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134集MP3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一三四集)  1992/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134

第134集 A

MP3下载

第134集 B

MP3下载

请掀开经本,三百四十七面第三行,看《疏》:

 

【第四展卷难思者。谓本于清净法界。初开理智二门。次理开体用为大方广。智分因果为佛华严。经诠上六。即题中七字。】

 

这一段是大师为我们说明经题大意之后,一番感叹的话。『难思』,就是不可思议。为什么不可思议?本来在这一真法界里面,这清净法界就是一真法界。正如六祖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清净法界。既然本来无一物,还有什么好说的?所以这个真实的法界,不但言语说不出,就连心思也达不到。正是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是讲真实法界。这个境界如果不是契入,就是证得这个境界的人,九界的凡夫都不能理解,所以九界叫迷。九界里面,当然包含菩萨,那菩萨也迷?菩萨有阶级的,小菩萨一样迷,唯独圣位的菩萨,《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他们的境界与佛很接近。没有证得法身大士的菩萨,实在说,他们的迷跟我们很接近,就是这么一回事情。这九界都叫迷,哪里知道事实真相?世尊以无尽的善巧方便,在不能够思惟言说,也用思惟言说给我们表达出来,这就是佛为我们所说的《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真正不可思议,所以叫「展卷难思」。展是展开,把经本打开,实在感叹着不可思议。这不可思议是赞叹佛的智慧,赞叹佛的慈悲,赞叹佛的善巧。

 

『初开理智二门』,这就是在不能思惟言说当中,世尊为我们大开方便之门。先将这个事实一分为二,理智二门。理是事实的真相,智是明了事实真相。理门里面开的,开了体用,就是经题里面的「大方广」。大是体,方广是用,这在前面都说过,这是诸佛如来所证的。智是能证,能证的智,智又『分因果』,果是佛,智慧已经圆满,这是佛;因是菩萨,虽然有智,这个智没有圆满。此地这个因,菩萨是指的《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些人是因,没有证得法身的不在这个之内,所以说『佛华严』。佛是果,这个花是因,严这个字,因庄严果,果也庄严因,这前面都说过了。经这个字是文字、是言说,世尊在世的时候,没有写文字,只是言说,所以这言说是经。世尊灭度之后,弟子们将佛的教诲记录下来,留传于后世,这变成了文字。文字是言说的符号,用这种符号把言说记录下来,我们称之为经。合起来就是经题的七个字。

 

【次展此七字为此一经。所证法界即大方广。能证普贤行愿即佛华严。】

 

『大方广』是所证,这三个字要用现代话来讲,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能证的智就是『普贤行愿即佛华严』,所以佛华严是智,一定要标示出普贤行愿。为什么不说其他的?诸位一定要知道,普贤行愿是智的圆满。若不是圆满的智,怎么能够证得圆满的理?圆智契入圆理。由此可知,《华严经》上的四十一位菩萨,这四十一是从初住说起,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等觉,妙觉。这个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妙觉就是佛果,成佛了,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些人统统修的是普贤行。普贤行门跟其他菩萨行门到底有什么不同?这一点我们也必须要把它辨别清楚。其他菩萨修行,修因证果,都是有能有所,能修能证,所修所证。普贤菩萨,能所没有了。换句话说,一切分别执着统统断尽了。像《楞严经》上所说的,断信亦无,那才叫干净。因此他一一愿行都与理体相应。这个理体就是真实本性,与真如本性相应,与虚空法界相应,这叫称性起修,全修即性。唯有这种修行方法,才能够圆成佛道。菩萨的行门无量无边,都散在这八十卷的经中;将无量的行门归纳成纲领,就在这一卷,归纳成十条,十大愿王。诸位要知道,这十条一展开就是无量法门。我们四弘誓愿里头常念的,法门无量誓愿学,归纳起来就是十条,展开来就是无量。由此可知,我们修这十条,就是修无量的法门。这就是佛华严。

 

【若更展此以为一部。】

 

再把这经题展开,这就是全经。

 

【五周因果皆佛华严。】

 

统统是『佛华严』的因果,所证的都是大方广,无一不是大方广,无一行门不是佛华严。这是『展此以为一部』,假如再要把它扩大,底下讲:

 

【乃至无尽。皆自此生。】

 

这一句再扩大,扩大到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无不是佛华严,所证所入无不是大方广。再要把它扩大,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所说无量经典,也不外乎佛华严,所契入的境界也统统是大方广。由此可知,这十大愿王确实将尽虚空遍法界的因果都在其中。诸位更应该要明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最后这十大愿王,归到一句阿弥陀佛。所以一句阿弥陀佛是一切佛法的大总持法门,最后归到这个地方来。我们回过头来再观察一下,从这一句万德洪名,展开为十大愿王;从十大愿王,展开为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从一部《华严经》展开,现在我们看到的《大藏经》;从《大藏经》展开,十方一切诸佛所说无量无边法门,你才能体会到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过去听说这一句,不知道名号功德究竟什么不可思议,想也想不出来。为什么这一句名号,一切诸佛赞叹,一切诸佛劝我们修学?我们在《华严经》上,这才恍然大悟,真正明白。这个明了,给诸位同修,这叫真实彻底的觉悟。你不悟,你不肯受持,你不肯认真的去念。换句话说,这一生了生死出轮回,往生不退成佛这个机缘必定是当面错过。你说这个多可惜,我们凡夫不知道,诸佛在那里叹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机会,这一下遇到,当面错过,一切诸佛都叹气,摇头,可惜可惜。你要能够真正抓住,一句弥陀念到底,没有一尊佛不欢喜,没有一尊佛不赞叹,为什么?你这一生必定圆满成佛,这一生就成功了。我曾经跟同修做过多次的报告,我对于净土死心塌地深信不疑,从《华严经》上的开悟,才真正晓得这个事情的真相。不是这十几年《华严经》,我对这个法门跟一般人那个观念差不多,迷迷糊糊,确确实实不能理解。请看下面这段《疏》文,三百四十八面:

 

【收无尽法界。以为九会。】

 

本经是释迦牟尼佛九次宣讲的,法会一共开了九次。《华严经》传到我们中国,实际上,只是原经的一半而已,这个经来的不完全,是个残缺的本子,只来了一半。李长者在《华严经合论》里面告诉我们,应当是十处十会,才是真正大圆满,这是李长者的看法。清凉大师给我们讲的七处九会,是就来到中国这一部分的经典,从这个地方来观察是七处九会。所以这『九会』就是讲的世尊为我们说的全部的《华严》。他是讲无尽的法界,九会讲尽了。

 

【复摄九会为此一经。】

 

『九会为此一经』,就是指这一卷。这一卷是最后的一卷,是《华严经》的总结论。这一经就是此一卷经,还不是整个《普贤菩萨行愿品》,整个一品,我们晓得一共有四十卷,中文翻译的有四十卷,这是大经的《入法界品》。别行,就是单独翻的,称之为《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菩萨行愿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入法界。把这九会,这一部大经最后会归到总结,总结就是这一卷。

 

【复摄此经。以为总题。】

 

这一卷经,前面宗密大师将这个经题七个字,给我们开示的圆圆满满,确实这一卷经里头是圆圆满满含摄经题的大义,一点都没有欠缺。

 

【更摄总题。以为理智。融此理智为真法界。】

 

这再把经题的大义,经题的大义,就是全经的大义,归纳到最后就是『理智』。能证之智,所证之理,这是真的法界。这个『真法界』就是《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真就是真实。真实的智慧,真实的事实,真相事实,所以在本经称为一真法界。末后一句:

 

【能所两亡。事理双寂故。】

 

这才叫真正契入法界。如果还有事,还有理,还有智,没契入,只是止于言说思惟的这个境界,没有真正契入。真正契入,这些念头都没了。不但这个东西都没有了,刚才讲,连断信亦无,这才真正契入。那就是佛经上常讲的两句话,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断灭的念头都没有,那个相都找不到。那就恭喜你,就是俗话讲,你成佛了,这叫真正成佛。再看下面一段,三百四十九面:

 

【舒则弥纶法界。卷则足迹难寻。即舒恒卷。即卷恒舒。】

 

这就是展卷无碍。『舒』是把它展开。展开,是无有穷尽的,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包,都包括在这个里面。『卷』是把它收藏起来。这从前经卷,这个经是唐朝时候翻译的,唐朝时候,还没有这种装订的本子,这个用线装订的本子很晚,我们的佛书采取用线装订成册,叫方册。方册本最早是明朝憨山大师,他的经书采取用线装订,我们叫线装书。憨山大师才有的,憨山大师之前,这个经书都是折叠本,我们现在讲反夹本,折叠的。唐朝时候这个经本,卷子,像我们现这个画一样,卷起来的卷子,开来叫书,收藏就卷起来,这个意思就是收藏起来,『足迹难寻』,找不到痕迹,展开来是无量无边。那实在讲有没有展书?『即舒恒卷,即卷恒舒』,展跟舒,这里头界限在哪里?没有界限。那展舒这个意思是怎么说?我们起用的时候就展,不起作用就舒。不起作用的时候,一念不生。诸佛菩萨确实如此,他没有给你讲经说法的时候,一念不生,连痕迹都找不到。你要向他请法,他一开示,无量无边。虽然给你讲了许许多佛法,实无一法可说。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就是此地讲的恒展恒卷,恒卷恒展,就是这个意思。

 

【若展若卷。若广若略。皆为大方广佛华严经矣。】

 

我们再举个例子说,『展』是全部的八十卷经文。『卷』就是这一卷,我们今天讲的别行的《普贤菩萨行愿品》,这是一个例子。再要是把它缩小,卷到极处,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圣号。展开来,那就是这一卷《普贤菩萨行愿品》。诸位要知道,要逐渐再开展就是《华严经》,再展开就是《大藏经》,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再不断的往外开展,那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无量无边的法门,归纳到最后一句名号,这是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所以那一句阿弥陀佛,也就是把《大方广佛华严经》都念完了。所以会念的人,聪明的人,你看不要一秒钟,《华严经》统统念完了。不但《华严经》念完了,这一部《大藏经》也念完了。那个不会念的,那很苦,一部《华严经》从头到尾念一遍要念半个月。这一部《大藏经》恐怕都要念个十年,念一遍。会念的不要一秒钟就念完了,这就看你会不会。这个道理就是舒卷,就是舒卷的道理。经题到这个地方介绍完了,下面为我们介绍品题。请看三百五十面,品题,看《疏》。

 

【第二释品名者。】

 

解释这一品的品题。

 

【略为三节。一不思议解脱境界。即所入也。二普贤行愿。为能入也。】

 

第三就是入这个字。

 

【入之一字。通能所也。】

 

这个入是能入所入,这个经题,整个题目是叫《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菩萨行愿品》。这一段我们要看注解,这个宗密大师给我们开示,就是《钞》。

 

【第二释品目中二。初正解品目。后品摄经圆。】

 

他把它分成两段:

 

【今初也。】

 

这是第一段。

 

【然通释得名者。心智契合为入。】

 

『入』这一个字,我们通俗间讲的证,我们叫证果,证道,这个证就是入的意思,入就是证。入也是契入。大师在此地给我们下了一个定义,『心智契合为入』,心是体,能现能变。《华严》是法相唯识六经之一,佛在本经上告诉我们,虚空法界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是从这来的。智,是真实的智慧。对于能现能变的事实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智慧。这种智慧要从相状上来说,那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明了,是这样的智慧。这种智慧,佛告诉我们,是每个众生本有的,不是从外面来的,为什么?变现法界是心的作用,智了法界也是心的作用,心是体,这是用。既然一切众生都有真心,当然有这个德用。这很可惜的,我们凡夫把我们自己的心迷失掉了,因此这作用也透不出来、也显不出来,这都是事实真相。佛为我们说出来,教导我们,只要把迷断掉了,本有的智慧德能就又恢复、又现前了。

 

所以般若智慧是本有的智慧,不是从外面求的。这个智慧要从内求,怎么个求法?修定,定心是真心,乱心是妄心。我们这个心里很乱,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心神不定,诸位要知道,这叫妄心。只要有这个现象,我们的本能就不能现前,所以修定就重要。用什么方法修定?那修定的方法太多,无量无边的方法,所谓法门无量,法就是方法,门是门道、门径,什么方法?什么门径?修定的方法、修定的门径很多。我们念佛人是用持名念佛的方法,用这个方法来修定。心里面只有一句名号,除名号之外,所有一切妄想杂念都没有了,用这一句佛号把它打掉。久而久之,我们心就恢复清净,妄念不生,这个境界就会现前。这个境界一现前,俗话讲开悟,豁然大悟。这豁然大悟就是智慧透出来了。智慧一现出来,这真心所变能变的,所现能现的,这真相一下就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做入佛知见。你跟一切诸佛如来所看到的事实真相完全一样,这叫入。心智契合为入。

 

【心言不及为不思议。】

 

你契入之后,对于这个境界才真正明了,真正清楚。事实的真相说不出。不但说不出,也不能思惟想象。为什么?一切思惟想象,言语造作,都是第六意识的思惟,你落在意识里头。意识的能力虽然很大,向外攀缘,它能够攀缘虚空法界;向内攀缘,它能够缘到阿赖耶识,这个能力太大了,所以凡夫把它当作心,误会它是真心,其实它不是的。为什么?阿赖耶识不是真的。这个真的是本性,真如本性它没有能力,它不能缘,缘不到。如果我们从《百法明门》里面来看,那就更好讲,第六意识能缘的是有为法,是它的境界,它能缘得到,无为法,它缘不到。所以八识五十一心所,二十四个不相应,十一个色法,它统统都可以缘得到。唯独真如无为,它一点办法都没有。『心言不及』,达不到,这叫不可思议,所以不思议,『为不思议』。

 

【作用离障为解脱。】

 

『障』是障碍。佛为我们说障碍有两大类,一个是烦恼障,一个是所知障。如果起作用的时候没有这两种障碍,那就叫『解脱』,这不是容易事情。严格的说,作用无障,要严格来讲,唯佛一人才叫真的无障。如果我们把这个尺度放宽一点,法身大士,其实法身大士,他还有障,但是他的障小,他的障很薄,不像凡夫,二乘,权教菩萨,这些人。诸位要晓得权小以下,权教菩萨、声闻缘觉、六道凡夫完全是八识用事。换句话说,这些人他们所用的心是妄心。识心!用的是妄心。妄心,谈不上解脱。必须要把烦恼障断掉,所知障破除,你这两种障碍都没有了,这个时候才叫做解脱。所以在大乘标准里面,最低的境界也要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就是圆教初住菩萨,他烦恼障断了,所知障也破了一分,无明是属于所知障,破了一分。他这时候用心用的是真心,不是妄心。所以他法身、般若、解脱这三样东西都得到,他都恢复了,这是自性里面的三种功能,佛经上的术语叫三德祕藏。圆教初住菩萨就证得了,他证得的是少分,不是多分。要到如来果位上才圆满证得,那就圆证了,这是证得少分。这叫解脱。

 

【智造分域为境界。】

 

这个『造』是造作。『分』是分别。『域』就是界限。境界,诸佛菩萨所证的,叫不思议解脱境界,这个境界是真的,所以也叫做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这个。如果迷失了自性,有没有境界?有。什么境界?把一真法界变成了十法界。所以诸位要晓得,十法界跟一真法界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样的。悟的人看是一真,迷的人看是十法界。法界有没有变?没有变。譬如我们看这个讲堂,我们把讲堂比喻做法界,我们戴上一个有色的眼镜,戴一个绿色的眼镜,看这个讲堂统统是绿色的。这讲堂有没有变绿?没有变绿,是你自己把它变绿了。戴个红色眼镜,看这讲堂都是红色的。其实事实真相,它也不红,它也不绿。法界原本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我们会把它变成佛法界,变成菩萨法界,变成六道法界,是我们自己把它变现的。法界是不是真的变?没有,哪是真的变!所以佛说,境随心转。心要是觉悟了,这真的法界就现前;心要是迷了,就变种种不同的法界。

 

【德用善顺为普贤。】

 

德,这里面有性德,有修德。性德的作用变现出来的是一真法界,不思议解脱境界;修德,修善就变三善道的法界,修恶就变三恶道的法界,这是德用差别。此地这个标准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的标准,『德用善顺』。善是善巧,顺是顺着真如本性。能够顺真如本性,那你所契入的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这个善字用得非常的巧妙,这善巧,通常善巧跟方便是连起来说的。要用佛门一个俗话来说,就是会修!这修行会修跟不会修差别很大。会修的,前面我们讲的圆修,善顺就是前面所说的圆修的意思。圆修,极其善巧便,无有一法不随真心。不会修的,那个障碍就多了,处处都有障碍,那就不顺。顺叫『普贤』,普是平等的意思。诸位晓得,不平等就不会普,不平等就有界限,就有分别,就有执着。由此可知,一定要离一切分别执着,我们这个心量跟法界就相应。法界就是真心,我们现在用的妄心,什么时候妄心跟真心合在一起,相应,相应到最后,哪是真,哪是妄,真妄界限也没有了,也找不到,这就入了。

 

【造修悕求为行愿。】

 

『造修』是行,『悕求』是愿。这个造修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生活行为。我们在这个社会上,所有一切活动,经上常讲身口意三业。身,这是动作,身要动。现代人所谓的活动,活,他什么叫活着?因为他动!不动,不动就死了,所以身要活动。身的造作,这身业;口是言语,叫口业;意是思想,见解,观念,这叫意业。这些活动,这叫行。那我们这些行与愿相不相应?如果跟普贤的愿相应,那就恭喜你,为什么?因为你就是普贤菩萨。你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普贤这个愿完全相契合。换句话说,普贤行愿就是自己的生活行为,自己生活行为就是普贤行愿,你不但决定往生,决定上上品往生。决定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花开见佛。四土生的是实报庄严土,不是凡圣同居土,是实报庄严土,这是真正普贤菩萨。现在我们所向往的,我们所希求的,就在这一卷经里面所说的。因此我们对十大愿王,每一条要很清楚、很明白,然后我们尽一切的力量,努力将我们的身语意三业与这十愿相应。换句话说,我们要把十愿圆满的做到。天天念着《行愿品》没有用处的,不要认为我每天受持,每天都念,佛菩萨一定很喜欢我,说我是个乖学生,那你就错了,你自欺欺人。佛菩萨是看你像不像普贤菩萨,果真做到了,那就很像普贤菩萨,这佛菩萨看到才欢喜。只念不行,没有用处的。那实在讲就是自欺欺人,你自己欺骗自己可以,佛菩萨决定不受你欺骗。

 

所以学佛一定要明了,佛法里头决定没有迷信。这个世间有一类迷信的人,以为他念什么咒很灵,做什么法术很灵,可以能够改变命运,可以能够趋吉避凶,实在都是假的。到最后的结果,跟他所希求的完全相违背。是不是佛骗了他?佛没有骗他,佛在经上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完全是他自己在欺骗自己,这我们要知道。画个符,念个咒,真灵,他来跟我说,他问我相信不相信?我相信。我为什么相信?我对这个事实真相明了清楚,我怎么不相信?这个灵验从哪里来的?妖魔鬼怪附身,他们在搞的,小事情很灵验,大事情胡说八道,胡造谣言。如果他是个真正修行人,从定慧里面说出来的,那就完全没有错,那什么?是他自己的功力。自己没有定慧,那就是鬼神附在身上。《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五十种阴魔附身。他附身的时候显得你很有神通、有能力。他走了之后,你所有的能力全部都失掉了。所以那个能力不是他自己的,别人的,这不可以完全相信。孔老夫子的态度好,敬鬼神而远之。我对你尊敬,对你保持距离。我不相信你,我不听你,这个态度就对了。所以在此地佛菩萨勉励我们,要效法普贤菩萨的行愿。

 

【是此一类之义为品。】

 

这个『品』,就是品类。还是性质相同之一类,我们就称它做一品。好像中国古时候的文章,一篇一章,这个品也就是篇章的意思。在这部分所讲的一桩事情,一个义理。

 

【品中略出弘宣为别行。】

 

这一品总共有四十卷。实在讲,也是相当大部头的经典,这是一卷经。清凉大师唯恐《华严》究竟圆满无比殊胜的利益,大家得不到,那实在讲太可惜了。要想大家都得到,事实上不可能,办不到,唐朝时候没有印刷术,这个经典要靠手写,诸位想想,这多困难。那《四十卷经》,这么厚一大本,不容易。所以他老人家非常慈悲,将全经舍掉,就取这一卷,这在『品中略出』,弘扬宣讲,就讲这一卷。这一卷就是整个《华严经》的浓缩,前面这舒展的意思就是这个,舒卷的意思就是这个。所以这一卷经实实在在,是全经的结论,全经的精华。读这一卷经就等于读了全部的《华严经》,依照这部经纲领修行,《华严经》上所讲的无量法门,你也统统都具足了。所以略出『弘宣为别行』。这各别提出来,行就是流通,让它单独流通。这一卷经分量少,书写流通非常方便,使《华严经》人人都能够读到,人人都能够受持,大师目的在此地。

 

【不接前次。故但为一卷。】

 

如果要接前面的次序,它是第四十卷,因为它单独,这一卷拿出来流通,跟前面次序不接,所以这是一卷,这叫别行的一卷。我们讲《普贤菩萨行愿品》,一定要加上个别行一卷,就知道是这一品。如果不加别行一卷,讲《普贤菩萨行愿品》,那是《四十华严》,是四十卷,这将品题里面第一个正解品目说出来。再看底下这一段,解释能入所入。

 

【第一释所入者。何名不思议。心言罔及故。】

 

这一段文我们还是看宗密大师的解释。

 

【后第一下。随章牒释。】

 

『章』是章句。『牒』,要用现代的意思来说,就是解释这一句,解释这一段。文也分三个小段:

 

【初释所入。次释能入。后释入字。初中四翻征释。一显得不思议名。】

 

就是我们现在念的这一句,这后面总共有四句,这是第一句。这个第二句:

 

【二指不思议体。三释不思议之由。四辨不思议之意。今初也。】

 

这是第一段。前面这一段,在讲经规矩里面,叫交代经题。科判,这个科判就是段落,我们现在所讲的章法。这个章法,思想的体系先说出来,就是段落的交代说明,是这个意思。下面这是我们解意。

 

【心言罔及。罔。犹无也。不也。】

 

就是我们的心思言语达不到,是这个意思。

 

【法无名。故言不及。】

 

为什么会『不及』?底下给我们解释:

 

【法无相。故思不及。】

 

有相你能思,『无相』就不能思。有相能说,无相就不能说,心没有相。佛法常常用法轮来做一个标志,代表佛所说一切法的义趣,用轮确实用得好。轮是圆,圆大家晓得一定有个心,那心在哪里?在几何学上说,圆确实有个心,但是心找不到。所以这个心的相非有非无,不能说它有,说它有,找不到;你不能说它没有,说它没有,那圆怎么成的?圆一定依心而成。佛把这个圆代表法界,法界是依心而成的。所以心没有相,言思都达不到。

 

【于所缘境界非定名相。故于心口不可思不可议也。故云口欲谈而词丧。心将缘而虑息也。】

 

这些话完全烘托出事实的真相。所缘的境界,这个境界是心变现出来的,唯心所现,心能现。现出这个境界相,这个境界千变万化。什么力量在主宰这个变化?识,识是能变,心是能现。能现能变,虽然有这些相,这现相,这个现相没有名,『非定名相』,它没有名字。这个意思,佛经里面为我们显示出来。佛经没到中国来的时候,中国出现了一位老子,你们看老子的著作第一句话,「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跟这意思一样的。这几句话很重要,我们学佛的人确实有不少人被这个名相迷住、被名相害死了,所谓是死在名相之下,还在那里争论,彼此都不服。其实都是假名假相。

 

相是假的,相是依他起,在唯识三性里面,相是依他起性,没有自性,所以是假的。名,名更假了,名是遍计所执性,比那个相还要假。为那些假名假相,一天到晚争执不休,佛看到叫这些人可怜悯者,真可怜。这些人到哪一天才能开悟?到哪一天才能明白?这就难,所以马鸣菩萨在《起信论》教给我们,《起信论》是《大乘起信论》,你看那个名词,换句话说,大乘起信入门的书。大乘从哪入门?大乘从这入门,入门的教科书。老人家在这教科书里头明白的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入大乘之门?第一个离言说相,不要执着释迦牟尼佛的言说。这文字是言说的符号,是言说的记录,不执着言说,就不必执着经本,离言说相。第二个离名字相,佛所说的一切名词术语假的,名可名,非常名,假的,不可以执着名字相。第三个离心缘相,不可以用你的心去想象佛这个话什么意思、什么道理?你一想就错了,为什么不能想?本体没有相,所变的是幻相,不是真相,想不得,一想就错了。如果我们能够依照这三个条件来修学大乘,心是定的,心是清净的,一听佛说就开悟、就契入了。

 

我们听经为什么不开悟?执着在言说相,执着名字相,听了经,读了经,是一面听一面读,是一面打妄想,心缘相就是打妄想,以为自己开悟了,其实自己正是迷惑颠倒,过失在这个地方。所以你看大乘经上不骗我们,『心言罔及』,就是马鸣菩萨告诉我们的,离言说,离名字,离心缘。一听,才恍然大悟,这才真正明白事实真相,才能入的了这个境界。

 

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9月9日17:24:1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409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