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心得分享/第40集/蔡礼旭老师主讲

《太上感应篇》心得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四十集)  2010/11/1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33-0040

play-sharp-fill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同仁,大家早安!我们接着看经文,「正己化人」。我们接受儒道释三教圣人的教诲,就是要效法他们的德行,效法他们的人生价值。所以,「孔孟之道,仁义而已矣」,我们仁义存心,要能够真正这一生利益到大众人民。道家《道德经》也讲,「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佛家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所以我们学儒、学道、学佛,首先就是要有一颗利众的心,这个是一个人修身行道的根本动力,要慈悲、要博爱。

所以修行之人都先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这个都是很远大的目标。有了这个目标,怎么样去达到这个目标?儒家讲「格物」,讲「克己复礼」,其实就是「正己」的含义在其中。佛家讲「息灭贪瞋痴」,有了贪瞋痴,这个心就不正,行为就偏颇掉。所以远大的目标,要怎么样去实践?还是要从先修养自身,尤其是调伏习气。

修行常说从根本,根本就是起心动念。首先要把自私自利放下,这个贪的心要放下。所以佛门的修学,看破放下而已。这个贪心放下容不容易?我们好像也放了好一段时间了。习气是无始劫以来染上的,所以还得要下真功夫去伏它。所谓「宁肯碎骨粉身,终不忘失正念」,死都不怕,就怕念头不对,要用这样的决心去转邪念、转恶念,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其实这个自私自利放不下还是不明理,还是我们没有看破,看破是了解真相。因为我们没有了解真相,误以为这个身是自己,把这个身误认为是「我」。身外的有我的房子、我的车子、我的亲人,「我所」就产生了。不顺自己的意思,脾气就上来;自己看不顺眼,脾气也上来了。所以烦恼的根源还在这个「我」上,误认为这个身是自己。

佛陀用比喻,就好像大海里有一个水泡,这个水泡就像一个身体一样,我们认为这个身体是我,那我们就跳不出这个水泡的框框,心胸就这么小,跟人计较、跟人对立就这么来了。假如把这个水泡打破,水泡在哪里?就整个大海。把这个身是我,我执放下了,才能回归本性,才能回归自己本来面目。自己的本性本来是什么样子?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哪有不能容的人事物?所以我们这个道理真明白了,哪有放不下自私自利的,就是这个自私自利让我们跳不出这些习气,让我们能力不能恢复。恢复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现在不只没有这些能力,每天被这些烦恼给困住,这叫冤枉。不明理之后,过的日子就是这么不自在。道理上明白了,我们应该时时提醒自己,要以心包太虚的心量去处世待人,这样才没枉费佛陀这些大智者给我们讲了这个真相。

今天我们学习古圣先贤教诲,明白这些道理之后,更重要的还要力行,还要真的照着做。放下这些习气,自己才能受用;如果不断掉这些习气,纵使理解了佛法,受用还是有限。为什么?不放下习气,还是起贪瞋痴慢,还是脱不了六道轮回,贪心感饿鬼,瞋恨心感地狱,愚痴就感畜生道。佛门重要的还在落实,学一条要做一条。我们常说,提升自己首先要从惩忿开始,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所以人这一生想要有成就,要先改脾气。慈悲为本,脾气大了,每天恼害众生,那跟慈悲心相违背。

佛门常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这个发脾气的原因在哪里?我们想一想,人什么时候会发脾气?好恶了,人家不顺我们意思,我们就不高兴,这是贪著。不满自己的意就不高兴,其实还是这个「我」在作祟。都能恒顺众生,都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个「我」放下了,就不生气。或者太急躁,急了就容易发火。所以人要放缓,人情绪一放缓和,观照力比较强。稍微有点火气上来了,不行,赶快念「阿弥陀佛」,把它调下来。

所以其实还会发脾气,还是贪心作祟,不顺己意就是这个贪起作用;还是有傲慢起作用,尤其自己有才华、有能力,看到别人不如自己,这傲慢就起来了说,「连这一点事都做不好,真差劲。」所以傲慢也容易上火,以才智盖人,这就不好。也容易求全责备,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人。甚至于人家已经错了,事情都发生了,见人错事,不指责,要协助,赶紧帮忙收拾一下。可能我们看到别人错,不只没协助,火就上来了,「你搞什么鬼!乱来」,啪啪啪骂一顿。不只于事无补,当下所有的人都陷到地狱去,那个气氛很凝重,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所以「柔和质直摄生德」,首先得调好脾气。「温良恭俭让」,是我们学儒、学佛的目标,跟佛菩萨、跟圣人看齐,才能正得了自己。

还有一个情况,发脾气就是跟自己发脾气,「气死我了」,因为自己没做好,捶胸顿足,自己去打墙壁。这个也很愚痴。为什么?没有孝心,戕害自己的身心,那是心中没有父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个还带着怀疑自己,不信任自己,常常都否定自己,心情就很容易低迷、沮丧。其实,人生面对任何的挑战,只要自己能信任自己,一定能够突破得了。往往人退缩逃避都是不信任自己,然后又陷到那样的情绪里面去。

我们陷到怀疑自己、讨厌自己,跟自己生气的时间有多少?那真叫浪费时间,叫迷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赶紧把它转过来。处世的心态,不卑不亢,不自卑也不傲慢,身心才健康。人常常都是被傲慢、自卑在那里影响、障碍自己,那真是把时光都给蹉跎掉。少说一句话,少动一个妄念,多念一声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真相信佛菩萨讲的话,要把这个话真正放在心上。「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句话我们相信没有?相信了还自卑什么,不就认识自己了吗?本有如来智慧德能相好,这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不自卑了。说实在的,自卑的人都是不信佛。所以信佛容不容易?不放下自己错误的念头、想法,想信佛也不容易。

佛接着告诉我们,「但以妄想、分别、执著,不能证得。」了解这一点,不自傲了。为什么?虽然自己有如来本性,但现在还有这些习气障碍,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生惭愧心,生精进的心。惭愧心,就不傲慢;精进的心,就不浪费时间了,赶紧用功。赶紧用功,我们清楚了,但以妄想分别执著不能证得,什么是用功?随时随地能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这个就是会用功的人。所以禅宗常说,「你会么?」那会不会用功,这个「会」字就是个大学问。今天我们学佛好几年了,执著没有减轻,那是不会用功,用功在表象上了,用功在装个样子给人看,我学得还不错。坦白讲,好不好,其实只有自己的心最清楚。

我们有利众的心,也要很清楚「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正己」了才能「化人」,这先后不可颠倒。没有「正己」就要「化人」,那是好为人师,那是要去控制别人。我们坚信「人之初,性本善」,我们自己能真正做好,这样的行持自然能够感动、唤醒身边的人的善心。

这个在历史当中都有很多的公案。像元朝的许衡,他是个读书人,那个时候有战乱,他们在逃难。结果走到一个地方,停下来歇息,大家是又渴又饿。身边的人看到旁边有梨树,刚好结了梨子,大家争先恐后就赶紧摘下来吃了。结果就只有许衡坐在那里,动都没有动,在那里调息。这些逃难的人看了,很奇怪,而且心里也觉得怪怪的,我们吃,人家都不吃,心里毛毛的。其实很有意思,人在做坏事的时候,看人家没做,自己也好像又有点惭愧,又有点想拖他下水,看人家比我们高,不大舒服,这个很复杂。所以这些逃难的人就对着许衡讲:你怎么不吃梨子?许衡讲:「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非其有」就是,这不是我的东西,我去拿它,不妥。我们从这里看,读书人很柔和,许衡没有说,「非其有而取之,盗也!」毕竟是在逃难,也实在挺辛苦的,讲话不要这么犀利。好像不是很妥,「不可也」。逃难的人听了以后,接着又说了。所以人有时候,行为不对的时候,会给自己合理化。「没关系,这个梨没有主人。」有没有道理?自己编的道理,哪有这么多梨树没有主人,一定有主人的。

我刚刚讲这段话,代表我的修养差许衡很多,人家没这么讲。他假如马上说,「梨子当然有人种了,哪没人种啊?」,那这些人都很没面子了,是不是?没面子是他们生惭愧心,假如你这个态度挺凶的,「不吃就不吃,你有什么了不起,揍你一顿」,也有可能。所以,不能自己有理就很强势。所以学佛的人会让家里人不能接受,常常会被人家围攻,那也不要怪别人。我们看这个应对都很柔软。许衡怎么讲?许衡说,「梨无主」,梨可能真的没有主人,「吾心亦无主乎」,难道我的心没有主人吗?我的心能让它起贪念、起盗心吗?他没有指责别人,他只是回到自己,要求好自己,不能让自己起了这些坏念头。后来他住在一个地方,他的这个行持教化了一方。那个地方的小孩纵使看到成熟的果子掉在地上,都不去捡。整个地方都受他影响,非常廉洁,不起贪心,不是自己的东西绝不去拿。

所以「正己」了可以「化人」。这个「化」有身教有言教,为什么?他在人们心中,很崇敬他的时候,他讲的话,人家很容易接受。所以要化人,一定要先让人信任的基础,再去劝人。没有这个基础,有可能交浅言深,适得其反。而这个「正己」之后,他整个环境会改变,所谓「依报随着正报转」,他感来的都是好的人,他这整个环境,人到了这个地方就受他教化。

比方周文王很有德行,刚好有两个国家的国君因为土地在那里争吵,虞国跟芮国。我感觉人是善恶夹杂,都还是有善根。两个人吵架是习气现前,结果要去找人评理,找了周文王评理。他还是挺有善根,找要找有德行的人来评理。结果这两个国君就进入到文王的国家里。走着走着,看到这个国家里的田园,田地中间那个田埂很宽,代表这人民都互相让,不去争这个土地。他们自己的国家,人民都占土地,占到最后都快没路走。所以一看到这个田地的状况,心里就有点不好意思。结果进入城市里,看到这些行人互相礼敬,走路都是互相谦让、礼让,又被感动。后来到了朝廷见文王,文武百官出来了,文王还没出来,又看到这一些读书人都非常有礼貌,很有德风,很守规矩。他们一路上看到了这些情景,一般百姓、农民、士大夫的这些行持,他们两个说,我们别见文王了,太丢脸了,走吧走吧,回家去吧。然后就回去了。结果他两个国家就开始转变。后来这一件事传开来了,有几十个国家统统归附到文王的麾下来。所以叫「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些人统统信任他,要来学习他、效法他。

我们看到《无量寿经》里面,阿弥陀佛发愿,「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这是大愿。「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这个就是有大的愿,还要从成就自己开始,叫「正己」。「愿当安住三摩地,恒放光明照一切」,你看那个德行、德风就出去了。「感得广大清净居,殊胜庄严无等伦」,他的整个环境非常好,那性德的感召。而且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有同样的愿望,帮助众生快速成佛。「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所以聚到西方极乐世界的,都是要快速成佛广度虚空法界众生的人,都感召来了形成一个境教,他那个化的力量就更大。

这一些经句,都可以变成我们的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我们自己所在的团队,我们要首先落实,让跟我们接触的人,都能从我们的身上看到经典的教诲。所以师父也讲到,在这个时代要弘法利生,要让世人看到真圣贤、真菩萨,大众才会相信。现在是怀疑容易,相信不容易。所以这个时代弘法利生,德行要超过圣贤人的行持,才感动得了众生。

所以师父这段话是对我们的一个期许,我们要下这个功夫。怎么下?师父讲得很清楚,从根本下功夫。心有根本,行也有根本。什么是心的根本?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时时观照自己的心,跟这五心相应,这个就是在下功夫。行有根本,行的根本: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我们所有处事、做事,符合这五个行门。我们常常思惟这些教诲都觉得很幸运,师父以一生修学的经验智慧,过来人的智慧,来帮助我们修行,我们不要摸索,老实真干就是在师父的智慧之上来修行。老实人最有福,听话的人最有福。我们不要顺着自己的意思,绕了老半天说,二十年过去了说,师父讲的对!那二十年也回不来。

阿弥陀佛无量劫的修行,最后成就了西方极乐世界,成就了这一句万德洪名,我们肯受持,念一句阿弥陀佛,万德在其中,是以阿弥陀佛的果觉,我们拿来我们的因地修行,天底下最好的事被我们碰上。所以为什么「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为什么可以「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能念到一心不乱?因为这万德洪名不可思议,「唯佛与佛乃能知,声闻亿劫思佛智,尽其神力莫能测」。所以真正听话的死心塌地抱着佛号好好的念。为什么《净土圣贤录》里面,三年、五年念到自在往生的太多了,为什么我们现在学了十年、二十年,不得力?还是不老实念、不老实修的关系。所以「正己」要先学老实、听话就对了。

今天就先跟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月31日15:47:3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4268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