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礼举要(共5集视频)周泳杉老师主讲/2018两岸三地中华传统文化青年学术研习营课程

第4集

play-sharp-fill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文字版点击加号

展开收缩

文化与生活漫谈(四)  周泳杉老师主讲  2018/7/24  台湾台北市剑潭海外青年活动中心  档名:60-010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学,大家午安,阿弥陀佛!我们接着早上的课程,我们谈到福报,福报是他受用,他受用的福报叫做慈悲,而自受用那就是清净。所以我们知道,过去我们认为人来到这个世间,来享受这个世间,这个观念,这个见解,我们知道是错误的。就是从我们这样一路,从传统文化儒释道的这些教学,这样分析给大家了解,就知道人来这个世间不是来享受的。如果我们认为人生是来享受的,那你就有得受了,这叫什么?酬业。也就是说,我来享受人生,对有福报的人来讲,你是在享受过去生累积的福报。过去生累积的福报叫什么?叫存款,你有存款,你现在来花这个存款。等到这存款花完了之后,因为你在享受的时候一定会造恶业,就会累积负面的负债,将来就要享受这个负面的负债,那就要受苦。所以人不是来这个世间享受的。那你说来做什么?来历练的,透过历练,来提升我们的灵性。

 

灵性的提升,也就是说,灵性提升的教育就叫做生命教育。我们不是讲生活、生命、生死吗?生活教育必须跟生命教育结合,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的生活,譬如说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你看这是明伦,儒教明伦。儒家教的这些,这都不是教条,我们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统统不是教条。它也不是所谓的什么权威、威权,不是的,我们都搞错了。它是教育,它是生命教育,它是提升我们生活的生命教育。也就是说,这些生活教育,都在生活当中帮助我们历练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的生命愈来愈提升,灵性愈来愈提升。所以我们来到这个世间做什么的?我们来历练的。所有一切的种种,都是为了让我们历练,来提振我们的灵性的。所以你遇到的人事物,过去我们会遇到所谓的善人恶人、顺境逆境,也就是说,我们日常生活,讲生活教育,日常生活你会遇到的不外乎是境跟缘,所谓的境就是物质环境,缘就是人事环境。境,这个物质环境有顺境、有逆境,人事环境里面有善缘、有恶缘。你说我为什么会遇到?因为那是过去的业因果报,没有缘分遇不到,而且遇到了之后,多少时间都有一定的限制。就像我们大和尚在给我们上《草堂集》的时候,讲到那个狐狸有没有?他跟有一个人他的因缘多一天都不行,他说他十九日要离开,他十五日提前离开,就留三天以后还能见面。那三天完了之后,也就不能再见面了,所以这叫业因果报。就是你会遇到什么样的人,遇到什么样的事,都是过去生的业因。

 

所以,佛法讲不讲宿命?佛法讲宿命,但是佛法不讲定命。怎么会没有宿命?我们今天长成这个样子,那是过去生修行的结果,可是是不是一定是这个结果不会变?就是我这张脸会不会变?会,还是会因为我这一生的作为而有加减乘除。也就是说,我这张脸的格局,当然是遗传我的父母,为什么遗传?因为我投胎的时候,找到了我有缘的父母,我揽我父母的外表的一分,来成为我的外表。从这个科学的角度来讲,遗传,DNA,用这个基因。那成为我这个外表,我这个格局,那是什么?那是我过去的业因带来的,酬业。也就是说我来这里投胎,我不得不来,为什么?因为是业因果报的牵引,我是被业给牵引到这个世间来投胎的。那投胎之后,我就得到了这个身形。其实这完全是我过去业因得到的果报,叫结果。而我得到这个结果,我能不能怨恨?或者我能不能骄傲?什么意思?譬如说我怎么那么倒霉,给这样的父母生到,这是抱怨;我好幸运,我有这样的父母,这是觉得荣耀。有没有必要?为什么没有必要?因为这是结果,结果只能接受。不管你好受,不管你难受,注意!结果只能接受。

 

你看,我们第一天讲的,因果法则里面有四个道理,最后学人告诉大家的是,结果不能处理问题。你要处理问题,一定要在原因上处理,结果你只能接受,你要改变,一定要在原因上改变。所以教育为什么重要?教育的重要在让我们知道怎么样调整,怎么样正因,举必正因。举就是我们起心动念,或者是我们言语造作,举必正因。也就是说,我们怎么知道我应该怎么起心动念,我应该怎么说话,我应该怎么做事。我们第一天就讲了,怎么说话?正语;怎么样做事?正业;怎么样找职业?正命;我们的观念,正念,这些都是戒,都是礼。其实我们要讲的礼,《常礼举要》也好,《群书治要》的「礼乐篇」也好,这些礼都是生活规范,这些礼都是告诉我们怎么样来正因,举必正因,就在因上面调整,不要在果上面吶喊,果完全接受。

 

但是一般的社会大众会觉得说,你接受好像很无奈,好像很消极,对不对?看起来好像对,接受,很无奈的接受。可是你要晓得,其实是你接受才能做改变,了解吗?也就是说你不接受,好,请问,如果你不接受,譬如说我生下来,我觉得我自己的外表不好,爸爸妈妈很贫穷、没有社会地位,我觉得这个爸爸妈妈很不好。好了,你抱怨有没有用?你上吊、你自杀有没有用?统统没有用。你吶喊,你对天发怒,怨天,看到谁都不满,会不会改变他是你父母这个事实?不能,因为这已经是结果了。所以这个无关消极跟积极,而是它是一个真理,就是结果你就要接受。你说我受不了,受不了你不要造那个业因。这个就是自作自受,不作不受。

 

所以因果教育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什么概念?负百分之百的责任。也就是说,我要为我自己的所作所为负百分之百的责任,非常公平,非常的合理,非常的科学。所以我们了解这个道理之后,好,我接受了。那我知道要怎么改变?好,我从现在开始,每一个念头都是一个业因。注意!每一个念头都是一个生死,每一个念头都是种下一个业因,而我这每一个念头当中,又会对我的宿命做加减乘除,这个才是教育。教育就在每一个念头当中教我们举必正因,修好因得好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它就在教我们这些。所以,这是科学得不得了的事情,没有一件事情不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

 

所以为什么我们要谈生命的质量?也就是说,你只有拥有一个非常高的生命的素质,你才能够创造出美满的生活。而甚至于在这个高的生命素质,创造美好的生活当中,把生死的问题断掉,这就是学佛了不起的地方。所以佛法应该是普世教育才对,因为每一个人都要了生死,它应该是在学校里面被公开的传授这样的一个生命教育的课程,可是很不幸的是,佛法在今天的社会,被诬蔑为迷信。所以我们师父上人一生都在为佛法正名,佛法是教育。宗教是最重要的教育,最主要的教学,最崇高的教化,这个我们要把它做出来才对。而且我们要把这个概念传给年轻人,让年轻人知道它不是教条、不是威权。我们不需要去打压任何一个人,用什么威权来打压任何人,不需要,因为我们都要为自己的业因果报负百分之百的责任,那你怪谁?我们好,好变成什么?他受用。不好,怪自己,对。就你所谓的好都有福报,福报就是他受用,这是很正确的人生观,很积极的生命观。

 

所以生命是用来历练的,不是用来享受的。因为你只要一享受,就落入了业因果报的循环,生死的循环。你要走还灭门,就是出离生死的这条路线,而不是走业因果报的循环,必须要怎么样?必须要放下享受的念头。所以要转这个念,就是说我所有的福报,全部变成服务众生的资粮。我们早上跟大家谈到,譬如说我在这个世间,一般的人认为我想要过好日子,所以我要赚钱。没有错,这个逻辑好像没有错,可是他却不知道他所赚的钱,其实是他的福报,是他过去生的福报,在今天显现出果报的一种样貌。而如果我们去享受了它,他就落入了轮回的陷阱里面去,他就必定逃不出他的生死的这个轮回。而他这个错误的见解叫邪见,又会让他的生命的质量下降。他感觉到好像生活不错,其实他的生活,在有智慧的人看起来,他是以人的身相在过畜生的生活,这是智慧的人看得出来。所以我们有这样一个体会的时候,你要转这样的一个生活方式的话,你就必须要从你的见解去扭转,扭转成什么?人生不是用来享受的,人生是用来历练的,是用来历事练心的。

 

而这些事在哪里?这些事就在生活当中,有善缘、有恶缘、有顺境、有逆境。当你遇到善缘的时候,练心,练什么心?练不贪。因为你要让心回归什么?清净,回归平等,回归清净平等觉。所以你在顺境的时候,练不要贪,你要知道这是过去我因为种了好缘,我为众生付出,现在这个好的因缘现前了,我遇到了如意的眷属,或遇到了好的朋友、家亲眷属、工作伙伴,这是善缘,我们不要觉得骄傲,而且不能在这里产生贪着,产生情执上的贪着,而这就是什么?这就是修行。因为善缘在一起很容易产生什么?很容易产生贪着,我们俗话讲「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为什么会有这种状况?就是执着,贪,一天不见就像隔了三秋,就表示想要常常见,那叫贪。是不是这个意思?跟心爱的人,跟谈得来的人,我们说酒逢知己千杯少,有没有?那为什么话不投机半句多?因为是恶缘。所以无非是善缘跟恶缘围在我们的身边。你过去生付出得多,当然善缘就多。可是一般人,人生不如意为什么十有八九?因为我们十有八九的念头都是恶念。所以我们遇到的多半都是恶缘,都是不如意的眷属。

 

所以大家从这个地方就能了解到,就是说人生来历练,我先接受我的宿命,接受。我这一生遇到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没有错,它是一个剧本。就像袁了凡先生十五岁遇到孔先生,孔先生给他算一生的命盘,那就是他的宿命。可是能不能改?可以,可以改。可是他还没有遇到云谷禅师之前,他以为不能改,他认为好像我被算定了。那真的是像我们大和尚讲的公案一样,李卫讲我从此之后终身安命,道士他说也不能说得那么绝对。因为确实有命,这是不能否定的,确实。这命就是我们过去造的业因,现在成熟,当然有。可是能不能变?能变,能够改变。靠什么?正因。就是你接受教育之后,我心心念念就调整我的念头,我从因上改变。所以刚刚讲我们这张脸,父母生这张脸给我们,可不可以改变?可不可以?可以,不是透过整型,透过修行,差一个字差很多。透过修行,你相不相信这张脸会变?如果不修,这张脸会愈变愈狰狞;如果修行的话,这张脸会愈变愈慈祥,愈变愈慈悲,愈变愈圆满。所以学人也奉劝大家,你现在已经学佛了,每十年拍一张照片大头照,以后可以比对一下,看你修行的成果如何。

 

但是也不要贪着,不要说愈变愈好,觉得自己了不起,不是,不是这个意思,是作什么?证转。你要告诉自己有信心,就是说你一定可以改变,你的面貌一定会愈变愈慈祥。其实我们看师父上人的照片就知道,年轻照片与现在九十几岁的照片,那真的是大家能看到,修行的那种好处。当然师父上人是示现给我们看这样的一个改变,那种圆满,那种光泽,那种散发出来的光采。所以大家一定要有信心,就是说修行真的能改变依报,依报一定随着正报转。而这个身体是离我们最近的依报,我是正报对不对?这个身体是不是离我最近的依报?对。所以你的周围环境改变了,这个身体一定第一个知道,一定第一个改变,这个学人绝对不骗大家。所以你修行的成绩完全写在你的脸上,而且完全在你的依报上面显现。所以生命一定要历练,遇到顺境善缘不要起贪心,遇到逆境恶缘不要起瞋恚,从这里去练清净心。注意!这是开发智慧的方法。我们早上不是讲潜能开发训练,有没有?对!你就是在训练开发你的潜能,就用这个来练,方法都告诉大家了,不要收一毛钱。外面冒牌的都收很贵,那个不一定有效果。真正的效果,从你的心开始做起。

 

所以刚刚讲修清净心,清净平等觉,就是自受用。换句话说,我们一生受用什么?受用清净平等觉,其他的都不要受用。我这个身体要活着,取一分这个身体可以活着的资源就可以了,日食三餐,夜眠六尺可以了,不必再多了,就是从这个当中去思考这些问题。其他的福报,就是你很认真的为众生付出,在开发自己的什么?刚刚讲,清净心是在开发智慧对不对?你修清净心不能坐在家里就不动了,你要为众生服务对不对?为众生服务开发自己的什么?德能跟福报对不对?是不是要显自己自性的庄严相出来?庄严相就是你的福报。所以你要修财布施,你要修法布施,你要修无畏布施,对不对?所有的一切布施都要努力的修,目的在做什么?目的在显自己的庄严相。而这些庄严相,譬如说我财布施,我得到财富,愈施愈多。好了,问题来了,这些财富这么多,我只受用清净心,那财富这么多对我有什么用?他受用!你看,就是说你一想到他受用,你就知道,没错。要不要做?要做,当然要做。所以我们了解这个道理之后,好,那我就开始为众生付出。我所有的一切的资源统统为众生付出,我得到的任何资源。你看过去我想要赚钱,是为了谁赚钱?我自己享受而赚钱对不对?但现在知道我不能享受,我要享受我就造业了。很多人就说,那你就不要赚钱了吗?不是,还是要赚钱,为谁?为众生。你知道要用清净心,所以你不会去攀缘,你举必正因。所以你不会用错误的、邪恶的手段对不对?你的生活就跟智慧相应。

 

这都要靠教育,都要靠常礼的教育,这就是讲到整个教育的过程。然后你愈施愈多,愈多的时候你还愈施,保持自己的清净心,让自己的定慧力永远能够立得住脚跟。定跟慧,定是什么?不受干扰,不受诱惑,不受影响,这就是定。讲得比较粗浅,你不受干扰你才能都摄六根,那不就是清净吗?因为都摄六根是因,净念相继是果,你才能保持清净的样貌,所以都在生活当中下这个功夫。所以你看,你在这当中奉献自己,拿自己的福报来为众生服务,那就叫慈悲。所以慈悲跟清净是什么关系?是同一个东西,就像这个手掌,手背面向我的部分,叫做清净、叫做平等、叫做觉,手掌面向大家的地方叫慈悲。而这就叫什么?这就叫真诚,这就是菩提心。所以真诚是菩提心的体,清净、平等、觉是菩提心的自受用,慈悲是菩提心的他受用。所以作用上面有自有他,而体就是真诚,这就是菩提心。

 

菩提行是什么?由心产生的行为,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就是菩提行。心跟行合在一起你就是真菩萨,你是真修行人。这就是学佛,这就是传统文化。里面有没有生活?有;里面有没有生命?有;里面有没有生死?有,三种教育都包含在里面了。所以你看,当我们财布施得财富的时候,你很有钱、很有钱、很有钱,你懂得修清净心,你这些财富就是帮助众生觉悟的资粮。你看我们在这里办活动,一天花费就不少,要不要财?要!当然要财富,没有福报怎么能够在这里办这样的一个教育活动来帮助大家,不可能,这都是福报累积出来的。再来,地位,地位很重要。你看我们开幕的时候要请我们说有地位的人来开幕、来致词,你要是没有地位,他们为什么要来?他们说一句,比我说一百句、一千句、一万句还要有效。我们在这里,我教大家念阿弥陀佛,你们未必相信。如果是大明星,很多粉丝他会到机场去堵那个大明星有没有?如果他出来的时候告诉大家,阿弥陀佛。那比我在这里讲一百句、一千句还要有效果,为什么?他有福报,他有地位。

 

他如果把那个地位拿来做他受用,那太了不起了,那真的是非常非常的管用。你看,地位好不好?好。福报、地位,你看就出来了。再来寿命,我们早上讲到寿命,连寿命都是他受用。所以善知识住世,不是他自己的意思,善知识住世是什么因缘?我跟大家讲,只要有人想学他就住世。他为什么会入灭?没有人要跟他学了,没有人跟他学,他没有住世的必要了。就是一般的人认为说我要多活几年,他没有这种念头,真正的善知识没有这种念头,因为他心清净他哪有多吃几年的那种概念,没有的。但一定要了解到,就善知识住世的因缘是什么?他活在这个世间的因缘是什么?教学!就是有人要跟他学,他就又住世。那他什么时候会入灭?我告诉你,因为人一定会入灭,找到传人。就是还有人要学,他的色身确实时间已经到了,他找传人出来继续教学,就是这么一个道理,他一定负责任负到底。

 

所以你说我要善知识住世,只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我跟你学。我是真的跟你学,他就住世,因为他会感应。这样了解吗?就是说他没有那种自己想要多活几年的概念,没有,没有这个概念。就是说我们对佛法有信心、有认识,你就知道这个原理原则。善知识活在这个世间,他的整个身体,我们今天讲,有一次有个同修带我去一个团体,这个团体,他们就是有很多的器官捐赠的这种案例,他带我去参观。我参观完之后,这个同修就问我,因为就是跟我讨论器官捐赠的问题。他问我,我说我很佩服这些器官捐赠的这些人,你看佛经里面告诉我们,为众生可以舍头目脑髓。所以这个同修就看着我说,那你要捐吗?我说我捐。我反问他,什么时候捐?他看着我,当然是死了才捐。我说我现在就捐,我说你死了你这个器官能捐给几个人?搞不好一个人都不行,为什么?因为你的器官都衰竭了,没有人可以受用你的器官,你捐了也是白捐,了解吗?他又看着我说,那你现在怎么捐?我告诉他,你只要发大菩提心,你现在身上所有的器官已经捐给法界一切众生,不是只有一个人受益,法界一切众生都受用你的器官,你说对不对?因为我要讲经说法,请问,我的肝脏,有没有在作用?我的心脏,有没有在作用?我的肺,有没有在作用?有。如果它们不作用我怎么讲?所以我这个讲、这个施全身的细胞全部都施出去了。这是讲真的,不是讲假的,就它们全部在配合,我才能够付出。

 

所以佛法里面有一个名词叫化缘,大家听过吗?听说孙悟空跟牛魔王打了七十二回合不分上下,孙悟空拿出一个东西之后,牛魔王就跑了。你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化缘簿,牛魔王就跑了,可见得大家都很怕化缘。那个是错误的理解。什么叫化缘?化是转化、是变化。譬如说我们大和尚在这里讲经,他的身体全部的细胞、全部的器官,都支持他在这里讲经。我们供养大和尚一钵饭,你看我这一钵饭供养给他,他吃了这钵饭之后有力气了,有体力了,他可以讲经给我们听。而他讲经的过程当中,那一钵饭有没有起到作用?有。所以供养这钵饭的人,就是说他讲经的功德,供养这钵饭的人有没有一分?有。可是如果那一钵饭,注意!那一钵饭如果不是供养大和尚,我们是随便去给另外一个人吃,那可能就没有这种作用,大家了解吗?所以我藉由大和尚的这个缘,我把我的缘透过他这个身体转化传播出去,倍倍增长,这叫化缘。也就是说,你这个身成为一种法的工具,你已经不享受了,那你这个身是什么?你这个身就是法器,就是承载道的工具。所以你的身活在这个世间,供养你的人,或者是医生帮你看病,或者帮你服务,所有的缘集中在你这个身,扩展出去所有的功德,你背后的这些缘都有一分,他们修到了真福田,这叫化缘。把缘转化、扩大产生了不起的效应,这叫化缘。

 

所以大家一定要把这些道理搞清楚,你才对佛法不会产生误会。所以你不是要享受人生的话,你就开始具备化缘的能力了。也就是到你身上的缘,你可以把它转化出去,你就有这种能力,你就是真菩萨,这叫愿力,这叫乘愿再来,就不是业报牵引。所以你是业力牵引的,还是乘愿再来的?你自己很清楚。有一次有个同修,他告诉我,他学佛了。他告诉我,他很倒霉。我说你哪里倒霉?他说我搬家,搬了新家,结果隔壁是疯子,很倒霉,晚上不睡觉,唱歌,然后音响开得很大声,然后各方面有一些秽物会丢到他们家,他说我好倒霉。我看着他,他意思就是问我怎么办?我说那是你的业,他听了脸色就变了,讲业,脸色变了。我赶快话锋一转,也有可能是你的愿。我看他比较柔和了,我就再跟他解释,到底是愿还是业?他就看着我,对!怎么分辨?我说如果你会产生贪瞋痴,那就是你的业;如果你不会产生贪瞋痴,就是过去你发愿要来度他。对,你发愿要度他,你不去住他家隔壁,你怎么度他?那就是你的愿力,你乘愿再来,搬到他家隔壁就是要度化他的,你怎么会有贪瞋痴?所以你到底是乘愿再来,还是业力流转,从哪里看?从你会不会起贪瞋痴就能看出来。

 

你能不能随那个恶缘,你能不能随善缘,从这里看,不然从哪里看?也就是你结缘的过程当中,能不能不起贪瞋痴,能不能随缘,你能随缘,你就是乘愿再来。所以我们现在能不能转这个业报身,马上变成愿力身?可以。完全在你对佛法的理解,完全在你自己能不能突破你的习气,放下你的烦恼习气,完全在这里看。当然我们不一定一下子能做到,但是「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当我们的习气烦恼起来的时候,你能阿弥陀佛调伏它,慢慢的你就能够乘愿再来,你就是真菩萨。你的生活,你在过什么生活?你过佛菩萨的生活。老和尚说这是什么?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在哪里?在生活,那不就生活教育吗?可是老和尚那个人生最高享受的生活,从哪里来的?从他的生命的质量,从他了生死的本领。所以说穿了,有没有离开生活?没有。你要懂得这个道理,你才知道什么叫做幸福美满,你才知道什么叫做布施头目脑髓。头目脑髓在我身上好用,挖出来臭的不好用,所以装进去比较好用。主要是怎么布施头目脑髓?我告诉大家,放下贪瞋痴,依照《常礼举要》、依照《弟子规》、依照《感应篇》的条文去做,你全身的细胞、全身的器官就捐给法界。这都是讲真的,不是讲假的。

 

当然有那个理就有那个事,我刚刚说的是理,等你成为真菩萨的时候,你要布施头目脑髓,挖出来可不可以?可以。为什么?因为舍掉这个身体,就像脱掉一件衣服一样,这都是讲真的。因为这里舍掉他处就生了,甚至于你可以化百千万亿身,到诸佛国土去行菩萨道,同时。你只要到极乐世界就有这个本领,四十八大愿里面就有这一条。所以大家就了解到,我刚刚说的那个理,是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这个本领。但是有那个理就有那个事,所以这个不能够含糊笼统的去理解。所以学人在这里告诉大家的就是,我们修福报,我们锻鍊自己的德能,都要在事相上锻鍊,要为众生付出。所以要学吃亏,不可以占便宜。所以不杀生戒,讲礼,礼就是戒,什么叫不杀生?不杀生就是不恼害一个众生。什么叫不偷盗?不偷盗就是不占任何一个众生的便宜,一点便宜都不要占。你看,这就是礼的精神,戒的精神都在这里。

 

这当中有一个非常最重要的关键点在哪里?无我,就是把自私舍掉,做一个无私的人。你说我现在做不到无私,没关系,你先做到先公后私。大和尚在讲《草堂集》的时候,不是告诉我们,这个贤者一念私心,犹然遭到谴责吗?那个清官,他说他是个清官。阎罗王告诉他说,你也没有作为。再来是狐狸跟他讲的,狐狸就说你颇爱名,还有要名的那个念头,那是不是自私?对。可是贤者,注意!他已经不错了,可是难免还有私心,怎么办?譬如说我还做不到,没有关系,先公后私。办任何事情的时候,公家的事先办,自己的事情往后挪。再来,慢慢的公而忘私,因公废私这就对了,你就练出来了。所以必须要锻鍊,在生活当中锻鍊。而如果我们没有接受教育,你不知道这些练的原理原则是什么,你做不到,做不到你就会随业流转,慢慢的就会走向堕落的因缘。

 

所以教育就是在这当中去扭转你的命运。所以佛法承认有宿命,但是不是定命,它可以转变。转变由什么?由心,全部都是心来做转变的。所以我们讲到礼,礼最重要的核心是什么?是敬,恭敬。我们那天讲的鞠躬,鞠躬是仪,那个形式是仪,如果形式再加上恭敬就是礼。所以礼的核心是什么?礼的核心是敬。礼它的体,就是它最核心的东西是恭敬。你说我有恭敬就好了,我为什么要鞠躬?对不对?不对。譬如说我们向大成至圣先师行三鞠躬礼,你说我很恭敬,我行二鞠躬可不可以?不可以,三鞠躬。你说我非常恭敬、非常恭敬,我鞠四鞠躬可不可以?不可以,三鞠躬。那三鞠躬是什么?是仪。所以仪要不要?要,因为从相当中去表示、去表达。但是老和尚也告诉我们,佛法重实质,重实质就是这个体,不重形式就是这个相。但是为什么还要这个形式?老和尚也告诉我们是因为要摄受众生,这些形式都是要摄受众生的。所以为利他故,因为要利他,所以才要现这个相,这样理解吗?所以佛到这个世间来度化众生,他才要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们跟大家说过的,那是他受用,那是他受用的慈悲心。

 

对他自己需不需要?他自己需不需要三十二相?不需要,他无相。他不会拿镜子来照照自己很满意,那他是凡夫。就他没有这个概念,他现这些相是为谁现的?你看,「舍兜率,降王宫,弃位出家,苦行学道,作斯示现,顺世间故。」这就顺世间,所以他这个仪是顺世间。所以那些礼有一套一套的仪式,你能不能把它废掉?不能,顺世间。注意!顺世间。所以礼有可以变化的那一部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有可以变化的。但是有不能变化的,那是什么?那是它的根本。这样大家理解吗?所以每一个朝代为什么都要制礼作乐?因为有些外表的仪已经不合这个时代了,就要把它修正,这个时代没有的就要把它加进去。我们随便举个例子,我们讲礼,既然讲礼,我举礼的例子。譬如说过去在一百年前,两百年前好了,两百年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模式没有透过手机,因为那个时候没有手机,所以那个时候讲求书信的礼仪。可是现在有手机了,信大家也有写,没有错,所以书信的礼仪还要保存,可是还要加上什么?手机、电话礼仪,这样大家理解吗?这就是因应时代的生活方式不同,而产生仪的一种调整,因为这是顺世间故。

 

所以你到美国,你就要用美国人的礼,了解吗?你就不能跟他鞠躬,你就要跟他握手。可是欧巴马访问日本的时候,你看到欧巴马怎么样?鞠躬。礼就讲求什么?讲求时代性,讲求区域性,它不是不变的。所以大家也要理解,但是什么东西不变?恭敬不能变。所以你看佛法从印度传到中国,是不是有很多的仪变了?适应谁?适应中国人,它一点都不固执。但是什么东西从来没有变?敬没有变,敬从来没有变。这样大家能理解吗?所以佛法所重的实质是这个敬,不重形式,是因为它可以随众生而变,它可以因应众生的需要而调整。但是它有原则,它不乱,所以它很活泼。我就不用写了。因为它可以调整,所以它很活泼,但是却不随便,为什么?因为它有恭敬。

 

我请问大家,活泼等不等于随便?有一次,我跟一个校长在交流,我们台湾有教育改革,教改。教改,我就请问这个校长,我说教改,教育改革方针是什么?就你的目的,最终的目的在哪里?他告诉我三个方针,第一个活泼,第二个多元,第三个创造力。我告诉他,我完全同意,我非常同意你这个目标。但是我反问他,我说我们现在的学生是活泼还是随便?他告诉我随便。我说活泼等不等于随便?他说不等于。我再问他,我们现在的学生是多元还是散乱?他想一想,散乱。我说多元等不等于散乱?注意!不等于。我最后问他,我们现在的学生是有创造力还是胡思乱想?他想一想,胡思乱想。我说胡思乱想等不等于创造力?不等于。注意!就是说为什么我们设定的目标,我们没有达到?我现在先请问大家,释迦牟尼佛活不活泼?活泼。为什么?因为释迦牟尼佛见人说人话,见鬼,释迦牟尼佛真能说鬼话。你看经典的咒语,老和尚告诉我们,很多都是六道的语言,对不对?活泼得不得了。

 

释迦牟尼佛多不多元?多元,因为他的学生里面有婆罗门,有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种族的,好多元。释迦牟尼佛有没有创造力?创造力一流,因为他的经典到今天还被广泛的人所学习。难道他没有创造力吗?孔子活不活泼?活泼,因材施教怎么不活泼!孔子多不多元?多元,孔子学生也是当时诸侯国,所有的国土都有他的学生。孔子有没有创造力?有,因为现在我们还在读《论语》。换句话说,他们怎么做到的?他们的活泼从哪里来的?也就是说,他们的变从哪里来的?从不变,他们的变是从不变来的。换句话说,这个变叫随缘,这个不变就是他的理体。就像我们佛教的符号里面有个法轮,法轮的圆心不动就是理体,就是不变;圆周动,就是外相,随缘。所以我们修行要用这个来做启发,你看那个轮在转,心能不能动?不能。那轮能不能不转?轮不转那不就坏了吗?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的文明,注意!都是齿轮的转动造成的,所有的动力都是齿轮的转动,所以那个轮能不能不动?不能。所以那个轮不能不动表示什么?表示我们为众生做事,发心做事不能停止。

 

所以佛门要不要做事?佛门不是以无事为清净吗?那不是跟我们大和尚说的,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你说还要做,无事是哪里无事?心!不是叫你不要做事,每天睡大头觉。佛门还有一条叫一日不做,一日不食。所以无事为清净,不是不做事,是心上无事,清净,就是那个圆心不动。所以修行的最高指导原则,心要静,身要动,就是这个道理,这叫定。所以定是哪里定?心定。身要不要动?要,身要动。现在的人正好相反,你看小孩子在打game、电动,在上网聊天,请问他动不动?不动,他坐在计算机面前没动。妈妈觉得孩子很乖,孩子入定了,对不对?不对,他的心大动,那是最不养生的,身不动,心大动。修行是心不动,身要动,身要劳动,要为众生服务,要为众生付出,要修福,要从这个付出当中显自己自性的庄严,要把自己的德能福报显出来。对!这样大家能理解吗?所以佛法的修学有没有僵化?一点都不僵化。为什么?随缘。就这个相千变万化,但是要适合什么?时代,适合众生的理解。因为「作斯示现,顺世间故」,就是这句经文。

 

所以礼的体是敬,礼的相是仪。好,礼的作用是什么?《论语》讲的「礼之用,和为贵」,和,礼的作用就是和。我们今天讲常礼,一定要先把礼的概念跟大家讲得非常清楚,礼的作用就是和,和谐。所以我们讲六和敬,佛门里面讲修六和敬。有没有看到敬?也就是说和从哪里来的?和从敬来的。如果没有敬,我们看到人的和,那是什么?那是虚伪,那是表面的好来好去。这样理解吗?就是我不敬你,我居然还可以跟你和,表示那是恐怖平衡。这样了解吗?就是那个和是假的,没有敬的和怎么会是真的?所以和从哪里来?和是作用,和一定从敬来的。那什么是敬?我们昨天讲的,自卑尊人。反过来是自尊而卑人,自尊卑他,自贵贱他,自贤愚他,自赞毁他,那就是不敬。注意!学人讲这个为什么重要,因为印祖告诉我们学佛成就在哪里?在诚、在敬有没有?曰诚、曰敬,这个都是最重要的道理。我们对父母叫什么?叫孝敬心,我们对老师叫恭敬心。你看学问都加上这个敬,如果这个敬拿掉了,学问就破掉了,这样大家能理解吗?所以从什么地方开始修起?把自己摆低。而古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尽孝,所以《弟子规》一开始讲「入则孝」。为什么讲入则孝?因为顺着本性教。你看,我们从小跟着父母,我们崇拜父母,我们尊敬父母,那是什么?那是天性,那真的是天性。所以尽孝那是顺着本性在教,这就是入道的根,入道的根源。

 

老和尚告诉我们,我们学习有两个次第,有两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一生把父子有亲都不要让它变质,一生都不要变质,这就是敬,这就是孝敬。第二个,再把这个父子有亲扩大,扩大到一切众生的身上。所以成佛,他看一切众生,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这都是讲真的,他的孝道已经拓展到一切众生身上,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所以这个就是学问。所以敬太重要了!所以我们学礼,第一个要把自己怎么样?摆低,一定要把自己摆低,摆得很低。到佛法,注意!儒家要求摆很低很低很低,那叫什么?毋不敬,叫做欲不可纵、傲不可长、乐不可极,就是把自己摆低,请问有没有入佛门?没有。入佛门是什么?是无我,至少我相要放下。须陀洹四相放下了,《金刚经》里面讲,须陀洹就没有四相,那是进佛门。须陀洹就是初果,初果就是他已经入佛门,小小圣,很了不起。在大乘初信位的菩萨,信位菩萨,初信位。

 

这都是跟我们讲佛门的标准,我。所以修行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是我、是自私。所以老和尚告诉我们十六个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从哪里看自私自利?从名闻利养,从五欲六尘,从贪瞋痴慢看。也就是说,我还有没有自私自利?你就看我还有没有五欲六尘?我还有没有名闻利养?我还有没有贪瞋痴慢?有,那我肯定就有自私自利,我肯定就有。有,虽然是贤者,还不免接受谴责。你已经做得比一般的社会大众更好了,还不免受到谴责。狐狸只是不会丢你石头而已,但是牠不会因为你来了,牠跑掉,牠不用避开你。但是牠不会攻击你,因为你也算是个好人,就这么一个道理。所以大家从这些学习当中,我们先去思考,就是说我们看一个团体里面,这个团体为什么不和?为什么?因为每一个人都把我放大,每一个人都没有自卑而尊人。当你自己能够把自己摆低,你就能跟别人和。所以学人要告诉大家的是,敬具体表现是什么?就是说我恭不恭敬具体怎么表现出来?具体表现在哪里?在让。换句话说,让的反面是什么?是争。所以和来自于让,争造成什么?不和,你找到根源了。

 

我们一般人争什么?财。你看《弟子规》讲两句话有没有?「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所以一般人争的,一般人争的大概就是财,有形的;再来,争无形的,一个是物质,一个是精神。为什么言语会有争执?因为心里面有些见解不能够放下,我要坚持我的意见。好了,现在大家都学佛了,财不争了。但是一般社会大众还争财,父母一过世,兄弟都开始怎么样?争财产,大多数人是这样子的。可是大家都学佛了,大家不会争财产了,争什么?争言语,就是我那一口气吞不下去,有没有?那口气会不会哽在这里?很难吞下去。我实在吞不下去,会不会这样?会的话你就会争,就我吞不下去你就得争。能不能吞下去?不能。为什么?因为他错,我对,所以我要据理力争。没有错,我据理力争,我还要得理怎么样?不饶人。为什么?因为你错,我要修理你,我要辩驳你。为什么?因为我护持正法,我是正法的代言人。所以你出错了,我要反驳你,为什么?因为我要护法,拥护正法。对不对?错在哪里?哪有争?我是为正法,我是在为弘扬佛法,因为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出来反驳、批驳,不然我怎么对得起释迦牟尼佛?对不对?错在哪里?所以这些都是概念性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如果这些概念都不清楚,很难修行,真的很难修行。

 

王善人,王凤仪老善人,因为他没有读书,不认识字,但是他有悟处。他到了中年以后到处办女学,在东北到处办女学。有一次他的儿子看不下去,因为他儿子觉得爸爸没有文化(那是他的见解),爸爸不认识字怎么可以办学?所以到女学堂来闹事,在台上讲了很多不好听的话。王善人怎么样?坐在那里听,王善人很有修养就坐在那里听,听他儿子教训;完了之后,他儿子气冲冲的走了。王善人就走上台上告诉大家,他说他的儿子(他儿子叫国华),他说国华说得有理,可是没有道。要注意!有理没有道。我们今天讲道理、道理,你讲个道理给我听,什么东西摆在前面?道摆在前面,理摆在后面。所以没有道怎么会有理?所以据理力争,对,没错,据理,你有理,力争无道,你没有道,就这么个道理。所以能不能让?能。那你不是太软弱了吗?难道他不会软土深掘吗?软土深掘听得懂吗?翻成国语要怎么翻比较好?就是那个土很软,软土深掘怎么翻?好,得寸进尺,对。他不会得寸进尺吗?他这样太过分了,你怎么可以纵容他?我们有道理,应该跟他据理力争才对,不要让他这么过分。听起来都对,实际上已经没有道了,因为你已经在争了。

 

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当中已经不和了,你已经把六和破掉了。注意!如果那是一个和合僧团,那个人正在造地狱业,这是讲实在话。所以大家一定要懂这些概念。那要纵容他吗?不是的。佛法怎么说,佛教我们怎么处理这个问题?默摈。佛教我们默摈,对,对恶性比丘默摈就好了。显正就能破邪,你根本不要跟他争。因为你跟他争,就分不清楚正邪,因为我争我也邪了。你现在没有道,你怎么会有理?你在那里争,以为自己有理,其实已经没有道了,和已经破掉了。请问,那怎么弘法?怎么让大家分辨正法?没有办法分辨。所以,让,注意!让到底。孔子还说「当仁不让」,为什么?因为行仁紧急,不能让。听得懂吗?行仁,就是有仁的事情在这里很快要去做了,行仁紧急就不让了。有没有争?没有,行仁紧急而已,并不是要争。所以意思就是说,还是没有争,就不管怎么说都是敬到底、让到底,就对了。你真有这种德行,你就能感化。

 

学人在师父上人的身上看到这样的德行,他老人家一生让到底。我从来没有在经教里面听到他批评,指着谁的名字批评某一个人,没有,或者是为自己做什么辩解,没有,所有的毁谤全部都接受。所有人要替他出气,他都求大家不要,为什么?不争,让到底,这就是恭敬。我们能做到吗?能做到就有和谐,就有和。所以事实上不能和原因在哪里?原因是自性与习性的冲突。这也是师父上人在联合国会议的时候,和与会的这些学者专家谈到,世界和平问题出在哪里?世界为什么不能和平的根源在哪里?在夫妻,他说这些学者专家从来没想过。这是不是师父老人家自己发明的?我们知道,不是。出自于哪里?《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家都在平天下这里找问题,事实上平天下的问题在哪里?在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不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吗?家为什么不能齐?因为身没有修。所以老和尚最后讲,夫妻的问题,夫妻的冲突在哪里?在自己自性与习性的冲突。而自性与习性的冲突,老人家说很不好翻译,所以他老人家换了一个名词,叫做利他与自利的冲突,自私跟利他的冲突,那这就好翻译了。

 

好了,这个教诲非常重要,讲到这里,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在生活当中,你看讲到生活教育了,在生活当中,凡是遇到自利与利他冲突的时候,你能放下自利(自私)而去利他,你的生命的质量就往上提升。凡是你能够做到这样子的,你的生命质量就往上提升一个层次,你的生死问题就多一分把握,这个道理就在这里。所以礼讲敬、讲让,礼的那个仪式,仪式你只要懂敬、让,你就会慢慢的能够体会出来。像《常礼举要》讲,「为人子弟,行不中道,坐不中席。」你就知道为什么,因为中道、中席是给谁走的?给长辈走的。所以你懂得恭敬,懂得礼让,你就懂这一条。否则你不会懂。

 

再来我们再讲更清楚一点,恭敬,我用最简单的话告诉大家,就是心里真的有别人。请问我们现在心里真的有谁?有自己。不相信,我们昨天拍照,这照片洗出来你会先看谁?先找自己在哪里。这个就是习性,能不能改?靠什么?靠《常礼举要》,靠礼。所以一起心动念想谁?想别人。可是做不到,怎么办?想到自己立刻转别人,这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从这里开始学起,这是学礼的核心。也就是说,这些概念如果我们不懂,我们讲《常礼举要》也没有用。再来,讲完之后有人愿意学,学了之后拿《常礼举要》看不起人,那也没用。不愿意学的,就不用再说了。所以这些如果没有讲,我们《常礼举要》怎么讲?一点意思都没有。所以大家了解这些概念才能学常礼。好,时间到了,谢谢大家。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7月28日11:58:2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218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