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杂志|第539期|专栏:佛教与社会—与灾苦共处 华严经的智慧(中)/2020年4月1日

admin 佛陀教育杂志评论阅读模式

經論輯要: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264)

2.此節經義,深極要極。第一波羅蜜三句,正是說明不驚乃至希有之故。

「此節經義,深極要極。」深到極處,重要到極處。「第一波羅蜜三句,正是說明不驚乃至希有之故。」何以不驚不怖不畏?為何稱之為第一稀有?因為明瞭相是性顯現的。性相一如,性相一體,原來相就是性,所以絕對不生驚、怖、畏,自然成為第一稀有,因為凡夫、二乘、權教菩薩都做不到。

3.般若稱第一波羅蜜者,因其為諸度之母故。諸度因有般若在內,皆稱波羅蜜。是諸度不能離般若,般若亦不能離諸度而別有存在。雖不別有,非無第一之名,故曰是名。皆明不可執著耳。

「般若稱第一波羅蜜者,因其為諸度之母故。」母是比喻能生之意。「諸度因有般若在內,皆稱波羅蜜。」諸度是指前五度。布施因為有般若,所以是布施波羅蜜。切記,般若是離相,總綱領「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就是般若,而生其心,生什麼心?布施。應無所住,而行布施,因為無住,才是布施波羅蜜。應無所住,而持戒律,離相、無住,就是持戒波羅蜜。如果持戒仍有住,即非波羅蜜,只是世間的善行,果報在三善道。應無所住,而修忍辱,就是忍辱波羅蜜。由此可知,應無所住就是般若波羅蜜,就是第一波羅蜜。

「是諸度不能離般若」,諸度,這五度是綱領,展開就是無量法門。菩薩無量無邊的法門,歸納為六大類,稱為六度。由此可知,一切法都不可著相。所謂一切法,就是我們一生中全部的生活,實際上包括生生世世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的所有活動。就菩薩而言,是菩薩萬行,萬行歸納成六度。明白此義,方知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修行。修行要掌握綱領,般若波羅蜜是總綱領。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要學無住、不著相,稍有一點分別執著,即不是學佛,而是在世法中修一點善法。此善法是真善或假善,是圓滿的善或偏邪的善,是滿善或半善,須仔細觀察才知。世間許多人將假善當作真善,果報仍在三途;唯有修真善,來生才能得人天福報。單說善,有真假、虛實、大小之不同,不能含混。世法尚且如此,何況佛法。

佛法,若無真實智慧,如何能得到!真實的智慧,一定從清淨心中生。此經說得很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般若。心不清淨,焉能有智慧。心如何清淨?離一切相就清淨,只要一絲毫仍未離,心就不清淨。心不清淨就會造業、墮落。這是何以世尊在此經上,自始至終強調離相的重要性。「般若亦不能離諸度而別有存在。」這是說明兩者的關係,般若是理,前五度是事,事與理分不開。從事顯理,理一定要由事表顯出來,方能體會。

「雖不別有,非無第一之名,故曰是名。皆明不可執著耳。」總而言之,全不能執著,事、理、假名都不能執著。學道之人,一定要令自己的心於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都保持清淨。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可不拘形式,方是真用功,真正學佛。中國古代有位濟公活佛,完全擺脫形式,是真修行。一般人看不出絲毫的跡象,只見此人瘋瘋顛顛,可是他的心真清淨,於一切境緣中都不染著。濟公確有其人,要真正了解濟公,須看《高僧傳》中的濟公傳,勿為小說所欺騙。

4.佛所說法,無有一法能離般若。則菩薩道、菩薩行、五德、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日用尋常處世待人接物,一一無非般若也。由是可知,法法不離般若,法法皆圓,皆可名第一。則般若之稱第一,乃是假名也。當由悟得說非,說是名。無非空其著相之病,並非壞其相也。

「佛所說法,無有一法能離般若。」此句是世尊四十九年說法的總綱領、總原則,正所謂「說而無說,無說而說」,就是沒有離開般若。四十九年為我們說得太多,世尊沒有執著一個字,沒有一句話有分別。世尊不是從分別心中說出,不是從執著中生出。其實佛沒有意思,我們所研究的都是自己的意思,此乃佛經難懂之處。

正因為佛經沒有意思,故佛說的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若是要是有意思說,則就只有一個意思,不會蘊含第二個意義。譬如世間人所寫的文章,只有一個意思,不能做第二種解釋。一切佛經,古來大德若一百人做註解,就有一百種說法,因為它有無量義。雖同樣讀《金剛經》,一年比一年看得深、看得廣,發現其義趣不同,可見它有無量義。經若只有一個意思,則不會出現此境界。所以,學佛之人如果專學《金剛經》,從初發心直至成佛,念上三大阿僧祇劫,遍遍都有新意、悟處,讀得開心喜樂,不疲不厭,法喜充滿。工作會感覺累,是因著了我的身相、我的工作之相,讀誦一遍此經就恢復。因為念「無我相、無人相」,沒有我,也沒有人,沒有工作,所以不累。人有妄念就沒有般若,才會疲厭。

「則菩薩道、菩薩行」,此經說道,多半是指存心。菩薩道就是菩薩心,菩薩行就是菩薩的行為。「五德、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這是淨宗學會成立時,我們提倡的修行五項綱領,以後加上五德,成為六個科目。五德是學生讚歎孔子的五種好德行:溫、良、恭、儉、讓。孔子無論對人、對事、對物,溫厚、善良、恭敬、節儉、忍讓。世間聖人具足這五種德行,而佛超出世聖太多,所以我們以五德為基礎,從五德建立佛法。

佛法的建立,第一是《觀無量壽佛經》上所說的淨業三福。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世尊說這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此話非常重要!三世是指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一切諸佛是如何修行成佛?這三條是正因。由此可知,三世諸佛絕不是修一個法門成佛的。但無量無邊的法門,都建立在三福的基礎上,可見此乃共同之基礎。若不能做到這三條十一句,念佛不能往生,因為沒有從基礎上修。這正是何以許多念佛人,念了一輩子依然不能往生的原因。

六和是六和敬。六和是六條與大眾相處的基本戒條,若不遵守,不是佛弟子。真佛弟子,必須真正依教奉行。第一是「見和同解」。這是人與人相處最重要的一條,所謂建立共識,即大家對事、對人的看法與想法要接近,沒有爭執,意見就相同。一切糾紛,乃至於發展至戰爭,即因見解不同。世尊教我們將名字相、言說相、境界相全都放下,每個人心中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就是建立見和同解,非常高明。

第二是「戒和同修」。六和與六度所說的戒都是廣義的;而五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都是狹義的,有戒條。廣義的戒就是守法,我們不但要遵守,佛在一切經論中的教訓,都是戒(即教誡);除此之外,社會有組織規章,國家有憲法、法律,地方的法規、法令,及不成文的風俗習慣、道德觀念都要遵守。一個守法的人,一定得到當地大眾的歡迎,方能共住,及將佛法傳授、教導給他們。

第三是「身和同住」,也是廣義的,必須隨順潮流,才能同住,否則不為社會大眾所接納。身和同住,即普賢行願的隨喜功德。佛教傳到中國,弘法的大德們,將印度的服裝換成中國的服裝,建中國宮殿式的道場,所以佛法到中國來傳教,沒有絲毫障礙,受到朝野普遍的歡迎!因為他們做到了身和同住。佛教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完全沒有界限。到一個國家,要與該國的國民及歷史文化同住,佛法才能生根、發揚光大,利益一方眾生。

第四是「口和無諍」,即沒有是非,沒有爭論。第五是「意和同悅」,大家在一起共修,歡歡喜喜。即使不是共修,與整個社會大眾相處,一團和睦,才能影響這些地方,潛移默化,移風易俗,這是佛法教化的功德。

第六是「利和同均」。財富分配要平均,差距勿太大。但是財富決定是不平均,因為每個人過去生中造的業因不同,故果報不同。佛的教化令人明白此理,了解此一事實,勸導富者幫助貧窮之人。利和同均,並非勉強,而是令富貴之人,明白是過去修的善因;令貧窮之人了解,自己過去世沒有修,不怨天尤人,積極修善因,社會就會安定。唯有佛法才能徹底解決全世界任何國家、民族複雜的問題,佛法確實能救世間,挽救劫運。

三福、六和是基本戒條,必修科目。無論修學任何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是必修科目,一定要在此處扎根基。然後戒、定、慧三學,《般若經》上的六度,《華嚴經》上的十願才能落實。這是我們修行的綱領,要切記,而且每天反省自己做到幾分,要認真努力去做。

「日用尋常處世待人接物,一一無非般若也。」這些都是指事,以清淨心修,全都變成波羅蜜。「由是可知,法法不離般若,法法皆圓,皆可名第一。」世尊在此經一開端表現的著衣持缽,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飯,點點滴滴皆是第一波羅蜜。學了《金剛經》,應學會穿衣吃飯、處事待人接物,點點滴滴都是第一波羅蜜,如此在《金剛經》會上方真正得受用。

「則般若之稱第一,乃是假名也。」這些言說,緣生的,名相也是因緣生法,當體皆空,了不可得,都不要執著。「當由悟得說非,說是名。無非空其著相之病,並非壞其相也。」沒有破壞一切現相。佛教我們離相,不是離事相;佛教我們離一切名相,並非不要名詞術語;佛教我們離言說相,並非終日不說話。離的是心中的執著之相,事相擺在面前不礙事。《華嚴經》上明白的說,「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性不礙相,相也不礙性,是理事無礙;不但性相無礙,相與相也無礙,稱作事事無礙。障礙在自心的分別、執著、妄想。

由此可知,捨離心中的妄想、分別、執著,就天下太平,什麼事也沒有。諸佛菩薩示現於人間,與我們的生活融成一片,我們處處有礙,諸佛菩薩則處處無礙。在生活上完全一樣,然在心中迥然不同。諸佛菩薩的心清淨,一個妄念也沒有;而我們的心不清淨,隨著外面境界打妄想,分別、執著,貪瞋痴慢,患得患失,憂慮牽掛,自尋煩惱。所以,佛教導我們,將著相的病去除,外面境界自然就事事無礙,而不必破壞外面的境界相。

5.若於般若義趣未明,雖讀其他圓融經論,既未在根本義上用功,其見地何能徹底。見未徹底,又何能圓融。

譬如中國人特別愛好的《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都是圓融的經論。這些圓融了義的大經,若無般若的基礎,我們讀經、聽經都不明其義,當然更不能落實。沒有般若,不能透徹的了解,縱然讀誦這些大經,也不能明瞭義趣。我們要以《金剛般若》打基礎,然後這些大乘圓融的經論就不難。

《金剛經》的好處在於經文短,只有五千八百個字,容易讀誦。經文雖短,無論理、事,皆講得很透徹,簡單明瞭,容易受持。中國古來,不論任何宗派的祖師大德們,多半在《金剛經》上得受用,而後再選擇法門,即不難體會。修行能有成就,能弘揚佛法,利益眾生,幾乎不可否認,根基都是在《金剛般若》上奠定的。此經教導我們唯看破、放下而已。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
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0年4月3日17:35:5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6186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