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修学的正知正见(第14集)成德fashi主讲

如何建立修學的正知正見      成德法師 2019/5/28 檔名:16-003-0014    来源:成德法师分享平台

MP3下载

諸位家人,大家早上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一直在談這個學習的觀念還有心態,包含我們一開始是從學貴立志談起。談到立志,就有想到一句夏蓮老的教誨,跟大家一起共勉。他老人家有講,「有舉世不知而我獨知之識見」,就是有舉世不知我獨知的見識、見地,「始能有舉世不為而我獨為之志氣」。大家想一想,現在全世界問題多不多?小到個人身心,再到家庭、社會團體,甚至於是國家,還有天下,問題可謂是層出不窮。甚至於這個時代想做好事,尤其是什麼好事?真正能改善、解決問題的事。

請問哪些方面需要改善?方方面面。比方我們最近見到一位中醫師,他是醫學界的,問題多不多?不少。你看這個時代進醫院,他慢性病,有沒有看到慢性病愈治愈好的?你們說的,不是我說的。你看治病是為了把人的體質、病治好,可是卻是什麼?所謂的控制。但是這個控制的背後,可能都有副作用在產生。現在國家很重視中醫,甚至於都下令,一般診所(民間診所)不能吊點滴。你們知不知道這個訊息?下令不能吊點滴。請問有沒有人在吊?醫生不吊病人都叫他吊,因為一吊下去燒就退了,醫生不願意吊,病人都說要吊。所以請問要普及整個養生醫學的觀念容不容易?

學生:不容易。

成德法師:對,這只是一個行業的問題。所以,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我們中華民族承傳的文化它是正法,可是問題是這個文化的承傳它表現在各行各業,商業有商道,教育界有師道,醫學界有醫道。甚至於是每一個角色都有道,當媳婦有媳婦道,當先生有先生道,那個四書五經都是,都屬於「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男子修養的標準都在這個經典當中。沒結婚的叫姑娘道,甚至於是老太太也有道,老太太不會當,家裡面會搞得雞犬不寧都有。都有彼此的道,但這個教化沒有傳承下來,所以每一個人的角色不知道怎麼演,每一個行業不知道守什麼道。偏離多久了?最少也有一百多年了,「上失其道,民散久矣」。所以師長老人家說,我們中華民族受這麼大的難問題出在哪?喪失民族自信心,你不相信這些道了,不傳了。

我們沒有正道了,什麼會進來?

學生:邪的。

成德法師:對,錯誤的思想,尤其現在科技又發達,知識爆炸的時代。沒有正,邪的又一堆,在這個時代不沉淪,那不是再來人不可能。所以這個時代,我們從老人家一生就可以深刻體會,做好事容不容易?不容易,不然他老人家也不用九十歲了才到英國去辦漢學院。可是它的根源問題還是信心的危機,我們中華民族不相信老祖宗的教導。「人之初,性本善」,「教之道,貴以專」,現在這個不是「貴以專」的理念,是知識學習,一天當中上好幾個科目。這些問題我們都得想清楚,為什麼?因為我們也是這個時代成長的,我們受污染沒有?受了。這些問題沒想清楚,我們身上的污染還沒去掉,可能還在影響別人。所以聽經明理,我們時時還得要對照自己,還得要鞭策自己。所以做好事在這個時代難。但在這個時代好不好?好不好?當然,好不好不是強迫大家接受,在自己的一念之間。《無量壽經》裡面有講,在我們這個世間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對,所以這一段經文就告訴我們,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功德就很大。

所以大家現在要做好事很困難,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包含成德之前還沒有開始做小學教育,本來就是要去做有機這個領域的工作。我曾經還去種過胡蘿蔔,自己種,自己做實驗。種了差不多二三個禮拜,端到餐桌上,他們二三口就吃完了。因為沒噴農業化肥,那個蘿蔔很小,紅蘿蔔很甜,就吃完了。我每天澆水,他們不到一分鐘就解決完了。所以這個也是一個體驗,很重要,你自己種過以後,你不會再浪費食物,因為你體會到說,哪怕是一粒米、哪怕是一盤菜,期間也投入很多的心血在裡面。

我們也聽到有願意要從事這一方面工作的人,他們本來想說:「我好好種植,我找個好的地,然後開始種就好了」。結果真正要做才知道,首先選種就是個挑戰,種子都沒了,很多都是什麼?基因改造的。第一個,連種子都難;第二個,土地不好找,污染的多;第三,水源也污染了。對,空氣一污染,雨下下來,那個雨水也是污染的;再來,種出來沒人要,因為很小。這世間的人都喜歡什麼?你那個葉子裡面那麼多蟲子的洞,他一看有蟲子不買了,他都買那個看起來漂漂亮亮的。所以人沒有判斷力了,菜不會買,對象也不會找,所以找對象也找什麼?看起來漂漂亮亮的,裡面都爛掉了也沒辦法。所以一切法從什麼?心想生。所以現在的糖果包裝都很漂亮有沒有?然後這麼大一包拆、拆、拆,最後三顆還是幾顆。

你看現在人都重外表不重實質,這個都是沒有判斷能力。所以你看到最後問題怎麼解決?教育。所以要推展傳統農耕,還得從老百姓,從老百姓教育起來才有可能。所以我們現在看到,在各個行業要恢復道義的、恢復良心的,我們都肅然起敬,這樣的人不是發菩薩願做不到,挑戰太多了,那個會遇到的障礙可謂是層出不窮。

我們再來看夏老這句話,「有舉世不知而我獨知之識見,始能有舉世不為而我獨為之志氣」。看清楚難度了,發願我這一生堅持走這一條正道。當然,不只是做教育的你要教學為先,現在你不管在哪一個行業要恢復正道,都要什麼?教學為先。首先你不教學為先,團體共識怎麼建立?大家沒有共同的方向、目標、願力,這件事也做不長久。再來,連他這個行業的大眾都要教育,不然大眾不會判斷。

「有舉世不為而我獨為之志氣,始能有人所不到而我獨到之境界」,你才能夠到達人所不到我獨到之境界。「有人所不到而我獨到之境界,始能有舉世不見知而不悔之胸襟」,這句是《中庸》裡面的:「遯世不見知而不悔」,就是你做了這個事很對、很有意義,甚至是看不到結果的,可是你卻堅持一生無怨無悔,這個就是「遯世不見知而不悔」的胸懷。以這段話跟大家共勉,因為老人家也說,傳統文化復興要幾代人才做得到,可能要三到五代,有可能我們都是文化復興的墊腳石。當然,要當墊腳石也不是那麼容易的,要夠硬才行,不能踩了一下子就軟掉了那不行。過硬的話,我們的觀念跟態度就要很正確。

我們上一次跟大家講到的是第九點,重視領悟,講到了「一以貫之」。我們拉回來就是,一切經教講的都離不開因緣果這個道理。我們學習這個因果教育,師長老人家的經教,好像這個「因小果大」我們已經聽了兩次,好像是明天下午還有一次。當然,我們這一次大家在課程當中看過的光碟,大家真的有看,要重複多看幾遍,因為這些都是刻意挑出來的,很珍貴的,都是我們這些負責的同仁很用心挑出來的,學習一遍實在是不夠的。

在這個課程的學習我們再複習一下,有總結因果道理的幾個原則。第一個,因果不同時。當然,雖然是因果不同時,可是我們也講到「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有時候它感應的速度還是會很快,所以有一句話叫行善要及時。上一次有跟大家舉了一個例子,有一個官員,剛好有一天晚上進來一個女犯,他的同事就起了這個不好的念頭,要非禮這個女子,結果他給他制止了。同一天晚上,他女兒家也遭到小偷,其中一個小偷也是對他女兒生起歹念,也被另外一個小偷制止了。

在順治年代,順治五年,這個是記載在師長老人家推薦的一套因果的叢書,那個書名叫《道德叢書》,對。你們怎麼都知道?挺難得的,都知道師父在強調什麼。剛好有個伊斯蘭教徒叫哈九,他開了一個飯店,一個客人吃了飯以後,結果這個五十金的錢忘了帶,就放在客棧。他發現以後就叫哈七,可能是他的兄弟,就趕緊給人家送過去。送到了,當然這個客人很高興,等於是失物找回來了。他就剛好是在渡口要過河,他就坐上船。結果船到河中間,就發現有漁船沉沒了,他心裡想這個錢我是失而復得,不如拿來救人。他就大喊,誰能夠救一條命,這個五十金就給他。結果那漁船一聽,就用最快的速度去救人。後來只救上來一個人,結果這個人就是哈九的兒子。所以因果雖然不同時,可是你那個善心所感的善報速度也怎麼樣?非常的快。

第二,因果通三世,過去、現在、未來。這個講經的時候有談到了,一個是現報,這一世就報了,而且這一世報是花報,等於是說他這一世有善。比方說了凡先生這一世他考上功名了,又有子嗣,然後壽命延長,這不是最重要的果報,只是什麼?開花,最後結果的報更大。請問了凡先生最後果報是什麼?作佛了,這是他的果報。再來是生報,就是下一生才報。還有後報,下下世以後才報。

我們知道因果通三世,我們就想到俗話常說的「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那個定就是該報了。當然最重要的是,我們改過遷善,這個命運就會轉。因為世間人一般都是小善小惡,所以命運改動不大。為什麼算命的算得準?因為我們的命運變化不太大。所以命運都有什麼?用我們現代話講,大家都學過數學,命運都有加減乘除,每一天有加減乘除,甚至每一刻有加減乘除,甚至每一個念頭有加減乘除。《了凡四訓》裡面衛仲達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只是有這個善念跟善言,但是皇帝沒有接受,可是他善的力量,因為他「君之一念,已在萬民」。

請問,當我們聽完這個公案,我們的人生起了變化沒有?衛仲達是衛仲達,跟我有什麼關係?等於是我們這個故事聽完了,馬上改變在哪?我之一念要在哪裡?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那這一念就跟阿彌陀佛感應了。阿彌陀佛的願是什麼?「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無邊苦眾生」,一切皆成佛。所以我們的一念為了虛空法界成佛,我們的一念都為虛空法界表法,這一生絕對可以修圓滿的功德,這個故事就沒有白聽。

我們知道因果會通三世,所以已造不會壞,我們已經種下的種子不會壞;然後未造的不會遇,我們沒有造的絕對不會遇上。我們已經造的,因果不空,它遲早是要報的。這是總結的第五個點,我們待會再來強調一下。第二個是因果通三世。

真正能改變命運的,「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所以他積累的福報、功德是用乘的。就像衛仲達「已在萬民」,他可能這個功德就是乘以十、乘以一百,所以他命運就轉了。「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這個就除了,他幹的那個事情天神共憤,他的人生的福報折了一半,折了一大半,這個算命的也算不準他。

第三,因小果大。因小果大,這個在例子當中有舉到,一個老僕人她起了一個善念去供養佛,而且還用餿掉的東西。說到這個供養佛的功德,有一點給我們啟示,就是我們心用對了,然後很冷靜的去判斷事物,但是假如結果可能跟我們所求的不一樣,也不要難過、氣餒、退心。因為佛陀當時候滅度以前,是吃了一頓毒蘑菇的飯,但是佛陀講他的功德怎麼樣?跟當初牧羊女是平等的。所以我們最重要的這顆心要用對。這個老傭人供養佛,她添生天十五劫的福報,之後轉為人的時候,還有出家修行的機緣、成就的機緣。所以這個是因小果大。

這一點也提醒我們,孝順父母、恭敬師長這個功德很大。同樣的什麼罪業最重?不孝父母、不敬師長,這個罪業就很大。所以今天師長老人家也說了,財為什麼?五家共有。是今天講的嗎?不是。財為五家共有,老人家強調財要放在哪?要懂得種福田,三種福:父母是恩田,師長是敬田,眾生悲田。這是懂得種福田。

再來第四點是善惡不相抵消,不會說你做了善這個惡就不見了。善惡雖然不相抵消,但是它會互相影響。因為有個學長有問,如果以前做了惡業,懺悔之後沒再幹過了,果報是會減小還是會消除?這個惡報會減很小,會減小,但是不會消除掉。佛說法他有真諦、有俗諦,真諦來說的話,我們說「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空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真諦講的是心性、真心,請問真心裡有沒有罪業?真心裡有沒有輪迴?沒有。所以你入了真心,這個從真諦上講,輪迴是不存在的。但是你要入到那個境界,而且入那個境界,佛入了那個境界沒有?入了;阿羅漢入這個境界沒有?阿羅漢他入了涅槃,他假如不出來,他還有沒有果報?他不輪迴了還有沒有果報?他就不受報了,他住在涅槃,他不受報了。

這些有關佛法的道理,成德都有請教我們院長勝妙法師。因為成德出家時間很短,佛法深入很有限,我們院長已經學佛出家都三十年了,學佛時間很長。院長是醫學院畢業的醫生,不過他一畢業沒當醫生就出家了。在台灣,我們閩南話說,第一是醫生,「第一醫生,第二賣冰」,就是賺錢最快的,第一個是醫生,第二個是賣冰的人,那一塊冰才沒啥錢,「唰唰唰」,一杯出來就給你賣很多錢,挺好賺的。大家不要吃冰,體質都壞掉了。所以院長這個也是大捨,大喜大捨濟含識,大慈大悲愍眾生,能賺大錢的他馬上就放下了。所以這些教導很多也是他指導的。

眾生住在生死,二乘人住在涅槃,所以他也不受報了,那個叫墮無為坑。一墮進去有時候是多少劫,反正時間很長,他都不出來,他是墮無為坑。但是菩薩道不一樣,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他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還是在教化眾生,所以他會受報。可是他受報的時候心地怎麼?清清淨淨,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所以佛他不住涅槃,他出來度眾生,他也受報,所以他有馬麥之報;包含釋迦族要被滅族,他頭痛了三天,這個他也會受報。

可是我們為什麼都會問說,那個罪業能不能消掉?其實我們問這個問題的時候是什麼?怕受報。所以再看深一點,我們在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最在乎的是什麼?「我」。所以假如在乎眾生的話,你跟他結惡緣不也是緣嗎?佛不度無緣之人,那請問惡緣是不是緣?是,你沒有揍他這一拳你還跟他沒緣。當然,我不是叫你去揍人,你們不要聽錯了。所以佛門它就是善用緣,把惡緣什麼?轉,轉成善緣。歌利王跟忍辱仙人有沒有緣?什麼緣?惡緣,他要剮他的肉,可是佛陀把它轉成法緣。

所以大家不要胡思亂想了,你想也想不明白,為什麼?過去世上一世都想不起來,能想生生世世造的業嗎?《普賢行願品》裡面說,我們以前做的業有多少?假如我們造的業,比方說今天造個口業,這個口業有體積,若惡業有體相,體積我們舉個例子,一根頭髮有體積吧?假如造一個惡事像一根頭髮,若惡業有體相者,虛空法界不能容受,整個宇宙也裝不下我們曾經幹過的惡事。這個道理沒有佛講,我們不可能想明白。多不多?很多。那個都過去了,「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但是你所造的一切惡業,只要你覺悟了,全部可以把它轉成什麼?法緣。不是你往生可以轉,現在就可以轉。比方說那個人看你特別不順眼,常常毀謗你、侮辱你,惡緣。所以你看,老法師講經的時候也給我們啟示,尤其師父在講這些人生閱歷重不重要?那是師父把佛法用出來。

你們在看什麼?老鼠?什麼東西?真的有老鼠?老鼠也是緣,是不是?你怎麼知道一隻老鼠的善根是什麼狀況?修行最重要的,般若為眼,般若為導,五度如盲。什麼是般若?不著相。所以你不能看到老鼠,「老鼠」,著相了;你說「佛」,不著相。所以不著相很重要,一著相就分別執著。我們剛說在廬江淨居院的時候,講講講課講到一半,鳥飛進來了,有同仁一看到就要去趕那個鳥,我說別趕那個鳥,牠飛進來就是有緣,牠就可以聽到了。說不定待會那一隻老鼠就在那裡坐化,我們就……所以你看夏蓮居老居士,不是有一隻老鼠跟著他念佛,最後怎麼樣?就在他那個鞋子中間坐化。就提醒我們不能著相,再來,不能瞧不起任何一個眾生。「菩薩觀於螻蟻,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

所以剛剛跟大家講,哪怕以前有造惡,你只要覺悟了,統統是度眾生的緣,那還有什麼好罣礙的?Don’t worry be happy。還有一句俗話,浪子回頭金不換。所以你以前做錯的,你完全改過來了,那給眾生的啟發最深刻。剛剛也跟大家講到,你看師父他遇到了他的同學,叫白振寰,是不是?師父毀謗他、欺負他,他都不計較,然後他還講師父的好,師父就被他感動了。所以那他不就是一個惡緣把它轉成善緣,這個白先生的功德大不大?很大!師父後來弘化的功德,他都有一分功德在裡面。這個是講到的善惡不相抵消,但是會影響。

剛剛這個因果通三世,再跟大家補充一句大家很熟悉的話:「為善必昌,為善不昌,其祖上及自身必有餘殃,殃盡必昌;為惡必殃,為惡不殃,其祖上及自身必有餘昌,昌盡必殃。」這個善惡會互相影響。

還有一個公案,成德感覺這個是我們的一個學處,而且這個是什麼?「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我們也曾經聽過老人家講,念佛堂堂主助念幾十年,臨終生了病,不念佛了,人家要給他念佛都被他趕出去了。有沒有聽過這樣的例子?聽過。那原因在哪?我們是不是聽故事的時候,內行人要什麼?看門道,聽出問題根源。就像我們說下錯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那假如我們聽完說那不能講課了,不講課了要幹嘛?而那一念心在哪?哎呀,講錯一個字,我就要五百世野狐身,那我不講了,還是自私,還是考慮自己。好,我考慮眾生,我不能誤了眾生,他那麼警覺、那麼謹慎,他就不可能犯這個錯。而且換另外一個角度講,要犯這個錯也不容易。為什麼?他已經不照佛講的,照自己,那不是他比佛厲害?離經一字便是魔說,佛又沒有說大修行人不落因果,大修行人也有因果,佛都有因果,哪有誰沒有因果。

我剛剛是講哪個故事?念佛堂堂主。人睡覺要睡好,腎水比較充足,這個腎水不充足,記憶力會衰退,所以大家一定不要熬夜。念佛堂堂主他最後不念了,你們覺得原因在哪?哪個學長談一談?我們假如不思惟這個問題,請問這個故事聽完給我們什麼啟示?念佛堂堂主最後都不念,我會不會不念?哎呀,那我假如不念咋辦?有時候聽很多故事增加你的緊張。

學生:信願不堅定。

成德法師:信願不堅定。汪學長。

學生:學生覺得應該是他平時沒有嘗到念佛的真實利益,所以他在臨命終的時候他提不起來這句佛號。

成德法師:好,謝謝!這可能是一個原因,他沒有嘗到法味。可是沒有嘗到法味還要把人趕走嗎?你縱使沒得法味,最起碼大家一起念還是比世間這個磁場好一點吧?楊學長。

學生:法師好,以前有聽過一位念佛堂的居士分享說類似這樣的情況,說可能是因為自己一直幫人助念,以為很有功德,但是到自己臨終的時候還生重病,就因為這個會不相信佛菩薩,覺得好像自己念佛沒有得到應有的功德。

成德法師:沒相信,他懷疑,謝謝!再來,你這個不信上來,貪瞋痴慢全來,有時候一個念頭裡面貪瞋痴慢疑都有。一懷疑,不相信了;一不相信,「佛講的不對」,火氣上來了,「我做了那麼多善事,居然是這個結果!」慢、瞋跟著就來了。所以假如我們所付出有求報,很可能結果不如我們預期,我們的疑、我們的瞋都會起來。所以信佛不容易,你看念佛堂堂主都念了一輩子,他信佛嗎?不見得。

所以,成德談到這裡就是,玄奘大師他老人家翻譯的經典,歷代高僧無人能出其右,功德大不大?太大了。結果他臨終生了大病,他起的念頭是什麼?我是不是有經翻錯了?所以許浚,我感覺到那一片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亮點,當然亮點有很多了,比方說像成德就很隨喜我們林學長,他說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最後許浚去跟皇上講的一段話,他說:「對師父的承諾比我的生命更重要。」其實這一句,這一句心法就是師長老人家常常在講的,他老人家一生弘法利生,面對這樣的一個世界環境,能不退心、能不受污染,為什麼?念念不離孝親尊師,也是今天講的,老人家他怎麼?念念都報恩,要報老師的恩德。

今天是不是看「知過不改,知善不為」?

學生:「誑諸無識,謗諸同學。」「受恩不感,念怨不休。」

成德法師:所以許浚他當時候為了幫助這些貧窮的病人,把他趕考的這些寶貴時間都好幾天過去了,結果還被人家抓去關在監獄裡面。你看他在裡面,他一直告訴自己什麼?我不能後悔,我不能後悔,我不能後悔我選擇了走心醫這條路,不能後悔為了病人。我感覺那一幕特別震撼我的心,所以我們走這條路不能後悔。玄奘大師,你看他為佛門盡了一生,他沒有一個念頭求果報。

所以《太上感應篇》重不重要?很重要,沒有這個基礎我們出不了六道。「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只要有求報的心,鐵定貪著這個報,鐵定會因為呈現的結果不如我們意就不高興了。所以玄奘大師他起的念頭就是:我是不是把經給翻錯誤了眾生?後來佛菩薩顯現,好像是說他過去有做過國王,殺業特別重,這個是重罪輕報。

玄奘大師這個故事,也是成德要跟大家談的第十個,「慕賢當慕其心」。我們聽佛菩薩、師長,包含祖師這些事例,我們要能深刻體悟他們內在的這種修為,進而去效法他。玄奘大師故事我們聽完了,我們以後怎麼用心?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不求果報,盡心盡力去做就對了。

再來,第五點是因果不空,我們複習因果不空:「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其實這個是提醒我們不要再造新殃,不是說聽完這個以後說,那以前造了那麼多,在那裡很擔憂。縱使以前的種子很多,我們也清楚萬法因緣生,它沒有緣它就不會現,我們現在一心向善、一心為眾生,以前的這些惡種它沒有緣它也不會現。所以為什麼我們今天沒有把見思煩惱斷掉,我們還能脫離六道?因為有阿彌陀佛的願力,然後我們的惡種子沒有現前,我們哪個種子先現前?佛號金剛種子先現前。所以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直念,就好像說今天你無始劫的種子一堆,可是你現在都念佛,佛號就把以前的種子都怎麼樣?蓋住了,它都現不出來了,只有佛號可以現前。所以功夫成片的人一定往生,「強者先牽」,他就可以往生。所以隨緣消舊業,不要再造新殃,不要再種新的種子了。

這個是講到老人家在這個專題當中的五個原理原則。我們剛剛講了不要再造新殃,新殃當中最難的是念頭,一個念頭都是一個種子,甚至於我們說一個念頭不只是一個種子。我們的認知是一個種子,比方說我今天想一個惡事,想了三秒鐘,幾個種子?我們算一彈指,五個彈指是一秒,那這三秒鐘就是一千六百兆乘以三,四千八百兆個細念。所以這個是老法師的慈悲,把這個教理給我們開到這個分上,讓我們慎重起心動念。

靈芝禪師也有一段話,他老人家講到的,「用心皆名定業」,用心就是你起念頭了,「能牽來報,縱懺不亡」,你懺悔這個惡種也不能夠懺掉,它只能削弱。所以「以此自量,何容輕動」,知道這個事實了,念頭能不能亂動?不行。所以「識心之士」,真正能看清楚心的作用的人,「豈不畏乎?」他很敬畏念頭,不敢隨便起念。我們效法俞淨意公,「靜則一念不生」,一個妄念、邪念不生,「動則萬善相隨」。

我們第十,慕賢當慕其心。在《德育課本》有一個公案有講到,周朝的時候有一個衛國的大夫,他到周天子那邊去工作,幾年之後回來了。結果他的太太跟人家有染,他太太就起了歹念,要用毒酒把他給毒死。可是他的婢女看到了這個情況、了解這個情況。婢女她們當時候稱呼她的這個男主人叫主父,女主人叫主母。這個主母要把主父給毒死,就讓她端毒酒去。假如妳,妳會怎麼做?怎麼倒,倒掉,那主母就給妳打得半死。結果這個婢女端過去,假裝跌倒了,這個毒酒就翻了,喝不成了。這麼一翻,這個主母就知道可能她什麼?她知道了。然後這個主父不知道,就覺得妳這個下人,辦這一點事都辦不好,就打她,主父就打她,打得很厲害。她都不講,啥都不說,就是接受處罰。

你看這麼忠的人還是有感應的,這個主母就設計要把她害死,結果這個主父的弟弟,可能也知道這個情況,就趕緊跟他講,給這個主父講。主父一聽,這個女子不簡單,就把自己的太太給休了,就要娶這個女子為妻。諸位女學長嫁不嫁?不嫁,因為妳要念佛求生淨土。這個女子堅持不嫁,後來這個主父就幫她找好的對象,才幫她等於解決了這個婚姻的事情。

講這個故事,我們最重要再拉回來,效法這個婢女她的存心,我們說慕賢當慕其心。首先第一個,她知道這樣的事,可是她都不願意去張揚別人的不好,這是什麼?厚道,不彰人短。仁心表現在哪?不彰人短,厚道。這個我們的爺爺輩都有這樣的一個處事態度,比方說在談論人家不好,「哎呀,不要講人家不好」。就像我們回想許浚大夫,他一聽到人家講不好的,他就怎麼樣?把它給轉掉了,看到人家在那邊講自己不好,他都給人家台階下。這個我們厚道就從不彰人短學起,這是第一個學處。

第二個,她不忍心眼睜睜看著主父被害,她是忠,忠心。第三,假裝把酒給弄翻了,這是智慧,急中生智。說不定我們一嚇都不知道咋做了。第四個,這個主父打她,都快把她打死了,她還是不講人家的惡,這個是貞,貞烈。「元亨利貞」,這個貞字,貞就是正,我們一般講貞烈,烈女。最後要娶她為妻她不答應,就是她不願意居主母的位置,她答應了之後她不就把她的主母取而代之。所以她主母錯,那是她主母的錯,可是她自己的心,主母錯了還是她的主母,父母錯了還是她的父母,她只是會想著怎麼樣護念父母,怎麼樣護念,比方說領導錯了怎麼護念,這是她不變的心。「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一日為主……所以我們中華文化感人的地方就在這,不變心,他錯是他的事,我怎麼存心是我的事。

我們現在受功利影響,他對我好我對他好,他對我不好我對他不好,這是功利的思想。在美國有一所很特別,應該是最早成立的漢學院,就是漢學系這一類的,在哥倫比亞大學裡面成立的。誰成立的?好像叫丁龍,一個僕人,給美國一個將軍做僕人。結果將軍脾氣很大,所有的僕人都被他給趕走了,包含他也被趕走了。結果有一次這個將軍家裡失火了,丁龍最快回來幫他救火。人都有良心,這麼多人都被他趕走,他也知道自己脾氣大。他說:「你為什麼回來?我都對你這麼不好,你為什麼回來?」他說:「這個是我該做的事。」這個將軍很震撼,他說:「那你的父親一定是飽讀詩書的人。」他說:「不,我父親不識字。」說:「那你的爺爺一定飽讀詩書的人。」「我爺爺也不識字。」所以這個將軍很震撼,中國人不識字的人這麼懂得做人的道義。後來這個丁龍存了一輩子錢也沒有多少,可是他的願望就是要成立一個教漢學的漢學系。這個將軍被他感動了,這麼貧窮的人都不為自己,感動了,他拿出大批資金支持他,就成立了這一個漢學系,在哥倫比亞大學,一百多年前。

所以這個公案呼應了這一位女子她的存心,雖然她的主母不對,但她不願意居她的位置。這個是禮也,禮是守本分。這是透過這個公案讓我們學習到的。其實每一個德育故事,甚至於每一個祖師大德的行持,我們都能用這樣的心去領會、去學,那真的是「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我們跟這些古聖先賢就感應道交了,神交古人。

再來我們看第十一,重實質不重形式。《四十二章經》第三十七章講的,「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所以重實質不重形式。什麼是實質?依教奉行是實質,跟在旁邊那個是形式的東西。所以下一集,反正緣是這樣了,我就給大家預告一下,下一集師父講的,大家不要以為跟在我身邊的就是聖賢,就是學得很好的,這個你們自己要會判斷。老人家說,他實在沒臉再講經了,因為身邊的人沒有依教奉行,他覺得沒有資格講經。是因為透過這個網路、媒體,遠方可能還有肯學的,所以他老人家才勉為其難在講,不然他說我應該是要去閉關,不能講經了,身邊的人都沒有依教奉行。當然這一段話對成德來講,自己是很慚愧,確實回想老人家一句自己也沒有做到。但也是得要鞭策、勉勵自己,當下一定從老人家講的,比方說老人家講,最嚴重的污染是什麼?自私自利,那得從這裡,自己也期許從念念為他人想,最起碼這一生也要好好的落實個一二句才行。

師長老人家也強調,章嘉大師幫他扎了基礎,而章嘉大師就是特別強調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包含章嘉大師指導師父,戒律很重要。可是老人家並不是說要求大家去受戒,章嘉大師怎麼教的?你學、你持,你持一條就什麼?就真實得一條戒。其實善知識講經說法都是應機的,為什麼沒有主張強調一定要去戒壇受戒?可能觀察到我們眾生容易什麼?著相,甚至於虛榮心容易起來,一去受個戒了,可以搭幔衣了,走路都有風,那就麻煩了。但是並沒有反對受戒,你們不要出去說成反對受戒,那麻煩了。人各有他的緣,各有他的認知,但是我們清楚善知識在提醒我們什麼、護念我們什麼,這個才重要。但是不能聽完之後我們變成一種執著,甚至人家要去受戒你把他拉住:「不要去,章嘉大師說什麼什麼。」那是人家的緣,是人家的狀況。佛門還是強調不要執著,一執成病,我們執著別人一定要接受我的意見,那就麻煩了。

夏蓮老也重視這個實質,所以他老人家在開顯六度就很有味道。什麼是布施?你給人家東西,這是相上布施,他說到「以慈悲歡喜為布施」,慈悲歡喜,心都是慈悲為眾生的,不是為自己的名聞利養。更重要是什麼?讓人都生歡喜,菩薩所在之處,讓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個是真會布施。第二持戒,「以嚴淨三業為持戒」,攝受身口意三業,所以這個都是實質的功夫,不是表相的。「以隨緣順受為忍辱」,隨緣順受為忍辱。「以調伏習氣為精進」,那精進就不是每天念多少經而已了,念多少佛,這個是一個手段,真正的實質的目的,「調伏習氣為精進」。「以不忘正念為禪定」,這裡面還有什麼?這個開示就是讓我們覺得親切做得到,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不忘正念這個我可以操縱。以如如不動為禪定,一看,「哎喲,好高」,「以不忘正念為禪定」。「以方便覺察為智慧」,時時想著我怎麼做人家比較能接受,方便,時時觀照自己有沒有在正念當中。每個人我們當下都可以落實的六度的精神開解。

最後再以一句,應該是《菜根譚》裡面講的,「融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學問;消得家庭內嫌隙,便是一大經綸」。我們修行有沒有功夫,這個就是重實質不重形式的勘驗。我們修學,這一段時間我們的性格轉變多少,我們家庭裡面的問題我們化解多少,這個就是真功夫了。上次有跟大家舉了也是個《德育故事》,有一個家不是娶了四個媳婦了嗎?四個每天吵架還有打架,結果這個第五個要嫁過去,人家覺得很危險,後來她感化了這四個嫂嫂。就這個「消得家庭內嫌隙,便是一大經綸」,就真正把經教什麼?讀通了、落實了,轉經典了,不是記問之學了。

我們再看第十二,是「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

有學長問到:「怎樣判斷什麼是究竟說、什麼是方便說?」究竟說就是你能了脫生死,能作佛,作佛才是究竟圓滿。我們假如看近一點就是,你要解決究竟的問題,你只有脫離輪迴才有解決問題,只要還在輪迴當中,都不是解決問題。所以這個究竟說就是能了脫生死,當生成就,這是究竟,當生成佛。「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可是方便當中本質是什麼?也是慈悲,「慈悲為本,方便為門」。請問大家,佛陀在講小乘經的時候慈不慈悲?他講小乘經的慈悲跟講《法華經》的慈悲一不一樣?他要鋪墊,不然眾生沒有辦法得度。很多人會問一個問題:「行善就行善,幹嘛還要強調行善要有善果,那不是叫有求的心了嗎?」你聽到人家這麼講,你要怎麼回應他?眾生根性不一樣,你應該先回他一句:「哎呀,像你這種善根的人不簡單」。你先不要把理給他壓過去。你這樣的善根不簡單,佛說這個善根算很高的了,施恩不求報,但一般的人可能達不到,佛說法他應三根。當然這個也是讓大家能夠延伸到,很多看經教、看事物不能只在自己的角度,佛他面對的是上中下根機,上中下裡面又分多少不同的情況。因為我們前面談這個談得比較多,在這裡我們就不細說了。

依法不依人,依人其實根本上還是沒有判斷力,甚至是已經有情執,情執一生,就像《論語》講的:「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他同一個人,為什麼會一下愛一下恨?情見作用的,沒有愛產生不了恨。所以「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大學》裡面又講:「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所以我們今天不管是師生關係、君臣關係、朋友關係,五倫關係,都不能情感用事,都要用理智冷靜去判斷。不然變成本來很認同這個人,後來發覺他不是這樣,一下子又變成很對立、很恨這個人,這個都不好。甚至這個恨還會延伸到對傳統文化的恨,那就更情緒化了。這個人不好那是他的問題,跟佛經沒有關係。這種錯不犯很難,說起來我們覺得不應該這樣,但不犯挺不容易的。

黃念祖老居士,他年輕的時候很愛樂佛法,他是佛化家庭,可是後來他去讀大學,他也受影響。然後為什麼他受很大的影響?因為他看到一些在佛門也很有地位的人,結果那個搞名聞利養不輸給世間人,他就對佛法產生疑惑了,都會有。後來剛好有一天好像是考試考完了,沒有這個課業壓力,他拿起一本《金剛經》的註解,好像兩本書,其中一本是《金剛經》註解。一看,他說好像那個甘露一直在灌他的頂,那個身體一陣一陣清涼。後來就有一個領悟,不是佛法有問題,是這些人沒有依照佛法講;不是佛法對不起眾生,是眾生對不起佛法。這個疑惑他就去掉了。所以連黃老都有可能犯的問題,這個對我們提醒就很大,依法不依人。

依義不依語,依義理不是依這個文字說,文字這個相。依智不依識,依智慧不依情識。什麼是情識?分別、執著、落印象,就是第六識分別,第七識執著,第八識落印象。我們不用這個,這個是情識,我們用智慧,叫用心如鏡。包含處事的時候,都是一心為公,沒有私心,這個都是用理智,不是用情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第十三,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這個前面都有講過了。

第十四,掌握綱領,俗話講的綱舉目張。像章嘉大師教的也是綱領,怎麼很快契入佛法的境界?看得破、放得下。其實看得破——觀,放得下——止;看得破——解,放得下——行,這個就是兩個綱領。因為我們昨天已經看過「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掌握綱領怎麼修?心有根本,行有根本,菩提心就是這五心來觀照;菩提行、菩薩行呢?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這個綱領你就掌握到了。

有個學長問到:「回去後如何修學?」請回想這一段的課程。我為什麼提出來?因為我們現在講的掌握綱領。所以回去怎麼修學?掌握綱領,正助雙修。正修是念佛,什麼是助修?積功累德,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就是助修。怎麼安排定課?因人而異。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就是這個定課你能得力了,這個就是對你好的。這個沒有定法,每個人的定課一不一樣?不一定一樣。這個時代的人,工作假如忙,《淨修捷要》是非常好的早晚課。你定了這個早晚課,你假如覺得有一些經典對我的提醒非常重要,一二天沒提醒我就變樣了,那那樣的經文最好每天讀。就像三根有提醒作用,你要常讀。還有像這個三十二到三十七品,其實也很重要,那裡面尤其講五惡、五痛、五燒,講一些世間的狀況,提醒我們不能像世間這樣的情況,不然又是留戀娑婆。所以這個還是要大家自己去看你的時間、你的生活工作狀況去做安排。這裡的建議就是,《無量壽經》、「勸發菩提心文」,最好一個禮拜最少能念一遍。

好,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2年3月18日15:35:0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65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