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入门(第15集)刘克雄教授主讲

admin 汉字入门评论3阅读模式
摘要教授:这是我们讲的省体的象形。昨天我们说到,乌鸦这个「乌」,从「鸟」把眼睛这一点省掉,是省体象形。

汉字入门(第15集)刘克雄教授主讲

 

学生读诵:十ㄕˊ。(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十是数目十。一是数目的开端,积画到十,便又转而回到了一,这是十进位计数法。为了与一字区别,十字的甲文变为竖写的「丨」,再变为「」(中间为圆点),再变为「」(中间为短横),再变为「十」(中间为长横),最终变为小篆、隶、楷的写法「十」。

备注:《说文》:「数之具也。」

典籍所见:(1)多。《大学》:「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2)完整。《周礼.天官》:「以制其食,十全为上。」

常用词:十全十美,十拿九稳,闻一知十。

教授:数目从一到九,然后九之后十进位它又回到一,为表示跟前面一的分别,所以它变成竖写:

板书:

甲文这代表十。在金文裡面,碰到这种长的,竖的线条,它往往当中加点:

板书:

来让这个竖的长线条感觉到美观一些。后来中间这一点,它又变成小的横画:

板书:

再演变,小的横画又加长了:

板书:

这个字我们就很容易认识,现在我们写的十。同学们看到金文的写法,就是当中加了点的,长的线条求其美观。下一个字,刚才我们已经解释过,现在妳再读一遍「上」、「下」:

学生读诵:上ㄕㄤˋ。(甲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上是上下的上。甲文、金文字,上画短于下画,表示一物在另一物的上面,丄为小篆,后又隶变为「上」。

备注:《说文》:「高也。指事也。」

段注:「指事者不泥其物而言其事。丄丅是也。」按:为古文上字,「丄」是小篆的上字。

典籍所见:(1)上升。《易经.需卦》:「云上于天。」(2)到,就。《陈情表》:「郡县逼迫,催臣上道。」(3)皇帝。《史记.高帝本纪》:「上问左右,左右争欲击之。」(4)尊长。《孝经》:「忠顺不失,以事其上。」

常用词:承上启下,锦上添花。

下ㄒㄧㄚˋ。(甲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下是上下的下。甲文和金文下字,上画长于下画,表示一物在另一物的下面。字形演变同上字。

备注:《说文》:「底也。从反(古文上)为。」段注:「有物在『一』之下也。」

典籍所见:(1)在低处的。《左传.僖公十五年》:「群臣敢在下风。」(2)下属。《易经.彖上传》:「上下交而其志同。」(3)退让。《论语.颜渊》:「虑以下人。」

常用词:闻名天下,笔下生花。

教授:同学们看甲文的上与下。

板书:

为什麽这是弧线,也不是规整的弧线,它是不规整的直线,原因都是刀刻不便,在硬的龟甲上刀刻不便,往往会走样,他不是故意的。看下一个字,「永」。

学生读诵:永ㄩㄥˇ。(甲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永像河水长流。小篆与甲文、金文略同,都像河水长流有波纹的样子。

备注:《说文》:「长也。象水巠理之长。《诗》曰:『江之永矣。』」段注:「巠者,水脉。理者,水文。」

典籍所见:(1)恆久、久远。《论语.尧曰》:「四海困穷,天禄永终。」(2)吟咏;同「咏」。《书经.尧典》:「歌永言。」

常用词:永志不忘,永垂不朽。

教授:同学们看甲文、金文、小篆,这个「永」字,字形略同,是像河水长流。同学们一定会问,它是象形吗?还是指事?我们说过指事是通象,而且指事它不是名词,以词性来分别,「永」是永远、长远的意思。如果是水呢?它是象形还是指事?

学生:象形。

教授:水就是象形。以词性来分别,水是名词,象形。这个永是永远、长远的意思。把这个永字反过来写,就是下面一个字,「(派)」。读一遍:

学生读诵:(派)ㄆㄞˋ。(甲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派)指江河分支的小流。甲文、金文、小篆,像河流斜出有旁枝的样子。永是长流,反写为「」,表示与长流相反,小的支流。为流「派」、门「派」的本字,派为假借字,假借字行,而本字废,典籍多用「派」为「」。

备注:《说文》:「水之衺(ㄒㄧㄝˊ)流别也。」按:古文字学者有以为「」与「永」,甲文、金文同为一字。(引备一说)

典籍所见:(1)江河支流。《文选.王俭.褚渊碑文》:「出江派而风翔,入京师而雷动。」(2)人、事或学术的分支系统。《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然则利交同源,派流则异。」

常用词:门派,流派,派遣。

教授:刚才我们认识「永」字,代表长远,把它反过来写是,代表分支,不是主流。接下来看下一个字,「交」。

学生读诵:交ㄐㄧㄠ。(甲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交指人两脚相交。甲文、金文、小篆,像人两脚相交之形。

备注:《说文》:「交胫也。从大,象交形。」段注:「谓从大而象其交胫之形也。」

典籍所见:(1)纵横错杂。《孟子.滕文公上》:「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2)相接、接触。《楚辞.九歌.国殇》:「矢交坠兮士争先。」(3)往来相好。《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4)相会的时候或地方。《左传.僖公五年》:「其九月、十月之交乎?」

常用词:交叉,交通,刎颈之交。

教授:这个「交」字,甲文、金文、小篆,同学们看看,哪一个最形象?是不是甲文?大家都同意。它是两脚相交,这个姿势恐怕站不久,交。所以交通的「交」原来是跟人两脚相交、交叉的本意引申的。再看下一个字,「旡」。

学生读诵:旡ㄐㄧ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旡指饮食不当,导致不得喘息的样子。

备注:《说文》:「饮食气屰(ㄋㄧˋ)不得息曰旡。从反欠。」

旡是部首字,但所从之字都不常用,不再举例。

教授:这个字,同学们看看甲文,底下是个人字,上面你看它气好像很不舒畅,这是饮食不当而气逆的样子。所以我们看出甲文非常形象,到小篆,尤其到了隶楷就变化很多。接下来,下一个字,「出」。

学生读诵:出ㄔㄨ。(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出指外出。甲文、金文「凵」外面的部分是指示符号,表示洞穴;裡面的部分「」是脚印。古人有居穴者,「凵」与「」两者组合,表示从居穴出来。小篆、隶、楷是甲文、金文的譌变。

备注:

典籍所见:(1)自内至外也。《诗经.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2)产生。《易经.说卦》:「万物出乎震。」(3)表现。《庄子.天地》:「至言不出,俗言胜也。」(4)出外。《孟子.告子下》:「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常用词:出版,出神入化,人才辈出。

板书:

教授:大家看黑板这个字,底下像可以居住的坎陷,一个地洞这一类。人住裡面要出门的时候,就画个脚印向外。这是脚印,这样写是向外,脚指在外面,人从居处出去、出门。金文由甲文演变过来,小篆就变得很多:

板书:

小篆。到我们写的隶楷:

板书:出

像是两个山,两个山怎麽会有出的意思?不会有的。我们一追溯,原来是这个字(),清清楚楚。再看下一个字,「入」。

学生读诵:入ㄖㄨ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入像尖锐可入物。甲文、金文和小篆,上端尖锐,像可以入物。

备注:《说文》:「内也。象从上俱下也。」

典籍所见:(1)收进。《史记.孟尝君传》:「岁馀不入。」(2)接纳。《国语.吴语》:「昔楚灵王不君,其臣箴谏以不入。」(3)落。《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常用词:一门深入,入木三分,入乡随俗。

教授:这个字,我们书本上都很清楚,甲文、金文、小篆上面是很尖锐。所以《说文》它说:「内也。象从上俱下也。」我们看下一个字,「才」。

学生读诵:才ㄘㄞˊ。(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才像草木初生。甲文像植物从地下刚发芽的形态,上像初生的嫩芽,中「一」指地,下像其根。金文及小篆是从甲文演变而来。

备注:《说文》:「艸木之初也。从丨上贯一,将生枝叶也。一,地也。」

典籍所见:(1)天赋。《孟子.告子》:「非天之降才尔殊也。」(2)假借为「材」。《诗经.鲁颂》:「思无期,思马斯才。」(3)方、始。《晋书.谢安传》:「才小富贵,便豫人家事。」

常用词:德才兼备,真才实学,一表人才。

教授:同学们看甲文:

板书:

这像地面,这像草木的根,刚刚发出的小嫩芽,这是甲文。金文大意也是一样:

板书:

金文。到小篆才有了变化,意思还是:

板书:

这代表根,地平面,代表刚刚冒出的嫩芽。所以我们现在说:

板书:才

才有什麽?开始,有开始的意思。看下一个字,「耑」。

学生读诵:耑ㄉㄨㄢ。(甲文)(金文)(小篆)(隶书)耑(楷体)。耑指草木初生。甲文中的耑字增加了几点,像水形,水可养植物。上像植物初茁渐生歧叶的形状。金文和小篆是从甲文演变而来。耑是开始,发端的本字,端是假借字。

备注:《说文》:「物初生之题也。上象生形,下象其根也。」段注:「一,地也。『山』象初生。一下则象其根也。」

典籍所见:(1)事物的起始。通「端」。《汉书.艺文志》:「言感物造耑,材知深美。」(2)器物的尖端。《周礼.冬官考工记》:「已下则摩其耑。」

板书:

教授:甲文。演变到金文:

板书:

再到小篆:

板书:

隶楷:

板书:耑

这一横都代表地面,然后草木的根刚刚发芽,发端。由甲文、金文变到小篆,都还清楚看得出来,耑。同学们手上有没有带林老师的《声韵学通论》,有吗?这裡也没有。

板书:耑此

前人写信在末了常常用这两个字,看过吗?

学生:看过。

教授:这是什麽意思?这个就不是按本义的意思,本义是发端,它这应该是借义。同学们想一想,我已经提醒你们,它该是哪一个字的假借?想到大胆说出来:

学生:专。

板书:专

教授:有同学们告诉我了。前面写书信,写到最后专此,敬颂,日期,某某顿首,专门为这件事我写了前面这封信,这个「耑」当「专」。同学们看下面一个字,「之」。读一下:

学生读诵:之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之本义为前往。甲文「一」指地面,「」是脚印,有行走与前往之义。金文、小篆是从甲文递变而来。

备注:

典籍所见:(1)往。《孟子.滕文公》:「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2)诸、之于。《孟子.滕文公》:「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3)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4)和。《孟子.万章》:「得之不得曰有命。」(5)此,这个。《诗.周南》:「之子于归,宜其家人。」(6)表示「的」。《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

常用词:言之有理,之乎者也,天之骄子。

教授:同学们看甲文:

板书:

这个我们认识,告诉我:

学生:脚印。

教授:脚印,代表走的意思。因此在典籍裡面,「之」往往当作:

板书:往

往。由它演变到金文,同学们看,脚印,它那个脚掌就省略了;然后再变到小篆,就看不出本来是脚印。所以我们现在很高兴能看到甲骨文,能更明确的明白这个「之」原来是前往的意思。下一个字:「至」。

学生读诵:至ㄓ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至指到来、到达。甲文「至」的上部「」是甲文矢「」的倒置,从矢射「-」,「-」像正鹄(ㄍㄨˇ,即箭靶)。矢射到箭靶上,表示到达。金文和小篆是从甲文演变而来。

备注:

典籍所见:(1)到达、来到。《论语.子罕》:「凤鸟不至,河不出图。」(2)大、完善。《孝经.开宗明义章》:「先王有至德要道。」(3)极。《陈情表》:「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按:射中靶心,表示极准确。故引申为极至。

至是个部首字,凡由至组成的字,多有到的意思,如:到、臻等。

常用词:至高无上,骨肉至亲,福至心灵,自始至终。

教授:看到甲文是一支箭射到箭靶上,所以至有到达。再看到典籍所见第三,我们按语说到箭射中靶心表示极准,所以引申为极至,像《陈情表》裡面说的「至微至陋」,引申为极。下一个字:「文」。

学生读诵:文ㄨㄣˊ。(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文像线条相互交错。

备注:《说文》:「错画也,像交文。」段注:「错画者,交错之画也,文之本义,像两纹交互也。纹者,文之俗字。」

典籍所见:(1)文字。《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2)文采。《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3)礼节、仪式。《论语.子罕》:「文王既殁,文不在兹乎?」(4)纹理。《庄子.应帝王》「乡吾示之以地文。」(5)掩饰。《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文。」(6)文饰。《荀子.儒效》:「小雅之所以为小雅者,取是而文之也。」

常用词:文化,文学,文以载道。

板书:纹

教授:同学们看甲文()是线条交错,有文采的样子。然后,后世写成这个「纹」字,纹理。这段玉裁就已经告诉我们了,「纹者,文之俗字」,看到吗?我们一开始讲到这个文和字的分别,大家还记得吗?文和字怎麽分别?文是什麽?

学生:独体。

教授:独体。像什麽?象形、指事造出的文字,叫文。字是什麽?

学生:合体。

教授:合体,是将已造出的文合起来,组合起来,就是后来的会意、形声。这是文与字的分别。所以这个文本义就是我们这裡说的,是交叉的线条,显出有纹理。再看下一个字:「齐」。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11月30日06:13:2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617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