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杂志|第556期|专栏: 我们的使命|2020年12月15日

admin 佛陀教育杂志评论2阅读模式

經論輯要: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281)

八一、如來印闡 印可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此段是世尊對須菩提尊者的印可,即同意尊者所說。一開端說了兩個『如是』,正如你所說的。下句特別強調,不僅是受持讀誦、為人演說的人是第一希有,聽到此經,能做到『不驚不怖不畏』,雖比受持的標準降低許多,佛仍讚歎此人『甚為希有』。

1.《天親論》曰:驚,謂懼此經典非正道行故。怖,謂不能斷疑故。畏,謂由於驚怖,不肯修學故。《智者疏》曰:初聞經不驚。次思義不怖。後修行不畏。合《論》《疏》觀之,則不驚即是信。不怖即是解。不畏即是受持。

「《天親論》曰」,天親菩薩為《金剛經》做註解,造《金剛經論》。註解云,「驚,謂懼此經典非正道行故。怖,謂不能斷疑故」。有些人聽了此經,感覺驚慌,因為經上教導我們,要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僅世間法,甚至佛法也要放下。佛法稱三寶,有些人得到佛法,如獲至寶,無量歡喜。若依教奉行,全都捨棄,這還得了!因此懷疑《金剛經》是否佛說,或是魔說,由於有此疑惑,所以驚訝。怖是恐怖,聽佛說要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境界相,如何能做到?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畏,謂由於驚怖,不肯修學故。」對此法門畏懼,而不敢依教修學。在座的同修聽了《金剛經》三字,不驚、不怖、不畏,縱然做不到,但聽了很歡喜,相信真是佛說。所以世尊此話,於我們是莫大的安慰,也是很大的啟示與鼓勵,希望我們能將境界向上提升一層。

「《智者疏》曰」,隋末唐初,天台宗的智者大師也為《金剛經》做註解。說「初聞經不驚」,聽到《金剛經》而不驚;「次思義不怖」,明瞭佛在此經上說的義理而不怖;「後修行不畏」。「合《論》《疏》觀之,則不驚即是信。不怖即是解。不畏即是受持」。

將天親菩薩與智者大師的話合參,得到一個結論:不驚就是信,深信不疑;不怖就是解,理解經上的意義;不畏就是受持,敢放下身心世界。因為理明白了,知道放下是正確的。以通途法門而言,一切諸佛菩薩,乃至於小乘初果都須放下,若不放下,決定不能證果。以淨宗而言,許可我們帶業往生,但仍要放下,才能往生。否則即使佛號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有不少人存著錯誤觀念,以為等見到阿彌陀佛再放下,這個念頭就是堅固的執著,不肯放下,很危險!因此障礙阿彌陀佛來接引,這是何以每日盼望阿彌陀佛來接引,而佛卻沒來的原因。故愈早放下愈好,愈早得大自在。我們想煩惱少、開大智慧,得大解脫,放下就可得到。何時放下,何時就得到,愈快愈好。放下就是受持金剛般若,即須菩提尊者讚歎的第一稀有。

2.聞者當知,法本無定,佛不欺人。何必驚怖疑畏,庶幾得有信解受持之望耳。

「聞者當知,法本無定,佛不欺人。」佛無有定法可說,其實佛無有法可說,佛菩薩絕對不會欺騙世人。這是煩惱起現行,小乘須陀洹八十八品見惑都斷盡了,更何況如來!所以,對佛說的話能深信不疑,此人就有福報。佛在此經所說的,句句都是真實話、最重要的話,比其他一切大乘經典所說更為重要。因為《金剛經》是一切大乘經的總綱領,其中沒有委曲婉轉,句句直截了當。我們聽了,「何必驚怖疑畏,庶幾得有信解受持之望耳」。

望是希望。真正能不驚、不怖、不畏,即有機會逐漸明瞭經義,最方便的方式是聽講。《華嚴經》云,「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聽講是幫助我們理解的最好方法,但是聽別人說只是理解皮毛,不夠深刻;透闢的理解,須有修行的功夫印證。佛在經上說的道理、境界,必須自己親自證得,這種解才是透徹而沒有問題。信、解、行、證,是證明自己所信的、所解的真實不虛。證明的方法是行,就是受持,真正依教奉行,才能解得透徹。要想信、解、受持,不驚不怖不畏是先決條件。世間人怕放下,教他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他會心生恐怖。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
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0年12月17日10:30:3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63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