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133集MP3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一三三集)  1992/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133

第133集 A

MP3下载

第133集 B

MP3下载

请掀开经本,三百四十三面最后一行,从当中看起。

 

【五以体严用令周遍。谓用不得体。不周遍故。】

 

这五、六是从体用来说。体是自性,性周遍法界,有体当然就有作用。像世尊在经上常说的,诸法,这个诸法是指世出世间一切法,唯心所现,这是从体上说的,从体上讲的;唯识所变,变,法界就无量无边的。这是从用上说的。心性是体,情识是用。以体庄严用,这个用就周遍。所以要晓得,尽虚空遍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唯识所变的。因此《华严经》也是法相唯识宗的根本经典。唯识宗总共有六部经,有十一部论,《华严经》属于六经之一。这个作用是指十界依正庄严。如果『用不得体』,那用当然就不能周遍。可是用确实是周遍的。

 

【六以用严体而知本。若无大用。不显体本之广故。即大方广三字。】

 

经题上这三个字是显示着体相用。此地虽然没有说相,这相底下说,这五、六两句只是讲用,说用,相自然在其中,没有相,哪来的用。用用来庄严性体,这才真正体会到真如本性。性体没有相,但是性体能现相。这诸位要知道,因为它无相,所以它能现相。所现的相无量无边,相怎么现的?世尊在许多大乘经上告诉我们,这个现象是缘生,因缘生法。因无量,缘也无量,所以现的相也是无量无边的。虚空也有个相貌,虚空也是自性显现出来的。如果不从无边大用上也显示不出心性的广大。这些事实,还是要明白人才能够见到。所谓明白人的指《华严经》四十位法身大士,这才是明白人。换句话说,没有见性,都是迷惑颠倒。这听佛说说而已,听说的时候好像很明白,说完之后又迷惑了。这什么原因?自己没有亲见,自己要亲见,那就不如是。显示体相用都是广大无有边际,这是合经题上『大方广』三个字。

 

【七以体严相而知妙。谓相若有体。便即入重重故。】

 

相如果没有体,我们常常,这经上也常说,诸法无自性,一切法没有自体。所以一切法皆空,一切法皆不可得,这是从相上说的,单从相上讲的。说实在的话,相要没有体,这个相怎么会变现出来?当然有体。有体为什么说它无体?是没有一个你能够执着的体,没有一个你能够思惟想象得到的体,没有这个。思惟想象不到,执着不得,那是什么体?那就是自性!自性是一切万物的真体,是这么一个道理。众生总是用缘虑心,用执着心,去找一切万物的自体,这是找不到的。所以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科学家、哲学家,都在找宇宙万物的本体,找到今天还没有结论。各说各话,说出来也不能叫人心服口服,原因在哪里?实在是没找到。很可惜的,这些大科学家、大哲学家没有念《华严经》,如果念《华严经》,那些人是绝顶聪明人,相信这个经对他一定有很大的帮助,他也可能从这个经典悟入。由此可知,我们中国人确确实实比外国人福报大,不是大福德因缘,遇不到大乘经典。因为他确确实实是自性现的,所以在《华严》上说,一切万象重重无尽,才会有这个现象发生。如果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性,这是不可能的。不可能这一切法,摄入重重。摄入重重,像前面所讲的这个样子,一毛孔当中,或者是一毛端当中,能够含摄诸佛剎土。诸佛剎土没有缩小,我们毛端没有放大,这个现象怎么生的?就是此地讲的,本体庄严事相,是这么一回事情。我们在《华严》看到摄入重重的境界。下面一句:

 

【八以相严体以明玄。无相不显体深玄故。即大方二字。】

 

『大』是说的本体,『方』是讲的现相。相庄严体,体庄严相,互为庄严,这里面没有界限。这个说话是为了方便起见,说体庄严相,相庄严体。我们凡夫很难契入,就是总离不开分别执着。说相,他执着个相;说体,就执着体,因此不容易契入华严的境界。什么时候能契入?这个念、虑、分别、执着都无的时候,那就契入了。佛讲的这些话,你比一般人体会的那就深刻多了。『相严体』,显示出幽玄,幽就是深的意思,玄,甚深之玄妙。不但我们说不出来,思惟想象都达不到,这叫深玄。『体深玄』,这是大方,经题上大方两个字。下面是讲义,义是讲义理。

 

【九以义严教。】

 

这个『教』是教学的仪式、教学的方法,都在这一个字含摄之中。如天台家所说教仪教法。这个教仪,有一点像现代所讲的课程标准。在我们现行教育制度里面,有小学,有中学,有大学,有研究所。哪些课程编在哪一个等级里面,编列在哪一个班级里面来教学,这个属于仪式。教法,那是教学的方法。所以天台有这四教仪,所谓天台八教,教仪四种,教法四种。『以义严教』,义是理论,道理来庄严教学。我们说教学,这个教仪跟教法也都包括在其中,以义庄严教学。

 

【超言念。由所诠难思。能诠言离故。】

 

这一句实实在在说明了大乘教学的真相。『超言念』,言是言语,念是起心动念。大乘佛法确确实实超越,就是《起信论》上马鸣菩萨所说的离言说相,这是言;离名字相,那也是言;离心缘相,那是念。大乘起信,起信是入门,刚刚开始,这很难,是难,为什么?大乘,不是小乘。大乘从这里入门,换句话说,我们如果不能够离开言说、名字、心缘相,说实在话是,就入不了大乘。每天读大乘经,念大乘经,全在大乘门外,没有入进去。大乘究竟是什么意思?都在那里胡思乱想,没有一样想对了,这都是事实。为什么说没有一样你想对了?因为离言说相,离心缘相,不能想,所以一想就错。这一想就落在妄想里面;那不想,不想落在无明里面。换句话说,想错了,不想也错了。这个大乘法难,大乘的义就更深。世尊善巧方便到极处,明明不能说,他说了这么多,给我们说这么多。这要知道,这正是所谓无说而说,说而无说。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说了四十九年,没有说一个字,没有说一句话。诸位如果能够将这两句明白,那就恭喜你,你入了大乘,真入大乘。你听也是听而无听,无听而听,这才能够契入。

 

底下一句,把这个所以然的道理为我们说出来。『由所诠难思』,诠叙的,诠说的是真如本性,是诸法实相。相是讲实相。『能诠言离故』,因此世尊说种种法,为什么我们说听而无听?无听是不听他的言说,不听他的名相,无听。我是听,听是怎么,我没有听到他讲话,我也没有到他讲些名词,这才能悟入。如果听了很多,那听他说些什么,听了很多名相,那就完了,那真实义你一句也没有听到。那真实义,常说的,意在言外。你听了,要懂得他什么?要懂得他的言外那个意思,那你是真明白了,一定要懂得他言外之意,这叫会听。你没有听到一句话,听而无听。无听是没听到他的言说,没有听到他的名相,这是真正会听的。末后一句:

 

【十诸用互严。】

 

这个『诸用互严』,就是十玄里面讲的事事无碍。

 

【以融摄。】

 

所以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圆融之体。这里面从来没有隔碍,隔是间隔,碍是障碍,从来没有,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从来没有哪个妨碍哪个。不但理不碍事,事不碍理,事也不碍事,所以这个法界叫一真。这才是真实诸法实相。那我们今天变成什么都有障碍,理碍了事,事又妨碍理,事事更是冲突,彼此互相不能相融,这是我们眼前所深深感触到的。而且生在这个痛苦的环境当中,佛告诉我们,事实跟这个完全不一样。这个怪现象怎么产生的?都是因为我们迷失了大方广,才发生这个怪现象,这个不正常的现象。这个怪现象不是本来面目。马鸣菩萨说得很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这个怪现象就是不觉,不觉本来没有,而是你现在一念迷,这个现象现前。如果你一念觉,这个现象立刻就消失、就没有了,就恢复到正常。所以事实上讲确确实实是事事无碍,是万法圆融。下面说:

 

【如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等。】

 

这都是说的事。这就是佛法里面两大宗派,宗门教下,教下,完全依据经典修学;禅宗舍弃一切经典,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但是诸位要晓得,教下从文字下手,到后来不立文字;宗门从不立文字下手,而后是处处不离文字,不离开文字。这就看到宗教原来是圆通的,是一不是二。所以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禅要没有智,他这个禅定的功夫就浅,不能达到登峰造极。六祖大师所传的禅,这是中国大乘的禅宗,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得很清楚、很明白,那不是六度里头的禅定,是什么?是六度里头的般若波罗蜜。《坛经》一展开第一句,大师就教人,「总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开宗明义就把他所传授的东西说出来,他传授的是般若波罗蜜多,而且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他传的是这个,所以才能得深定。智,智是般若波罗蜜,如果没有禅,禅是定,没有定,这个智也浅,智也不深。如果得到甚深的智慧,得圆满的智慧,那就要圆定。如果你要想成就圆定,那你一定要圆智,两个相辅相成。说实在的话,一个得到,两个同时得到。为什么?一个体,一个是用。哪个是体?禅是体,智是用,也可以说,智是体,禅是用。原来它互为体用,这就对了。正是十玄里面讲的主伴圆融,禅是主,智是伴;智是主,禅是伴。每一个都可以做主,每一个都可以做伴,它才融摄。这是举个例子。在一切事理,一切事事,统统是这样融摄的。如果诸位真正明白,体会到事实真相,你心开意解,你现前就得大自在。做主做得很自在,做伴做得很开心,才晓得主伴是圆融的。没有说主就是大,伴就是小,没有,一律平等,无有高下。我们这个世间人相争的事太多太多,最显著的像名利,为什么大家拼命争执?不晓得主伴圆融。如果晓得主伴圆融,哪里还有争执?无论做主做伴都是欢欢喜喜,法喜充满。

 

【此互严中。皆有相资相即四句。恐繁不叙。】

 

『资』是资助,相互帮助。『相即』,那关系就更密切。宗密大师在此地就不多说,就点到为止。诸位如果深入去研究,有大疏在,《华严经疏钞》,还有李长者的合论,都可以做深入修学的参考。

 

【如上疏中。但有三句。谓十华严一佛。】

 

这我们前面读过,大概的意思还都能够记得起来,每一个字都说十条,『十华严一佛』。

 

【十华次第严十佛。】

 

这经上讲十个佛,十种佛。十个华庄严一尊佛,次第庄严十尊佛。

 

【十华更互严十佛。在初句中。亦有一华严十佛。】

 

一华严一佛,『一华严十佛』,可见真的是互严融摄。这是说明虚空法界的真相。这个现象见不到,这个现象我们享受不到,统统是迷失了自性。在一真里面起了妄想、分别、执着,把这个无量的大用迷失掉。迷失,不是真的失掉,觉悟,它又现前。佛教我们破迷开悟,所以底下讲:

 

【以足四句。以成无尽也。故以华为等者结也。言严前法界者。谓法界本含佛智。但假于行德严之。即显著有佛之用也。】

 

『法界』是体,唯有从『行德』里面,这个行德就是常讲的修德。法界之体是性德,我们讲能现是性德,所现的也是性德。能遍所遍是属于修德。从修德里面显性德,才能真正达到,像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教下所谓大开圆解。这个大开圆解就是宗门讲的大彻大悟。大开圆解就见性了。这是『显著有佛之用』,前面讲的十种佛,十种智,才明显的见到了。到这个地方是经题别题的六个字,《大方广佛华严》介绍出来了。下面再介绍这个经题末后一个字,末后一个字通题。这个字,在一般经上讲,比较讲的简单,顶多只讲四个意思,贯摄常法,这是最常讲的。但是在《华严》统统都用十来表法,所以这个经也要把它说十个意思。请看《疏》:

 

【七释经字十义者。一曰涌泉。二曰出生。三曰显示。四曰绳墨。五曰贯穿。六曰摄持。七曰常也。八曰法也。九曰典也。十曰径也。】

 

这是大师用这十个意思来解释经,经有这十个意思。这十个意思我们看注解里面,就是在这一面倒数第四行。这一开端:

 

【涌泉。】

 

第一个是『涌泉』的意思。

 

【则注而无竭。】

 

泉水,我们看过,泉水不大,但是永远往上面冒,不会枯竭。泉水,活水,经有这个意思。所以这个经字字句句含无量义,就像泉水一样,永远不竭。大小乘经无不如是。所以不要看到小乘经,其实哪有什么大小?大乘人看小乘经就大,小乘经就变成大乘经;小乘人看大乘经也变小,可见得大小在人,不在法,法哪有大小?法没有大小?这法统统是无量义。所以古德常讲,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就是这个道理。圆是什么?大开圆解之人。无论说什么法都是究竟圆满法。为什么?就是字字句句真的含无量义,是这个意思。

 

【二出生。则展转资多。】

 

跟前面这个意思有什么两样?剎见好象是一样的,其实是两样的。如果是一样的,那就不能分作两句话来说。前面这是说它的义理无尽,这一句是讲的什么?利益无边,无论什么众生都能够得到真实的利益。根性小的人得小利益,根性大的人得大利益。无论根性大小,从他们得利益来讲,都可以说圆满的利益。小根性的人得少为足,他就很满意了。换句话说,经能教九法界一切众生都能得到满意。这是『出生』的意思,『展转资多』。第三个意思『显示』:

 

【显示事理。】

 

就是诸法实相。显示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理。世尊所说一切经都是显示一切真事真理。第四个意思:

 

【绳墨。】

 

『绳墨』,从前用这个比喻很好懂。现在,因为这种工具已经落伍了,已经被淘汰掉了,现在不用,所以讲到绳墨都不晓得是一桩什么事情。古时候木匠用的这个绳墨,那是用这个墨汁拉一根线,要锯这个木板,锯直,他必须这边有一个钉子,把这个线拉得很直,这个线从木上划过之后,这个线是黑的,他弹一条直线,照这个直线来锯,这个东西叫绳墨。佛,在经上取它的意思,取什么?取正直,取这个意思。现在不用了,现在所有工具都是用电动,自动化,不需要用这些东西,所以这已经是被淘汰掉了。

 

【揩定正邪。木随绳而正直。】

 

这就刚才举的这个例子,这个木材随着绳拉得很直,这才能锯的出来。所以他举比喻:

 

【心随教而离邪。】

 

辨别邪正。如佛所说,这是正法;不如佛所说,是邪法。换句话说,佛所讲的是事实。跟佛讲的不一样,是你的妄想,这不是事实。那到底是不是事实?要拿经典来对照一下,我的想法、看法、做法,跟佛经上讲的是一样,这是正,正思惟,正见,正行,都是正的。如果我们想法、看法、做法跟经上讲的不一样,那我们的思想见解、做法是都错了,都是随着妄想在转,那不是事实,不是事实真相。所以经典跟我们讲的是真相,真相是真的,不是真相,这是邪,一切要以经典做依据。『心随教而离邪』,依教奉行。

 

【五贯穿。】

 

这个『贯穿』,世间法也能够做得到,世间好的言语,好的文章,一定要符合这个标准。要用现代的话来说,符合逻辑,符合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有体系,有条不紊。在佛经里面,特别是科判,从科判一看,这部经文,无论这个经大小,像这一本《华严经》,这么大的经,自始至终,因为表解一下划起来,这才知道,这个经文的体系,组织之严密,不可思议,没有一句废话。像那个树一样,枝枝叶叶,统统归到根,一个根发的。缺少一个,它就断了;添上一个,就多余了。像这个文章写到什么,不能加一个字,不能减一个字。减一个字就不通了;加一个字,累赘,做到这样的,佛的经典确确实实是如此。我们看民初,李圆净这些大德们,将《华严经科判》做了一个表解,我们都印出来了,翻开来一看,你不能不佩服。这一部大经,你看它的章法结构,思想之严密,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出来的。那我们再看文章,你要看现在报纸杂志上的文章,你要拿这个标准来一看,那他们就差太远了,为什么?许多字可以删改的,也可以加很多进去的,可增可减,没有办法想成精密的体系。但是看古人的文章就不一样,你可以把《古文观止》拿来试试看,你用科判来判判看,能判得下去,证明真的是好文章。这个科判看熟了,会看文章,你有这个眼光会看。这叫贯穿,自始至终,一脉贯穿。用现代的话来讲,思想体系,文章的章法结构非常的严整,一点都不乱,这个意思。

 

【六摄持。则摄持所化众生归于本源。不令攀缘六尘。轮回五道。】

 

我们先说这一段。这个意思,那真的就非常非常之难,世间的典籍相当不容易做到。『摄持』要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它有一股强大的引力,使你接触它之后,欲罢不能,它有这股力量。这个世间的好文章也有,但是这个力量终是有限的。我们世俗常讲,好书不厌百回读,那才一百回,两百回那就讨厌了,就不想再读了。换一句话说,它的摄受力量只有一百遍,那就很大很大的摄受力量。你想你们每天看报纸杂志一遍,不会再想看第二遍,那这证明什么?完全没有,不想看第二遍。好的小说,看一遍,还想看第二遍,看了第二遍,还想看第三遍,这人文章写成功了。为什么?有摄受的力量。可是看到二十遍、三十遍再不想看了。它比报纸摄受力量那大得多。可是世间的经典那不一样,像在中国名小说,四大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四大书目,为什么称为文学名著?它有摄受力,可以能够看到二,三十遍。我是过来人,这些小说大概,至少我都看十遍以上,有看到二十几遍的。现在摸都不摸了,再不想看,听都不想听。换句话说,它这个力量有,但是有限,不能叫你一生都钻在里面,那不可能的。但是四书就不一样,你看四书五经这些东西,你从小读,读到老死都读不厌,那这个摄受力量就大!依然比不上佛经。佛经的摄受力量是没有边际的,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都念不厌。为什么念不厌?遍遍有新意思,它的意思无有止境!所以它才有趣味。报纸为什么不想看第二遍?没有意思,第二遍绝对不会有新的意思出现,所以就不想看第二遍。佛经里头其味无穷,一遍有一遍新的意思,一遍有一遍的悟处,它有这么强大的摄受力量。

 

『摄持所化众生』,这个所化众生包括九法界,上从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都是它摄化的范围,你看这个范围多大!『归于本源』,本源就是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彻悟宇宙人生的根源,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不令攀缘六尘』,六尘是六根所接触的对象,色声香味触法。迷人就攀缘六尘,觉悟的人就不再攀缘,觉悟的人随缘六尘,随缘得大自在,攀缘就不自在,攀缘就轮回六道。这里说五道,五道就拣别阿修罗道,除了阿修罗,这就是五道。但是五道里面,包括阿修罗。佛在楞严会上告诉我们,阿修罗除了地狱道之外,四道都有阿修罗。天上有阿修罗,人间有阿修罗,鬼畜里面也有阿修罗,他在哪一道就算是那一道。所以经上常讲五趣,五道,那已经说得圆满了。一般说六道,是单单把天阿修罗算一道,那个阿修罗是天阿修罗,不指人鬼畜,不指这些,单单指天阿修罗。所以这五道就是常讲的六道轮回。佛经的目标是希望我们见性成佛,永脱轮回,是这个意思。

 

【此二即佛地论中解经字义。】

 

贯摄,这两个字的意思,《佛地论》里头解经用这个意思。

 

【故彼论第一云。能贯能摄。故名为经。】

 

后来祖师大德,再加上一个常法,用四个字来解释这个经的意思。

 

【以佛圣教贯穿摄持所应说义所化生故。或可贯穿摄持俱通所说所化贯穿法相。摄持所化。即此中义。或贯穿所化。摄持所说。即贯彼心华。摄兹义味也。】

 

这是大师引《佛地经论》,就是说这两个意思。古来祖师大德们也都以这个意思来解释经这个字。下面就常跟法。

 

【常也者。万古常规。】

 

常跟法这两个字,类似我们现代人所谓的真理。真理就永远不变,这才叫做真理;会变的就不叫做真理。这个常就是永远不变,万古常新。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这个说法,在那个时代的人非常适用,大家听了心开意解,都能够依照佛所说的修行证果。三千年后,我们听了也一样,能得到同样的功效。对印度人讲行,对中国人讲也行。可见得这个经教确实超越空间、超越时间,这才符合常这一个字。为什么它有这样殊胜的境界?说实在话,正因为它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那怎么不常?怎么不真?这个世间文字为什么不行?世间文字从情识里面流出来的,从分别心,妄想心,执着心里面流出来的。所以它适应的范围有限,时代变了,事过境迁,它就没用。唯独佛法是从真如本性流露出来的,无论在哪个地区,无论在哪个时代,无论是什么现象,佛法界也好,声闻,缘觉,人天法界也好,都离不开真性。从真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自自然然就相应,就水乳交融,道理在此地。这一点,我们要细心去体会。

 

我在介绍佛经的时候,常常用树做个比喻,佛讲的经典就是这个大树的树根,这个树的主干,历代祖师的注解就像枝叶。根干永远就是这个样子,枝叶年年常新。这个比喻是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讲法,讲的不一样,都是根据这个经讲出来的,讲什么?适合于这个时代人受用的。我们今天看注解,看唐朝时候的注解,就晓得那个讲法,唐朝那个时代的人得受用。看清朝的这个注解,跟唐人解的不一样,清朝这个时代的人得受用。现代讲法跟那个时代讲法又不一样,我们现前得受用。这都是从一个根,一个本上,年年发新枝,年年开新花。新枝新花没有离开旧枝,没有离开这旧的枝条,所以它真的是万古常新。法,法是法则:

 

【则千叶真轨。】

 

『轨』是轨道,法就是原则,原理原则,规矩。古圣先贤依照这个规矩,依照这个理论方法成佛。现代人也依照这个规矩,依照这个理论方法,永脱轮回,得同样殊胜的利益。常法这两个解释:

 

【此二是梁昭明太子所出。】

 

最初用这两个字解释经是梁武帝太子,昭明太子。

 

【感法师以此法常二义解绳墨涌泉。故彼云。法则举直以措枉。绳墨以譬之。】

 

用这个绳墨来譬喻。

 

【常则汲引而无竭。涌泉以况之。】

 

用这常法两个字,解释古时古人所说的,这个『涌泉』出生,这两个意思。再看九底下这个字是典。

 

【典者。则正理无邪。】

 

所以中国在古圣先贤的教训,我们尊称为经典。这个经就是万古不易的意思,有那个常的味道在。典就是讲他所说的是真理,是正理,决定不是邪思。所以典有正的意思,它是正理,它是常理。

 

【十径者。】

 

这个『径』就是路,所以这个径也当作路讲。

 

【则出死之径路。】

 

我们想超越六道轮回,总要有个方法,总得有个途径,佛所讲的这个经典就是脱离生死轮回的一条道路,所以经也可以当作路说。因此这个念佛法门,称为径中径又径。径是直路,是小路,直路,称径路,对小乘人来说的,小乘人这个路迂回,难走,很不容易超越,你看很难很难证得一个须陀洹果。证得须陀洹果之后,还要天上人间七次往来,才证得了个阿罗汉,离开了三界六道。大乘法门就不须要这样迂回,比他来得快速的多了,径路。在大乘法里面,径路里面还有径路,那是什么法门?禅宗。禅宗是径路里面的径路,比其他法门快速得多。可是还有比禅更快、更稳当的,人人能成就的,念佛,所以它是径路里头还有一条径路,径中径又径,这是讲念佛法门。《华严经》也不例外,这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把成佛最稳当、最快速的一条径路介绍给我们。佛菩萨确实对得起我们,这是『出生死之径路』。我们要知道这一卷里面讲的,就是劝我们念佛,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上十中。】

 

前面讲的十个意思。

 

【前四即杂心五义中四。】

 

这是说明出处。大师为我们解释经的十个意思,不是他自己想出来的,都有根据,都是根据古来祖师大德所说的。《杂心论》里面讲的,五个意思当中的四个。

 

【余结鬘同贯摄。】

 

有结鬘的意思。

 

【五六即明贯摄依佛地论。后四即依此方训释。】

 

这十个意思,六个意思是古印度大德们所说的。后面有四个意思是我们中国,这都介绍了,我们中国的大德们所讲的,贯摄常法,这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末后这一句结语:

 

【以圆十义也。】

 

圆是圆满,说明经的十个意思,把经十个意思也说完了,到这里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七个字意思都说完了。底下一段是「展卷难思」。后面这一段是非常精彩,用最简单的文字把《华严经》的精髓为我们说出。今天就讲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9月9日17:23:5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409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