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扎根培训班(第4集 上)成德法师主讲

admin 师资扎根培训班评论3阅读模式

成德法師分享  2021/1/23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18-082-0004A   来源:成德法师分享平台

MP3下载

諸位老師,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這次的課程一開始跟大家一起探討的首先是孝道。成德自己從事教育工作,讀到《孝經.開宗明義章》的經文,「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讀到這句的時候,非常的歡喜,因為夫子點出來,孝是德行的根本,教育就要從這裡開始,假如不從這裡開始,那就是沒有從本開始。「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個對於我們從事教育,誰也不願意教給學生是沒有本的教育,我相信沒有一個老師願意這樣。而老法師講經的時候就有提到,我們不能把孩子教成花瓶裡的花,看起來好看,但是沒有根,很快就凋謝了,而且凋謝還會發臭。

而自己在成長的過程,我們所受的一個教育模式,對於孝道、對於德行,倫理道德這一塊比較不重視。就像老人家在講經的時候有說,他出家在臨濟寺,當時候有幾個台大的學生剛好經過,從他們的言談,當時候師父上人就感嘆,「沒有受過教育」。這大學生一聽,我們是台大的學生,怎麼會沒有受過教育?老人家就問他們一些生活的常識,他們也答不上來。就像老人家現在一直在倡導要辦一條龍的教育,因為我們老祖先的教育理念、方法、智慧、經驗、效果,這是五千年都可以呈現出來的。而且每一個階段的目標是非常明確的,小學學做人,整個童蒙的教育,所以老人家現在提倡《聖學根之根》,其實這套書就是把蒙學的一些重要經典把它會集起來;中學學做事,所以學的內容是四書五經;大學學為政,《群書治要》。所以它的目標很明確,每一代都出聖哲人,所以人是教出來的。

成德就有觀察,像我父親那一代,其實他們所接觸傳統的經典已經很少了,但是他們的家庭、社會狀況還很受到傳統的薰陶,所以就感覺很有責任感,然後親戚朋友之間都是講義,從來不講利的。在我的印象當中,好像父母沒有談過利這個問題,在那裡琢磨我有什麼利益可圖,成長過程中好像一次都沒有。因為我父親剛好是長子,他有五個兄弟姐妹,我們從小都是跟爺爺奶奶住,只要跟爺爺奶奶有關的事,我父親都是整個承擔起來,他不會直接去找兄弟姐妹,你出多少,我出多少,我相信這個我父親做不出來的。可是每一次都是弟弟妹妹了解一些事情了,追著他,不行不行,不能都是你做,我們也要做。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很大,所以成德每一次跟同學們出去,一起吃飯、喝茶,叫我跟同學說,來來來,每個人拿多少出來,這個我也講不出來,所以我們同學很喜歡跟我出去。所以這種父母給孩子的影響真的是潛移默化的,你說啥時候影響,這個也無法去分析了,它就是一點一滴潛移默化。所以現在自己走修學的路,特別感謝父母,因為首先我們修學第一關,要放下自私自利。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我相信沒有父母想把孩子教成小人的,也沒有老師願意這麼做,可是這些道理沒有人跟他講清楚。所以我們真的是要冷靜下來的一代,何去何從?

這個冠狀肺炎也是在給我們說法,這是業果現前。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業果現前,大家害怕、恐慌,可是不知道原因是什麼,一切都離不開業力。其實祖先都講得很清楚了,在《尚書》說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所以我們看古代帝王,發生這些天災的時候,瘟疫、旱災、水災這些,皇帝帶頭反省自己,到天壇祈雨,寫疏文,自己告罪。那他是一國之君,上行下效,皇帝這麼做了,百姓受感動,人心都懂得反省、懺悔,這個境界就隨著人心轉,依報隨著正報轉。

對於我們這一生成就,大分兩種人,一種積功累德,功德圓滿,水到渠成,成就了;一種就是靠懺悔的力量,他還沒有遇到正法,臨終遇到了,那個懺悔的力量非常大。最重要的,人懺悔,他那個真心會透出來,真心的力量很大,「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在《觀無量壽經》裡面,阿闍世王殺父害母。他最後至誠懺悔,求生極樂世界,上品中生。我們從這些典故就知道,這個懺悔的力量非常的大。

而我們自己在還沒有學佛以前,就像成德,也不懂得愛惜生命,在小時候對很多昆蟲也是都傷害,造了不少業。所以我們很寄望於下一代,像我看到諸位老師們,你們的孩子、學生比我們的緣都好,就像林老師上一次提到,她孩子一歲左右,她就帶他去放生,那種善根從小就扎根了,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他們有這麼好的緣,我們就要更盡力護持他們。對整個民族來講,對整個佛門來講,我們也要盡孝。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佛門要有後續的人才,民族也是,國家社會都一樣。所以印祖開示得好,為人父母者,最大的功德就是把自己的下一代教好,因為他會接觸很多人,他會承擔起責任,他就能造福很多人。所以菩薩道在哪?在我們每一個角色。所以佛法是非常的圓融,各行各業都能行菩薩道,各個角色也能行菩薩道。我們看在商業界,五十三參有大商主,也是行菩薩道。甚至於當乞丐,武訓當乞丐辦學,他在乞丐這個領域行菩薩道。

菩薩道最重要的精神是為人演說、表法,所以哪怕是在社會最基層,他也能為人演說。所以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我們可不能又聽執著了,作之君,當領導者;作之親,當父母;作之師,當老師。佛門最重要的,重視它那個精神,不能聽著相。比方說,我們說儒家的三寶君親師,假如從相上來看,那一個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我現在不是領導,所以不是作之君;我現在還沒結婚,不是作之親;我現在也沒教書,不是作之師。所以大家要體會到,佛講的每一句,我們佛弟子當下都能受持,不然很可能我們一聽就著在這個言說相。所以大乘佛法很重要的,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其實它的精神就是你不要著相,一著了,這個悟性就沒有了,就不圓融了,就可能過、不及,或偏在一方。像有一個年輕人,當時候人家給他介紹《弟子規》,他一讀「入則孝」,我沒有跟父母住,翻過去了;第二篇,「出則弟」,我獨生子女,又翻過去了。

所以我們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有創辦漢學系,大家知道是誰創辦的嗎?Ladies and gentlemen,住在美國的同修,你們知道是誰創辦的嗎?

女居士:一個叫丁龍的人,一個僕人。

成德法師:對,丁龍。這些榜樣成德覺得很可能都是佛菩薩來示現的。你看他是被抓到美國去做工的,很辛苦,都是做人家的僕人。他的老闆也是很有勢力,可脾氣特別大,這僕人都受不了,很多人都是被他罵跑了。結果有一次是他自己脾氣太大了,他希望所有的人都給他離開,一個都不准留,那沒辦法了,是他堅持的,都走了。結果這個老闆家裡失火了,丁龍趕回來幫他救火。他也很驚訝,他對他這麼凶,他還回來幫他救火。這個老闆很感動,說:「你爸爸一定是一個讀很多書的人,不然你怎麼這麼懂做人。」結果丁龍說:「我爸爸不識字。」接著他說:「那你爺爺一定是讀很多書的人。」丁龍接著說:「我爺爺也不識字。」都在農村,都是農民。

其實我們聽到這裡要很震撼,震撼在哪?為什麼我們這幾千年來不識字的人都懂得做人,現在幾乎大家學歷都很高,為什麼不知道怎麼做人?這真的是我們這個時代要反思的重點。因為我們古代善用藝術表演,這些地方戲曲、戲劇,都是教忠孝節義,所以不識字的人都在薰習。結果我們這個時代演藝人員演的東西,忠孝節義的少,殺盜淫妄的多了,而且更厲害的是它透過網路傳播。所以我們得考慮,做孩子一生的貴人,那得用什麼眼光來護持他?得考慮他現在要學什麼,他這一生會幸福。而且我們已經學佛了,那我們的考慮是,我們的孩子跟學生怎麼生生世世幸福。我們不明白宇宙人生這些道理便罷了;都認識了,怎麼可以不盡力護持好我們的老人跟下一代,甚至是後代子孫?我們都要有這個責任。這個老闆很震撼,為什麼中國的老百姓都不識字,但是他們卻這麼講忠義,他就很感動,繼續用丁龍。後來丁龍年紀也大了,要告老還鄉,就跟老闆說了,說我有一個願望,想找老闆幫忙,他把一生的積蓄全部拿出來,說可不可以幫我設立一個漢學系?一個僕人,但是他知道文化的價值,希望在美國能夠辦漢學系。

其實我們聽到這裡,丁龍也是我們要效法的。我們現在在因緣當中,移民到了歐美,但是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教育是文化的生機。老法師講這句話講得很重,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所以一個人沒有文化的承傳,他會變成什麼?行屍走肉。我們冷靜去觀察,半夜還在玩樂喝酒那些年輕人,很可憐,他不止虛擲了光陰,糟蹋了身體,更重要的是他造的那個業,不知道要在三惡道待多久。

所以我們中華民族都是聖人辦政治,所以叫古聖先王,這個稱謂是我們念著他們的德。所以堯舜他們都是觀察老百姓,「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所以敷以五教。教他們什麼?倫常大道: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人無倫外之人,學無倫外之學,真正的學問一定是展現在倫常當中,我們學佛得不得力,也是展現在五倫當中。印光祖師怕我們修學落空,談玄說妙,他老人家講最多的,其中的重點,敦倫盡分。印祖講這個敦倫盡分,成德覺得是為我們講的,因為印祖那個時代人還對家庭特別有責任,人與人講信義。在印祖那個時代,你不孝父母,沒辦法在社會立足的。可是到我們這個時代,我們倫常假如沒有學過,一下子要學大乘佛法,就沒有基礎了,所以我們看到修學的人多,功夫得力的少。老人家洞察到這個情況,所以特別強調要扎三根,這個三根的大根大本也是孝親尊師。

剛剛提到這個丁龍,他這一分心境,我相信我們海外所有的華人都應該效法。這個老闆很受感動,一看他完全沒有為自己,全部拿出來,就為了傳承自己民族的文化,所以這個老闆也拿出大量的資金幫助他,而且後來才知道難度很高,幫他跑很多關係,還一直加碼費用,最後把這個漢學系辦成了,這是美國第一所漢學系。那我們看他是僕人,他有沒有作之君?有,他以身作則,他雖然是在最低的位置,但是他的行為感動他的領導,也是作之君;作之親,他全心全意照顧他的老闆,把他當親人一樣看,他怎麼罵他,他不放心上,就像我們對父母講了很多傷害的話、抱怨的話,做了很多讓父母操心的事,那父母也沒放心裡,他不跟我們計較的,作之親;作之師,他也在一些點上,以一個僕人的角色講出來的話,也讓他的老闆感佩,這也是作之師。所以佛法是圓融的,不是說我們在哪個位置才能幹什麼事情。我們假如理解這一點了,每一句經文在我們當下都能做。

所以人這一生修學,最重要的一個因緣,就是能不能遇到通達的善知識。所以《法華經》說:「善知識者是大因緣。」萬法因緣生,我們修學就是一個因緣,而《法華經》用的是大因緣,那代表什麼?在我們所有因緣當中,就是修學的所有因緣條件裡面排第一位的,所以叫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沒有他的引導,我們很難恢復自性。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我們假如用自己的意思去想佛法,很難不想偏掉,因為我們還有分別、還有執著。所以《四十二章經》說,「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沒有證阿羅漢以前,不能相信自己的意思。其實很難不相信自己的意思,我們看,像成德自己還沒學佛以前,講十句話可能有三句是什麼?我覺得怎樣怎樣怎樣,我覺得怎樣怎樣怎樣。後來一接觸佛法,太慚愧了,我覺得,那我的看法不一定對,都在表達自己的想法、看法,到底對人家有沒有誤導?這不就變成造口業了嗎?《六祖壇經》裡面講到,威音王佛以前有無師自通的,威音王佛以後就沒有無師自通的了,這些都在提醒我們要有師承。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開頭就講了,因為是阿難尊者發問的,佛陀,有人學佛富貴諧偶,很吉祥,福慧增長,可是為什麼有人學佛反而不吉祥,原因出在哪?他觀察到了,向佛陀請教。佛陀一開始就說,學佛要「從明師受戒」,明白的明,明師就是他是修行的過來人。「專信不犯」,我們遇到了明師,進一步還要專信,相信,不懷疑他,然後他教的我們不能不照做,不然就變明知故犯。專信不犯。

在密宗,密勒日巴尊者大家都很敬佩,而密勒日巴尊者當時候跟著他的上師學習,他上師讓他做很多苦工,做到他上師的太太都看不下去了,替他抱不平,然後就私底下好像協助他不用按照上師的意思做。後來才知道,上師這麼做是消他的業障,因為他那一世學了巫術,報復親族,殺傷了不少人,那都是業,他的上師是用這個方法讓他消業。所以老法師說到,要百分之百聽話,錯了也要聽。當然老人家這句話,大家可不要一聽完我說的錯了也要聽,錯了也要聽?又開始在那裡琢磨了。他這個精神我們要掌握住,就是你完全要相信你的老師,不能有絲毫懷疑。其實說實在的,很難!我們看《論語》裡面,有一個人叫陳亢,他出現好幾次,有一次是陳亢問孔子的兒子伯魚,「老師有沒有多教你什麼?」大家想想,問這種問題,他已經在懷疑他的老師,老師一定多教他的兒子。你看我們起這個念頭的時候,能百分之百相信老師嗎?同一個人問了二三次,其實都是對老師懷疑。

我是留了一個印象,後來二OO五年三月,成德到圖文巴分享「《弟子規》與佛法修學」,結果我遇到一位母親,她的兒子跟我年齡差不多,他們跟師父學的時間比我還長。結果剛好在路上他母親遇到我了,他母親就把我帶到旁邊,旁邊都沒有人,然後她就問我:「老法師有沒有多教你什麼東西?」我一下愣了。二OO五年三月,成德去圖文巴,都還沒有跟師父住過,第一次,之前老人家也不認識成德,雖然自己有在聽師父講經。那時候剛好後來分享「幸福人生講座」,老人家才知道有成德這個學生。他們跟師父的時間長,他們還能跟在旁邊,我都沒有,結果她還問我,師父有沒有多教我。所以祖師都說狐疑是偷心,這還是很有道理。因為我們完全信任善知識了,他才能加持得上我們,因為你完全信任,他講的每一句話你不會馬虎。當然,老人家也說這個師生的緣可遇不可求。

其實在密宗,這找老師跟找學生是非常慎重的事情。成德現在體會也很深,為什麼?時間精力有限。我們漢學院的學生應該有三十多個人,你說一個人能帶三十幾個人嗎?也不容易。當然,每一科的老師他們也都很用心在教,但是年輕人畢竟要帶,而且也要他夠信任你。《論語》說的,君子「信而後諫」,他相信你,你才好提醒他;「未信,則以為謗己也」,他還不夠信任我,我一給他提意見,「老師對我有看法」,那我不是跟他結怨了嗎?所以在密宗(我是聽人家說的,應該是你們比我清楚多了),要看三年,這個老師觀察這個學生確實願意受教,這個學生覺得這個老師真正是真善知識。真善知識,這可不是開玩笑的,冒充善知識,這要墮地獄的,會斷人慧命的。善知識是善能知病識藥,你知道眾生害什麼病,你給他什麼法藥;知真識妄,他知道什麼是真心、什麼是妄心,他是過來人,他能帶我們走上回家的路,這樣是善知識。

成德曾經聽到一位同修他說,「給我一個地方,給我五個人,三年之後我把他們帶成人才」。我當時候聽了,我思考了一下,這種話我不敢講,首先我自己還不是人才,再來我自己修學還不得力,我最多是陪著大家一起跟著老和尚學習。我們修行得要有自知之明,不然很容易被自己給賣了。修道的路上真的很容易被自己給出賣了,自欺就是把自己給賣了。所以我跟漢學院的同學們說,我現在的程度可以陪你們兩年,跟著老法師學習。我們看李炳南老師,成就很高的善知識,李老跟老法師說:「我只能教你五年,五年之後,我把我的老師介紹給你,我的老師是印光祖師。」諸位老師,這些話我們都要去體會,這是大我們三輩,李炳南老師對成德來講算曾祖輩,不是祖父而已,曾祖。他們那個時代從小還有私塾教育,你看他的態度,他說我只能教你五年。那又經過了二三代,而且這二三代,整個家庭、社會、世界的轉變如此快速,內在的煩惱、外在的誘惑快速增加。所以我們要找善知識也要很慎重,那是我們修學成敗的關鍵,這可不能感情用事,這可要對自己的法身慧命負責任。所以我們找善知識要慎重,善知識找學生也要非常慎重。這一生得人身,聞可以求生極樂世界的法門,這可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這不是開玩笑的。

所以成德感覺我們這一輩的人基礎不牢,甚至可以說沒有基礎,面對外在的財色名利,又是遠超過老人家那一輩。所以我們出來弘法,走得是要很戰戰兢兢,稍有不慎,差之毫釐就謬以千里了。所以蕅益大師特別強調「淨社銘」,修淨土宗的佛弟子,成立依眾靠眾的團體要依止這四句教誨:「淨土為歸,持戒為本,觀心為要,善友為依」,要依眾靠眾。我們現在雖然不在老人家身邊,但是我們要知道,時空是人類的錯覺。這道理我們明白了,我們不能再因為這些虛幻的東西產生分別執著。所以至誠可以感通,天台智者大師他念《法華經》,念到交感,到了講《法華經》的現場,好像聽了兩品才出來,出來之後告訴弟子們,法華會還沒有散。所以時空是假的,我們把它當真,就被它障礙住了。所以念佛也要放下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們念著念著,我還要念多久?你看這個未來煩惱就出現了,就把功夫給攪亂了。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說:「念佛即是自心現,自心現時方念佛;不念是迷念是悟」,真的不念的時候就打妄想了。「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不能不念。「不念是迷念是悟,迷即不念悟即念」,真正領悟了,就知道得一句接一句,迷即不念悟即念。接下來這一句很重要:「念即見佛成佛時」,念的時候就是見佛的時候,就是成佛的時候,「三際同時無先後」,三際就是過去、現在、未來,三際同時無先後。我們可能看到這一句話,念即見佛,「還沒見到」;成佛,「啊?我還要很長時間!」這個都是念頭就障礙住了,這句法語就很難受持。三際同時無先後,其實哪有過去、哪有未來,整個宇宙怎麼來的?一時頓現,就是我們一念心變現出來的,哪有先後,哪有遠近,這句佛號就是要念到分別執著都進不來,放下了。所以「淨念相繼即是佛,擬議頓隔萬億程」,能夠淨念相繼一直保持,那就是佛。我們念了十分鐘,都沒有任何妄想,突然肚子餓了,就沒有相繼,就斷了;假如繼續下去,那就即是佛了。

所以海賢老和尚功夫高,工作不妨礙念佛,他雖然在那種田,他佛號都沒有斷,所以他功夫很快就成就了。所以老法師都在那算給我們看,他幾年之後功夫成片,再幾年事一心不亂,四十歲左右就理一心不亂。所以我們還在那裡卜度、還在那裡思量,「這樣念能不能得力?要念多久?可不可以快一點?」你看這些念頭都出來了,「我以前念得好像比較好」。你看又有過去煩惱,又有未來煩惱,全部把念佛功夫都給打亂掉了。

擬議頓隔萬億程,其實極樂世界去此世界十萬億佛國土,那是方便說。因為「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洪名就是把自己的自性喚醒,淨土方顯唯心,所以淨土宗跟禪宗不衝突。夏老說:「幸聞如來異方便」,太有幸了,聽聞如來奇異的善巧方便,就是修這個念佛,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因為八萬四千法門靠自力,這個法門自他兩力,尤其靠阿彌陀佛發的四十八大願的願力,而且它是「從果起修,即修即果」。

諸位老師,上一次成德也曾經跟你們講過,黃念祖老居士說其他法門都是修因得果,就像你要吃饅頭,還得要選麥種,種麥子。這個法門是什麼?直接吃饅頭。所以諸位老師,我們以後見面不要問「你吃飽了沒有?」我們就問說「饅頭吃了沒有?」這個就有互相提醒的作用,饅頭吃了沒有,就是這個萬德洪名有沒有好好念。「老實持名,全攝佛德」,這是黃念祖老居士的兩句法語,老實持名,全攝佛德,就把阿彌陀佛果地上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全攝佛德,所以它成佛快。「深具信願,決定往生」,真的深具真信切願,決定往生。往生與否,在信願之有無,這個是蕅益大師說的;往生的品位,在持名的深淺。

不好意思,我一講到念佛法門都會比較激動。因為我們從事教學工作,念佛很重要,淨土為歸非常重要。為什麼?我們自己有業力,我們教的學生有業力,他的家庭也有業力,不簡單!這沒有靠佛菩薩加持,要利益眾生談何容易。所以老法師教導,成德印象很深,初學佛,老法師說,後台老闆是阿彌陀佛,我們聽了這句話心裡安多了,不然自己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沒關係,阿彌陀佛是後台老闆。有佛法就有辦法,誠心可以感通。我們雖然不能在善知識身邊,我們三五個人完全相信善知識,我們依他的教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般來講,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假如是自己的事情,比較容易看不清楚,為什麼?難免有意氣、感情夾雜在裡面;旁觀者他沒有這些干擾,他看得清楚。這是善友為依,我們全部依止善知識教導,生活、工作、處事待人遇到什麼實際情況,一探討,我這裡落實得還不夠,就解決了,有心就有方法了。

剛剛我們強調,依止一個明師很重要,因為他給我們開解的佛法是圓融的。圓解的修行人修一天,超過不能圓解的人修一劫。所以這個圓解很重要,沒有圓解,有時候修著修著,執著點就出來了。所以我記得聽「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老人家開解「念佛」,我們看「念」這個字,今心,心上真有。接著老人家說:你心上真有佛,生活是念佛,工作是念佛,應酬是念佛,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念佛。老人家說到這裡,接著說:「幾個人懂?」其實這句話是幾個人願意接受、願意這樣去做?我們很容易分別執著,遇一切境緣,可能馬上就產生新的分別執著了。縱使我們遇到佛法,雖然是個殊勝的緣,但是我們假如不善用心,那佛法很可能變成我們增長分別執著的一個緣。所以老法師講經的時候有提醒,佛法是教我們要放下貪心,不是讓我們貪換對象。我們接觸佛法了,貪佛法,還是貪。我們一學佛了,喜歡到道場,還是這些師兄師姐可愛,我們家的人不可愛。你看,分別執著都在緣分當中增長。

所以老法師講經當中講最多的一句話,六根接觸六塵,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其實這句話已經把四十九年的經教都濃縮在這一句了,然後也很清楚告訴我們怎麼修,就是你遇到一切境緣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可是要放下首先要能看得到,看不到不知道要放下。比方我們有一個同事,人家說:「你有點傲慢。」然後聽了好幾個人講,他都不覺得自己傲慢。有一天有個機緣,人家針對一個事說他傲慢,他才感受到,真的,我有點傲慢。其實當我們聽善知識,像老法師給我們講經,我們聽的時候,我們說,「這句我做不了」。那個就是傲慢,善知識的話我們自己在那裡揀擇,這句我要,那一句我不要,那我們比善知識還厲害了。所以這個慢是四大煩惱常相隨,這很厲害的。我們還不懂經教的時候,它還不起作用,我們一懂一些經教了,它就起現行了,因為懂得多了,我們容易用這些教理去看別人。所以這個菩提道上真的是有很多關卡,關關難過關關過。

尤其其中還有一關,學不躐等,學習要循序漸進,不能僥倖,老人家說要扎根,我們不能僥倖。「一定要扎嗎?」所以去年上半年,有人寫了問題去問老和尚扎根的問題,老人家回答:「我到現在還在扎根。」其實我們一聽就感覺到了,老人家一聽這個弟子的問題,就聽出他的心態了,所以就直接以他自己,我還在扎!希望問問題的人能重視這件事情。

當然,我們也有聽到老人家回答,不扎三根,但是就一門深入,行不行?老人家說:「行,可是時間要更久。」所以有根基了就有生命力,學得快。但是大家注意,行是什麼?行是你一門深入都沒有間斷,你雖然沒有扎三根,但你一門深入沒有間斷才行。不然大家聽完我講了,成德法師有說,不用扎三根也行。我剛剛什麼都沒說,你們也什麼都沒聽,這個不能斷章取義,這個都要講清楚。所以這個在台上講話,我們都要練一個功夫,有時候一句話出去了,也要能夠感覺到聽的人會不會聽偏了,你一感覺到了,趕快要補一下,不然這個人就被我們害了。我沒有害他的心,結果他被我害了。有一句成語叫「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我們回到我們一開始講孝道,我們要做孩子一生的貴人。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我們第一次聚會的時候,我有問大家幾個問題,你有把握你的孩子、你的學生、你的小孩不得癌症嗎?你有把握你的學生跟孩子不得憂鬱症嗎、不會自殺嗎?你有把握你的學生跟孩子不會離婚嗎?不會跟父母對立、衝突、爭財產嗎?不會跟他的兄弟上法院嗎?不會觸犯法網嗎?問了好幾個問題,大家有印象吧?這裡面的問題只要有犯一點,他的人生就很難幸福了。但是我們再回到孝道,一個人從小有孝道的根,這些問題不會產生。「身有傷,貽親憂」,他怎麼會得癌症?他不會糟蹋身體,「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德有傷,貽親羞」,那他的行為絕對不會偏頗、不會觸犯法網,他會家和萬事興,他不願意他的父母為他再操心。他有這顆孝心了,這些問題都不存在了。所以百善孝為先,孝心開了,百善皆開,它不只是先而已,它這個源頭活水激活起來了,孝心開,百善接著開。所以佛法講地藏菩薩,心地寶藏,就是從孝、敬開的。

所以「入則孝」的經文我們要多去體會。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他一定增長『悌』道。「親所好,力為具」,這盡忠,盡心盡力,父母希望他好好做人、好好學習,他會盡力,力為具,這不是『忠』的精神嗎?『信』,「父母命,行勿懶」,他答應父母的事情他都放在心上,他不會食言於父母,趕緊去做了。孝、悌、忠、信,『禮』,他對父母禮敬,「出必告,反必面」,「父母教,須敬聽」。『義』,有情義、有恩義,「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我們發給大家師父上人在二O一六年,這個是在台灣清明祭祖的法會的開示。祭祖是我們老祖先的智慧,教育的智慧,「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你看孝子,父母離去了,子欲養而親不待。王裒父母離去了,每次講到《詩經.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他一講到哀哀父母他就痛哭,每一次都講不了,最後學生看了很不忍,就不敢讓老師再講這篇詩了。你看父母都離開那麼多年了,這種恩德念念不忘。你說這樣的人會自私自利?會見利忘義?不可能。這個慎終追遠,這真的是老祖先教育的智慧。守喪三年,都在想著父母的恩德,這個人的心非常的知恩報恩,很厚道。所以,因為連祖先都感恩,怎麼可能不感恩眼前的一把屎一把尿把他撫養長大的父母?不可能,所以民德歸厚。所以「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他有情義了,兄弟也會處得好,夫妻也會處得好,師生也會處得好,君臣也會處得好,朋友一樣。所以從這個孝延伸出去,踏出家門到學校,師父,還是父,同學,師兄弟,還是兄弟;到單位去也是一樣,你學哪一門技能要拜師,感那個恩德,我沒有師父我學不會。所以在成德上一輩還有這種精神,他哪怕是學剪頭髮,過年過節都去感謝教他的老師,人心厚。你看現在慎終追遠不教了,一學會了,直接在對面開一家店,見利忘義了。

所以孝、悌、忠、信、禮、義,都從孝出來。『廉』,廉潔,「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他絕對不會去藏個什麼不讓父母知道。『恥』,「德有傷,貽親羞」就是恥。『仁』,兩個人,想到自己就想到別人,「冬則溫,夏則凊」,你看考慮得多麼細緻。『愛』,「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對父母的愛敬很體貼入微。這個是文帝,漢文帝。我們在座有很多我們漢朝的後代,好幾位劉老師。晝夜侍,不離床,這不是愛嗎?其實說實在的,這個仁愛學到了,你去幹哪一行,絕對幹得好的。幹哪一行能夠冬則溫、夏則凊,他幹不好我不相信。所以這一些才是孩子一生事業成敗的關鍵,我們得看得很深、看得很遠,深到他的人格深處,遠到為他一生著想,不能只看眼前的分數而已。『和』,「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很柔和。「諫不入,悅復諫」,你看很柔和的鍛鍊吧,悅,等父母高興了再勸;復,很有耐性,不厭其煩去提醒。「號泣隨,撻無怨」,父母生氣了,不理解他還打他了,一點怨都沒有,心平氣和,和,『平』。都是在跟父母相處當中,這十二個德目練出來了。

那我們在觀察一件事情,所有的從家庭到社會的問題,只要這十二個德目放在每一個人心中,什麼問題都解決了。現在就是沒有這十二個德目了,才會出現種種問題。所以教學為先,我們體會到孝道重要,我們要教導孩子孝道。有讓大家看「遲來的愛」,裡面有一句經典的話,「教育者首先受教育」。我們也得孝心發出來了,我們跟孩子講二十四孝,孩子一定會感動,因為我們是真心的流露。

所以有些老師講課,聽的人出這個門就沒味道了;有些人講課,他好幾天還有餘味,餘音繞梁,三月不絕於耳。差別在哪?差別在這一位老師他是真正做到了,他的言語很有攝受力。所以,雖然我們在教學,更重要的修身為本。因為我們要教什麼,首先我們去做到,我們講話有底氣,講話真誠不心虛,就有攝受力了。但這一點不容易,我們講著講著,一聽到人家讚歎,自己不知不覺膨脹了,自我感覺良好,自我欣賞了,「你看很多人都讚歎我」。我勸過不少人,我說:「你得先齊家,你下一代你沒有教好,你以後沒有底氣跟人家講傳統文化。」很少人會聽我勸,我這個虛名在都不好勸;那沒有,我看也挺難勸的,都有僥倖的心。

「君子居易以俟命」,這個居易就是敦倫盡分,在每一個本分當中歷事練心,提升自己。「小人行險以徼幸」,「一定要這樣嗎?不一定吧,很多人聽我講課很得利」,他就變成在講台當中迷失了。所以格致誠正、修齊治平,這個次第不能亂。所以《大學》說:「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

成德觀察到一個現象,這個教學的老師願心還沒有退,都會遇到給他機會去行孝,但是不一定有人會在這個機會點當中充分把握。比方說舉個例子,他父親查出來癌症了,他還在外面講課。有孝心的人會這麼做嗎?可是他可能會說,「我講課有功德,我迴向給我父親,我父親有人照顧」,他都會有很多他的說法。你說他不懂這些教理便好,懂了那麼多教理,合法掩護非法,合法就是他講的都是教理,把他的非法的心行合理化了。癌症瞬息萬變,你不把握住最重要的這個時間,你的父母完全了解死生事大了嗎?你應該是一刻都不停留,趕快回到父母身邊,能照顧,能護持老人家懂得念佛求生淨土,這是刻不容緩的事情。所以色不迷人人自迷,這個境界當中的財色名利不迷人,也是我們自己給迷住了。所以古人留下來,「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最近我有聽我們一個同學,他的題目就是講到宓(音福)子賤辦政治,他辦到的是人民不忍心欺騙他,子產是民不能欺,西門豹是民不敢欺。同樣是管理一個國家、管理一個地區,境界不同,他是民不忍欺。為什麼老百姓不忍心欺騙他?因為他德行感召,老百姓感他的恩德,敬佩他。其實治理一個地區,跟治理自己的家庭道理是相同的。我們能不能做到讓孩子打從內心佩服我們?我們對他的信任讓他不忍心欺騙我們,都要用德去感。

其實我們講學的人,應該很真誠的能夠接受別人的批評,就是人家沒有顧忌的把心裡的話跟我們講,每一位老師應該希望學生有什麼話都願意跟我們說。我相信當父母的人,應該也希望孩子心裡真的有什麼話都沒有顧忌的跟我們說吧?這是父子有親自然的天性。假如孩子有話不跟你講,他到了單位也不會跟領導講,他到了學校也不會跟老師講,他在你面前是一個樣,你離開了是另外一個樣,這樣不是很妥當了。所以我們處世待人的原點都在跟父母的相處,所以真的要跟孩子恢復這個父子有親的天性,太重要了,人對父母完全坦開,這就直心,直心是道場。

好,我們休息一下,二十分的時候我們再回來,然後請大家分享一下。因為我們這一次是第四次了,時間很快,我們好像感覺才剛開始,已經第四次了。前面三週我們也有一些發給大家可以參考的資料、視頻,可不可以請大家談談心得?或者你看完有什麼要探討的?都可以。

好,那我們先歇一下。謝謝大家,阿彌陀佛。我們在遠方的老師們,你們趕緊休息了,現在已經十一點過一點了,因為冬天要冬藏,不要熬夜,這個對身體損害比較大。好,謝謝。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1年6月28日21:19:3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64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