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杂志 |第512期|专栏:建立良好关系与信任对于当今社会的重要性|2019年2月15日

admin 佛陀教育杂志评论阅读模式

经论辑要: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237)

6. 所谓证得,亦是假名。实无所证,无所得也。不但此也,所谓「信心清净」者,亦他人云然。是人心中初不自以为信成就,初不自以为心清净。何以故,少有一丝影子在,便是法相,便是取着。

“所谓证得,亦是假名。实无所证,无所得也”。《般若心经》末后为我们说了真话,“无智亦无得”,这是世尊二十二年讲《般若经》最后的结论。“无智”是圆满、真实的智慧;若心中存“有智”,就错了。佛说法真不容易,佛说“无智”,若执着无智,又错了;佛说“无得”,若执着无得,也错了。“智”与“无智”,心中都要离开,才是“无智”。“无”是无有智、无无智之义;“智”是指有智、无智。“得”亦为此义,无有得、无无得,两边皆离,才真的是“无得”。

“两边不立,中道不存”,则清净心圆满显露,清净心中有无量的智慧德能,全都现前。无量智慧德能,是清净心本来具足的,故说“无智无得”。智慧、万德万能本来具足,不是从外得来。《无量寿经》及《观无量寿佛经》中,世尊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华严经》中,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是一真法界。与《心经》合参,《心经》说“无智亦无得”,是大智慧、大福报都现前。 我们凡夫迷在执着上,佛说一切法,破执着而已。佛说,只要不执着,真如本性中本有的境界不能现前。这是《华严经.出现品》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般若”是直截了当破妄想执着,佛说“信、解、行、证”,勿以为真有个“证”,若执着这个证,则永远不能证。念佛若仍夹杂着“一心不乱”的念头,心如何清净!应不去想“一心不乱”,根本不予理会,自然就能得到。有个得“一心不乱”的念头在,就是贪心,因为要贪得尽快得一心不乱。有贪心就有傲慢心,自以为得一心,他人功夫不如我,于是贪、瞋、痴、慢都起来,如何能成就!不但得不到一心,甚至功夫成片也得不到。应如何得到?什么都不想,老实念,自然就得到。

真正念佛人得一心不乱,以不认识字,也不懂教理的乡下老太婆居多。问她什么,全不知晓,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她得一心不乱,不会说自己得一心不乱,无此念头,但却真得一心,所以她往生自在。

佛所说的都是假名,虽确有其事,但决定不能执着。“实无所证,无所得也”。反过来看,确有所证,确有所得。“得”与“无得”是一,得就是无得,无得就是得;证就是无证,无证就是证,方是真的证得了。佛教导我们体会此义。若执着有证、有得,落于“有”这一边;若说无证、无得,则落在“无”那一边。《金刚经》教我们,法相是有,非法相是空,法相、非法相两边都不取,就是“实无所证,实无所得”,即两边都不执着之义。这是佛经难解之处,故云,“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必须两边都不执着,才是佛的真实义。

“不但此也,所谓‘信心清净’者,亦他人云然”。“信心清净”是他人所说,自己实无此念。若自己有“我心清净了”之念头,心生欢喜,本来清净已有程度,经此一欢喜,又退步了。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具足,心不清净。自己若无其事,才是清净。“但蓦直如法行去”,一直如此做去,勿起心动念,不要有妄想执着。“是人心中初不自以为信成就,初不自以为心清净”。这是真正修行人的心态,无此念头,是真清净。

“何以故,少有一丝影子在,便是法相,便是取着”,就不清净。须于此处下功夫,每天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之中,随时随处都是行菩萨道,皆是修六度万行。功夫用在日常生活的穿衣吃饭,一言一笑,一举一动无不是菩萨六度,普贤十愿,才是会用功。

>> 续载中

《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讲于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国,华藏讲记组恭敬整理。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9年2月16日11:10:5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760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