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进法师学习心得报告

admin 心得报告评论阅读模式

 

佛家讲:「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是前生父母,未来佛」。由此,而对一切众生生起诚敬心。
因此,我们理应把「尊敬师长,孝养父母」做为我们处世、学佛的第一课。
甲二、清淨、平等、正觉

 

「清淨、平等、正觉」者,菩提心的自受用心。世尊示现「弃位出家,苦行学道」,日服一麻一麦,六年跏趺,正是恢复此心。此心即是佛心,以此心念一句阿弥陀佛,方得无边受用。如《无量寿经》所言:「乃至获得一念淨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可知,发一念清淨心念阿弥陀佛,即可往生无碍。

 

如何修得清淨、平等、觉呢?

 

诸佛「八相成道」示现:「以定慧力,降伏魔怨,」而欲得「定慧」,唯有从「戒」起修,能持淨戒,则「如暗遇明,如贫得宝」,才能降伏「贪瞋痴」诸魔怨,由此,而得淨心。

 

实在讲真心念一佛名,正是恢复我们自性的清淨、平等、正觉。《无量寿经》中言:「若曹欲见无量清淨平等觉」,可知弥陀圣号即是清淨、平等、正觉。真心念一句阿弥陀佛,即是自性「清淨、平等、正觉」彰显,当下即「是心作佛」。 而我等浊恶凡夫念佛之心仍是贪瞋痴,仍是妄想、分别、执着,真是喊破喉咙也枉然。由此,我等还得从基础修起,师父上人劝告我们修学淨土至少要做到五戒、十善,来奠定做人的基础,奠定念佛往生的基础。

 

甲三、慈悲

 

慈悲者,菩提心他受用心也。世出世间,无不是以「利他」为出发点,而成就自己。盖「利他」实是「利己」;「利己」须先「利他」,自他不二,平等真如也。

 

正如儒家以「爱人如己」,而成就「仁」道。佛家亦然,经言:「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由此,慈悲心乃学佛成道之无上促动力,唯有生起救拔一切苦难众生之慈悲心,方有欲成无上正觉之大愿大行。

 

我等学佛须以「慈悲利他」为修行的起点。若仍有自私自利,即生贪瞋痴,纵有修持,即落偏小,于弥陀无尽度众大愿相违,难得往生也。由此,慈悲如水,万物得生;自利乃火,燎尽一切福善。
慈悲心如何培植呢?

 

应从行善修起。《了凡四训》中,天目山中峰禅师讲,利他为善,利己为恶。因此,我等修学应在处处为他人着想中培植自己的慈悲心。应遵循师父上人的教导,奉行十善,打好学佛的基础。

 

综上所述,要入淨土之门就须首发「真诚、清淨、平等、正觉、慈悲」之菩提心。而我等恶苦凡夫,欲得此心,就应认真修行「三个根」。正如师父上人所言,现代人传统的家庭教育没有了,儒释道也遗弃了,天天都是五欲六尘,这就没有了做人的根基。因此,学佛只学到一点常识,不能入佛门。师父又常常告诫我们,学佛的基础是什麽?就是淨业三福第一福,其落实在《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和《十善业道经》这三个根。要重视扎根教育,才能有花果。

 

可知,能把三个根做得圆满,皆是善根、福德深厚者,以此福善,方能渐渐生起真诚、清淨、平等、正觉、慈悲之大菩提心;才能生起信愿往生心。以此信愿,看破、放下,心中只一句弥陀圣号,求生极乐,必定往生。
乙、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无量寿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可知,淨土修学以发心为先行,若能生起信愿往生之菩提心,即当「专念」此一佛名。然而我等,外有五欲六尘,内有贪瞋痴慢疑。虽有愿,而不切;虽念佛,而不专。诸佛慈愍,首为度脱我等,而示现于世。此示现无非劝导我们要看破、放下、自在、随缘,以此方能做到「一向专念」。

 

乙一、看破、放下

 

此乃诸佛所示现的「弃位出家,苦行学道」。世尊为太子时,四出城门,见老病死及沙门,而看破世事无常,遂放下烦恼障,出家学道,寻求解脱。经十二年苦学苦行,最后在菩提树下端坐入定,放下一切所学(即放下所知障),而成正觉。又六祖惠能大师听五祖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大彻大悟。海贤老和尚从小历经沧桑,出家后,别人打他,骂他,侮辱他,全不放在心上,以此看破、放下的功夫,一心念佛,而往生无碍。

 

由此,诸佛菩萨及古大德正是示现了,唯有看破、放下才能悟入。正如师父上人常讲,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修行就是练习六根在六尘境缘中不分别、不执着。对世俗境缘全放下了,就成就了。

 

又师父上人常劝我们,对断恶修善亦不能放在心上,善事放在心上生三善道;恶事放在心上生三恶道。对于善恶全不放在心上才能得淨业,以此淨业才能脱离六道轮迴。

 

我们淨土学人更应看破,「六道乃火海,极乐如宝莲」。从而放下「娑婆之苦因」,欣求「极乐之乐果」。
娑婆之苦因是什麽?就是贪瞋痴慢疑;极乐之乐果是什麽?就是「应常念佛而生喜」。

 

师父上人言:「念佛就是念念觉,而凡夫虽口称佛名,而念念仍是贪瞋痴,于一佛名不得利益。」由此,我等既已发愿念佛求生,就应看破一切相实乃无常、虚妄相,从而放下世俗万缘。于娑婆世界的一针一草,都不要贪恋、执着。以此方能随缘、自在,一心念佛亦必往生无碍。

 

又看破是解,放下是行。解就应听经闻法,行唯念佛最为胜。解行并重,方得成就。上根利智者,一闻佛法,当下即看破、放下,大彻大悟。我等根劣凡夫,虽然天天听经、诵经,而智慧不开,遇到境缘,仍起贪恋,起忿恨。幸而诸佛及古大德为我等慈愍示现。现今,又有海贤老和尚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榜样。老和尚一生的行谊正是教导我们念佛求生必须要看破、放下。看破、放下就是老和尚的几间破房;就是老和尚不离手的各种劳作工具;就是老和尚的一碗芝麻叶面片;就是老和尚以微笑应对别人的打骂。总结来看,看破、放下就是海贤老和尚「以苦为师,以戒为师」,九十二年一句佛号不离口。

 

以下将详细解释「以苦为师,以戒为师」。

 

(1)以苦为师

 

苦行第一的大迦叶尊者虽至暮年而不捨头陀苦行,佛讚歎道:「有头陀行,我法久存」。又师父上人常言,天人的福报享尽了,大部分都堕三途。

 

盖大富大贵者,安于享乐,不求出离,而疏忽、懈怠于修行。此乃「豪贵学道难」。因此,修学要「以苦为师」,苦中好修行。

 

又古大德无不是发无上心,「苦行学道」。虽历经磨难,而安于吃苦,乐于吃苦。正如,赵州和尚八十犹行脚,海贤和尚百馀仍勤作。大德们正为我等示现:苦行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议。

 

苦行正是坚定我们的信愿心,苦中才能真正认识到娑婆之苦,而厌离之;闻到极乐之乐,而欣求之。

 

苦行才会看破、放下,放下身见,放下自我傲慢,放下世俗贪求,以此扫除尘累,澄淨身心。又在为大众的劳作中,身心有个着落处,念佛才不会妄想纷飞,才会欢喜念佛,欢喜劳作。正如海贤老和尚一样,一边劳作一边念佛,福慧双得。

 

我等身处末法,业重障深,外又有五欲六尘,若不依古大德所教导的「苦行学道」,如何能克服染浊,消除业障,而得解脱。

 

修苦行,我们做不到世尊成道前的日服一麻一麦,六年跏趺而坐;我们做不到古大德的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当前,物欲横流,我们应学习古大德,粗衣澹饭,不求供养;学习海贤老和尚九十二年一边劳作,一边念佛。以此看破、放下的功夫,才能入信愿持名之成佛大道。

 

(2)以戒为师

 

无有规矩,不成方圆。儒以「礼」为基,佛以「戒」为根。古大德无不教导学佛须先学戒,而后依教而行方得要领。盖由「戒」才能生福善;由「戒」才能生定慧;由「戒」念佛才能得「淨念」。如佛在经中言:「若人能持淨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淨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更喻「戒」为「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又《无量寿经》言:「宣扬戒定精进门,通达甚深微妙法」,可知,由「戒」才能通达受持淨土念佛之妙法。
然何为「戒」?

 

《愣严经》云:「摄心为戒」。「摄心」就须「都摄六根」,放下贪瞋痴,而得清淨。又师父上人常讲,「清淨心现前,戒律成就」。由此,持戒是手段,通过端正身、口、意三业,防非止过,才能放下贪、瞋、痴。其目的是恢复清淨、平等、正觉之自性德能。

 

又经言:「(戒乃)淨也,常道也,真际也,无所着也」。所以,「戒」乃自性流露,是自然常道。由此,若恢复自性,心地清淨无浊,平常的生活、工作即是戒。因此,持戒圆满,无须执着于戒条,但身心淨洁,一言一行即与戒相应。

 

故持戒全在心行。若心真清淨,道宣律师是真持戒,窥基大师也是真持戒。盖心地清淨,身口意又有何造作?又何来戒条?又何言持戒之行?

 

因此,万缘放下,心中不离佛号,即是真持戒。

 

正如,海贤老和尚一心住在一句佛号,其他完全放下,心中没有想到持戒,但持戒圆满无缺,老和尚的日常生活就是戒,这就是经中「于戒,无戒,无犯」之境界。故蕅益大师言:「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师父上人亦言:「我的戒律就一条——阿弥陀佛」。

 

 

盖阿弥陀佛圣号,即是自性清淨平等觉。心中念念不离,即心同佛心,行同佛行,实乃最胜持戒之法。

 

 

而我等根劣凡夫,心不清淨,虽口念佛名,而念念仍是贪瞋痴,不求出离。如此杂乱心念佛,如何能得解脱?因此,若欲成就,唯有依佛教戒,端正身、口、意三业,长时薰修,渐渐地贪瞋痴自然澹去,即得清淨。故以此持戒,才能得定得慧;才能培植福善;才能生起真信切愿;才能做到「淨念相继」。

 

然而,持戒如何落实呢?

 

万缘放下,只一句佛号念念不离,我们做不到。因此,师父上人常劝我等,《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做圆满了,念佛必定往生。此三个根是小小戒,亦是基本戒。因此,我们必须「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扎好三个根,念念佛名,求生淨土,即是「持戒念佛」。

 

 

综上所述,

 

淨心之法,念佛最胜,若真念佛,戒在其中。

 

我等修戒,为求心淨,淨心念佛,往生有成。

 

又「以苦为师,以戒为师」重在「忍」,由「忍」,才能功德无漏,才能福善圆满。正如师父上人常讲,「火烧功德林」,一发脾气,瞋恚之火把所修功德全毁掉了。由此,如经言:「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此乃「忍力成就」。

 

何为「忍」?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即为「忍」,因此,忍者,心只住在真实之道(即一句佛号),于一切顺逆境界全都不放在心上,完全看破、放下。由此,海贤老和尚干活不知道累,别人打他、骂他,老和尚都笑咪咪地对待。老和尚只一句佛号做到了欢喜吃苦,平常是戒。

 

乙二、自在、随缘

 

随缘不变,即得自在。正如经言:「心常谛住度世之道,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不变」者,即心中时时刻刻住在「信愿念佛」之度世之道,于一切境缘才能做到看破、放下,不分别,不执着,而「随缘、自在」。
当前凡夫业重障深,无上菩提心难发,如何能做到「心常谛住度世之道」。面对世俗的财色名利及複杂的人事环境,我等若欲成就,就须依靠自己的智慧及善巧方便,懂得随缘,善于随缘。即随善缘,避恶缘也。

 

何为善缘?

 

第一善者,唯有「坚勇求正觉」。欲求正觉者,唯有「信愿念佛」。因此,于己「信愿念佛」有利者乃善缘,无利者乃恶缘。因此,我们要以自己的智慧善于辨别何为善,何为恶?

 

(1)利益大众的善缘可以随缘做。然而师父上人告诫我们,行善不可着相。一着相,即是世俗之善,只能修一些福报而已。假若修善掺杂着名闻利养,就是增长贪、瞋、痴,虽不能积功累德,这样善就变成恶了。另外,随缘中要善于辨别善恶,有些看似是利益他人的善行,实则是破坏佛法,破坏他人及自己修行的恶行,此乃因小失大。正如,自己尚无德行,若攀缘去广度众生,最后反而把他人和自己都度到三途去了。因此,行善要以智慧,不可感情用事。

 

(2)对于恶缘要懂得善巧迴避。正如世尊成道前隐于苦行林;古大德多居山间;海贤老和尚九十二年住在乡下小庙,默默念佛,正是避恶缘也。然而,今天去哪裡找一个清淨之地。在当今物欲为主的大环境下,师父上人常劝我们要护好自己的菩提心,护好自己的佛号不间断,不要去攀缘。师父上人几十年奔波于世界各地,为护好自己的清淨心,不看电视,不听新闻,不用手机,不记别人的姓名住址等等。正是我等学习的榜样。

 

由此,师父上人常告诫我们,要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缘中练习看破、放下,练习不分别,不执着,才是真修行。「无磨不成佛」,在这些顺逆境缘中正是磨练自己的道心,若做到顺逆境缘不放在心上,不着相,心上只放阿弥陀佛,就随缘自在了。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10月4日23:06:4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464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