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扎根培训班(第6集 上)成德法师主讲

admin 师资扎根培训班评论1阅读模式

成德法師分享  2021/2/20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18-082-0006A

MP3下载

成德法師:諸位老師,大家新年好!阿彌陀佛。

老師:阿彌陀佛,師父新年好!

成德法師:我們應該初三的時候都有拜過年吧?假如還沒有,因為元宵之前都還是可以拜年,也是恭祝大家身心安康、闔家平安、福慧增長、光壽無量,阿彌陀佛。

新的一年,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了凡四訓》有一句話講,「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要這樣來自我勉勵,過去的事不要變成心理上的罣礙,尤其不要懊惱,經一事長一智就好了,很可能都是人生很難得的歷練,重要的是用正確的態度面對它。

夏蓮居老居士說,「去日之非不可留」,因為假如我們自己的過失一直放心上,就會自責、就會沒信心,這個都是煩惱,去日之非不可留。不止不能放自己的過失,別人的過失也不能放,一放別人的過失就會見人過,就很容易看到一些對方的行為可能就會發火了。因為都是落了印象,然後再遇到一些情況,這個瞋恨心就容易起來了。甚至於還會算舊帳,這個都是落印象。別人的錯誤不要放在心上,我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我們的自性是清淨的,別人的自性也是清淨的,那些習性那不是真實的。我們要見性不著相,見人家的本性,不要著人家這些分別執著的言行,那個都是虛妄的。老法師教導我們不要認假不認真,認真是認自己的真如本性,不要認自己的習性當作我,這個就是很大的錯誤了,認煩惱賊當自己了。認賊作子,認賊作父,這種傻事不能幹。

所以佛陀開悟第一句話其實非常非常重要,四十九年一切教誨從這句話流出來的,又流回這一句教誨,四十九年教誨又流回這一句教誨。你看佛法一即一切,非常圓融。這句話我們不可須臾離也,「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一句話對自己,那不會沒信心,相信自己有如來智慧德相了,不自卑了;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自己現在還有妄想執著,不會自傲了。自卑容易自傲,這都是煩惱,自卑就想要證明自己,有時候修行的動力都有好勝心在裡面。修行要觀心為要,這顆心到底動力在哪裡?動力一定要是自覺覺他,不能是增長習性了。所以每一句法是藥,治我們的病,你看這一句,不自傲、不自卑了,不懷疑自己了。傲慢是瞋恚的核心,懷疑是愚痴的核心。你看這句話多好!那這個是自己的受用,對他人的受用,相信別人,不會懷疑別人。那佛法要信解行證,我們得自己去落實了。我們真正對身邊的親人都不懷疑了,我們真心對待他,依報隨著正報轉。

有遇到一位同修,他說我很努力做,可是另一半都沒什麼改變,後來我就做不下去了,我就發火了。我說你是不是一直做的時候都在想,我都做到這樣了,不然你想怎麼樣?其實那個做的心還是有求在裡面,這個有夾雜了,不是純善,這有夾雜目的在裡面,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了。《三時繫念》說得好,「諸苦盡從貪欲起」。這一句話很治我們的病,想想所有的痛苦煩惱從哪裡來的?根源的問題在哪?「諸苦盡從貪欲起,不知貪欲起於何,因忘自性彌陀佛」,把自性真心忘了,然後順著貪瞋痴了,「意念紛馳總是魔」。太冤枉了!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能生萬法,結果我們現在讓貪欲做主了。

我記得好像是我們劉老師在朋友圈發了一段《大涅槃經》的話。不知道有沒有哪一位仁者,你記不記得前幾天這個劉老師發的哪一句話?劉老師妳自己記得吧?妳給我們分享一下妳為什麼發這一段《大涅槃經》的法語。

劉老師:是那天看一本書的時候看到這句話的,我現在我看看我可能都背不下來了,我記得當時就是說要離愛欲,離了愛的話無憂無惱,就是應在了《心經》的那句話上,就是「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好像就是他是有從十二因緣的角度去講到這個愛,然後生了各種受覺等等,然後各種取等等的,最後產生的就是現在所有的煩惱都是以無明做為一個起點,他這句話……

成德法師:《大涅槃經》也講?

劉老師:沒有沒有沒有,就是我在想這句話,因為它是愛取、取受。

成德法師:這個《大涅槃經》說到的,「因愛生憂,因愛生怖」,恐怖的怖,所以「若離於愛,何憂何怖?」這個中文也翻得夠好的,都有像押韻一樣。「因愛生憂,因愛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無量壽經》也告訴我們,「拔諸愛欲,杜眾惡源。遊步三界,無所罣礙。開示正道,度未度者」。不知道大家讀到《無量壽經》說「遊步三界,無所罣礙」,內心是什麼感受?這樣的日子很值得過吧。但是他前面是講要拔諸愛欲,才能杜眾惡源。那我們既然知道憂跟怖的根源是貪求,那就要把貪求放下,把控制、把佔有,因為什麼都拿不走,萬般將不去,有什麼好佔有的?師父常常說要看得破、放得下。而且我們學佛要認識真心,真心本自具足,有什麼好擔心沒有這個、沒有那個?《了凡四訓》引六祖大師的話,「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其實我們會產生對未來的擔憂,就是我們不相信因果、不相信經教,因為理得心安。為什麼我們還是這麼多擔憂?要不就是沒有聽聞相應的法藥,要不就是聽了之後半信半疑,還不是很完全相信,那就容易擔憂了。

所以像夏蓮居老居士說,「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因為人生是因果一直相續,未來跟現在也沒有分開,我們每一個當下都用對心,那有什麼好擔心未來的?我們現在都在布施了,那有什麼好擔心未來怕挨餓?愈施會愈多,應該不會擔心。除非我們在施的時候還是有懷疑,真的是這樣嗎?

前不久有一位演員,他有把他修布施的經過錄音,我好像有發到群裡面給大家參考。演員,真實的例子,他夫妻都是演員。老法師曾經說過,我們講課講半天,還比不上人家演戲演兩個小時,他終身難忘,用戲劇來弘法的效果非常好。

諸位老師,我們一講到老法師曾經說什麼,這個耳朵都要豎起來,因為這是老法師說的。因為《弟子規》開頭就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這個話再往外延伸,師父呼,應勿緩;師父命,行勿懶;師父教,須敬聽。我們中國人華人特別重視尊師重道,就像「勸發菩提心文」說的,教導我們,「若無世間師長,則不知禮義」,禮義廉恥不懂了;「若無出世師長,則不解佛法」,沒辦法了解佛法。「不知禮義,則同於異類」,就跟畜生沒有兩樣了;「不解佛法,則何異俗人?」那就跟世間人一樣,短暫的一生,又去長劫的輪迴了。所以世出世法我們都是有老師教導我們,長養我們的慧命。所以對父母守喪三年,對老師心喪三年。而不能把父母老師的話忘掉,因為那個跟恢復我們的自性有大關係,那是大根大本,自性寶藏一定是從這個根本開顯的。所以地藏王菩薩就是這個表法,開發心地寶藏,地藏菩薩表的就是孝親尊師。

可能有老師都在受持《地藏經》,讀誦受持,受持比讀誦進一步。讀誦是誦經,受持是把經典裡面的教誨放在心上,然後把它做出來了,這個才叫受持。那我們有沒有受持《地藏經》?《地藏經》整個核心就是孝敬,孝親尊師。我們修學的過程,我們一定要注意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叫做自我勘驗。講自我勘驗比較是佛家的名詞,專有名詞了,我們用比較平常的話,我們要check,要檢查。就好像說在學校學習有月考,檢查一下這個月學習的情況怎麼樣,不能稀里糊塗,到底有沒有學到東西,都要檢查一下。師父領進門,修行還要靠個人,得自己檢查。我們在受持《地藏經》,就是要把孝親尊師都放在心上。那我們現在檢查檢查,父母交代我們的、教誨我們的,我們馬上能想到什麼?隨時可以提起來的是什麼?我們面對境界了,那我們隨時可以提起善知識哪一句教誨?因為尊重老人家就會珍惜他的教誨,會放在心上,那遇到境界提不起來,這個自己說很尊重,那這個認知可能是有落差了。有時候我們是什麼?感情作用,用感情面對善知識。

我也常常遇到,我記得我當時候在廬江的時候,遇到同修一看到我,「我跟老和尚的緣不一般,我夢到他很多次了」。我心裡想,可能大家都有夢過。但是我們要很冷靜,你不能都沉醉在我常常夢到師父,師父對我恩德太大了,邊講邊流眼淚,可是我們在境界當中到底能不能提起來?假如常常流眼淚,遇到境界都提不起來,這個太可惜了,因為老人家變成他情執的對象。大家要知道,強者先牽,你遇到了一個緣,我們內心裡面最嚴重的執著會先冒出來,那就有可能把可以引導我們當生作佛的善知識法緣搞成情執的緣。那你說這個冤不冤枉、可不可惜?可是這樣情況的比例還不低,善知識知不知道?老和尚知不知道?知道,他也常在提醒,感情的污染最嚴重的自私自利,貪心的核心是情執。其實真正把老和尚的話聽進去的人,應該是念念為眾生著想,因為老人家一直在教導我們要為眾生、要為正法,講了那麼多次,你又特別恭敬他,你鐵定把這句話放心上。那放心上了得幹,一有緣就要做,而不是一想到他老人家就流淚。

我還見過,一見到我,馬上把他跟老法師照的照片送給我。我在想說,那你送給我我要放哪?學佛是面對境界要清楚,你把你跟老和尚的照片發給人家,是要人家供起來每天看著你嗎?你也得要很清楚,你這個東西送出去了,人家是歡喜,還是給人家添了一個事情了?所以老法師這一句話說,面對境界要清楚,這個很直白,但是問題是我們在每一個境緣,我們假如是安住的,沒有其他妄想的,他是可以起觀照的,靜水照大千。我們這個動作出去,對方是什麼感受應該是可以感覺到的,這個照片送出去,人家臉色已經有一點怪怪的,這個時候就不能勉強一定要送給人家了。

我還有遇過第一次見到我,就拿了一本相冊,你看我的道場好多瑞相,照了好多張,一張一張翻給我看。我說本來是瑞相,你把它執著了,就不是瑞相。再來,我們不要說出世法,世間人的心境涵養,謙受益。六十四卦就只有一卦六爻皆吉,就是謙卦。所以謙虛的不張揚,怎麼可能還拿這些照片去要秀給人家看?但問題來了,我們在這些境界,到底自己在做這些動作的時候,心態自己有沒有觀照到?所以觀心為要。

老法師教導我們的,修行要從根本修。什麼是根本?起心動念是根本,念頭。就像剛剛這一位同修說的,我很努力,可是我每一次努力到一個程度,我就受不了了,然後又前功盡棄;然後我再努力,又一段時間,我又受不了了。其實在那個當下我們應該能反觀,我這個情緒快受不了了,原因在哪?另一半只是個緣,萬法因緣生,有因有緣才會結果。因是我有求,所以他又沒有事實回應我所期待的,「你也要讚歎幾句吧?你也要改變一下吧?」他沒有回應我們,所以我們情緒上來就是結果,因緣具足,果相就現了。

而佛法要信解行證,我們相不相信,我們真的用真心的時候依報會轉,會隨著我們正報轉。就像《了凡四訓》教我們的,「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另一半有過失不講;「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翻然舍己而從之」,他有好你就讚歎他。大家不要小看這句話,這句話叫普賢行,只有讚歎,沒有批評。這裡面很重要,你要相信人性本善。他有不好,你都不指責;他有一點好,你就讚歎,那很自然,人他就不好意思了。然後他還講你,他還批評你,你還說是是是,你講得對,我改正;你都不講他,你還讚歎他。人都有良心的,但問題是我們要這樣去用心,這樣去做,自然就能印證。愧之,小人都可以為君子,更何況我們的親人都挺善良的,最起碼我們做好事,他們還支持我們,這就已經善根不一般了。我們現在就變成什麼?有執著了,盯著他一個缺點,然後每天盯著,你不改我就很難受,然後愈盯就愈看不到人家的優點。修行最怕的就是執著,你一盯著他的缺點就是執著了,有執著點,慢慢慢慢你就被這執著障礙住了。

我記得有一次我在廣東,哪個地方我忘了,在廣東跟大眾分享傳統文化。結果我就提到,夫妻白頭偕老的一句真言,這個也是老和尚教的,「只看對方的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我話講到這裡,底下有一個女士手舉起來,高喊了一句話說:「沒有優點!」結果我也在那個當下我就走下去了,我說我得訪問這位女士,為什麼?因為她先生沒有優點,她還嫁給他,她有地藏王菩薩的精神,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雖然這是一個事例,也可以感受到人一有執著點的時候,那個是愈來愈發酵,愈來愈讓自己看事情不客觀、不冷靜。

剛剛是跟大家談到,修學當中有一個環節是特別重要,是自我勘驗。我在受持《地藏經》,我時時把父母老師哪些話我是放在心上的?我想老法師的教誨裡面最重要的就四個字:孝親尊師,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只要把這句話放在心上,任何境界都能關關難過關關過,只要念頭放在孝親尊師上,煩惱就沒了。「聖狂之分,在乎一念」,不是很難。我們現在兩個禮拜才見一次面,我們可以在這兩個禮拜觀照觀照,是不是任何一個煩惱,只要孝親尊師的心提起來就沒煩惱了?孝親尊師一保持了,不會有煩惱上來了。這個我們可以觀察觀察。老法師說,尤其他老人家九十歲前後,九十歲以後講得更多,他老人家說,我這一生能有這麼一點點成就(當然老人家謙卑),他說就是念念不忘孝親尊師。這一句法語放在心上,菩提道上一帆風順。老法師任何一句法藥放在心上不忘,都可以一帆風順。所以我們不要跟自己過不去。老法師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他老人家已經表演給我們看了,那我們現在得跟上。

《論語》裡面說的,《論語》是「子張問善人之道」,子張問善人怎麼修道。善人是行善,還不見得是要修到了生脫死。蓮池大師有一段法語很精闢,他說到:「造業者百」,造業的人有一百,「為善者一二」,為善的人只有一二個;「為善者百,而向道者一二」,你在所有善人裡面,一百個善人,真正向道要了脫生死的一二個;「向道者百」,這一百個都是向道的人,「堅久者一二」;「堅久者百」,堅久的人有一百個了,「堅之又堅,久之又久」,直至菩提者又是一二。蓮池大師說,到這個時候,這樣的人才叫真道人,真正的修道人。我們用數學來講解這一段話,那就是百分之二,一二我們取二就好了,就是百分之二乘以百分之二乘以百分之二乘以百分之二,乘四次,億分之十六。億分之十六,我們地球有七十億,七十億乘以十六,一千一百二十。那這一千多人,別人是不是不管,自己一定要是。所以這個不簡單。

李炳南老師當時候說,一萬個念佛人,大家注意,不是一萬個善人,是一萬個念佛人,三五個往生。可是永明延壽大師又說「萬修萬人去」。那這兩句話有沒有矛盾?沒有矛盾。萬修是他真修了,那鐵定能去。「應當發願願往生,客路溪山任彼戀。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印光祖師說故鄉風月有誰爭,本來就是我們的故鄉,你想回去,還有誰會攔你?真修了,萬修萬人去。你今天全放下了,阿彌陀佛就接你走了。「便就今朝成佛去,樂邦化主已嫌遲」,阿彌陀佛同體大悲,不忍心看我們在這裡受苦,你今天真心要去了,完全放下了,就來接你了。

諸位老師,可能大家覺得我講佛法講得比較多一點。為什麼還是要講多一點佛法?因為現在這個時代要幫助學生,我們自己有業力,學生本身也有業力,他的家庭也有業力,還有他還要面對整個社會世界的業力,我們不求佛菩薩加持,不容易。所以《淨修捷要》第三十一拜:「一心觀禮,盡虛空遍法界,常住三寶」,這一拜很厲害,一念遍虛空法界,你這一念真誠,常住三寶都是你的護法、都是你的後盾。我們要講課了、要上台了,上去以前趕快默念:「一心觀禮,盡虛空遍法界,常住三寶,十方護法菩薩,金剛、梵天、龍神、聖賢等眾」,常住三寶、常住菩薩,還有龍天護法都請到了。所以要靠佛菩薩的加持力,不然要成就人、成就事可不容易。

再來,這個世間誘惑太多了,我們得要知止而後有定,要止於求生極樂世界,這個世間我不貪求了。這個世間三苦、八苦,輪迴路險,生命那麼短暫,萬般將不去,什麼都帶不走,唯有業隨身。這個輪迴的事我不搞了,我止於極樂世界,就不容易被世間的東西誘惑了。所以知止重要,而後有定,這個心就定下來了。我有跟大家談到,每一天躺在床上,阿彌陀佛趕快來接我。隔天眼睛又張開了,還活著,再為佛法、為眾生做一天,但做也不求世間果報,還是「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我國」,還是求生淨土的資糧。

這個第二個重點,知止。第一就是業力太重,「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可是我們一煩惱了,就感召業力來,自己有業,對方也有業。可是你一生佛號、一生利他的心,就感諸佛如來來加持你。你一祈請,你真心都感應了,佛菩薩是同體大悲,怎麼會不感應?所以這一念的差別有多大,是業力還是願力,天壤之別。而且現在法弱魔強,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所以我們的正念不能保持,很可能這些魔王、這些惡緣就會干擾我們。所以不能不念佛,不能胡思亂想。「隨忙隨閑,不離彌陀名號;順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這個印光祖師教導我們的。所以現在一不念佛,要止住妄念太難了。《三時繫念》說:「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一不念佛,輪迴心就現前了,輪迴心就造輪迴業,就結輪迴業,不行。我們每天想求生極樂世界,念頭都在造輪迴業,那不是背道而馳了?

黃念祖老居士有一次他在跟大家講一個專題,他在講專題以前,他一段話成德非常觸動,他說:「我是一個愚痴的凡夫。」我們要了解,他老人家當時候已經是密宗跟禪宗的傳承,傳承那可不是一般人,那都有老師印證才是傳承的人。但是他自己面對自己的修行,他說:「我是一個愚痴的凡夫,就不能不重視修持。雖然我現在有任務,我還得要寫書」,給《無量壽經》作註解,那都是大工程。他還這麼忙碌,他說,「每一天一定要修持,所以最少佛號三萬」。好像是三萬還是五萬?好像是三萬。我聽了就印象深刻,他工作量已經這麼大了,他每天還要持咒,還有他要做的這些功課,但是他定的佛號就是三萬。

其實這些大修行人,他們所做的都為了誰?都是為了啟發我們這些學子、這些弟子們。這些大修行人他都是乘願再來,他沒有起心動念,他是應我們的機,他所表演出來對我們的修行都是至關重要的。但問題就是我們要看懂,進而我們要效法。所以新年新希望,我們也要定個目標,今年好好往這個目標邁進。當然,大家不要聽我講到這裡,好,我就定三萬、定五萬,結果你家裡的人請你幫個忙,不行,我還沒念完,成德法師說的。到時候我造成你們家庭紛爭,這個我就罪過了。我剛才什麼都沒說,你們也什麼都沒聽。成德剛剛表達的重點就是,一定要精進,不能鬆懈。夏蓮居老居士說:「勿使一秒鐘空過,勿使一句話空說。」

我看你們抄筆記抄得很認真,大家不只要抄在紙上,更重要要抄在心上。大家假如抄也很專注,不影響聽,沒關係,反正大家就用你最佳效果來學習。但是假如抄的時候,可能你都會漏聽了,然後抄了一箱筆記,但也從來沒有翻過,那這個抄筆記變成安心的了。你抄完還可以翻,常常有翻起來看,那抄才有意義;假如不常,那你乾脆就專注聽。你說那漏掉怎麼辦?不要擔心,把記住的落實了,那一句就有一句受用。你假如落實十句,你的清淨心就現前了,清淨心就生智慧。你那些筆記沒有抄,你自己就可以講出來了,因為你心境到位了,自然就講出來了。

所以佛法貴行、貴落實。就像我們剛剛說的,孝親尊師隨時提起來,真的,煩惱就消失了,正念現前,邪念就污染不上了。所以修行不要搞得太複雜,聖狂之分在一念之間,就是從這個起心動念來修。能隨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不隨著妄念走,這個功夫慢慢慢慢就得力了,身口意就可以收攝了,因為妄念進不來了。「攝心為戒」,身口意不隨著分別執著,心就定下來了。「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這個《楞嚴經》的教誨,戒定慧三學。現在重要的是攝心,收攝身口意。什麼事情要專注,做事專心、讀經專心、念佛專心,在每個當下要練專心。看手機也要專心,然後看手機也要有定力,不要它跳出個什麼新聞,又把我們給抓過去了。

其實善知識真的是和盤托出的,對每個人都是,他在他的講經裡面全部都和盤托出了。在《論語》裡面,陳亢問孔鯉:「你爸爸有沒有多教你什麼?」你看他不相信老師。結果孔鯉說:「曾經我的父親站在庭院,我快步走過去,他把我叫過來,『學詩乎?』『還沒學。』『不學詩,無以言。』」又有一次,「嘗獨立,鯉趨而過庭」,「父親又把我叫過來,『學禮乎?不學禮,無以立。』」結果這個陳亢聽完很高興,「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孔子,善知識不會偏心的,這個疑心一定要去掉。甚至於《論語》裡面,孔子還自己講:「二三子以我為隱乎?」二三子就是叫著學生,你們覺得我還有隱瞞什麼嗎?所以這個和盤托出很有味道,他是講每一句話、每一堂課都是和盤托出。我們太粗了,太粗心大意了,囫圇吞棗。比方說我曾經聽老法師「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我重複一直聽,聽到最後,每一段很重要、每一句很重要,最後每個字,這個字很關鍵。然後雖然是兩個小時,把佛四十九年教導的綱領,統統在這兩個小時都講得很清楚。

所以我們假如體會到善知識就是,用我們粗俗的話講是掏心掏肺、和盤托出了,那我們就會「如貧得寶,改往修來,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願輒得」。首先我們的命運就改變了,再來我們利益家人、利益有緣人的這個心願慢慢能夠實現了,佛氏門中,有求必應。

我們現在想到要攝心才是持戒,那現在最讓我們不能專心的是什麼?是不是手機讓我們不能專心?老法師曾經說,不看電視、不看報紙,這個對恢復清淨心很重要。看什麼?讀經、聽經、念佛,都在用功,不分心到看了之後會讓我們起心動念、會讓我們有這個煩惱的。當然,你假如一看新聞菩提心增長,這個也挺好,但是這個得要很真實面對自己。你看了之後,被它這些,一來被這些敘述動了你的心,心不安定了,甚至時間就流失掉了,甚至還會起邪念,那更不行了。不能讓這樣的情況一而再、再而三重演,所以今年要下個決心,不看電視、不看報紙,然後那個手機,除了處理事情、除了聽經聞法之外,其他的都不被它干擾。學佛是要學做得了主,最重要是下決心,我不能再荒廢我的時間了,這樣我對不起父母、老師。老人家都九十五歲了,還等著我們學生同台演出,還等著我們加拿大一條龍建起來,讓他老人家生大歡喜,我要出一分力。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在我們這個時代,這一句話重要。可是大家聽了之後不要緊張,要積極,不要著急,什麼時候都要提醒自己,要中道。雖然我都是這麼樣提醒你、提醒大家,因為我是常常犯,所以比較有經驗,因為我也是容易激動的人。

我是感覺老人家在每一段時期,都會一再提同一件事,或者同一個理念、同一個義理,會重複不可能沒有用意的。其實我們在教學的人,每一句話有沒有意思?有沒有用意?大家都上了講台了。而且我們講課的時候得全神貫注,分享課程不能打小差,你一分心了,不知道剛剛講哪裡去了,都要全神貫注的,你看每一句話都是很用心在講。那我們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師父上人,更何況是這些大善知識。我記得最近這一二年,老人家這一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講了好多次。在疫情之前的好幾年,香港每一年最少都辦兩次以上的法會,都是七八千人。當時候我們還跟老人家提過,這個香港同修太辛苦了,辦法會,很多幾個禮拜都熬夜,跟老人家說,可不可以少辦?老人家聽了也理解,但是還是很柔和的說,那還是要辦。因為我們反映了,老人家堅持,我們知道老人家有智慧,大家還是很接受。結果疫情到了,你想辦都沒得辦了,突然明白了,老人家雖然感覺同修們辛苦,可是大家要知道,八千個人一起祭祖,那個念力有多強,一起念佛,一起做三時繫念,那可以超度多少祖先、亡靈。你現在要辦這樣的法會,你辦不了了,沒有那個時節因緣了。所以好多時候都是我們回頭看,才看出老人家的用心、老人家的考量、老人家的智慧在哪裡。

所以當時候辦英國漢學院,那一般要辦個學院,你得準備準備,但是機不可失,馬上抓住這個機會。但一開始確實還是滿多挑戰的,結果這幾年下來,老人家太有智慧了,這個機會沒有抓住,我們想想,在大陸讀經書的小孩,從小開始用傳統讀經的方式培養的孩子上百萬人,有很大的比例沒有學歷。可是現在有漢學院,他們願意來,都可以來這裡讀書了,他們從小就有積累了,他們直接就可以讀本科、碩士、博士,可以接上全世界的學術系統,可以和光同塵。那這個機緣假如沒抓到,那還有機會嗎?老人家九十五了,不大可能了。

所以這一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也是提醒我們,尤其我們已經上了年紀,都是中年人,一定要精進,至誠心念一句佛號,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會騙我們的。黃念老特別提醒,要善根發動,不能業力發動。善根發動,我們一聲阿彌陀佛,攝阿彌陀佛果地上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老實持名,全攝佛德」,這是黃念老的兩句法語,老實持名,全攝佛德,這個法門太殊勝了,從果起修。其他八萬四千法門是修因得果,這個法門是從果起修,即修即果,你念一句,那佛的功德就變成你自己的功德。「託彼依正,顯我自心」,把我自性本有的功德煥發出來了。「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這個是《淨修捷要》第十一拜。這《淨修捷要》太精闢了,大家假如工作忙,最好一天可以拜一次,三十二拜而已,差不多二十分鐘,這個定課就可以做下來,加持力很大很大。會不會我今天給你們派太多作業?這個時光不等人。這整個三十二拜,五經一論的精華,禪、密、教、律這些精華都含攝在裡面。所以老法師說,這個《淨修捷要》的分量不亞於《無量壽經》,它是相輔相成的。你念熟了就背起來了,你坐車的時候都可以修,你躺下去睡覺了,都可以默念,念到睡著,隨時都可以修,每一段又不長,都是精華,攝受力很強。

應該成德有跟你們分享過,好像是二O一六年初,成德在香港,有文字學的課要上,成德剛好有參加,還沒開始,那個攝像的工作人員被附體了。結果當時候我們協會的領導就說,大家一起來拜《淨修捷要》,讓成德領著大家拜。拜了兩拜,第二拜還沒有拜完,這個工作人員就恢復正常了。這力量很強,我們是有體會過的。

黃念老這兩句話就很重要,要善根發動,煩惱業障消掉了,智慧增長。而這個善根發動,也是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知道自己哪裡有不足,奮發向上。每天知過改過,這個也是善根發動,慚愧、奮發、改過。假如你說慚愧,接著自責,那不叫慚愧(慚愧了接著就是奮發,這才叫慚愧),那個變成消極、沮喪,那不對了,那是煩惱。不能讓業力發動,業力現前的時候,你想用功,有時候使不上力了。比方說身體現在健康,不用功,突然身體壞了,你這個時候想念佛,沒力氣了。所以《無量壽經》才特別提醒,「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當勤精進,生安樂國,智慧明達,功德殊勝。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也」,不能違背經教,慢慢慢慢就趕不上了。

有一位同修跟我母親同年,結果這個同修他接觸佛法比我媽媽還要早,早很多,他們接觸佛法可能都有四十年,比我母親早很多,但是都在忙事,每一次讓他念佛就打瞌睡了,沒有認真對待念佛讀經。結果後來身體不行了,也沒體力了。假如這是四十年了,我們不要說多少,每一天念一萬聲佛號就好了,那念了多少佛號?消了多少罪?他這四十年,每一天念一萬聲佛號,他這個病的業就消掉了。可是他現在想用功來不及了,因為他的病已經現前。所以黃老說,謹防業力發動,這個真的是很慈悲的提醒。但是這個都要認知到位,要體會得深刻,不能小看業力。《普賢行願品》告訴我們,我們以前所造過的業,每一個惡業假如有體積的話,整個宇宙都裝不下,虛空法界都不能容受。這句話我們應該都了解吧,但這句話有沒有放在我們心上?那我阿賴耶識還有這麼多業在,我現在不念佛,讓它們給冒出來了,我就做不了主了。我現在一聲接一聲,那就好像這個倉庫,前面上層全部都是佛號的種子,以前過去生的都壓在底下了,你就有把握了。

我最近也是接到很多同修,或者有緣的人,突然癌症了,出大車禍了,這有時候你都很難預料的。前不久一個同修的哥哥去世了,年紀都還比我小好多歲,可能都小我十歲都超過。我們縱使是學佛人,也不能掉以輕心,沒有說學佛的人一定就長壽。為什麼?因為我們過去生的業果什麼時候會現前我們不知道。連玄奘大師貢獻那麼大,他也是生重病。但是大師他的念頭太令人敬佩了,他馬上想:「我是不是翻錯了?」後來菩薩現身安慰他,說你翻的一點都沒有錯,你過去生曾經做過國王,殺業很重,重罪輕報。這個故事,玄奘大師念念就為了正法、為眾生著想,這是我們的學處。但是從另外一個細節來講,連玄奘大師他也有很重大的過去生的惡業有可能會現前,那我們也有可能,這不是開玩笑的。所以修行人警覺性要很高,不能懈怠,早一天要讓功夫能成片,要做得了主。

這個做得了主,念佛的時候專注念佛,有緣做事的時候,就用佛心去做。老法師說,念佛這個念字怎麼寫?今心,心上真有佛。做的時候都是真誠去做、慈悲去做、平等去做、清淨正覺去做,那做事也是念佛。用真心去做一切事,生活是念佛、工作是念佛、應酬是念佛,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念佛。所以老法師說,「學佛最重要的就是用真心」,這句話很重要!老法師說,佛講的每一部經都是他的真心流露出來的,我們用真心,才能跟經典起感應道交。不用真心,聽經有可能會聽偏掉了;用真心,解行相應,愈聽愈深入,愈聽愈有共鳴,愈聽愈法喜了。

好,這個知止就止在極樂世界,這是為什麼跟大家談佛法比較多一點,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老法師有一次對著我們,也是在英國漢學院,老人家很認真,看著我們說,「你這一生往生極樂世界,你生生世世都可以弘揚傳統文化;你假如沒有往生,你只能做這一生」。所以我們要了解,死生事大,這一生要出輪迴很重要,你生生世世都可以做傳統文化;這一生沒有出輪迴,下輩子又有隔陰之迷了。所以要看得深、要看得遠。所以有緣盡心盡力做,所有善根都是迴向往生極樂世界。這一生只有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見阿彌陀佛。哪怕在家裡煮飯給家人吃,都是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你在炒菜的時候,我要供佛了,這個煮飯就是普賢的功德。所以六度、普賢十願都沒有離開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

好,我們休息一下,在我們祖國大陸的老師們,你們先休息了,你們那邊太晚了。我們張老師也休息了,太辛苦了。好,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1年10月28日09:45:1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65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