你就一下子明白,左边是「阜」,我们都认识,是高大的山丘,可以拾级而上,尤其金文,你看两个脚印,脚趾向上,表示往上攀登。这个字跟另外一个字:

板书:

这是什麽字?

板书:降

它脚趾向下。陟,是脚趾向上;它脚趾向下,表示降下来。

板书: 陟

陟,它的脚趾向上,表示往上走,往上拾级而登。左边的阜不变,右边的脚趾往下,就是降的本义。看下一个字,「涉」:

学生读诵:涉ㄕㄜˋ。(甲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涉指徒步涉水。甲文、金文中间像一条小溪,两侧是左右两脚的脚印,表示徒步涉水的样子。小篆从甲文、金文演变而来。合「水」、「步」会意,步指行走,表示徒步过小水浅河。

备注:《说文》:「徒行濿水也。从水步。」

典籍所见:(1)徒步渡水。陆游《秋郊有怀诗四首之四》:「秋山瘦益奇,秋水浅可涉。」(2)乘船渡水。《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ㄤˊ)否。」(3)经历。《管子.兵法》:「厉士利械,则涉难而不匮。」(4)牵连、相关。《南史.刘穆之传》:「口并酬应,不相参涉,皆悉赡举。」(5)进入、陷入。《左传.僖公四年》:「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常用词:跋山涉水,长途跋涉。

板书:

教授:看这个涉字,在甲文,当中是浅水,两个脚印涉水而过,我们现在写成这个涉。金文,它在旁边已经加了一个水:

板书:

这是金文。可以看出从甲文、金文到小篆,以及我们现在用的隶楷的变化。看下一个字,「辞」:

学生读诵:辞ㄘˊ。(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合「」、「辛」会意。「」(ㄌㄨㄢˋ)治也,治理的意思。「辛」是有罪,表示治理诉讼桉件。

备注:《说文》:「说也。从辛,辛犹理辜也。」

典籍所见:(1)辩讼的话。《周礼.秋官.乡士》:「听其狱讼,察其辞。」(2)叙述、说明的语言文字。通「词」。《易经.繫辞下》:「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3)告知。《周礼.夏官.太僕》:「王不视朝,则辞于三公及孤卿。」(4)告别。《战国策.赵策》:「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5)责备。《左传.昭公九年》:「晋梁丙、张趯率阴戎伐颍,使詹桓伯辞于晋。」

常用词:义正言辞,绝妙好辞,不辞辛苦,义不容辞。

教授:同学们,《世说新语》裡面记载的「曹娥碑」,后面有几个字,有同学们记得吗?如果记得帮我在黑板上写出来。

板书:黄绢 幼妇 外孙 齑臼

同学们看《世说新语》裡面有这麽一则很有趣的故事,有一次曹操跟杨修:

板书:杨修

骑马在郊外走,看到一块碑,正面是「曹娥碑」,曹娥是孝女,背面有这几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曹操也是一位,除了他的武功之外,在文学上也是非常有才华的人。我们都读过他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我们同学,相信都读过,你会佩服他的才华。可是他看到曹娥碑的背后这八个字,他怎麽想也想不通是什麽意思?杨修在他旁边,他就问杨修,「解不」,你明白吗?杨修点头。英文说什麽?

学生:yes。

教授:yes。曹操说:你先别说,待我想想。于是两个人又骑马慢慢走,曹操在马上一直想,这到底是什麽意思?最后他想出来了,他说:我想出来了,你不要说,我们两个都写在纸上来对一下。结果两个人写出来,都一样。

板书:绝 妙 好 辞

绝妙好辞。这是写在「曹娥碑」的背后,来讚美「曹娥碑」写得真好,绝妙好辞。黄绢是有色的丝,色丝(绝),明白吗?黄绢;幼妇是少女(妙);外孙是女子(好),对吗?女的儿子叫外孙;齑臼,臼用来舂花生米的(你还记得我舂过花生米,我最后能赚到什麽?那个杵),齑是韭菜一类,臼用来舂它,叫受辛,它(齑)的味道是辛的,齑臼是受辛。「绝妙好辞」!曹操与杨修写在纸上两个一对,都一样,是「绝妙好辞」。曹操叹一口气,他说:「没想到,我比你要晚三十里才能想到」,他们走了三十里,骑马。这是这个「辞」字,我们想到这个很有趣的故事,「曹娥碑」。

板书:曹娥碑

曹娥是一位孝女,同学们要知道她详细,你可以下载「曹娥碑」。至于它如何绝妙好辞,下载下来看一看。好,我们接下来看下一个字,「分」:

学生读诵:分ㄈㄣ。(甲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分指分开。合「八」、「刀」会意,表示用刀将物品分开。

备注:《说文》:「别也。从八刀,刀以分别物也。」

典籍所见:(1)分开。《论语.泰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2)配与、给与。《左传.庄公十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3)辨别。《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穀不分。」(4)区别、不一样之处。《荀子.不苟》:「是君子、小人之分也。」(5)职责,本分。《礼记.礼运》:「男有分,女有归。」

常用词:敦伦尽分,分毫不差,争分夺秒。

教授:这个字,会「八」、「刀」会意,我们很容易明白。《说文》说:「别也。从八刀」,它底下还详细说,「刀以分别物也。」「刀」是象形,记得吧?「八」呢?

学生:指事。

教授:指事。真好,都还记得,是一种「象分别相背之形」。所以用刀分开,这个字容易理解。典籍所见裡面,这裡我们又引到《礼运》,「男有分,女有归。」男有分,这个分怎麽解释?这裡当职责、本分,各有各的职务。没有失业率,各有职业,男有分。女有归,归是什麽意思?女嫁曰归。女子出嫁到夫家,那个家是她真正的家,是好像归回去了,回到家。原来那个是她的娘家,娘家长大了需要出阁,要归到她的夫家,女有归。没有旷夫怨妇,女有归。好,接下来看下一个字,「及」: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12月20日21:43:2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762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