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护人才扎根班(第27集)成德法师主讲

admin 弘护人才扎根班评论2阅读模式

成德法師分享  2020/12/26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18-068-0027

MP3下载

兩位會長、諸位大德同修,大家聖誕吉祥!阿彌陀佛。

不好意思,成德最近承擔的因緣工作比較多,所以定力不足,剛剛錄音筆沒有拿,趕快。「事勿忙,忙多錯」,定力還是很不夠。「一切皆考驗,看爾怎麼辦?對境若不識,須再從頭練。」我這個定力不夠,容易慌張。佛法一切法門都是修禪定,定才能開慧。所以《小兒語》第一句話就是:「一切言動,都要安詳;十差九錯,只為慌張。」所以雖然在因緣當中被人家叫老師,現在還現了一個出家相,但是《小兒語》第一句話還沒落實好,所以也是很慚愧。因為《了凡四訓》有說:「名者,造物所忌」,這個名亦福也,名也是福報,所以世間享盛名實不符者,多有奇禍,等於是我們名不符實會折損福報,因為名的背後有本分,要盡到這個本分才行。印光祖師的教誨,最常教導我們的有十六個字,老人家還特別用這十六個字,在台北有一次在大型的會議廳就講這十六個字,就是「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老人家針對這十六個字有一個開示?其實我們留心,就可以感覺到老人家他一舉手一投足,哪怕做一個演講,都是無盡的慈悲;哪怕他寫一個墨寶,都是賜予我們解脫煩惱的法藥。所以難道老人家是因為太喜歡寫書法了,所以不寫難過嗎?他老人家已經夠忙的了,他為什麼還要寫這些書法?透過書法提醒我們修學的重點,所以善知識都是善用一切因緣來護持我們的道業。

所以在這個「十年因緣」當中,老人家說的善知識給我們最大的幫助是什麼?就是幫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不知道大家對這一句有沒有體會?其實會聽的人,一聽到老人家說善知識給我最大的幫助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那我回想一下,我接觸師父這些年,我放下了什麼分別執著?我憂慮牽掛減少沒有?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親近師父它是一個相,有沒有真實受用,那得就事論事,放下多少。我們也見過甚至可以親近在老人家身邊的人,產生的是情執,把師父上人當老人,不是當智者。甚至老人在點化他,他也聽不懂,因為情生智隔,欲令智迷,情生智隔。可不能用情執對待善知識,善知識是以種種方便在提醒我們,我們一產生感情,就不知道他的點化是什麼了。

所以師父說:「佛菩薩生為一切眾生,死也為一切眾生。」這句話我們有沒有聽懂?死也為眾生,那這個只有我們情執放下才聽得懂吧,不然我們一聽死為一切眾生,我們馬上首先產生的就是那種離別之苦了,這句話接受不了,也體會不了了,因為我們著相,死了,走了,沒有了。佛菩薩是法界身,法身在哪裡?「清淨法身,遍一切處,無生無滅,無去無來,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但以酬願度生」。佛菩薩在哪?能感是我們的心,我們一真誠了,佛菩薩真的是太慈悲了,他不是一個來,他一起配合來點化我們。你看章嘉大師、方教授、李炳老、夏蓮居老居士、黃念祖老居士、海賢老和尚、劉素雲老師、劉素青老菩薩,你看都配合,增長我們的信心。甚至於你周圍就有佛菩薩了,是我們看不懂,你真的靜下心來就感受到了。

我們上一次,好像不止一次了,提到了《維摩詰經》說的,維摩詰居士說:「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無虛假,做任何一件事沒有應付的,用真心。我們對家裡的人有沒有「好了好了」?這種聲音就是應付。不能騙別人,也不能騙自己,其實應付別人的時候也在應付自己了,自他不二,你把你的法身慧命這個重要的事情給耽擱了、設障礙了。我們最近也常常提起自我勘驗,你不能修了稀里糊塗的,我到底進步還是退步?在哪裡可以勘驗?笑容增多了、情緒化的機會少了,這些都是勘驗。都要在一切境緣當中,我們自己是要清楚、要明白,不能修得稀里糊塗的,所以自己給自己檢查檢查,進步還是退步。所以《華嚴》說,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這個自我勘驗,沒有比這句話更徹底的。有時候我們檢查檢查,還安慰安慰自己,給自己台階下:算不錯了。可是這句話力道厲害了,因為這句話是讓我們入一真法界的,所以「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比方說我就曾經遇過同仁說了,「哎呀,我對孩子有耐性,對大人比較沒有耐性」。我說你對孩子的耐性也是假的,一真一切真。你為什麼對孩子很有耐性?因為你愛他,他很可愛,大人不可愛。那個叫什麼?那個叫愛緣慈悲,那還不是真心,那是愛憎的心。你真心起來了,一切人你都愛,你沒有說愛誰不愛誰。所以這一句「一真一切真」很有味道。

我們得知道,修行非帝王將相所能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學道須是鐵漢,兩字信條真幹。」首先就得破兩關,第一個是「破自欺一關」,第二我們還得「灼然見得自己滿身過失,功夫始有著手處」。所以每一天晚上靜下來,我今天哪個念頭不對?我今天一言一行,一言,我們一天講幾句話?不少,「哦、哦」也算。你那個在回應的時候是應付,有沒有帶點情緒?這個自己都要清楚。「日用之間,萬境交集,一不覺察,難免種種違理情想,瞥爾而生。」念頭一用錯了,不是道場了;念頭一用錯了,辦三惡道的因。所以老法師說修道修道,你還得看修的是什麼道。每個人都在修道,但是修哪一道,這個得要清楚了。貪心是修餓鬼道,瞋恚是修地獄道,愚痴是修畜生道。修行人隨時隨地要很清楚他要去哪裡。為什麼要隨時隨地?因為你隨時隨地會無常來。你說,會嗎?那我們對無常已經不體會它什麼叫無常,我們還有一個「會嗎」,那已經僥倖了,那無常來鐵定我們沒有做好準備了。

有一次跟一個朋友走在路上,突然一台車,應該是他不對,就往我們的方向衝過來了,剎車了,然後當下我就阿彌陀佛,就喊出來了,因為太緊急了。然後我那個朋友說,「我是在心裡默念」。我是念出來了,緊急的時候還是念出來比較好。包含印光祖師很慈悲,給要生產的女人,大聲念觀世音菩薩,念出來沒關係,不要覺得好像怕不恭敬菩薩,菩薩很慈悲的,這樣她大聲念,力比較使得出來。所以無常是隨時會來的,我們有沒有馬上能提得起來佛號?世間一切我們有沒有還有掛心的?大家不能想我臨終的時候不要牽掛,現在可以。那假如是這個心態,要練出放下我看也很難,現在都不能保證,臨終誰有把握?靜中十分,動中才一分;動中十分,可能病中、夢中才一分;病中十分,可能臨終才一分。我們現在就放不下了,那怎麼可以保證臨終放得下?除非你過去生善緣特別多,剛好你臨終的時候,方會長、顏會長都去給你護持,很多佛友都給你護持,讓你正念能提起來。可是你又不知道會不會這樣,你也不能掉以輕心。

修行人不能有一念僥倖,僥倖也不是直心。「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僥倖就不是真實心了。所以這一句「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跟我們淨土宗二祖善導大師的那句法語完全相應,善導大師說:一切皆從真實心中作。就要提起真心,處事待人接物;身口意不善三業,皆從真實心中要捨,要把它捨掉,貪、瞋、痴要把它放下,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殺、盜、邪淫,這些統統都要放下。這十善業道,十善如大地,「一切人天依之而立」,「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所以,譬如城邑聚落,這些藥草、卉木、叢林,皆是依地而得生長,你沒有地了,根本長不了。所以沒有十善業,不可能有善根的增長,不可能有道業的基礎;沒有十善業,孝親尊師就沒有具體的落實了,孝親尊師也變成口號了。

我們對父母不能貪,還要去跟父母計較,還要要求父母,這不對;不能痴,你對父母不能情緒。對待父母、老師不恭敬,這個罪很重。就像《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提到,惡意對善知識就是惡意對佛。其實惡意對父母也就是惡意對佛。這不是我說的,佛在經上說:「世若無佛」,就是佛已經滅度了,「善事父母」,世若無佛了,要善事父母,「事父母者,即是事佛」,這佛陀講的,事奉父母跟事佛一樣。所以奉養父母這個是大功德,忤逆父母這個罪業很重。所以現在為什麼年輕人,我們仔細去觀察,愈來愈沒有福報,從哪裡看?心浮氣躁,心定不下來,眼神閃爍,沒有辦法專注。這個叫人的魂魄不定,心神不寧,這個都是沒有福報的相。大家都要會觀察,為什麼大家要會觀察?首先要護持自己,要自知;我要護持我的家人,我們要知人;我要到淨宗學會,我要在一條龍的系統去帶學生,那要了解學生的狀況,你一看這個學生,他是有福報還是業力很重,你都要會判斷,你才能夠因材施教。

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說:「天錫(賜)之福,先開其慧;天降之罰,先奪其魄。」這很有道理,上天要給這個人福報了,先讓他智慧增長,不然給他福報,他就享痴福了,所以先開其慧;天降之罰,他積的惡太多了,他的業報要現前,先奪其魄。所以我們俗話不是說,你怎麼印堂發黑?這些都是徵兆。所以夏老說的,「悠忽、昏惰」,悠忽就是恍恍惚惚的,昏惰,你看他很懶散,迷迷糊糊的,渾渾噩噩的;「自欺」,自己騙自己,不誠,都不了解自己的狀況;還有「飾非」,「倘揜飾」,都不承認自己的錯,這是天奪其魄了。「慚愧、奮發、改過」,這是天開其慧,覺得哪裡沒有做好,應該要怎麼改進,慚愧、奮發。我們可不能慚愧沮喪,慚愧、奮發、改過,這是天要開這個人的智慧了。所以我看到我們同修看了師父上人講的「傳統文化老師應該具備的素質」,不少同修就寫到,對照了自己,還有哪些不足,這是天開其慧,你從他的心得就感覺慚愧、奮發,要改過。而且一開始跟大家有提到,「名亦福也」,我們要名符其實,不然也會折福報。所以《韓詩外傳》說的,「智如泉源」,智慧像泉水的源頭,智如泉源,「行可以為表儀者」,他一切的行為可以給接觸到的人做表率,是「人師也」。所以「老師」這兩個字有它背後的責任,背後的本分。所以印祖為什麼敦倫盡分?我們沒有注意到敦倫盡分,這個佛法就學飄了,甚至不是入不二法門,愈修產生了一些分別執著。不二法門才是不分別不執著,你不能佛法是佛法,處世是處世,打成兩截。我們本來就很會分別執著,現在遇到佛法,把佛法搞成增加分別執著的增上緣,那不是冤枉嗎?太冤了,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緣分,我們把它搞成愈來愈分別、愈來愈執著。

老法師很慈悲,剛剛跟大家說,要在很多地方,你哪怕看到師父的墨寶,你都能感覺到他的慈悲,這樣他講什麼,我們才不會聽錯了,心跟心交感,善知識的知己。大家有沒有經驗?對方講話你不是聽得很懂,不懂對方的心意。請問大家,我們懂師父的心嗎?假如不懂他的心,邊聽邊在「師父幹嘛這麼講?師父講這樣,有這麼嚴重嗎?」自己還在那裡很多想法。你看我們顏回夫子,夫子感歎,「吾與回言終日」,就是跟顏回夫子講了一天的話,「不違如愚」,不違如愚就是一個疑問都沒有,那講一句就入他的心,都一直點頭。大家去看看《論語》這些句子,很有味道。孔子說:「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這個話很有味道,孔子怎麼說?這顏回沒有幫到我教學,「非助我者也」。其實那個意涵很深,對於我講的話沒有一句不歡喜接受的,「於吾言無所不說」,意思就是說,他都沒提過問題;一般提問題了,可能其他人的疑問他一提出來,幫其他的人問了,這樣有助於孔子的教學。其實顏回表的法是什麼?完全相信老師的法,也是幫助老師教學。

每個人表的法不一樣,迦葉尊者他就表演什麼?佛拿了一朵花,他就笑了,好,禪宗就傳給他了。阿難尊者是要問的,迦葉尊者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以心印心,就傳過來了。阿難尊者是「爾時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鏡」,啟問。這個統統是配合,但是我們得看懂佛菩薩在表演什麼,老和尚在表演什麼,都得用心。源頭在哪?源頭在我們得體會父母的苦心在哪,體會到了;父母的恩德在哪,體會到了。你們有沒有見過有人懺悔自己對父母的不孝?這個成德是見過的,痛哭流涕。你看、你觀察,這個人哭完以後,那個臉變化很大,整個氣質不一樣了,所以那個懺悔的力量很大很大。當然這個是我們有見到,可以感受到。所以阿闍世王殺父害母,你看臨終懺悔,上品中生。所以道業能成就,兩種,一種就是一直積功累德,一種就是靠這個懺悔力成就的。所以「勸發菩提心文」裡面說:「必有因緣,方得發起。」其中有一個就是懺悔業障,這個也因為在懺悔的時候,菩提心就能夠透出來了。所以君子務本,我們修行都要從根本修,孝親尊師是根本。假如孝親跟尊師,孝親又是根本,所以師父說的,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在《太上感應篇彙編》裡面提到有一個讀書人,文章、學問都積累得不錯,可是他功名一直考不上。後來遇到修行人,他請教他,他說你小時候是不是瞪過你父親一眼?這個很難懺。你看這個公案,才瞪一眼。但你不能從相上看,那個行為能做得出來,我們閩南話講的心地凶狠,你心沒有這麼狠,你不可能做出這樣的行為出來。

所以師父講這些話,我們都要如貧得寶,納受來修行,你不能,這句話我能接受,那句話我先放著。對善知識的教誨不能揀擇,自己挑著學,那已經不是跟他老人家學了,跟自己的認知在學。其實用這樣的心境,也很難體會善知識講的意思。所以老法師說的,傳人沒有別的,百分之百聽話,就是這個心態,老實、聽話、真幹。我們不聽善知識的話,那不是我們比他厲害了嗎?我們覺得善知識、覺得師父上人比我們有智慧,那當然要聽他的。所以小時候我記得我爺爺常常,「你是假會,你呀」,假會,裝很懂,裝很厲害。往往就是我們不聽大人的話,爺爺就說你「你假會,你」。那我們不聽師父的話,不是也是假會?打腫臉充胖子,不老實、不聽話。

師父上人說了,佛陀給我們講的每一句話,都是我們做得到的。假如我們做不到,他給我們講,說「對不起,這句話你做不到」,那不是跟我們開玩笑嗎?佛菩薩怎麼會跟我們開玩笑?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佛跟我們講的都是我們做得到的。善知識是應機說法,所以師父跟我們講的也是我們做得到的。那我們有這個心態,這態度很重要,你有這個心態,你遇到這個教誨,你馬上就是思惟怎麼做到,因為我們已經建立一個心態,善知識講的都是做得到的。所以成德覺得師父慈悲,所有應該有的修學的觀念態度,甚至於你要弘護正法應該有的心境觀念,都給我們講清楚了,我們用心去聽就能體會了,甚至於他老人家可能在一集當中都給你講圓滿了。比方說讓大家聽過「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大家有聽過吧?師父在新加坡的一場專題開示,真的都教了。因為師父給我們建立的這些觀念、知見,修學的知見,所以我們聽經聽這些年,一聽,怎麼做,從沒有起念頭說做不到,這是因為先入為主,建立這個觀念了。師父說,把《無量壽經》變成人生的劇本。說實在的,老和尚講解《無量壽經科註》講解什麼?講解怎麼把這一句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解行相應,不然他老人家說什麼?《無量壽經》就是人生的劇本。

就像昨天是聖誕節,這個年底節慶特別多,我們沒見面這幾天幾個大節日,二十一號冬至,冬至祭祖,感恩祖先,最好的方式,念這句萬德洪名給祖先迴向。「暫持聖號,勝於布施百年」,這個「勸發菩提心文」裡面,暫持聖號,勝於布施百年。《淨修捷要》說的:「萬德洪名,能滅眾罪,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垢障消除」,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還有,「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這個菩提心的功德很大很大。所以有沒有在祖先的面前發願、發菩提心?佛法講「一人成道,九祖升天」,所以這一生一定往生作佛,上回報祖先,下給後代做個好榜樣。你這個願發得真,一時六種震動,都會有感應的。這是冬至。有沒有人回去探望親朋好友,回家掃掃墓?親人也是一世的緣,曾經在一個屋簷下,爺爺在,你看叔叔、伯伯、姑姑都住在一起。小時候叔叔、伯伯、姑姑都抱過我們的,我們甚至於都撒了好幾泡尿在他們身上,這是緣分,難得。你回去掃墓,這些節慶回去了,中國人節慶的目的在哪?團圓、團結。然後一團結起來,做「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聚在一起了,《孝經》說的:「無念爾祖,聿修厥德。」要念著我們已經去世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還有我們祖上有哪些恩德。

你看冬至祭祖、清明祭祖,我們認識一個魏徵大人的後代,不少代了,一千多年了,他輩分很高,是個校長,是他領著大家念魏徵大人寫給唐太宗的一篇很精闢的文章,叫「諫太宗十思疏」,進諫唐太宗的奏摺,在《古文觀止》裡面都有收錄,非常精彩。一開頭就是「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你這棵樹要長得高大,怎麼樣?根本要固好;「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你這個河流要源遠流長,你那個源頭不能塞住了;「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你看都從根本。你看這開頭就很有智慧,就用比喻這樣提醒太宗皇帝。所以大家有沒有感覺到,一個忠臣成就了一個盛世?唐太宗那時候貞觀之治,當著所有的大臣,今天這個盛世就是因為魏徵勸諫我。所以後來魏徵去世了,唐太宗太傷心了,五天沒法上朝,君臣之情義很深。

諸位同修,我們也有君臣關係,在我們淨宗學會裡面有君臣關係,在我們服務的單位裡面有君臣關係,甚至於我們辦一個活動也有君臣關係,都要落實「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都一片赤誠的心。就像我們一年一度那種七天念佛共修,好像掃廁所都是我們甲洞負責的,我們這個葉居士是不是掃廁所的隊長?他在那個因緣他就是君,他帶領的人是臣。每一次總結經驗,精益求精,愈做愈好,這叫精進,不然六度在哪裡?蹲在那裡挺累的,也是內財布施。把廁所掃得這麼好,做表法,法布施;掃得很乾淨,都沒有味道,人家一進去都不難受,無畏布施。所以六度在哪?就在生活。「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所以《金剛經》說的,無有一法不是佛法,覺了,穿衣吃飯都是佛法。所以《金剛經》就表這個法,佛陀「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他也在給我們表佛法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須菩提看得懂,就痛哭流涕。所以我們也要看懂師父上人現在在給我們表什麼法,一生在給我們表什麼法,我們要善觀、善學。

所以佛法說沒有世出世法,只有覺迷,覺了,處事待人接物無有一法不是佛法;迷惑了,那《華嚴經》也變成給我們搞分別執著去了。所以師父常常說,「你會麼?」就是會不會修行。現在到漢學院來的,二十歲以下的差不多一半。真是時不我待,我記得我剛開始講《弟子規》的時候,看下去都比我大,現在不知不覺,不是比我小而已,小我一輩了。所以真的是歲月如梭,「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然後你看十幾歲的孩子,一看,身上那種富貴氣、任性,在他臉上是看得到的。但是「人之初,性本善」,上了一個禮拜、兩個禮拜、三個禮拜,他氣質在變,然後說,以前打電話回去,就感覺媽媽怎麼這麼囉嗦;現在再接電話不一樣了,媽媽很關心我。明明講的是一樣的話,你看感覺不一樣。所以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自己的心,心生種種法生,你心裡不耐煩了,就覺得母親囉嗦;心變柔軟了,體會到母親是慈愛的。所以父母、老師的愛在哪裡?真的靜下心來,都能感覺到的。

所以師父寫印祖這十六個字,還在下面加字:「敦倫盡分是大道,閑邪存誠是大德,信願念佛是大行,求生淨土是大果。」諸位同學,你看到了這個墨寶,你感受到什麼?你會看的人感覺到了。哪一位家人分享一下?你們是因為學了溫良恭儉讓,是吧?告訴大家,學東西學完,學了什麼?學了也不能執著,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該讓的時候不讓,不該讓的時候又讓。這一切境緣要提起相應的教誨,這個時候是「只聞來學,未聞往教」,還是「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你可不能給我死背答案,要應無所住,不然你學一個會著一個。父母老師的慈愛,其實用心去體會,處處皆是。我們看到老人家在「敦倫盡分」後面要加「是大道」,閑邪存誠是大德,而且還用墨寶寫出來的,生怕我們忽略了這個最重要的修行重點。最殊勝的行持是什麼?信願持名,信願念佛是大行;最殊勝的果德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圓證三不退,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麼殊勝的果德,我們要掌握住這個機會。所以大家體會到了,再看老和尚任何一個墨寶,感覺不一樣了。所以如貧得寶,這句話在哪裡?能提得起來的話,那隨時都是。哪怕是先生勸妳的話,如貧得寶,妳不要起一個念頭,老和尚講的我相信,我願意聽,誰講的我不願意聽,那又在跟老和尚搞情執。有道理就要聽,怎麼會說老和尚講的我才聽?明明老和尚是個大善知識,結果我們在那裡搞分別執著,真是冤枉!

成德記得看過老人家有一個墨寶,師父真的是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師父有一本墨寶,不是一頁,一本,《老人言》。大家有沒有學習過?老人家把經、史、子,就是《群書治要》裡面的一些重點,用毛筆字這樣把它謄寫下來,都把精髓希望我們能夠受持,這不是好人做到底嗎?其中我記得有一段墨寶寫的「凡事之本,必先治身」,這就是務本,「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治國的治,治其身則天下治,「為天下者,不於天下,於身」,就是治理天下的國君,他最重要的在哪裡下功夫?在自己的身上,這叫君子務本。治天下是從自己,治國也是從自己,治家也是從自己。「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身不修,家裡的人都不服氣我們,怎麼齊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家裡的人他都不能感動,他要感動全國的人,沒有這個基礎。所以儒家這個次第很重要,「內聖外王」,內聖,心地功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個真心有提起來了,就能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沒有格致誠正,那不可能的,這個不能僥倖。但是我們看到,可以說超過一半的弘揚傳統文化的人都從哪裡起跳?治國,前面六個不要了,直接跳奉獻社會,眾生無邊誓願度。那這個是很激動,但是有沒有照經典去做?對,所以做事、成就事情是理智,不是靠衝動。所以佛門有一句話提醒我們,「自己不能度而能度人者,無有是處」,還有一句比喻叫「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這些比喻其實都很深刻。所以我們正己化人,那鐵定要先下正己,格致誠正。所以師父說,誠意就是佛家講的真誠心;正心就是佛家講的,自受用清淨平等覺,他受用慈悲,這就是正心。所以跟大家提到直心是道場,這個就是誠意,直心、深心、大悲心,「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他真誠,沒有應付的。

我們顏同學她上一次聽到「什麼事都不能應付」,她挺有觸動的,所以她這個禮拜就練什麼事都不能應付,結果她有感應。我剛剛跟大家說,我們要看懂師父,我們這些印祖、章嘉大師、李炳老、方教授、夏老、黃老,這麼多人在表演,我們要看得懂。還有你誠心,旁邊就有佛菩薩在護念你,「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她一真誠,感應一位老菩薩來護持她,我們來聽她分享一下。

顏同學:德師父吉祥,諸位大德同修午安,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顏同學:是這樣的,上週有聽到德師父有提到說應付這個問題,然後學生就自己反省,發現到確實好像是有這樣的問題。因為譬如說覺得一些事情重要的話,有時候做那件事就特別的專注,但是做別的事情就好像想要匆忙的帶過。聽了師父講過後才知道,原來這是一種應付的心。所以發現到好像讀經念佛也不能夠得力,也沒有說好像念出什麼法喜,因為已經在用兩個不同的心,在做兩件不同的事。

然後就在上週有到一個親戚家吃飯,我有一個堂姐的家婆,她今年已經九十一歲了,大家都稱她為老菩薩,在淨宗學會大家都叫她老菩薩。大家都在聊天,那時候吃完飯了後,大家就坐在外面全部一起聊天,大家都哈哈大笑,說得很開心。就有注意到老菩薩都是微笑的,也沒有多說話的,她是沒有講話的,不過一直微笑。過後就有一個親戚問老菩薩說:「老菩薩,有念佛嗎?」然後老菩薩就直接從口袋裡面掏出一個計數器說:「有,有念,一直都在念。」過後大家也繼續聊天,聊完天過後我就看到老菩薩很慈悲,然後就坐去她旁邊跟她聊天,就問老菩薩說:「老菩薩,妳現在天天念佛嗎?」老菩薩就說:「是呀,妳看」,她就拿計數器給我看,一看老菩薩今天念了接近三萬聲了。「現在耳邊一直有阿彌陀佛的這個聲音」,她就講,「一直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她講,「我現在沒有念。就是念了,計數器,也是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她就講:「不知道別人會不會這樣?就是一直有一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叫我。」那個計數器,在跟大家講話的時候,她是沒有拿出來的,是大家有人問了她才拿出來。

我問老菩薩,我回想一下。老菩薩就說:「我現在念佛都是念給世界,希望世界平安,希望每個人都可以過得好,希望那些沒有工作的人有工作做,希望全世界這個疫情也好轉起來,念佛就是為大家而念。」過後我有問老菩薩說:「老菩薩妳早上是幾點起床的?晚上是幾點睡的?」老菩薩就說早上是五點半起床,一起床阿彌陀佛就叫她了,然後她就念,念到晚上睡覺,她都是一覺到天亮的。她也有講到,她的媳婦、兒子都很孝順,她的孫子也出國之前,我們在聊天的時候她也講,出國之前,在去英國之前會親親她。然後她就說,我對他們都很放心,我也沒有擔心他們,沒有擔心任何一個人。她就講:「我現在全部都放下了,我跟阿彌陀佛講我很想跟他走」,就是很想往生到極樂世界。她就講:「我是真的想去,我不是講講罷了!」她過後又講:「其實念佛這個數量是不重要的,最重要是你有這分心。」她就講,跟大家聊天的時候我就把這個收起來了,但是阿彌陀佛還是一直在念的,她就講這個數量不重要。我就在老菩薩的身上看到,她好像心裡老有這句阿彌陀佛,感覺到她念佛也不會妨礙她做生活的任何事。她跟我講:「我在跟妳講話的時候,其實腦裡面也是那個阿彌陀佛一直不會停的」,所以她就講這個佛號是沒有停的。

所以我感覺到老菩薩的心,感覺到她好像在極樂世界,雖然她沒有往生,但是感覺上她的心好像是很清淨。你跟她交談,她也不會覺得你在妨礙她念佛,她就一片真誠心跟你談天,你問什麼她就應什麼。她就好像一個鐘,好像師父上次講過,一個鐘,你敲多響,它就回應你多少,她也不會講到太過,也不會講得太少,就是全部都回答到剛剛好。我就感受到,師父有講了,真正一個念佛人,他真正念佛,真的是念念都是阿彌陀佛的時候,外面表現到很溫良恭儉讓,是一片很祥和,然後很慈悲、很清淨、很恭敬、很謙和、很謙卑,完全是沒有這種應付還是什麼。她還是可以跟大家坐在一起,她一直都是微笑,你每次跟她笑,她跟你回應的笑容,那個笑容是一種好像那種赤子之心的笑容,是很歡喜、很法喜的,看得出。所以很感恩,因為之前就發現到有這個問題,看到老菩薩這樣子表法,因為一個人的身教她一做出來,她其實不用講多了,她這個身教就可以讓你感覺到她真的是在念佛,而且她是真實不虛。

然後其實那天爸爸有問我:「真誠心是什麼?」我就講:「真誠心,念念為眾生。」爸爸講:「念念為眾生是,可是念念為眾生還是有一個念念為眾生」,然後爸爸是講,經上是講,當你一念不生是謂誠,是嗎?就是講你沒有念頭的時候,那個是最真誠的心。我不知道,真的是還差得遠。就是在生活去體會,去發現自己的過失到底在哪裡。也聽到淨空法師的那個講一個中華文化老師該具備什麼條件,也發現到自己確實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是真的要去改的,如果不認真去改的話,這個習氣也會帶給你的學生。當然還有很多要改的地方,然後就發現到學傳統文化,它其實是讓我們恢復這個真誠、清淨、平等的心,而不是讓我們增加更多妄想分別執著,去看這個不對,去看那個不對,而是把這個真正愛父母的心去愛身邊所有的人。才感受到那個老菩薩,她其實就是從真實心中去做每一件事,就是很自然而然的。

成德法師:對

顏同學:也一點做作都沒有。末學確實那天跟老菩薩的這番話,那時候我也是有講:「老菩薩妳很莊嚴。」在問這個之前她有講到:「念佛是真的,其他啥都是假的!」我講:「老菩薩妳長得很莊嚴,念到很莊嚴。」她講:「其實這莊嚴也是假的。」老菩薩就是很謙卑。

末學就分享到這邊,有講錯的地方希望諸位大德同修、師父批評指正。因為有這個平台而感恩,要不然有時候碰壁也不知道到底哪裡出了問題,好像在人事境緣如果有時候不是很順利,也不知道是哪裡出了問題,可能就是以一種應付的心態,所以妳應付,人家也感受到妳應付,所以就變成不是很順利。所以感恩有這個平台,讓我們知道自己的過失在哪裡。好像那個《弟子規》裡面講「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沒有爸爸媽媽這樣的教導,沒有師父、老師們、同修大德們這樣善友為依,這樣教導我們,我們應該會走很多彎路,真的是很感恩大家。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顏同學的分享,她也是善財童子,挺有福報的,參到一位老者、善知識,也是給我們表演「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你看她應對進退,讓人家如沐春風,這個才是「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你看這真念佛人的行持,就讓人生歡喜心,她沒有造作的。所以這個也是因為顏同學覺得「對,不能應付,應該真誠」,你看馬上感應一個菩薩來表演真誠給她看,所以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很可貴,她自己也是觀心為要,對自己的念頭很深入的去觀照。就是你在處事待人接物有搞不清楚的地方,又不明白,到時候可能對人就會有應付了。所以像剛剛她講到的,我比較重視的,我就比較認真;不重視的,可能就有應付了。你看重視跟不重視,這個每一件事都會牽扯到人,你重視的這件事背後的人,跟你不重視的這件事背後的人,我們的態度有沒有不一樣?假如有了,那怎麼叫禮敬諸佛?那就不是普賢行了,那處事待人接物就增長了分別,這個重要、這個不重要;就有執著了,對這個人好,對那個人不好,那我們就在搞輪迴業了。所以每天不是搞輪迴業就是積功累德,就在一念之間。

所以真心離念,真心是離妄念,離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離分別執著。所以離念叫應無所住,什麼他都不罣礙了。你看這個老菩薩,「我都不會操心他們了」,可是她而生其心,她念這句佛,她為什麼?為整個眾生念,迴向給眾生、迴向化解災難。一個念佛人假如面對他所處的環境有災難,他都不會想給他們迴向,那你說這個念佛人相不相應?這個有待商榷,我們不要馬上說不相應。有時候人講話的時候含蓄一點,現在人聽直話有時候承受不了。所以對別人要恕道,講話不能太直,要考慮到他的承受度。「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要承受得住,你不要一下子就把他講得信心都沒了。對不起,我太久沒有講閩南話了,稍微練習一下,真的太久沒講了,有點不流利了,在這裡沒有對象可以講。所以告訴大家,歌不可以一天不唱,拳不可以一天不打,經不可以一天不講,你一天不做法布施,它會生疏的,都要不間斷,念佛要不間斷,弘法、法供養要不間斷。但是那個法供養是成就別人的心,不是好為人師,我們聽東西都不能著在相上。

所以她而生其心,你看一聲接一聲,一聲接一聲。由這裡也給我們印證,三輩往生都有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都有這八個字。再來還有,極樂世界二乘種不生,就是你是聲聞、緣覺,你只求自己了脫不要再輪迴了,你不是大乘心,也往生不了。所以我們念佛的人,有一些他是小乘的習氣很重,他就自己精進,但身邊的人有什麼痛苦,他也不是很放在心上,一有時間就是自己精進,但是覺得情義不足。所以黃念祖老居士說「無情不能修道」,就要有情義,但「情不空不能證道」,要把情義,這很可貴,再提升上去情覺。情義是見義勇為,但是不要罣礙在心上,有些很講義氣的人,可是他都會把這些事掛在心上。所以剛剛我們葉居士講到她的婆婆人非常好,也是仗義的人,可是她可能對這個孫子還有罣礙,這個不放下出不去。

所以《金剛經》就是「應無所住,而生起心」,這就是真心;「而念這句佛號」,就是用真心了。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說:「念佛即是自心現,自心現時方念佛」,這一句佛號是自己自性的德號,阿彌陀佛是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托彼依正,顯我自心,始本不離,直趨覺路」,這是《淨修捷要》第十四拜。這個時代大家都挺忙碌的,夏蓮居老居士會集這個《淨修捷要》,專門給這個工作太忙的人,把五經一論、禪、密、教下這些精髓都含攝在裡面。所以這個法門極究竟又極方便,所以工作不妨礙念佛。剛剛這個老菩薩也給我們表演,她跟人應對、做事都不妨礙她念佛,裡面好像一句接著一句。真好,還有阿彌陀佛叫她念佛。「彌陀教我念彌陀,口念彌陀聽彌陀;彌陀彌陀直念去,原來彌陀念彌陀。」這個是夏蓮居老居士的一首偈,這個大家慢慢再去感受感受,挺有意境的。這個沒有標準答案的,你們不要又在那裡鑽牛角尖,體會到哪就是哪。不要你再問別人,這什麼意思?我怎麼都沒有這個感覺?你看你又生煩惱了。有就有,沒有就沒有,多念幾次就有了。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不要這麼喜歡跟人家攀比。攀比也是個習性,不知不覺染上的,因為這個社會功利、享樂,就在那裡比。所以我們已經學佛了,不要做隨波逐浪之人,不要再受這些染污了。

剛剛跟大家說這個節慶的時候,也是轉《無量壽經》,「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我們林居士那邊現在網路可以了嗎?可能還不行。林仁者,Can you hear me?不好意思,我現在得多練英文,因為我假如英文再不提升,我就不能留在英國漢學院,我得考雅思才行。因緣不成熟不可強求,一切隨緣,不要執著,我看他那邊可能網路不是很穩定。但是大家都要抓住時節因緣,「不欣世語,樂在正論」,這都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就是我們的生活。可是你要用柔軟心去做,「和顏愛語,勸諭策進」。你不要親戚朋友在那裡聊天,「哎呀,不要聊這些五四三的,聊佛法」,那人家就離你遠遠的了,你一出現就很有壓力了。你要順勢而為,人家聊什麼你就跟他聊什麼,無有一法不是佛法。他聊錢,你就跟他聊錢,money本身又沒有善惡。他一聊錢,你就把范蠡(陶朱公)要請出來了,財布施得財富,無有一法不是佛法。所以老祖宗教我們,大禹治水要用疏導的,你把它疏導了,它不至於成災之外,還可以灌溉農田,多好。結果大禹他的父親是用防堵的,一直堵堵堵,把那水堵,堵到最後堵不住了。所以古人這些智慧都可以用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那當然,我們要積累我們的法力跟道力,然後有緣跟人家交談的時候就要求三寶加持。要多積累,不然書到用時方恨少,人家一句話過來,你在那裡「現在要用哪一句?」書到用時方恨少。

每一次聽我們諸位仁者分享,有一個比較深的感觸,就是馬來西亞真的是福地。從馬來人的角度,他信教的人還是多,他最起碼一天還有五堂功課,都要虔誠的去禮拜;從華人來講,這六百萬華人很愛護自己祖宗的文化,而且老一輩都有傳承,他們的言傳身教影響力非常大。所以從剛剛葉居士談她婆婆的行誼,這個最少最少影響四代人,四代。所以說娶一個好媳婦旺三代,一點都不誇張吧。所以下一次我們在馬來西亞辦個漢學講座,女德講課的老師不缺了。所以我覺得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馬來西亞的華人一定要把傳承文化的使命承擔起來,而且老人家講的這些理念都要做出表率來,自利利他。利他,因為做表率讓人家有信心,我們所做的都很願意供養給別人;那自利,因為不做就失本分了,不做我們就會退步了。

就像我給校長職工會的校長們說,我們不要覺得現在校長職工會推《弟子規》,我們發了多少本,幾十萬本,但重點在哪?有沒有沈慕羽老先生再出來?有沒有林連玉老先生這樣的棟梁之才出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不能知少為足,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人一覺得不錯了,他就不會進步了。所以湯王這九個字很有味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佛門講,菩薩修行唯一善根「精進」,要「勇猛精進,度一切眾生出生死海」,這是《華嚴經》上的教誨。所以大家要請佛住世,就是請自己,自己發菩提心,敦倫盡分,閑邪存誠。這個菩提心就是感恩的心,我們的祖上,我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父母給我們傳承這麼好的家道,不傳下去對不起他們,這些都是應盡的責任。那我看我們同修裡面,你們的父母還有從事教育工作的,教育功德很大。你看老法師說,李炳南老師當時候看到學生裡面有薄福的、短命的,就勸他講經,講經的功德大,傳道、授業、解惑,這個功德大,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人生的福報都不是平白來的,這真的得要感恩父母、感恩祖上。這個也是懂得觀察因果,我現在有福報是果,因在哪?

我們不管是弘還是護,都要作君親師。大家不要又著相了,我是護法,我不用講課。那你是護法,你要帶底下的人,你不要循循善誘?所以你看人就太容易分別了。所以那一次我跟香港同修交流了一個主題,「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結果來了一些部門的幹部,我讓他們每個人分享一下他對這個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的感悟是什麼。結果就傳到其中一個人,他就直接把麥克風遞給旁邊,他就不講。我說:「你怎麼不講?」他說:「我不是幹部。」我說師父說的,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誰都可以做。你是下屬,我還是作之君,我以身作則,我感動我的領導,作之君,你在下屬也可以作之君;作之親,你對你的領導像親人一樣愛護他;作之師,親有過,領導有過,諫使更,那不是作之師嗎?所以你看我們修行難難在哪?聽一句話就著一句話了,看一個人就著一個人了,看他一個動作就著那個動作了。所以這個難就難在「不起貪瞋痴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叫用心如鏡,不要落這些印象,真誠去對待。事情過了,佛號提起來,也不去懊惱曾經的那些事情,也不是擔心未來的事情,境來不拒,境去不留,用心如鏡。鏡子有點接近真心了。你說作之師,我又不是老師。你看又來了,又著相了。那你沒有晚輩嗎?你沒有教他的責任嗎?都有。其實扮演哪個角色要做得好,都要有君親師的精神,沒有這樣的心境,那個角色做不好的。心生種種法生,心都不對了,出來的言語、行為怎麼會對?

有同修就有說到了,他面對晚輩,六歲的侄子,然後這個侄子看到蝸牛,蝸牛死了,那個蝸牛殼還在,小朋友說:「這個蝸牛殼是蝸牛的家,牠家沒有帶走,牠住哪?」你看小孩子很天真吧,他為那隻蝸牛著想,因為牠沒有家住了。那我們就播往生極樂世界的片子給他看,死了,死了可以到極樂世界去的。但是這個小朋友說:「不要,不要,我不要離開我的爸爸媽媽。」所以你現在播這個往生極樂世界給他,契不契他的機?所以法不能用錯地方,經句不能用錯地方。所以《楞嚴經》裡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話,「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其實就是儒家講的因材施教,你要契合他,沒善根,給他種善根;有善根,給他增長;善根成熟,讓他成就;你跟小孩講,就要以他聽得懂的言語去跟他講,都要應機。

所以這個孩子他現在的問題在哪?他現在就是覺得牠沒有房子住。假如我們能告訴他,牠的靈魂已經離開了,能舉個故事、事例,牠已經換房子了,要順便告訴他,這個死跟換衣服一樣。我們也曾經都跟學生談過生死的問題,黃泉路上無老少,你說什麼時候教生死的概念?隨時可以教。我就問他們,你的腳踏車壞了怎麼辦?他說修理。好,再怎麼修理都修理不好,怎麼辦?換一台。我說身體就跟機器一樣,用啊用,生病了怎麼辦?看醫生。看到最後不能再看了呢?再換個身體,就跟腳踏車一樣,它是工具。所以大家要知道,肚子裡面隨時都要有story,stories,不是story,要stories,還要for example,還要常常可以譬喻。你看這個腳踏車就是譬喻,看醫生,這都是譬喻。因為理比較抽象,一有事他就比較可以感受。你就可以告訴他,我給你看個片子,給你看個片子。

現在這個片子很多,我再幫你們找一下,「再生人」,一個村子裡面幾十個人都記得他前世,所以這個村子裡面很有意思,父母都有兩對,一對是前世的,一對是這一生的。這個電視節目都有播出來了,「再生人」,我再找給你們。你看給孩子看,你看他都記得前世,因為他前世那個身體壞了。所以這個蝸牛這個殼是牠的身體,牠身體壞了,牠換去另外一個地方了。然後要愈換愈好,你不要愈換、換,換到最後變成一隻螞蟻,你要換換換,換成阿彌陀佛。這個是「再生人」。

包含我們古代都有這些事例,黃庭堅他奉養了他前世的媽媽。因為剛好有一段時間他一直做夢夢自己吃芹菜麵,那個情景太熟了,他就去找了,結果就找到那一戶人家了。敲敲門,一個老太太開門,就跟她聊啊聊,我的女兒很年輕去世了,前幾天她的忌日,我就給她煮芹菜麵,她生前最喜歡吃芹菜麵。黃庭堅有學佛,聽到這裡他就知道了。「我女兒特別喜歡寫文章,你看這櫃子裡面那文章就是她寫的,鑰匙也不知道放哪,還鎖在那裡呢。」結果黃庭堅就找到了,把那個櫃子一打開,看自己前世的文章嚇了一跳,跟這一生差不多。所以後人聽了這個公案講了一句話:「書到今生讀已遲」,你書從今生才開始讀有點晚了。那個很會讀書的人,前輩子就愛讀書了;很會寫書法的人,前輩子就在寫了。你沒看那個小孩子滿週歲的時候抓週是吧?就是擺幾個東西,然後讓他去爬爬爬,看他拿什麼起來。他拿起一支筆,這個是讀書人;拿起一串佛珠,那你準備好讓他出家可以了。就是看他看什麼東西特別高興就追去拿那個東西了,可能跟他前世的愛好有關係,都有前因的。你們不要聽我講到這裡,「我來不及了」。我什麼都沒說,你什麼都沒聽,一聽又著了,又變成自己的障礙,跟我沒關係。所以為什麼佛門說,說而無說,聽而無聽?你們一聽,聽而無聽,那到底有聽還是沒聽?聽而無聽,就是聽完你不會有執著,你心神領會了,你自然就用得出來了。

所以今天你看老法師講,業障重不怕,這句萬德洪名多重的業都可以消掉,那有什麼好擔心的?你說那我這些能力不足。《中庸》講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人有這種決心的時候,他的業就會突破,業障一突破了,撥雲就見日。所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說業障重,那周利槃陀伽業障重不重?重到連四句偈都背不起來,很難過,他哥哥趕他走,你不要做出家人了,回去回去。他也很痛苦,業障太重了。佛陀慈悲善巧,教他「掃塵除垢、掃塵除垢」,就一句話,人家念、念,念到最後也開悟了。有佛法就有辦法,沒有事情不能解決的。

時間已經超過太多了,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也祝大家,Merry Christmas and Happy New Year,闔家平安,闔家平安,六時吉祥。然後新的一年我們福慧增長,然後為人演說,為苦難眾生多念一些佛、多積一些功德,我們多念一聲,這個苦難就減少一分,這個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念遍虛空法界。阿彌陀佛。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1年4月8日11:22:2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64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