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杂志|第545期|专栏:佛陀教育与净土宗/2020年7月1日

admin 佛陀教育杂志评论阅读模式

經論輯要: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270)

7.一切修行人,非仗般若不能無罣礙,不能得自在,不能到彼岸矣。

這一段特別強調世出世法智慧第一,說明唯有真實的智慧,才能真正達到無有障礙之境界。無論世間法或出世間法,都要做到心無罣礙,方能得自在。後面這一句,說明究竟圓滿法。「彼岸」是成佛,成佛一定要有究竟圓滿的智慧。佛法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即究竟圓滿之智慧。

8.世間之人,縱令未能人人如此成就。但能人我分別之見少少輕減,則鬥爭亦必減少。世界當下太平,安居樂業矣。所以般若是佛陀教育的真精神,無上法寶,不可須臾離者也。

「世間之人,縱令未能人人如此成就。但能人我分別之見少少輕減,則鬥爭亦必減少。世界當下太平,安居樂業矣。」此為挽救世間劫運的重要開示,確能奏效。可惜佛法未能普及世間,縱然學佛之人眾多,尤其是中國人,如果不能深明佛理,問題仍未解決。尤其要深明般若之理,了解宇宙人生之真相,才能放下。只要看破、放下,一切意見、爭執自然減少,故鬥爭也會降低,結果是天下太平,人民都能安居樂業。由此可知,般若智慧不僅修行、成佛需要,想在一生中真正得到身心安穩,過幸福快樂的日子,及世間的任何行業順利成就,都不能缺少般若智慧。因此必須細說般若,並認真修學。

「所以般若是佛陀教育的真精神」,佛陀教育包含世出世間一切法。「無上法寶,不可須臾離者也」,一時一刻不能離般若智慧,因為離般若智慧就會迷惑、糊塗,如何能得幸福?又如何能得成就?此乃反顯般若智慧修學之重要性。

9.必須離人我等分別之相,使其心一念不生,安住不動。然後乃得恩怨平等,成就大慈悲定。然後乃得雖遇極大之逆境惡緣,不生瞋恨。瞋恨毫無,然後乃得普度眾生,滿菩提願。

「必須離人我等分別之相,使其心一念不生,安住不動。」此為般若最重要之綱領,無非教我們離相。我們無始劫以來,已養成起心動念總不離貪、瞋、痴的習慣,煩惱習氣太深。而般若智慧對我們而言非常生疏,所以佛不斷的講二十二年,希望將我們貪、瞋、痴等煩惱習氣轉換過來。佛菩薩教化眾生的用心在此,令我們不斷的薰習。

離相是離心中執著、分別、牽掛的相,如果不離相,我們的般若智慧就不能現前,不能起用。有人以為將事情時常掛在心上,才能辦好,其實是終日打妄想,仍然沒辦好。我們一定要深信佛法,佛教導我們一切放下,令清淨心現前。前文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般若。心地清淨就有真實的智慧,無論任何困難繁雜的事,一接觸都明瞭,處置得井然有序,恰到好處。可見真正辦大事之人,心要清淨。世出世間最大的事,莫過於了生死超三界,此事須以清淨心來辦,因為清淨心生真實智慧。智慧絕不是從分別、妄想而生,由此可知,分別、妄想、憂慮、牽掛不能解決問題。

學經教的同修要留意,有妄想、分別、執著不能入門,不能解如來真實義。必須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方能解如來真實義,故一時一刻不能離般若智慧。如何才能做到不可須臾離者?如果心中起一念妄想,有一念分別執著,就離般若智慧;如果心中一念不生,也是離般若智慧。因為有念是妄想,不是般若智慧;無念是無明,也不是般若智慧。應生無所住心,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這就是般若,如此就不離般若。此事說的容易,做則真難。所有一切法門之中,唯獨念佛法門方便,心中沒有任何念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就與般若相應。不住妄想、不住無明,不懷疑、不夾雜,心裡一個雜念也沒有,是無住;念念有這一句阿彌陀佛,即是生心。生心,不住無明;無有雜念,不住妄想。妄想、無明二邊都不住,就是般若智慧。念念相繼,就不離般若。此法清楚明瞭,人人都能修。

「然後乃得恩怨平等,成就大慈悲定。」這後面一句是說功夫,即成績。《六祖壇經》開宗明義說,「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可見中國禪宗是修般若波羅蜜多,不是修禪定。淨宗用的方法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修般若波羅蜜多。由此可知,念念都是阿彌陀佛,就是總淨心念般若波羅蜜多,與六祖大師說的相同。我們修的方法與禪宗不同,而目的、成就相同,而且更為殊勝。初步的成績從恩怨平等看,從前看不順眼的人、事,現在逐漸看得順眼,不再計較,即是功夫得力。

念佛人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功夫得力是指《無量壽經》上說的「清淨平等覺」。如果念佛人,心一年比一年清淨,一年比一年平等,才是功夫,並非指佛號念的多少。恩怨平等是清淨平等覺,這是功夫,即般若現前。

「成就大慈悲定」,大慈悲是沒有分別、執著,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若是談條件的慈悲,不能加上大字,大慈悲是無條件的慈悲。慈悲就是愛心、關懷。真正對一切眾生關懷、有愛心,其中沒有任何條件,才是大慈悲。定是將心安住在大慈悲之中。

「然後乃得雖遇極大之逆境惡緣,不生瞋恨。」如同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真是極大的逆緣、惡境界,他非但不生瞋恨心,反而生大慈悲心,發願將來成佛第一個度歌利王。世尊座下憍陳如尊者,前世就是歌利王,世尊在鹿野苑度五比丘,第一個得度的,果然就是他。由此可知,佛願決定兌現不虛,願願皆真實。

「瞋恨毫無,然後乃得普度眾生,滿菩提願。」不可由於厭惡某位眾生而不度他,這就不能滿菩提願。所以普度眾生要高度的智慧,才能消除煩惱、妄想、分別、執著。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
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0年7月2日12:46:0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6241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