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学略谈(第6集)悟道法师主讲/庐江金刚寺

admin 律学略谈评论阅读模式

律学略谈  悟道法师主讲  (第六集)  2008/6/24  中国庐江金刚寺  档名:WD11-001-0006

 

诸位同学,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请放掌。今天我们大家继续一起来研习四念处,蕅益祖师的开示。四念处是我们佛法修学的一个总纲领,就是佛法总关,也就是总的开关。如果没有四念处也就不是佛法,纵然戒律修得很精严,也都变成世间的善法,不是出世间的佛法。就是没有四念处的智慧,你修什么,持戒、参禅、听经、学密、学教,都不能了生死,所修的还是世间六道里面有漏的福报。包括我们念佛法门也是一样,没有这个四念处慧,我们修的都是在六道里面的有漏福报。六道里面有漏福报还不一定是人天福报,这个老和尚讲经也常讲,有的修成变阿修罗,有的到畜生道去享福,有的到鬼道去做鬼王,有福报的鬼。除了地狱道没有福之外,只有受罪,其他五道都是有享福的。可见得四念处是我们修学佛法很重要的一个关键,四念处也是涵盖在三皈依这个原则当中。

 

所以善跟戒它的区别也就是在这个地方,比如说五戒,前面四条跟十善业前面四条都是一样,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这个条文都一样、文字都一样,为什么这个叫戒,那个叫善?我们看净业三福就明白了,善是在第一福,人天福,戒是在第二福,受持三皈之后,那就叫戒。为什么叫受持三皈?三皈具体的内容是整个佛法修学的总指导原则,所以四念处也不离三皈依这个原则,就是详细讲,四念处,三十七道品,这些都属于三皈依的这个范围。有了这个三皈依,我们蕅益大师讲得最具体,「四念处慧」,那善就变成戒。戒,它可以帮助你得定,定帮助你开智慧,开智慧就破烦恼,破烦恼就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这是戒跟善它一个区别的地方,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明白。明白之后,我们才知道我们现在自己所修的,我到底是在哪一个层次,我自己现在修的是在哪一个层次,不至于我们修了一辈子,自己将来结果(果报)在哪里,自己完全不明白,这个非常非常重要。所以,不但是持戒,你参禅、学教,包括我们念佛都不例外,念佛如果没有念处慧这个基本的修学,念佛也不能往生。

 

念佛往生,大家都知道,《弥陀经》讲信愿行,《无量寿经》讲「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个大家都听过。信愿我们也知道,大概也有一个概念,但是我们真正相信了吗?我们有很多同修没有深入的去理解,总觉得我们已经信了,我们每天起码口头上也都发愿,「愿生西方净土中」,起码心里也有意愿想要往生极乐世界。但是这个是不是已经够得上经上讲的标准?这个还不一定。为什么?如果真信发愿要求生净土,那对我们现前(眼前)这个世界态度是怎么样?一定都放下了,是不是?都放下了。他都不会执着了,他一心一意就是求生净土,在这个世界是随缘度日。缘当中有善缘、有恶缘,他都能够安心,遇到善缘他也不生贪心,遇到恶缘他也不起瞋恚心,为什么?因为过几天就要到极乐世界去了,这个世界总是不相关,不在乎了。真信发愿到极乐世界,他现在在这个世间,他的心态上一定是这样的。所以他在哪个环境,他都可以,人赞叹也好、毁谤也好,为什么?他的目标是在净土,对这个世间的名利得失,一切一切统统放下了。

 

这个放下最重要是在心的不执着,放下,心不执着就是放下,你一执着当然就放不下。所以,放下也有很多同修误会,他听老和尚讲经,他放下了;他放下,把工作辞掉,然后再写信给老和尚说他现在生活怎么办,没有工作。像这样听经,他就是没有面面观,他没有真正把意思听懂,把意思会错了、听错了,以为说放下,我什么事都不要做了,那就是放下。其实,佛教我们放下,并不是说你生活当中这一切放下,而是教我们放下心里面的妄想分别执着。放下那个才有用,不然你说外面这些事情都放下,你这样就是放下了吗?是,这个事你不做,放下了,但是心里的牵挂、忧虑,分别、执着、妄想,这些烦恼你没放下。

 

所以,昨天给大家报告,过去我们在台北华藏图书馆几位师兄弟,都是男众,女众还好一点,男众就是比较不乖。所以,去念佛,去闭死关,为什么不能成就?他觉得道场的事情太多了,做得很烦。现在就是供养他去念佛堂,他的工作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衣服自己也不要洗,饭也自己不要煮,为什么念不下去,应该念得下去才对,应该得到一心不乱,为什么还得不到一心?从这些实际上的例子,我们就可以体会到,佛讲的是教我们放下心里那个分别执着,那个才是主要的。你心里这些放不下,你在山上闭关也徒然,还是人在关中心在外,就是分别执着放不下,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我们佛法的修学,与世出世间的学问,它总有一个要领跟纲领,这个要领、纲领你没有抓住,你怎么修都不对,好像我们拿衣服,你没有拿这个领子,你随便抓个部分,怎么抓都不顺,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学佛也是同样这个道理。

 

蕅益祖师他也很慈悲给我们点出来,那天也跟大家讲了,蕅益祖师在《寒笳集》讲,「吾今为诸昆仲彻底说破」,为大家彻底说破,「若真为生死持戒,持戒亦必悟道;真为生死听经,听经亦必悟道;真为生死参禅,参禅亦必悟道;真为生死营福,营福亦必悟道」。悟道就是我们禅宗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你真为了生死,你持戒、参禅、听教、修福都可以悟道,包括我们讲持咒、念佛也是同样一个道理,但是你要真为发了生死这个心。蕅益祖师也彻底给我们说破了这点,你是不是为了了生死来持戒、来参禅、来听教、来营福,如果你真为生死,修一种都可以悟道,修两种也可以,你几种合起来互相帮助修也可以,比如说持戒又参禅,持戒又听教,持戒又念佛,或者持咒,或者修福,你几种合起来互相辅助的修也可以悟道,单修一种也可以悟道,但是它的中心就是要真为生死。

 

现在我们大家都剃了头,出了家,你为什么要出家?你当初发心出家,你那个动机、念头是什么?你为什么?为了生死吗?如果不是为了了生死这桩大事,那出家,蕅益大师又讲,出家,持戒要做律师,参禅要做宗师,听经、听教要做法师,营福修福要得到权势,得到权力、威势,持咒就是要做金刚上师,念佛想要当祖师,现在还有人在争第十四代祖师的,这统统不对了,心态上已经不对了。不对,就好像我们那个方向盘错了,你方向错了,你怎么到目的地。所以,我们学习之前就要先把这个定位,这个方位定位定得正确,你要到北京,你要往北京的方向,你不能往南方,你往南方,你走不到北京,你要往南方,你不能跑到北京去,你的方向不要错了,这个非常重要。

 

我们要时时刻刻记得祖师这些开示。所以我们不管什么因缘出家,既然都已经出家了,我们大家有因缘在一起学习,我们依照祖师的这些开示来调整自己。当初有的也是不知道为什么出家的,但是出了家,现在我们有遇到祖师这个开示,我们就要调整我们的心态,我们这一生修学才会有一个结果。如果没有调整这个心态,这一生你持戒、参禅、听教、修福,都是种善根,结缘。以前日常法师给我们上课,都一直问我们,你要结缘的,还是结果的。问我们说,你这一生要有个结果,还是这一生结结缘,如果结结缘那就不用那么认真,如果你要有个结果,这个不能不认真去讲求。不认真讲求,你这一生修的还是结缘,还是没有结果,来生来世再说,看哪一生哪一世真正觉悟了,还是要这么修,才能成就。

 

我们当然希望这一生有因缘遇到,希望这一生就要有个结果,我想这是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一个心愿才对,并不希望说这一生还是结结缘,来生来世再说,我想大家不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们这一生想要有个结果,发心一定要认识清楚,真为生死,是为了这桩事情。但是,我们真为生死,你这个四念处还没有观想成就之前,我们发了要了生死这个心,但是这个当中如果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境界现前,往往又迷失,迷在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个当中,又迷了,迷了又不想了生死,觉得这个世间还不错。所以过去有很多法师说来生想要再做法师,我想如果他生活过得很苦,肯定不会想再来做法师,肯定觉得这个世间太苦,早一天解脱是最好的;生活比较好,人家恭敬供养多了,就起了贪心,贪著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特别我们出家众大家要注意,我们头一剃,人家对我们就是恭敬供养,除非不学佛的,不学佛的他不会对我们恭敬供养,但学佛的人对我们都是很恭敬供养。这个时候我们自己就要当心,你不要高兴,高兴在前面,痛苦在后面,人家给我们顶礼膜拜、恭敬供养,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提高警觉,我们不要在这个当中迷失掉了。所以,真正发好心出家修行的人不是没有,也很多,但是这个四念处还没有观想成就,遇到这些境界来,把持不住,又迷失掉。所以,在这个当中良师益友,依众靠众,互相提醒就非常需要,大家互相提醒一下。自己迷了,旁边的同参道友给我们点一下,让我们清醒过来,不至于一直迷失下去。如果不是这样,我们修学是很难很难成就的,很难成就。我们这个作观就很重要。

 

我们现在先来看四念处,这个四念处叫慧,大家注意这个字,「慧」。慧就是智慧,它属于智慧。慧就是观,这个观就是慧。慧是什么?大家都常常听老和尚讲经,老和尚常常讲看破、放下,大家有听说过吗?看破,这个慧就是看破,这个四念处就是看破。你观想成就,你对这个世间就看破了,看破你自然怎么样?看破,你就放下。现在我们为什么放不下?因为没看破,也就是说我们人生眼前这些世界,身心世界它的事实真相,我们没有认识清楚,我们没有看清楚。看破就是看清楚,这个事实真相,你真看明白了,看得透彻了,就叫看破。看破,你自然就不会去执着它,就是放下。所以,四念处它是属于慧,观慧。所以观是慧,看破是慧,放下叫得定,这个也叫止,这个叫观,慧观,放下就是定,就是止。这个止观它是相辅相成的,不是分开的,观当中有止,止当中有观,你不要把它分成两截。我们念一句佛号有没有止观?有,我们现在为什么念了没有法喜?因为我们不懂得作观,不懂得起观照,所以修了没味道,修了枯燥无味,得不到法喜,很容易就退心。

 

我们现在看「观身不净」,身就是我们现在这个身体,我们现在这个身体不清净,我们大概也能够理解。你看,我们每天吃的东西,吃到嘴巴是香的,排出来是臭的,这说明什么?不净。我们这个身体不清净、不干净,你流的眼泪、鼻涕、大小便,夏天流汗,没有洗澡都臭汗酸,我们九孔所排泄出来都不是清净的。这个不净,在经典上有专门修一个不净观,它是从我们入了母亲的胞胎,从这个种子不净开始,一直到死,尸体腐烂,这整个过程,说明我们这个身体它不净。所以有不净观,,有九想观,观虫噉想,我们身体里面很多虫,观这个。这个讲究很繁琐、很多,但是我们现在你先有个初步的概念,如果你要修观想,要找《般若经》里面也有专门讲观不净的。比较扼要的在《安士全书.欲海回狂》里面,它也有不净观,这是印光祖师提倡的三本书之一。不净观,观察这个身体不净,你这一观如果观成就了,还有白骨观都属于这个范围。

 

我刚出家的时候,日常法师有个徒弟,他叫如道。日常法师收的徒弟叫如道,我叫悟道,他叫如道,我们两个人住在一起。他在修白骨观,拿了好像医院弄的白骨吊在门口。我说你那个白骨观观成就了没有?我说你观成就了,你看街上所有的人都是一具白骨。他说没有,我愈观愈迷惑颠倒。他这个徒弟也是学得很复杂,满脑袋,道家的练气、算命,他都学,学得很多,很复杂。日常法师规定他每天要拜多少拜的佛,要看《菩提道次第广论》。有一天他跑到我的房间跟我说,道师,我师父再这样逼我,我会发疯发狂。后来他趁日常法师去美国,有一天他就跟我讲,早上给我准备两个馒头,我要溜单,他说他要溜单。后来我就给他准备两个馒头,他就跑掉了,他师父回来找不到人,溜了。

 

他也是修修不进去,后来他说,我实在没办法,不是我不想修。后来我就告诉他,我看他昏沉盖也很重,他每一天上课,我们是七点到八点,上《菩提道次第广论》,他都喜欢坐第一排,他喜欢打坐,他一坐在椅子,他两只脚就盘上去,盘上去不是入定,他是打瞌睡。每次日常法师在那边讲《菩提道次第广论》,我是坐第二排,他坐第一排,他就是打瞌睡。有一次他放了一个茶杯,打瞌睡的时候头去碰到那个茶杯,那个茶杯摔到下面摔破了。日常法师说,你现在给我去浴室冲冷水。他一坐下,就跟我大师兄一样,一坐下就打瞌睡,那个是昏沉盖,业障发相第一类昏沉盖。我是第二类掉举,我是不会打瞌睡,但是会胡思乱想,身心都不对劲。这个我调了很久才调下来,不然坐在那边念佛,全身不对劲,好像整个人要赶快冲出去跑一跑,这样才舒服,坐在那里就是坐不住。我师兄一坐他就很好睡,一坐就马上睡,念佛、念经就是他睡觉的时候,你叫他去装水龙头、修电灯,他精神是第一的,精神很好,去装一个门,他精神比谁都好,就不要叫他坐,坐下来他就是想睡觉,昏沉盖很重。修观就是心要定、要细,你作观才观得起来。

 

所以,修观要下功夫的。四念处,如果一观修成就了,你就看破了,你就放下了。在我们念佛法门来讲,你信愿念佛一定提得起来。如果你没有这个基础,他说他信愿念佛,我不相信。为什么说不相信?因为他没有真信,他有怀疑,他不是真信,他有夹杂怀疑。没有信愿不能往生,光念佛没有信愿,不能往生。从哪里测验,大家知道吗?从哪里测验?从生病的时候测验。生病的时候,印光祖师说,「念佛人有病,当一心待死」。我说几个念佛人有病,他一心想要死?大部分,一万个人当中,有九千九百九十九个想要继续活下去,哪一个想死?想死的举手。没病的时候,大家都说,我不怕死。我说当然你不怕,还没有死到临头,你怎么知道会怕?但是你一旦面临死亡的边缘,才知道有没有功夫。你现在平常讲不算的,平常讲我也会讲,我也讲得比人家大声,我还会劝别人。

 

所以常常我们去给人家助念,看到那个人奄奄一息,快死了,你要放下,你要放下。我们也知道这个是安慰的话,我看他就是放不下,有那么容易吗?平常你人好好的都放不下,你在那边痛苦不堪,你这个时候放得下?那个时候心情是千头万绪,牵肠挂肚的事情是一直浮现出来,一直想求病好,没有求往生的念头。这个我自己也有体验,看别人也看多了,才知道祖师讲的道理在哪里。不然这个以前我也看过,体会不到,自己没有亲身经验,体会不到。我自己两次病得濒临死亡,所以我体会很深刻。平常我也觉得说我放下了,就念佛,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病苦一来就不一样了,那个时候你自己心做不了主宰。这是真功夫,平常其他可以骗,这个时候你骗不了人,所以我对这个很深刻。

 

所以,现在我们要修,你没有这些基础,你那个信愿提不起来。你真的观身不净,观身不净破爱欲,我们对这个身会有贪爱,有欲望,追求享受,我们这一关观成了,爱欲就断了。这个爱欲断了,你修不净观修成就,就可以证阿罗汉果。你看蕅益大师讲的,「若依念处行道,则持戒功德,现能获四沙门果,乃至圆十地」,都不困难,关键在这个地方,观身不净。破爱欲,《四十二章经》佛讲得最多。老和尚常常讲,妄想分别执着。什么叫执着?实在讲,我们现在听经也都是囫囵吞枣,不然你随便抓一个人来,他听老和尚的经听了很久,你问他什么叫执着,他也会讲出一串的道理,但是抓不到重点。执着就是这个,爱欲,关键是没有破爱欲。大家如果要详细进一步作观,我建议大家看《安士全书.欲海回狂》,里面它讲这个观想也讲得比较扼要,要详细的在《大般若经》里面,我们可以抓一个重点,我们修一个观都可以。

 

第二是「观受是苦」,这个受就是我们的享受,这个苦,我们享受当中苦是无量无边的。这个苦,我们要知道,我们现在这个受都是苦。苦把它分析出来有三苦、八苦,这个三苦、八苦一展开就是无量苦。这个三苦,我们欲界里面,这三种苦都有;色界有坏苦、行苦;无色界没有苦苦、坏苦,有行苦。这个苦苦就是苦,它就是苦,苦它不会变成快乐,所以苦苦,就是苦集灭道讲的苦谛,苦是真的。在我们这个世间讲苦是真的,是真苦,我们现在所感受的是苦的,没有快乐。这个坏苦,我们在这个世间也有感受到痛苦的时候、也有快乐的时候,但是那个快乐叫做坏苦,为什么?因为那个快乐不能永远保持,有一天时间到了,那个乐没有了,苦就现前。

 

以前李老师讲经,他讲到这个坏苦,以前在台湾有卖当归鸭,以前我也吃了不少,当归鸭很好吃,吃一碗很乐,吃两碗还不错,吃第三碗、第四碗,吃到最后乐就变成苦了,撑得很难受,就变苦了。你唱歌跳舞一开始还满快乐的,跳到最后精疲力尽累死了,苦了。所以这个世间的快乐它会坏掉的,坏掉就变成苦了,叫坏苦。行苦就是说它迁流不息,剎那不停,停不住,你也抓不住,我们一切都在这个行苦当中。譬如无色界天人他入定,他没有苦苦、坏苦,但是他有行苦。为什么?他时间一到,他苦又现前,不能永久保持。为什么不能永久保持?因为离不开这个行苦。要超越这个一定要证到九次第定,阿罗汉的定,才能超越这个行苦,超越三界了。一般外道他只能修到非想非非想天,还免不了这个行苦,还是要堕落,没有出离三界。

 

三苦是总的讲。在我们现前人间,我们有这八个苦,生、老、病、死,生苦、老苦,生苦我们已经过去了,我们现在已经忘记了。其实这个苦,我们无量劫来,生生世世都在受这些苦,受过忘记了。所以,你要真正了解什么叫生苦,在《安士全书》也有胎狱观,就是说你入了母亲的胞胎就像入监狱一样,见不到天日,母亲喝一杯冷水就像寒冰地狱,喝一杯热水就像在八热地狱,也看不到外面的天日,呼吸跟着母亲的脐带一起呼吸,住在母亲的肚子里面也是种种不净。

 

所以,你要了解这个生苦,你先看看《安士全书》的胎狱观,然后再进一步深入去看经文,生苦,因为生我们都忘记了。老苦,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我们四、五十岁以上的,像我五十八岁了,也渐渐感受到这个老的苦,渐渐感受到。生病,大病、小病,也都是苦。死,四大分离更苦,好像生龟脱壳,经里面形容生龟脱壳,就是说我们这一口气要断的那个阶段很难受。大家不晓得有没有这个经验,要断气很难受的。我一九九六年生一次大病差一点死了,二OO三年生一次大病也差一点死了,老和尚又叫我去西藏,生了大病都快不行了,再上西藏,又缺氧。所以上了西藏,高山氧气不足,它只有百分之六十的氧气。缺氧的情况怎么样?呼吸困难,你坐也不是,躺也不是,站也不是。我们还有一个慧蓉跟卢居士,慧蓉她也是一样缺氧,跟庄严住在一个房间,就是坐也不行,躺着也不行,趴着也不行,怎么样都不行。我就体会到要死的时候,要断那口气,还真不舒服。大家可以尝试一下,苦!

 

后来我经过西藏那一次,我就想往生的人,老和尚常常讲,我才体会到,就是往生的人为什么他没有死苦?他为什么没有死苦,老和尚讲,因为他还没有断气就走了,不是断了气再走的。《弥陀经》讲临命终佛光注照,他没有断气这个神识就离开了。所以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他没有断那口气之苦,大家这样明白了吧!如果你不念佛往生,肯定要断那一口气,那一口气断得是很难受的。不相信你去西藏试看看,你不要买氧气。这个是生理的苦,我们这个身体基本生理的苦,每一个人都不能避免,上至帝王,下至乞丐,大家都要受的。下面这四个苦是心理的苦。这是生理的苦,这是心理的苦。第一个求不得苦,我们俗话常讲,世间的事情,十件有八、九件不如意的,你有所求但是你求不到,求不到你就失望。所以,有一句话说,希望愈大失望就愈大,失望的时候就很苦。每一个人都有他的愿望,当他达不到他的愿望的时候,他就苦了,他感觉心里上很苦。

 

再来是爱别离苦,亲爱的人,父母、夫妻、儿女,至亲,最亲爱的人生离死别,这很痛苦,爱别离。我在台湾也遇到有几个同修,像《无量寿经》讲的,「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一死一生,迭相顾恋,忧爱结缚,无有解时,思想恩好,不离情欲」。爱别离,白头发送黑头发的,黑头发送白头发的,或父哭子,或子哭父,父母哭儿女,儿女比父母早死,做父母的人就哭死了;儿女哭父母,这个我们觉得是正常,但是父母哭儿女的也是很多。在台湾就有一对教书的老夫妇,一个小儿子四十岁,在美国做医生,坐电车在电车上往生了,夫妻两个哭得眼睛快瞎掉,在电视台听到我讲经,跑到道场来找我。很多,还有他儿子车祸死的,养得快念大学了,有的大学毕业了,或者得癌症死了,车祸死了,父母哭死了。这是什么?爱别离,生离死别。

 

怨憎会,冤亲债主,往往做一家人。老和尚讲经也常讲过,寿冶老和尚(这个老和尚已经往生了,九十几岁往生的),我在二OOO年,八年前在纽约,我有去纽约光明寺,去跟他照一张照片。他在香港有个光明讲堂,我们老和尚去那个讲堂讲过经,那个讲堂有幅对联,上联写着「夫妻是缘,有善缘,有恶缘,冤冤相报」,「儿女是债,有讨债,有还债,无债不来」。这是说明什么?怨憎会,冤亲债主往往聚成一家人。我现在出家了,住在道场,住在道场也是有冤亲债主,有你过去生对他好的、对他不好的,这时候因缘聚会,就会有恩报恩、有怨报怨,怨憎会。冤家对头遇到了,那就很苦,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苦。五阴炽盛,色受想行识,前面这些苦都是这个来的,没有这个就没有这些苦,这些是苦的总的因素。

 

所以,在《心经》,大家都念得很熟,「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没有这些,五蕴皆空,这些苦就没有了,就不存在。这是三苦、八苦。我们现在要做这个观想,观察我们现在的享受是苦。为什么佛教我们观受是苦?因为我们就是人在苦中不知苦。人在苦中不知苦就怎么样?怎么样,你们知道吗?人在苦中不知苦,我们现在一般人都是人在苦中不知苦。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都是苦的,他认为很快乐,他不知道是苦,他不知道苦。一旦知道,知苦即是善生时,当你真正知道这个世间是苦,你这个时候善根就生起来了。这是观受是苦,你要去观察我们现在所有的享受,它是只有苦,没有快乐,不要以为那是快乐的。不知苦就什么?迷,迷了。人在苦中不知苦就迷惑颠倒,把苦看作乐,这个就迷了。所以,知苦即是善生时,这个就是悟,所谓「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你要时时刻刻提起观察,我们现在的一切是苦,这些苦你观一种观成了,你就放下了。比如说生苦、老苦、病苦、死苦,一般我们现在生已经忘记了,现在要想比较难想得起来,但是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老、病、死,这三种。生苦已经受过了,现在我们后续还有老病死,这三种我们现在就会感受得比较清楚。所以,蕅益祖师讲,人如果常常想到病的时候、死的时候,你还有什么好执着的。所以,我过去生病,病了两次,躺在床上奄奄一息,你还能怎么样?你还有什么放不下的?你放不下还是要放下,不然你要怎么样?一点办法都没有。

 

所以你常常想病、想死,你就会放下了,这个就是属于观受是苦。印光祖师也给我们讲,这个死字要贴在额头上。大家有没有看过印光祖师写的,过去老和尚也写了这个墨宝。印祖也有写这个墨宝,过去图书馆印了很多,印光祖师写的墨宝。印祖讲,我们学道之人常常观这个字,道业自成。你常常不要忘记这个字,你道业自然成就。但是现在我们是常常忘记,可能死到临头都还不知道要死了。印光祖师说,这个字好得很,要贴在额头上。过去老和尚也印了一些,老和尚他的房间,在台北的房间他都有吊,一个小的,一进房门,一个小的死字,他的床铺后面吊一幅大的死字,这么大,一躺下去就死,要作观想。老和尚也叫我们要学这个字,我们是印差不多这么大,我们是住通铺,在图书馆没有一个人一个房间,老和尚说不可以,除非你做住持、做当家,你要办事没办法。

 

所以我们在图书馆,我们一排,大家脚底后面就贴一个死,上面是衣柜,躺下去,死,就看到那个字。韩馆长,过年的时候那个字就不准拿出来结缘,她说不吉利。但是我们房间,我们都要挂,一个人一个位置,大概二尺半的宽度,以前我们都住通铺的。我刚出家,在基金会跟我姪子,现在在帮老和尚摄影那个阿雄,他睡上铺,我睡下铺。一起床他就用跳的跳下来,我就爬起来,因为我是他的叔叔,要优待一点,睡下铺,他是年轻人,要睡上铺。遇到我们师兄弟,有的人会打呼,美国那个悟尘师他是很会打呼,他打呼,我们床铺的板子会跳,你可以想象我们以前那个时候日子是怎么过的,日子不好过。

 

所以那个时候求往生就会急切一点,这个世界不好玩,赶快走!才放得下。所以,诸佛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苦对我们修道人来讲,它是一个逆的增上缘。所以,印光祖师讲,叫我们常常观想这个「死」字。这个字如果你观起来了,你也放下了,都死了,你什么放不下的?你还房子多少,蕅益大师说,古董多少,统统可以送人,你一样也带不走。今天时间到了,已经九点了,我们今天先讲两条,明天再继续。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6月29日12:24:4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096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