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三十集)钟茂森博士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admin 由弟子规入论语评论3阅读模式

 

孔子说,「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这是比喻。他说,岁末到天寒的时候,冬天来了,所有的树木叶子都凋谢了,特别在北方,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唯有松树和柏树的叶子是不会凋落的,即使是有大雪,雪压在这些树上,这些叶子都能够保持青绿。一直到第二年的春天,要生出新的叶子,这些旧的叶子才会落下,所以叫做后凋,它不会凋落,冬天也不会凋落。这比喻什麽?岁寒是比喻乱世,松柏,松树和柏树比喻的是君子,君子即使在乱世也不会改变他的初心,仍以仁为己任,死而后已。孔子一生行仁,一生都在推行圣贤的教化,他以周公为自己的榜样,希望能够恢复周公之道,用礼乐来教化世人,实现大同世界。在《论语.述而第七》讲到,「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思念周公,他最仰慕周公,所以常常梦到他。他以周公做为自己的模范,虽然自己身处乱世,但是一生不遗馀力在推动礼教。到自己年老了,衰弱了,他很叹息,自己年老了,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就是我很久没梦到周公了。这个感叹是暗示现在想再恢复周公之治很难,「我已经年老衰弱了,不知道还有没有这个因缘可以做到」。这句话听起来好像很悲凉,其实是悲壮,可谓是人老心不老,孔子一生的梦想就是要实现天下大同,到他死的时候还未实现,但是他的志向并没因此而退失,真的是死而后已。

  

孔子有讲过,「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如果一个世界有圣人出现,尤其是圣君出现,就会有很多瑞相,像凤鸟至,凤凰来了,河出图。这个图是什麽?八卦图。当时黄帝在黄河边上,他看到黄河出图,所以演出八卦,这是瑞相,黄帝是圣君。孔子借这两个事蹟、事件来感叹自己不遇明君,吾已矣夫,已就是停止,我可能就要停止了,不能够再行大道了。他这样的感叹,正显示出他自己心肠犹热,志向未改,非常悲壮,真是可惜生不逢时。但是生不逢时不影响孔子成就圣贤,虽然没人能够容他,但是他的精神、他的道流传中国历史二千五百年,到今天仍然是非常受世人的尊敬,还是很多人效法他要成圣成贤。

  

一个人立志之后最重要是什麽?把名利富贵,乃至生死都要放下,这个人就能够进到圣贤的门。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衣食、贫富这些都不要忧,名闻利养更加不能忧,为的是道,其他一切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才能够得道。孔子有讲过,「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孔子在这裡讲,要笃信好学。笃信是什麽?坚信。坚信什麽?最重要是信自己可以成为圣贤,人皆可以成为圣贤,因为「人之初,性本善」,要信这个,这是最根本的信心,能够信这个,你才能够立志做圣人。立志了,就一定要好学,这是求道的基本条件,不好学不能够得道、不能够成圣成贤。守死善道,就是坚守善道,至死不变。危邦不入,危险的国家、地区我们不要进去。这些危险包括什麽?天灾人祸,尤其是这个国家的政治出轨了,由上至下,人已经不符合道德仁义了,这个国家一定会出现危机,就不能进去。为什麽?不受它的影响,我们要去能够养道的地方。乱邦不居,已经发生动乱了,像出现了杀父、杀君的这些国家,出现暴乱,就不可以居住了,快点离开,因为这些地方妨碍自己的道业。当然,除非是逼不得已,或者是有救人的使命,那就另当别论。

  

天下有道则见,这个见字跟出现的现字是通假字,遇到有道的国家或者是地区,这个地区讲道德仁义,人民能够守礼,君子就有义务在那裡传道,就现出来,现身了。一般来讲,在这个国家担任官职可以帮助人民,或者是推行圣贤的教育,这个天下有道就现。无道就隐,这些国家的人民如果是不讲求道德仁义,这个国家的领导人不尊重圣贤教育,那就归隐了。不归隐,你出现没用,甚至可能你会出现危险。下面又讲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如果一个国家讲求道德仁义,人民需要教化,我就一定挺身而出。往往儒家讲究的是学而优则仕,要出仕,要出来做官,这个时候如果是贫贱,就是说明没有功劳,对社会没有贡献,就可耻。如果国家无道,崇尚的是功利,唯利是图,我如果再有富贵,这个富贵一定有问题。社会人都是追求名利,不讲道德,我在这裡富贵了,这富贵怎麽得来?你一定会跟人家同流合污,所以是可耻的。很多的君子,在乱世把自己的财产都统统布施掉,不要了,归隐山林,自己求道。从这裡看出来,君子求的是道,对于名利富贵真是一点也不会留恋,放得乾乾淨淨。

  

得道之后一定要弘道,道如果没人去弘扬,这个道在人间就会中断。圣贤的教育、传统文化这也是道,要靠人去弘扬。当然,首先人要自己能够力行,他才能够证道;证道了,他才有这个能力弘道。孔子讲过,「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当然无所不在,但是一般人没法体会到,要靠人证道之后、领悟之后讲出来,一般的人才能得闻道,所以要靠人去弘扬。道,它自己不能够自说,它不能够自己弘扬自己,要靠人自己领悟,悟道、修道、证道,最后弘道,把这个道弘扬光大。使大家、众生都得到受用,不同的人得到受用不同,多多少少都有受用,都有利益。在《论语.阳货第十七篇》,我们看到「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武城是现在山东省的一个县,当时是鲁国的一个小城。当年孔子的时候,这个武城是由子游做为那个地方的宰官,治理得很好,子游用礼乐来教化百姓,使武城成为和谐社会。我听闻现在的武城县,也是县委书记和县长这些领导人,带头来落实传统文化、落实《弟子规》、落实孝道,全县的人都有学习圣贤之道的风气,确实风气很好,这可能是有历史的渊源,很难得。孔子来到武城,听到弦歌之声,就是听到这些音乐、歌唱,这代表那裡有礼乐。这些音乐、艺术的作品都是可以表现道德仁义的。然后,孔子就很高兴,「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因为子游在那裡治理用的是礼乐教化,这是大道,治理一个小城、小镇,好像有点大材小用了。所以他开了个玩笑,说杀鸡何必用牛刀?就是说治理小国何必用大道?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子游在这裡听到孔子的戏言(开玩笑),就马上对答说,过去我曾听闻老师你讲过。子游他的名叫做偃,所以他自称偃。他听闻,闻诸于夫子,这个诸是当之于讲,听夫子讲过什麽?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君子学了道,这个「道」具体就是指礼乐教化,学了道之后自然就能够爱民,这个君子尤其是指当权、当政者,小人就是一般普通人老百姓,学了道容易使唤,就是他尊重领导,他有忠诚心。只要能够推行礼乐教化就是好事,无论是什麽人都能够得到利益,社会就和谐。所以孔子在这裡就嘉奖子游,他对其他弟子说,「二三子,子游讲的话是对的,我前面所讲的是戏言,只不过是开个玩笑」。从这裡可以看得出,孔子讲话也很轻鬆,非常活泼,但是讲出的是大道理。所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你用圣贤的教育,用于治国也好,用于治理小地方也好,都能够收到同样的利益,作用是很大的。圣贤教育应该大力去提倡、去弘扬。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君子修身之道」这个专题总共三十个小时,就完全讲解完毕。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次学习,更加认识《弟子规》的重要,也通过《论语》的学习,对于圣贤教导如何修身的道理能够更深入的明白,最重要的是要回去力行。我们就讲到这裡,有讲得不妥当的地方,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粤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三十集)  2011/6/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051-0030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6月3日21:16:1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373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