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直讲(第二回)第7集 悟道法师讲于福州阿弥陀佛大饭店

所以在《论语》里面讲,好像颜回看到饭有沙,他自己就先吃了。有同学看到:颜回怎么先吃饭,老师没有吃他就先吃了。他是怕那个饭被老师吃掉了,他赶快先吃了。看的人只有看到他在吃,不知道他那个饭是有沙,他也没有去问,这样向老师一报告,那跟事实就出入很大。只有看到他在吃,他为什么吃?为什么老师没吃他先吃?他没去问,就报告他先吃了。所以你亲自看到的,你没有仔细去询问,都还会有差错,何况粗心大意的。当法官常常冤枉人,他的轻罪判为重罪,甚至有的没有罪就给人家判罪,这个自古以来都有。所以我们看《了凡四训》里面讲,在皇帝脚下,在京城,被冤枉的人还一大堆,何况山高皇帝远的地方?所以袁了凡他讲一个公案,有位当官的就给皇帝建议,应该五年要派一个减刑官再去复查一下刑案,看看有没有被冤枉的,有冤枉的要给他平反。

 

这个当法官不容易。所以我们老和尚去法务部讲演说,当法官大部分下地狱。有个女法官听了就很害怕,如果判错就要下地狱怎么办?所以老和尚就教她一个方法,他说妳要办案之前先念观音菩萨,求观音菩萨给妳加持,让妳不要判错了。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求佛力加持,不然凡夫智慧不够,难免有误判的时候。你看李老师这么有道德学问的人,他都不敢说他没有冤枉一个人,何况其他的人?再看下面这句:

 

【见杀加怒。】

 

『见杀加怒』,就是「看到临死刑的人,不哀怜,反而瞋怒他」。一个人犯罪被判死刑,实在讲也是要怜悯他,为什么?无知,从小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遇到不好的朋友,生长在不好的环境,所以养成了犯罪的行为。他被判死刑,实在讲他都要被杀了,应该要以哀怜心怜悯他的无知,就不应该再瞋怒他,不应该看到他被杀还愤怒,这就有罪,这就心态不对。所以我们看到这些被判死刑的人,要怜悯他的无知。最重要还是要教化,这些都是属于无知犯错,最重要要去教化。没有学习圣贤的经典,那也不懂,所以在社会上看到被判死刑,有很多人他还很生气的,这也是罪过。所以当法官的人、我们一般的人,看到这样的情况,就要感到很遗憾。我们再看下面这句:

 

【知过不改。知善不为。】

 

这两句是一对。『知过不改』就是知道自己什么地方有过失,不肯去改过,这是罪。为什么?因为「知过不改」,那这个过一直增长,一直延续下去,当然是罪上加罪了。所以改过,就是佛门讲的忏悔,忏悔法门。改过是不断的改,像《了凡四训》举出春秋时代蘧伯玉,他从年轻就开始改过,今年改过,回想去年很多过没有改,年年改过,年年反省。改了四十九年,回想还有很多过失,可见得这个改过是长期的,长期的改过。以佛法的标准来讲,你看普贤菩萨他是等觉菩萨,他距离成佛已经很接近了,再破最后的一品生相无明,他就成佛了。我们念十大愿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四愿就是忏悔业障,忏悔就是改过,他还要改过,等觉菩萨还要改过,成佛就圆满了。成了佛示现改过,那是做给凡夫看的,做给我们看的。实在讲也是做给等觉菩萨以下的众生看的,九法界众生看的。所以忏悔法门,可以说我们从凡夫到成佛,修什么?无非修个改过而已。过失不断的改,才会不断的进步,所谓改进改进,改正过错,我们道业才会向上提升、进步。因此忏悔法门是从凡夫到成佛主要修的法门,就是修一个忏悔,一个改过。所以忏是忏摩,印度的梵语,是忏除的意思,悔就是悔过。我们不知道改过,或者知过不改,这个罪业就消不掉,可见改过这个重要。『知善不为』,知道善不肯去做。所以这两句也就是平常讲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里主要是「知」这个字,知是知道了,知道过不改,知道善不为,这个就增长罪业。

 

因此我们修行也就是不断的改过,不断的修善,这个是没有停止的。这两句也要补充说明一下,这里《直讲》讲得是比较简单,这个知,知过跟知善这个知,都是要学习。如果我们不学圣贤的经典,不学佛菩萨的经典,实在讲我们一般人也不知道什么是过、什么是善,都不知道,他无知。如果问起大家,好像大家都懂,知道什么是过,问他什么是善,大家也似乎也都知道,帮助人、做好事就是善;过就是去杀人放火,杀人放火是过。知道这些有没有错?也没错,但是这个当中没有去学习圣教,有时候这个似善非善的事情很多,似过非过的事情我们也搞不清楚。因此,我们读《了凡四训.积善之方》讲了八对,善有真有假、有大有小、有端有曲、有偏有圆、有难有易、有阴有阳、有半有满、有是有非,这个善讲了八对。中峰国师问学生什么是善,有人就说,「敬人礼人是善」。中峰国师说「未必然也」,他说不一定。「詈人殴人是恶」,中峰国师也说不一定,「未必然也」,不一定是这样。又有一人讲,接受贿赂是恶,廉洁有守是善,中峰国师也说「未必然也」。他问了很多人,大家回答,中峰国师都说未必然也。大家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未必然?中峰国师再说明,打人骂人你要看情况,父母对儿女错了去处罚他,那是为了他好,为了他改过,你不能说父母去打儿女是过,那不是过,那个是善。但是现在法律定的是过,父母打儿女,在台湾好像有个分机号码,我忘记了,不晓得什么一一三还是什么分机号码忘记了。我记得高雄净宗学会简妈妈她有个外孙,很调皮的,她的外孙。二十几年前我去讲经,他这个小孩子就看第四台,第四台有葬仪社死人穿的寿衣那些金纸什么的,他就去买回来家里。他爸爸看到他买那些东西回来就打他,然后他就打虐待儿童专线,警察局虐待儿童专线。警察就来了,要把他爸爸抓起来。她说还好那个警察是他爸爸的朋友,他知道他儿子的情况,不然他爸爸就被抓走了。所以现在你说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你没有学习经典,现在法律定的叫恶法。定的这个恶法,那有果报的。所以打人、骂人,你看什么情况、看什么动机。

 

上面讲弃法受赂,贿赂,贿赂是恶;很廉洁,他就是善。中峰国师也讲「未必然也」,不一定是这样的。为什么不一定?你要看那个事情的结果。所以在《了凡四训》也举出来,子路救人,人家送一条牛,他就接受了;子贡很有钱,他救赎人,人家要答谢他,他不收,因为他家有钱。如果我们一般人看起来,子路好像收了人家的礼,你去救人收了人家一条牛,这个是不对的。子贡去帮人家赎人家的子女回家,国家有奖励的钱要给他,因为他家很有钱,他不接受。一般讲他比较清廉,他是对的。但是孔老夫子讲,赐(就是子贡),错了;子路,对了。为什么?孔子就讲,子路去救人,人家送一条牛,他收了,他说以后很多人就勇于去救人了。因为他觉得做好事有好报,大家勇于去救人。子贡为什么错了?你去救人,你家有钱去帮人家赎被卖到外国的子女回来,国家要给你一点奖金你不接受,那不是每家都像你那么有钱,他说以后去外国赎人回来的就很少了,没有人敢去赎了。赎了回来,子贡做一个开头,不领赏金,那他们如果去领赏金,就觉得你好象是为了领赏金才去赎人的,你那个善事不是真的,那就没有人敢去赎人了,这样有很多人就没有办法得到解脱了。所以这个就是看他事情的结果好不好。

 

也是《了凡四训》里面讲的,有个富翁为富不仁,他有钱,但是心不好。所以积善之方讲八对,有正中偏、偏中正。一个为富不仁的人,他家很有钱,那一年他们那个县闹饥荒,很多飢民、灾民都去抢,告到县衙里面,县官也不管,几乎整个县都乱了。后来这个富人他就把这个去抢粮食的人把他抓起来,用私刑去惩罚。整个县那些飢民才不敢乱抢,不敢趁火打劫乱抢,这样社会治安它才平定下来。那这个富人他是不是好心?不是,他自己也是为了保护他的财产。但是他做出来却是对这个县的安定有帮助,不至于整个县都乱了,乱了,那个灾祸就大了,所以这个叫偏中正。他的心不是好心,但是做出来的事情,结果却是好的,这个叫偏中正。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11月16日10:25:0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3654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