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护人员扎根共学班(第4集下)成德法师主讲

成德法師分享  2021/3/18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18-085-0004B

MP3下载

成德法師:剛剛跟大家交流了這個師承,在末後成德收尾的話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印象?成德說了,老人家講了六十多年,講得很圓滿,而且也做得很圓滿,可是這個我們沒有觀察,我們能體會到嗎?那離我們最近的、自己最佩服的善知識,我們都觀察不出來,那孔子我們能觀察嗎?祖師我們能看懂嗎?但大家要知道,祖師、聖賢他們的智慧是不會受時空限制的,所以其實我們挺有福報的,其實子貢、夫子這些弟子,他們的情況都在護持我們修行。我們有沒有可能犯他們一樣的錯?一佛出世,千佛擁戴,統統是來護持我們的。

老法師很慈悲,他在講經的時候怕我們看不懂,比方說,「我最佩服孔老夫子的八個字」。你說這個法語你沒有聽出慈悲,還是只是把八個字背下來?我們有沒有神交老人家、有沒有神交古人?我在想,你去查任何歷代的註解,絕對查不到哪一代人註說「最佩服孔老夫子的八個字」,我看沒有。但是為什麼是老人家講的?因為我們文化在我們這幾代啪啪啪啪一直往下墮,假如不守住這一句話,那就斷了。所以老人家看出,我們現在再不守這八個字,文化傳不下去了。為什麼?不述而不作,傲慢了;不信而好古,懷疑了,那傲慢、懷疑怎麼學聖教?所以什麼叫應機說法。為什麼每一個朝代都有祖師應機,甚至於寫註解,蓮池大師有《阿彌陀經疏鈔》,蕅益大師還有《要解》。他們的智慧都已經是圓滿的了,他會多事嗎?他不可能多事的。我們都要會觀察他們的用心,太慈悲了,看到我們的情況,趕緊護持我們的法身慧命。印光大師又怕我們不夠珍惜蕅益大師的《要解》,印光祖師還要加一句,縱使古佛再來,也不可能超過這一部書。我覺得我聽到這些話都很感動。黃念祖老居士還得說,「我斗膽的說,不管你修哪個法門,只要不求生極樂世界,這一生要了脫生死,我說不可能。」還得他老人家說「我斗膽的說」,就怕我們在那摸來摸去,沒找到契合自己的法門,十年又過去了、二十年過去了,真正想修,時間、精力不夠了,多可惜!我們說《楞嚴經》裡面有談了好幾個魔,其中有一個魔很厲害,叫死魔,死了就要從頭來了,過去的都忘了,從頭開始修,多可惜!所以今生不將此身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我們要會看,善用心,我們舉一個大家絕對都聽過的,五祖弘忍大師、六祖惠能大師,他們有沒有在表演給我們看?我們看懂了嗎?五祖把衣缽傳給六祖,第一個,六祖不識字;第二個,六祖是在家人;第三個,寫著「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那是可以講十二部經論的神秀大師,出家資歷首座和尚,不是他得衣缽,是一個不識字的在家人得衣缽。請問這個在啟示我們什麼?不能著相,達者為師,你不能感情。你看那個惠明,「怎麼可以他得衣缽?」他又是四品將軍,武藝高強,最快追上六祖的,結果拿那個衣缽,那麼輕的東西拿不起來,他起敬畏心了。「仁者,我不是為衣缽而來,我是為法而來,你趕快出來」,要給他求法,這個時候六祖才出來。這一段話裡面很重要,「密在汝邊」。其實最重要的,我們能不能察覺自己念頭錯在哪,你一回光,你就提升上去了,怕的是向外指責、著相,一出去又回不來了,向外馳求了。《了凡四訓》說,若不反躬內省,徒向外馳求。所以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其實就是在我們遇到一切人事境緣,我們能不能夠反觀我有沒有分別執著,有看到了,叫知過,進而把它放下,叫改過。不要把修行搞得很玄妙,神神叨叨的,還讓別人猜我們有沒有神通,那個都已經搞偏掉了,佛菩薩不以神通度眾生,都是用經教,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這是我們要看懂佛陀表法的意義所在。

所以六祖、五祖之間的這個公案,已經告訴我們達者為師了。所以在老人家的弟子當中,劉素雲老師的修行功夫最高,達者為師。那我們有沒有看到劉老師怎麼給我們表演的?她老人家也沒有說「跟我學」,她老人家都是說,你們一定要依止一個老師、一部經、一個法門。她的願望,第一個,把老人家介紹給世人,希望世人能珍惜。我們剛剛說的明師受戒,老人家是有傳統文化傳承最後一代。你看人家劉老師修行那麼高,人家也是這樣表法。再來,建六和小院,這也是老和尚特別強調,「你要做出榜樣來,為人演說」,這不都是依教奉行嗎?第三,講《無量壽經》不要中斷。因為老人家講了,末法九千年都要靠這一本會集本,但你不能中斷,一中斷,大眾薰習少了,慢慢就退轉,不能間斷的聽經,那我們就要不間斷的弘法。

所以這一些我們都要看得懂。劉老師專弘《無量壽經》,那是她的因緣,我們的因緣是什麼?我們自己要清楚。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我前幾天禮拜一的時候,老人家依照《法華經》成就四法,你只要依這四法,你當生就可以成就。老人家依《法華》當生成就的教理,但是是依我們淨土宗來開解,因為這個教理都是相通的。那第一個是接受諸佛護念,就念這一句萬德洪名,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接下來是植眾德本,積功累德。那我們選擇的弘揚傳統文化,那這個就是我們植眾德本、積功累德的因緣、平台。那就有人說了,我們要一門深入,那還學《禮記.學記》,那是不是又雜了?所以老人家這個經教我們要圓解,不然會自己把自己給困住了。那我請問大家,你要一門深入,那你要不要敦倫盡分?你要敦倫盡分,你要不要學習怎麼當爸爸、媽媽?你要把爸爸、媽媽當好,你要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那我們會了嗎?這《禮記.學記》不是教我們怎麼作之師嗎?那當爸爸的、媽媽的要不要學?要;當老師的要不要學?要;當領導的要不要學?要。不然你就執著在這個一門深入的相上面了,一門深入是對治我們貪多,搞得雜,但是它一門裡面難道沒有五倫八德嗎?對啊。可是你《無量壽經》你念一遍了,五倫八德你就知道怎麼落實了?那你就知道了,那不用了,其他的不用接觸沒問題。你假如《無量壽經》讀讀讀,這個五倫關係還是搞得不是很理想,那咋辦?

所以大家都沒有體會到,我剛剛一開始說的,佛菩薩同體大悲,老人家都幫我們考慮了。比方說成德當時候出來推廣傳統文化,第一次講的主題就是「四千五百年前老祖宗是怎麼教導他的後裔的」,大家有沒有印象?一般稱為香港四十集,是吧?還是海口四十集?這題目不是我定的,這是老法師定的。然後定什麼?「幸福人生講座」。那大家一聽老人家定這個題目,感受到他的心境沒有?一個,他相信老祖宗的智慧;第二個,他時時念著希望給世間的人幸福,他才會定這個題目,你只要肯來學老祖宗的教誨,你的人生會幸福的。然後第二個題目,「細講《弟子規》」,這老人家規定的。因為你五倫它是一個綱領,具體細節怎麼落實,那《弟子規》。其實我們跟著老人家學習,把綱領抓住,綱舉目張。心有根本,行有根本,那學淨土一門深入的人,要掌握住。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們一門深入,我們這個真心有沒有愈來愈提得起來?這才叫深入。你不要又把「一門深入」四個字當標準答案背,我到底有沒有在深入,深入我的真心,恢復我的真心?真心怎麼深入?我們得把習氣放下,不放怎麼可能深入得了?

所以很多人有困擾了,那扎根、扎根,一門深入扎根,我都扎了五年了,還要扎多久?說實在的,問這種問題的都還沒開始扎,沒搞清楚。你真正有在扎了,你就知道扎根一輩子的事。你都把它當作一種任務,沒辦法了,老和尚叫這麼幹,幹吧,幹幹幹,也不知道老人家的深意在哪。就像有一個人跑去找老人家說:「老法師你說把《無量壽經》念三千遍,我已經念三千遍了,接下來怎麼樣?」老人家說:「再念三千遍。」他念都不用心,他走形式。念了三千遍,那就知道要依教奉行了;念了三千遍,連一句話都沒印在心上,那還真會念。

所以有一次我遇到一個同仁,那時候我在馬來西亞,他從國內到馬來西亞看我,他說:「我最近聽老人家講大經,一千二百個小時。」我一聽羨慕得不得了,我忙得要死,他能有一千二百個小時把整部聽完。我帶著羨慕問他,我說:「你聽下來,最深的體會是什麼?」我一問完,他看我看得很久,答不上來。聽一千二百個小時,問他感觸最深的是什麼,答不上來。能有一千二百個小時是福報,我的福報沒辦法,可是你要善聽,善用心領悟。為什麼老人家前幾年要講一個主體「善學佛法與傳統文化」?這都是應機在護念我們,要善學,不要很固執、不要很執著。

所以剛剛藉由劉素雲老師她也在配合老人家教化,所以她的表演也是帶著大家認識老人家,依止老人家的經教。那成德跟著老人家剛好去弘揚傳統文化,一開始就是《弟子規》。我記得我還沒到海口去,我也有很多接觸到跟我同年齡的,而且跟老人家的時間更久,可是我覺得他們出現執著點了,他說,「我就是《無量壽經》,我就是要練講《無量壽經》」。老人家一直在強調文化的重要,他好像聽不到了。所以,我們聽善知識的話也不能挑著聽。所以成德覺得老人家的強調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我們神州大地,你沒有儒道的基礎,你就是沒有小乘的基礎,你怎麼學大乘?很多人瞧不起儒家的東西,那學佛還學得瞧不起儒家,那學到哪去了?這個心念自己都觀照不到,那不是被自己給賣掉了嗎?自知之明這一關就過不了了。

那就講一部《弟子規》,講了幾年,後來古文也沒有刻意去準備,就開始講了,好像講著講著就會聯想到老法師教什麼,《弟子規》裡面教什麼,後來講《群書治要36O》也是這樣。真的一經通,其他的,你說一經裡面談的不就是五倫八德嗎?談的不就是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嗎?那你從一部裡面理解了,也去落實了,那你解行相應,你的心境就提升上去了。你的心境就是五倫八德,那讓你講這一部經你會不會講?那十三經講什麼?不就是講五倫八德嗎?那哪有說你會講《禮記》,《易經》你就不會講了?有一些專業的術語什麼的,那個你留點心查一查資料就知道了,那個義理是相通的。所以老人家這些話,得要自己用心去做,信、解,你解了去行,你自己也會有體證。所以老法師說了,「善知識怎麼講你就怎麼講,你是學死的。是要活學活用」。所以《華嚴》老人家聽了一卷他會講了,他是長期的跟隨,自己去用心觀察,他體會到了。

老人家對我們弘法的指導很細緻,老人家自己本身很謙退,慧根很深,還沒有見方教授以前,儒家、道家的心法都掌握了,寫了一封信給方教授,方教授就約老人家到家裡了。我這猜想,方教授看完老人家的信高興得不得了,好不容易找到這樣的學生了。那老人家基礎這麼好,又那麼謙虛,老人家講課的心境是什麼?「只有我是學生,所有的人是監學。」其實我自己感覺,老人家這個話是護念我們的。我們從小成長過程很會攀比的,成績都跟人家比,都喜歡比人家高,都有好勝心。老人家這一段話是護持我們走弘法的路,「只有自己是學生,其他聽的是監學,我們給他們做報告。聽的人裡面有修學時間比較久的,我們講完之後要主動向他們請教,有哪一些地方可以改進?」我們有沒有照這樣做?我們現在很容易在一個地方講課,底下的人一聽又很激動,給你奉為神明,你就變成一方教主了,哪還能聽什麼底下的人給我們提意見?不可能了,人家也不敢提了。

我還不是聽到一個例子,在家人學傳統文化的,還接觸過師父了,別人對他很恭敬,人家給他磕頭,他也接受。你哪怕是出家人,人家給你磕頭,你可要清楚,那是磕釋迦牟尼佛,你出家有披如來袈裟,你才受得了,不然哪敢受?所以出家人的戒律,你沒有披著你的袈裟,你不能接受禮拜的。你看這佛門都很細膩的,那規定也要護念出家人,不然一出家了,人家師父、師父,那這個境界考驗也很大。

而且老人家還講了,還舉例,唐太宗了不起,唐太宗先生,你看底下的人給他提意見,錯了他都不反駁。旁邊的人說:「陛下,他們講得不對,你怎麼沒有反駁他們?」唐太宗說了,「我一反駁,他以後就不敢給我講了。」你看老人家在指導我們講學,又舉了唐太宗,我們真的有領會嗎?我們真的有這樣去做嗎?這都是老人家不止一次的教導,我們得要檢查檢查,老人家最強調的這些我們有沒有照做?

所以這個一門深入跟敦倫盡分是不衝突的。所以要敦倫盡分,要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才能把我們五倫的角色扮演好。所以《禮記.學記》是指導我們怎麼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說實實在在講,那《禮記.學記》不就是慈悲的心嗎?你怎麼去護持人家學習。「禁於未發之謂豫」,你就怕他染污了,不就是疼惜他;「當其可之謂時」,掌握機會點護持他;「不陵節而施之」,你對人有柔軟,不是揠苗助長;「相觀而善之謂摩」,你很善用因緣,帶動大家互相觀摩、互相學習。所有的經教,你看到根本就是什麼?就是教我們用真心。可能這一部是教你用真誠,可能那一部是教你用清淨,可能這一段話是教你用平等,可能這一段話教我們用正覺、用理智,可能這一段話教我們用慈悲。但老法師說,一有一切都有,你有真誠了,就有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們有平等了,就有真誠、清淨、正覺、慈悲。一有一切都有,一個沒有,其他都沒有。「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這句話對於我們自我觀照不僥倖很有幫助。我們也很容易僥倖、很容易自欺,我應該不錯的吧,應該沒有那麼差吧?真心沒有夾雜,人的心要練到不要夾雜。

「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你今天教學,當地有人護持你,你最重要的是辦道,我們好好修,好好講學。你對於大護法你不能有媚心,你不能有討好他的心,不以人情做佛事,可不能弘法利生搞成世間的那種對待。所以掌握綱領,「五心、五行」,五行就是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用儒家來講就是這五倫八德,就是我們行持的綱領所在。

我們從老人家的教導,我們專修專弘,一個人的時間精力有限。你說這個世間可以做的善事多不多?非常多,但是我們主要是弘揚正法,印光祖師有給我們表演。諸位同學,我現在跟你們談,很多是你們可能私底下有提問的,我都在跟你們交流,你們可不要產生一個執著,這個成德法師還沒有講我的問題,還沒有回答我的問題。我們是順著這些義理跟大家一起探討,大家不要執著我一定要把你的題目講一次,你才覺得是在回答你的問題。

因為我的觀察,有時候老人家在回答問題,有舉手問了,結果到第四個、第五個提的問題,成德就覺得,那老人家回答前面三個問題都已經給你答了,你怎麼還問?後來一觀察,因為問問題的人都覺得老人家在回答別人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真的善體會的人,聽著師父在講的時候,把這個教理一拿到自己的實際的這個情況一觀照,問題就解了。

成德剛學佛前幾年,遇到想不通的事情就趕緊聽經,一般差不多十五分鐘左右就想通了,要不是聽經的時候想通了,要不是念念佛想通了,因為一聽經就有佛菩薩加持,還有師父上人的加持。密宗裡面講的三種根本,其中一個叫加持的根本,就是他依止的上師是他加持的根本。老人家謙退,善知識都是謙虛的,善知識不會標榜自己。大家冷靜去看看,現在不管出家在家,很多人取那個名字,好像他比釋迦牟尼佛還厲害,好像天底下就是他最厲害,很多人聽到他的這些稱呼還判斷不了,真的挺可憐的。《太上感應篇》說「不衒己長」,連取個名字都那麼自滿,但大眾現在聽騙不聽勸。再來,他還要創一個派,那他比祖師還厲害?我們大乘八個宗派,不是一百年前,也不是二百年前,一二千年前就設下來的,那這一千多年,這麼多開悟的人都不動它,就我們來動?那我們超過這一千多年的祖師?人家早清楚了,這八是圓滿的,你再加叫畫蛇添足,可是現在的人都喜歡標榜自己。扎三根才能看得清楚自己,看得清楚你遇到的人跟事。

我跟大家舉個實際的例子吧,我在湯池,都十幾年前了,有一個講課,他的光碟人家在流通了,看的人都對他佩服得要命,因為他都把自己的境界講得很高。大家冷靜去觀察,劉素雲老師人家念佛功夫這麼好,老人家都讚歎,那劉老師一講經,「老法師給我鼓勵,我自己還有什麼什麼不足」,都是謙卑的。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的人,口才達到天花亂墜的人可不在少數。結果我認識他,他到了廬江,我第一次見他,他第一個動作就跑到我的旁邊拉著我的手說:「我們先照一張照片。」就第一次見面第一句話,就是要找我拍照。大家要想一想,他是不是辦道的人?我們都是師父的弟子,那一接觸到了,先應該是不欣世語,樂在正論,你這麼急著跟我拍照幹啥?跟我拍照這麼重要?結果那個時候連廬江中心都在流通他的光碟,好多人一直送,我都不知道。你在一個團體裡面,你要尊重那個負責護念大家修學的人,你要把東西介紹給其他的同修聽,你要問過這個負責的人,這是一種尊重,他說這個挺好,可以,你再去發。這是你在一個團體裡面應該懂得的應對進退,人家是主事的人,你不能好心忘了一種尊重。傳了很多我才知道,但這個不能怪他們,我自己沒講清楚。我們很容易激動,我自己也很容易激動,現在快五十歲了,不能激動還持續沒改善,那我就沒進步了,經一事得要長一智。

我們主要跟著老人家專弘淨土,那老人家也希望其他八個宗派都能興旺。那主是什麼?主是我們修淨土法門,主是老人家強調的這些救世的理念。老人家所強調的其實核心在八個字:「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你看印祖也是這樣表法,剛好有水災了,有災民,特殊狀況,印祖從印經款當中撥一個部分去救災,絕大部分的時候印祖都是印經書,都是教化。這些我們都要善於去體會。有些團體發展到不講經,專門做善事,他做善事好,可是會讓人家覺得佛教就是做善事,那這個就有流弊出來了。為什麼?因為他就先入為主了,佛教就是做善事,他不知道佛教更重要的了脫生死輪迴,怎麼當生成就。佛出現於世的目的是什麼?沒人跟他講,他只知道佛教是做善事。所以這些部分都在老人家的經教當中,以及我們自己要從身邊遇到的事自己去觀察。

團體裡面我們都要用身教去帶動,不要去要求,要帶動,「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然後一定要守住忠恕之道,忠是嚴以律己,恕是寬以待人。比方說大家一起發心了,那你把名字都寫出來了,那你不能漏掉一個,你都寫了,那你不能漏掉一個,漏掉是我們不夠謹慎。

我跟大家舉個例子,有一次成德上台去了,結果有一位大德到了,我就有稱呼尊敬的某某大德,結果後來發現,幾秒鐘以後發現他太太坐在另一頭,我就很不好意思了。假如我能夠觀照到,我就某某賢伉儷,人家聽了很歡喜。我總不能忘了稱呼人家的夫人,然後我說,反正沒稱呼她,那名也是假的嘛,不要貪名了。那是在要求別人。要嚴以律己,要寬以待人,甚至要體恤人心。這個法不能用錯地方,用錯了自己怪怪的,別人也悶悶的;用對了,皆大歡喜,大家都得法益了。

比方說,我們漢學院同學,剛好漢學院有讓同學們,你今年行孝計畫,可以計畫一下。結果就有學生說了,行孝還計畫,會不會太刻意了?今天你這個假如是還在討論階段,大家可以一起討論,沒問題,現在已經在做了,你還提這個意見,那你不夠敏感了,是不是?你這個話還是在跟大家一起的時候講出來了,那其他的人說,對呀對呀,幹嘛寫?所以學佛在面對境界要清楚,你不能想講什麼話就講什麼話,你在每一個境緣當中講的話,情理法有沒有考慮到?說實實在在的,大家都還在學習,我們不管是做領導還是教學的人,也都還在修行,我自己都很多習氣,都不得力,在境界當中伏不住。那我體會到了,我也要守忠恕之道,我要更嚴格要求自己,對自己要趕盡殺絕,嚴以律己。當然是對習氣,不是搞得自己很沒自信、很自責,那又錯了。寬以待人,既然大家都還在學習,哪怕領導的一些政策可能考慮得不夠全面,那我們當下屬的幹什麼?又不是來抱怨的,當下屬的就是來補漏的。這是在團體裡,在家裡呢?夫妻之間也是互相補漏,都有這種心境。只要我們的心態都很對,哪怕考慮得不算是很周到,大家都是經一事長一智。所以只要心用對了,事事是好事,不要苛刻到什麼事情都要完美無缺,那又變成個人性格這種完美主義在作用了。

所以做行孝計畫可能對某一些人不需要,為什麼?他做得很自然,因為他能感覺到父母的心,他一看就知道該做什麼,可是不是每個年輕人都達到這個境界。所以假如你的能力好,你又有一個關卡,有一好,就會可能那個好就變成一種執著,你一不小心護念自己的心念。所以我們看,容易傲慢是能力高的人容易傲慢,沒什麼能力的人他不容易起傲慢。所以《了凡四訓》提醒,「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我有時候念這個話,我說了凡先生的境界太高了!講的理能講到這麼細緻,他沒有到那個境界,他講不出這些話來。

我也曾經面對大眾在談孝道,要好好照顧老人,結果有一個人一舉手了,我一看他的穿著,應該在社會的地位發展上不錯,他就舉手說了,他說:「我不需要我孩子照顧我,我可以獨立。」那是他不需要,可是他在那裡強調的時候他會影響別人,甚至於底下假如有年輕人一聽到,對呀對呀,你看這一個長者都說不要孩子照顧他,幹嘛給孩子壓力?你這個話出去了,你有沒有考慮到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其實我們這樣講話都要冷靜觀察,自己自我為中心是存在的。佛法最重要的修學,第一個重點就是破我執,只要沒有這樣去下功夫,修十年、二十年,不得其門而入,因為搞不清楚要怎麼用功。就是我執,我執比較專業名詞了,就是貪瞋痴慢疑,就是見思煩惱,就是成見。身見,執著這個身;見取見、戒取見就是從因推果、從果推因推錯了,然後又覺得自己很對,就變成見了。我們覺得自己很對,是自我中心看事情,我們自己自我感受很強,就常常會情緒化,一情緒化就考慮不了別人了,這個是思惑。見惑是成見、見解,思惑是自己的這些感受、煩惱。都要在這裡下功夫,不能在佛門裡面增長見思惑。老法師說,佛法讓我們要放下貪,不是讓我們換對象,這個話非常重要。

所以讓年輕人先寫寫計畫,因為他很少會去想這些問題,讓他靜下來想一想,或者隨著他想的時候,他有責任心增長了。當然,我們帶的人也要告訴他,你先做計畫,但是不要死板,真正做了還要看情況,都是可以靈活的去引導的。在團體裡面,現在你要一個做法,也不可能所有的人都認可或者都契這個機,很可能大部分的人需要這麼做,其他不需要的人就要體會到這個大局著想,而不是自己覺得我不需要。所以處處留心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我們對人或者對於團體都應該多一些理解跟善解,哪怕團體的一些做法還不夠到圓滿的設想,我們也都要能夠理解別人有付出了。因為有時候當事人他也還在鍛鍊,他肯做就很難得了,所以我們看到人家在付出都很感謝他;他有不足的地方,我們善巧的去提醒、去護持他,也希望他在做事當中提升他的道業,不要在做事當中他的習氣愈來愈重,這個是我們同參道友之間應該盡的道義。可能我們說那他不聽我的,不聽我們的,我們不能執著用講的,事事無礙,他不聽,我可以做吧?做到讓他感動,也是一法,幹嘛執著要用嘴巴?舜王人家也沒有用嘴巴,那不是全家人也被他感化了嗎?所以老祖宗講得也圓滿的,表演得很圓滿。應該我們不會困擾吧?我們遇到事情卡住了,就想想佛經怎麼講的、師父怎麼講的、祖師怎麼表演的、二十四孝古聖先賢怎麼表演的,心裡就有底了。我們很有福報。

最後,因為今天談的這些話題時間花得比較久,很抱歉,時間已經到了,最後是不是大家就今天的交流,你還有疑問要探討的,現在可以發問。比方說我現在這個情況,好像今天我們探討的還是解決不了,這個可以提出來。好,假如你沒有問題,不要硬想問題,想阿彌陀佛就好、念阿彌陀佛就好。但是真的有問題了,「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也都是依教奉行。

好,那成德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1年12月10日10:15:0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65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