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入门(第15集)刘克雄教授主讲

admin 汉字入门评论3阅读模式
摘要教授:这是我们讲的省体的象形。昨天我们说到,乌鸦这个「乌」,从「鸟」把眼睛这一点省掉,是省体象形。

 

学生读诵:齐ㄑㄧˊ。(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齐指禾麦吐穗平整。甲文、金文虽有参差,实则高矮是一样整齐的。

备注:《说文》:「禾麦吐穗上平也。象形。」段注:「从二者,象地有高下也。禾麦随地之高下为高下。似不齐而实齐。参差其上者,盖明其不齐而齐也。引伸为凡齐等之义。」

典籍所见:(1)整齐《荀子.王霸》:「无它故焉,四者齐也。」(2)整治。《礼记.大学》:「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3)使同等、一致。《文选.今日良宴会》:「齐心同所愿。」(4)同时。《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5)肃敬,庄重。《论语.乡党》:「祭必齐如也。」

常用词:双管齐下,举桉齐眉,见贤思齐。

教授:大家看看甲文这样写:

板书:

到小篆,这裡加了两横:

板书:

有这两横,还不如原来的甲文。你看到它(),禾麦很整齐的样子,一样高。看过没有?可能有些洋包子还没看过,稻田裡的禾,麦田裡的麦,它都一样高。到小篆,这裡加了这两横,不得已,《段注》怎麽说?刚才我们读过的,说「地有高下」,这些禾麦随地的高下而高下。实际上还不如原来的甲文没有这两横,还看得清清楚楚,同样高的这些禾麦。典籍所见引的《滕王阁序》,这裡只引了一句,同学们一定能告诉我,下一句是什麽?

学生:秋水共长天一色。

教授: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记得我们讲过这个故事,这是看到文字对仗有多麽样的奇妙。接下来看下一个字,「小」。

学生读诵:小ㄒㄧㄠˇ。(甲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小是大小的小。小篆与甲文、金文略同,三小点表示物体微细之形。

备注:《说文》:「物之微也。」

典籍所见:(1)细小。《荀子.劝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2)年轻。《晋书.赵至传》:「我小,未能荣养。」(3)邪恶之人。《汉书.龚遂传》:「大王亲近群小,渐渍邪恶所习。」(4)孩子。《诗经.小雅.楚茨》:「既醉既饱,小大稽首。」(5)轻视。《左传.桓公十三年》:「将自用也,必小罗。」

常用词:小心翼翼,非同小可,大同小异。

教授:这个「小」字,假如你没有看到甲骨文这样写,而且你想表现一下你创造的才能,想想看,你要怎麽创造这个「小」字?还真麻烦。你看小篆看不太出来,我们有幸能看到甲骨文,原来是用三个小点来表示东西微小的意思。这才明白,由三个小点演变到小篆,再演变到隶、楷,我们现在的写法,才知道这个「小」,它的来源是这样。引到《荀子.劝学》,有同学读过吗?真好。希望没有读过的同学你下载下来,熟读它。《劝学》裡面,我们这裡引到:「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告诉我们求学,我们进德修业,我们要多方面,所谓像江海之所以能成江海,它是积很多的小流而能成江海。所以我们求学也希望能够博学、多学,到最后你才能够融会,才能贯通,不至于孤陋寡闻。所以《劝学》裡面,像这都是劝我们为学应该多学习,多看多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虽然像是老生常谈,而实际上是至理名言。接下来我们看下一个字,「少」。

学生读诵:少ㄕㄠˇ。(甲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少是不多的意思。甲文、金文少字,以四个小点来表示,「小」字以三个小点来表示,这都是以小点来表示物之微小,少、小古通用。

备注:《说文》:「不多也。从小,丿(ㄆㄧㄝˇ)声。」段注:「不多则小。故古少小互训通用。」(按:甲文作「」,金文作「」,可见由甲文到金文,再到小篆字形的演变过程;又《说文》:「从小,丿声,」「丿」与「少」声韵毫无关係,可见许慎根据小篆所说「丿」声,不确。)

典籍所见:(1)轻视、不满。《史记.苏秦传》:「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2)不久、短时间。《孟子.万章上》:「始舍之,圉(ㄩˇ)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3)幼年或年轻的时候。《墨子.兼爱中》:「少失其父母,有所放依而长。」

常用词:稀少,少年老成,积少成多。

教授:刚才我们看到「小」是三个小点,这裡这个「少」,它也用小点来表示事物数量的少与小,而少与小在古籍裡面也往往通用。《段注》说:古少小是互训通用。所谓互训,训是解释。互训,少,小也;小,少也,互训。它这裡说的互训,就是我刚才说的可以彼此互相解释,叫互训。而我们看到小篆,四点它有一点延长了像撇的样子,所以《说文》它说:「从小,丿声」。底下我们解释,「丿」与「少」声韵毫无关係。如果要说它是形声字,丿声,那一定要声母与声子,声韵上有三种情况:第一是什麽?同音。第二:

学生:双声。

教授:第三:

学生:叠韵。

教授:也就是形声字声母(就是声符)与声子(就指形声字),彼此之间(声母与声子之间)要有刚才说的这三者裡面的一个,要麽同音,要麽叠韵,要麽双声。这裡「丿」跟「少」,许慎说「从小,丿声」,那也就说明少是个形声字,「丿声」,丿是少的声母,小是它的声子。那就分析一下,声母和声子之间的声韵关係,既不双声,又不叠韵,也不同音。可见「少」,说从「丿声」,可以打一个大问号。你不能够马上否定它,不是双声,不是叠韵,又不同音,声子声母之间这三个关係都没有,那它不是形声字,你不能马上就否定它。原因,有同学知道,有大部分同学不知道。原因,无声字有多音的现象。这是黄季刚先生发现的,无声字多音。这留到我们后面形声字,我们再来细说。我们分析过这个「丿」跟「少」,它声韵没有关係。又看到什麽?金文跟甲文,它演变的情况很清楚,那一点稍微变化一下,到了小篆就变成一撇,而分析它的声韵没有关係。所以再看到甲文、金文的演变,我们就可以断定,它不是无声字多音,它是声韵毫无关係,它不是形声字。「垂」。

学生读诵:垂ㄔㄨㄟˊ。(甲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垂指草木花叶下垂。甲文字,像花叶下垂。金文像枝叶倒垂,下像其根。小篆从金文演变而来。

备注:《说文》:「草木花叶。」后典籍借垂为「」。(垂是边陲的本字,垂被借为「」,不得不另造「陲」字,代表本义。)

典籍所见:(1)边疆。通「陲」。《荀子.臣道》:「边境之臣处,则疆垂不丧。」(2)及、将要。唐,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诗》:「垂死病中惊坐起。」

常用词:名垂青史,永垂不朽。

教授:《说文》说,「草木花叶」。我们在看到甲文和金文,确实可以看到是草木花叶下垂,这是它的本义。我们引的《说文》后面说,典籍借垂为「」,典籍裡面这个垂,它是边陲的陲的本字,借它来当作花叶下垂。所以要用到边陲,这个字只好旁边加「阝」。这是典籍裡面,将边陲字借用为下垂的意思。这裡弄清楚没有?备注引《说文》后面有括弧,「」,本是草木花叶下垂的样子。那典籍裡面用到下垂的时候,就借用了另外一个边疆、边陲的字来当下垂的意思,因此久借不还,我们看到:

板书:垂

看到这个字(垂),先弄清楚它本义是边陲、边疆,典籍裡面借这个字当作下垂的意思。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它,只认识它是什麽?下垂。它被借为下垂的意思,因此再想用它的本义边陲的意思,怎麽办?

板书:陲

加「阝」,这是边陲的陲。现在看下一个字,「尸」。

学生读诵:尸ㄕ。(甲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尸像人卧形。甲文、金文和小篆,像人卧陈之形,典籍中或被假借为「尸」。

备注:《说文》:「陈也。象卧之形。」按:古文字学者有以为,尸像东夷人高坐而肢体下垂。(引备一说)

典籍所见:(1)死人的躯体。同「尸」。《论语.乡党》:「寝不尸,居不客。」(2)古时祭礼中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仪礼.特牲馈食礼》:「主人再拜,尸答拜。」(3)神像、神主。《仪礼.士虞礼》:「祝迎尸,一人衰絰(ㄉㄧㄝˊ)奉。」(4)主持。《诗经.召南.采苹》:「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常用词:尸骨,尸位素餐。

教授:这个字,备注引《说文》是「陈也,象卧之形」,从甲文、金文和小篆都能看出是人横卧的样子。古时候祭祀,我们这裡看到典籍所见第二,祭礼中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找一个人代表已过世的人,祭拜他,所以底下说「尸答拜」。你说如果是真的尸,还能答拜吗?这是古人祭礼有这种形式,那个活的代表的人,称他为尸。下一个字,「示」。

学生读诵:示ㄕˋ。(甲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上天显示的吉凶现象。

备注:《说文》:「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按:「二」指上天,「」三垂表示日、月、星。)古文字学者有以为,「」是祭祀时所用的神主(牌位)。(引备一说)

典籍所见:(1)把事物显现予人。《老子.第三十六章》:「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2)告诉、宣布。《礼记.礼运》:「刑仁讲让,示明有常。」(3)教导。《桓宽.盐铁论.本议》:「夫导民以德,则民归厚,示民以利,则民俗薄。」

示是个部首字,凡由示组成的字,多与神事有关,如:祈、祷、宗、社等。

常用词:揭示,开示,示威。

板书:示

教授:《说文》裡面告诉我们这个「示」,上面这一部分指上下的上,指上天。下面这三垂指日、月、星。显示现象给我们看,示,《说文》是这样解释。在甲骨文裡面:

板书:

它不是三垂,这样写()。古文字学者就认为,这个是祭祀时候的神主,也就是牌位。至于古文字学者之所以把它看成是神主,详细的说法同学们可以查阅《甲骨文集释》。接下来看下一个字,「各」。

学生读诵:各ㄍㄜˋ。(甲文)(金文)(小篆)。各指想说而词不达意。

备注:《说文》:「异辞也。从口夊。夊者,有行而止之,不相听也(就是想说而词不达意)。」古文字学者有以为,上像足形,下是口字,指到达地点,自报姓名。又有学者以为,上像足形,下「口」是指事符号,表示所到的地方。(引备一说)

典籍所见:(1)个人、个体。《论语.公冶长》:「盍各言尔志?」(按:以上三说本义,今已不用,疑今所用各别、各人,是从「个」字假借而来。各,古洛切,五部;个,古贺切,五部,古音同,可以通假。)(2)各地,各处。《史记.大宛传》:「令外国客遍观各仓库府藏之积。」

常用词:各行各业,各得其所。

教授:这个「各」字,从甲文、金文再变到小篆。《说文》说:「异辞也。从口夊。」异辞,因为夊,有行而止。所以从口夊,意思是说,想说而词不达意,说不清楚。这是各,所以称「异辞也」。我们引到甲文、金文,古文字学者以为,上像足,下是口。表示足有走路,走到地方自报姓名,口用来自报姓名。又有学者认为,上是足,下「口」是指事符号,不是已成文的口,表示到达的地方。这有两说。

我们典籍所见引到《论语》的「盍各言尔志?」前面说的「异辞也」,还有古文字学者有两说:一个是到达,然后自报姓名;再一个说是到达的地方。所以总共这三说,今已不用。那我们现在「盍各言尔志」,现在说的各人、各体,这个各不是原来的本义,那这个是什麽意思?我们有个按语,疑今所用各别、各人,是从这个「个」字假借而来。下面看到反切吗?古洛切,古贺切。反切上字需要查声纽吗?

同学:不需要。

教授:上字一样就不必查。韵都是几部?

同学:五部。

教授:就说明「各」与「个」两字古音相同,可以通假。所以我们是认为「盍各言尔志」这个「各」是个别的意思,跟前面《说文》的「异辞」,和古文字学者那两个意见,这三种意思都不同。我们认为它是个别的个的通假字。到此同学有问题没有?这个很重要。「盍各言尔志」这个「各」,如果根据《说文》,这《说文》的各是什麽意思?词不达意。还有古文字学者有两说,也都不对。所以这个「盍各言尔志」的各,我们认定它应该是个别的个,个人、个别的个。有什麽证据告诉我?找它的反切,不是用现在的语言读一读,那不准的,需要找它的反切。下一个字:「天」。

学生读诵:天ㄊㄧㄢ。(甲文①)(甲文②)(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天指天空。天字难造,甲文①与金文,像正立的人,突显头部,表示头顶上的天;甲文②用「二」来表示天,小篆及隶书、楷书,是从甲文②省变而来。

备注:《说文》:「顚也。至高无上,从一大。」

典籍所见:(1)天空。《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2)白天、一天。程颢《春日偶成诗》:「云澹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3)自然。《庄子.天道》:「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4)神明。《书经.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常用词:天长地久,顶天立地,天高云澹。

教授:看甲文①,我们先自己想一想,天空这个天要把它造个文字,怎麽造?你说我画一个大天空,可以吗?很不好造。所以,那就画一个人,把头特别突显很大,表示人头顶上的这片天空。甲文②,用两横来突显人的头顶。金文,也看出是突显人的头顶,人的大头,表示头顶上的天。这一来我们就了解,小篆以及现在我们写的隶楷「天」,原来是这个意思,是人头顶上这片天空。下一个字:「冰」。

学生读诵:冰ㄅㄧㄥ。(甲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冰指水初结成冰的纹理。甲文、金文、小篆,像水刚冻成冰所凝结成的纹理。

备注:《说文》:「冻也。象水凝之形。」「仌」是水的初凝,冰是初凝之后,凝得更坚硬。)段注:「象水初凝之纹理也。」(按:仌是冰冻的本字,而典籍中用的「冰」,是仌的假借字。)

仌今只作部首,写作「冫」,凡由仌组成的字,都与冰冻有关,如:寒、冷、冻等。

教授:这是一个指事字,指水初初凝结成冰的纹理。甲文、金文像水刚冻成冰,它的纹理。所以这偏旁,我们现在隶楷裡面的偏旁应该写成两点(冫),不是三点(氵)。

板书:冻。

冰冻。如果你写成三点(氵),它不冻的,它是水。所以二点(冫)和三点(氵),你们写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楚,冰、冻。下一个字:「冖」

学生读诵:冖ㄇㄧˋ。(小篆)(隶书)(楷书)。冖指覆盖。小篆像以巾覆物,上平而两端下垂之形。

备注:《说文》:「覆也。从一下垂也。」段注:「一者所以覆之也。覆之则四面下垂。」

冖是个部首字,凡由冖组成的字,多有覆盖的意思,如:幂、冠、冥等。

教授:看,这裡有块布把它盖起,上面平的,两边垂下,冖就是覆的意思。再看下一个字:「殳」。

学生读诵:殳ㄕㄨ。(甲文)(金文)(小篆)(隶书)殳(楷书)。殳指人手拿竹杖,用来开道,小篆与甲文、金文相同。

备注:《说文》:「以杖殊人也。《周礼》:『殳以积竹,八觚,长丈二尺,建于兵车,旅贲以先驱。』」

典籍所见:(1)兵器名。古代一种用竹做成的兵器,长一丈二尺,有棱无刃。《诗经.卫风.伯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板书:

教授:「殳」,「又」是这个手(),上面是由它()变来的,由甲文到金文到小篆变来的。意思,手拿着一个很长的(丈二长的)竹做的兵器,用来干嘛?来赶人,很多群众围在道路上面,要观看一个大人物。所以「伯也执殳,为王前驱」,他就拿这个大的竹竿赶他们,不要挤过来,这是殳。所以写这个字的时候,我们现在楷和隶看不出原来它是个什麽兵器,甲文上面还有一点符号(),手拿着很长的兵器。咱们再看下一个字:「冓」。

学生读诵:冓ㄍㄡˋ。(甲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冓是木材交积架构。小篆与甲文、金文同,像众木相对交之形。冓为结「构」的本字,构为假借字。

备注:《说文》:「交积材也。象对交之形。」段注:「按结冓当作此。今字构行而冓废矣。」

典籍所见:(1)内室。《诗经.鄘风》:「中冓之言,不可道也。」

教授:这个「冓」字,它本义是很多柴火交构在一起,架起一堆柴火,一堆的木材交构起来,是构造的本字。现在我们看段注,结构应该用这个(冓)字,可是现在写加个木字边的「构」。那同学们认识了这个字本来是没有木字边的,就是「结冓」。如果同学们不久就要出去独当一面,去宣扬我们传统文化,那麽如果你的学生结构写成这个冓字,你不要用红笔给它打个大叉,骂他,因为它是什麽?它是本字。想唱歌吗?

学生:想。

教授:今天我们就暂时到这裡,大家我们来唱歌。记得「功课完毕」吗?

学生:记得。

教授:我来开始,一起唱:「功课完毕要回家去,先生、同学大家暂分手。我们回去不要游戏,先把今天功课再温习。明朝会好朋友,明朝会好朋友,愿明早齐到校无先后。」

 

 

汉字入门  刘克雄教授主讲  (第十五集)  2015/8/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6-181-0015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11月30日06:13:2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617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