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弥律仪(第26集/视频/文字)悟道法师主讲

admin 沙弥律仪评论阅读模式

沙弥律仪  悟道法师主讲  (第二十六集)  2008/7  中国庐江金刚寺  档名:WD11-002-0026

src="http://bd.amtbvod.com:88/vod2/mp4/WD11/WD11-002/WD11-002-0026.mp4

请大家翻开《沙弥律仪要略增注》,第十页第二面,我们从第三行「一曰不杀生」看起:

 

【一曰不杀生。】

 

「断命曰杀。有情曰生。」

 

我们昨天讲到这一段,后面的文都是解释这一段。每条戒它的内容实在讲非常深广,一个深、一个广,深广,因此我们看到这个注解也觉得分量满多。实际上如果延伸出去那就更多,但是我们学习总是要抓住一个纲领。不杀生这个戒是列在第一条,为什么把这个列为第一条?也说明这条戒是世间人最容易犯的,因此佛把这条戒列在第一个。主要也是要提醒我们注意到这个问题,让我们很明显的知道杀生这桩事情是错误的,不是正确的。因为世间人总是把杀生认为是正常的,除了杀人以外。杀人国家法律有定罪,知道不可以随便去杀人,但是杀动物,国家就没有定那么严格的法律。现在国家定的法律各方面的,大概只有受到保护的野生动物禁止捕杀,现在世界有一些国家它有定下这个法律,特别是要濒临绝种的这些动物,有定法律不可以去捕杀。

 

「断命曰杀」,就是把牠的命,牠不是自然死亡的,就是牠的寿命还没有到,我们一般讲牠还有一口气在,你就把牠的命断了。命断了,就是说牠的呼吸、身体的温度,牠的神识离开身体,这个动物的生命算是断了。现在医学讲判定脑死就算是这个人已经死亡。有情的动物都是一样,一个呼吸(气),一个身体的温度,一个就是他的知觉、他的神识,这个如果离开了身体,它这三样就停止,这个身体就没有作用。你看人死了(动物死了),他不会呼吸,气已经没有了,我们一般讲断气了,这个人断气了;人死之后身体也凉了,也没有温度(暖气);第三个就是神识,他的知觉,六根已经不起作用,眼睛也不能看,耳朵也不能听,鼻子也不能嗅,舌不能尝,身不能动,意不能言,六根也离开这个身体,也不起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之中命就断了。这里讲的断命曰杀,就是说他的生命还在,我们是强迫把他的命断掉,这叫杀。所以这个很明显说明他不是自然死的,是我们刻意让他的命提前断掉,这就叫做杀。

 

下面讲,「有情曰生」。有情就是说有情识的,我们现在一般讲动物,有知觉的,特别是指这个。所以不杀生特别是指有情众生,你把他的命断掉就叫杀生。第一条戒叫我们不可以杀生,我们一个学佛的人,第一个就是不可以故意去杀害众生的生命。杀生,我们学佛的人大部分是不会再去造杀生的业,故意去造杀生的大概都不会,无意当中的就很难避免。在这方面,我们还是要多多宣扬因果报应的事实,因果报应的理论与事实多宣扬,这样效果会比较好。如果以伦理道德,做人仁爱之心,像儒家也有讲,「君子远庖厨」。在儒的学习它分三个层次,第一个是君子,再提升是贤人,再提升是圣人。像孔老夫子、孟夫子都称为圣,一个至圣,一个亚圣;再下就是贤人,像夫子当时他传有成就的七十二个弟子,叫七十二贤,有七十二位的贤人;贤人之下,叫君子。在古时候做个君子他人格也相当的完美。所以「君子远庖厨」,远就是远离,庖厨以前厨师叫庖丁,在厨房里面做菜都免不了要杀生。特别现在你到餐厅厨房去看,简直就是一个刑场,杀生的场所。大家有没有看过丰子恺画的《护生画集》,大家有没有看过?我们台北今年做月历想做《护生画集》,丰子恺画的,字是弘一祖师写的。他画的满有意思,在台湾有印出来,一本这么厚。这次台北寄一份给我,我再找个时间看能不能印,我们去印一些出来大家看一下。我是想做个桌历,放在桌上。我做这个桌历大家可以参考看看,等一下我拿给大家去印,我们这边有复印机去印。我觉得满有意思的,《护生画集》。

 

不杀生这一条,我们不但自己不杀生,我们自己不杀生是消极的,叫止持;我们进一步还要去劝别人不要杀生,那叫作持。劝别人不要杀生,护生、放生,这个叫作持。消极跟积极都要做。像我们在台北县双溪乡山上,现在有人捐给我两栋农舍做念佛堂跟寮房。原来没有路,现在开一条路上去。前年齐居士也去看过,那时候还没有盖好,跟她女儿、女婿,请她去看过。但是开那条路变成怎么样?原来它没有路,本来就有一些人去打猎,打山猪。原来没有路,他们要去打猎都要走路,比较不方便;现在路开上去,他车子可以骑上去、可以开上去,一天到晚打山猪。后来我就跟乡公所研究,我就借乡公所的名义,我就把《地藏经》的经文用个牌子,在上山的路口插在那里,当中再插一个,我就把《地藏经》那句经文,「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我就写很大的字放在入口的地方。现在就比较少听到去打山猪,不然一天到晚我们那边念佛的同修说,一天到晚打山猪,吱吱叫的,吵得大家都不得安宁。我说这个不行,我们现在也没有办法说强制叫他不要打,但是我们用因果让他看,他一上去就会看到那个牌子,杀生将来会得宿殃短命报,让他有这个印象。我跟乡公所说用你们的名义,牌子这个钱我们来出,不要你们花钱,这个功德给你们,名义给你们,事情我们来做,我就用这样,把它插上去。这个值得宣扬,我们要透过各种方式去宣扬,让大家知道杀生有什么果报,不杀生有什么果报,就是这么做。

 

昨天我们讲到《十善业道经》,这个没有人宣扬,根本大家都不知道。有一些人你说他人是不是不好?不是。有的人他心地也很好、很善良,但是没有人跟他讲,他不知道造这个业是不对的,他不知道。大家都杀生,他也不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他心地很好,真的是一个很善良的老百姓,但是他不知道我杀造了这个因。不知道,造了这个业,还是有果报,不能说没有果报。昨天我们讲到第一条,「于诸众生普施无畏」,这个就是无畏布施。不杀生这一条如果修圆满,我们就可以给众生布施无畏,众生他看到我们,他心里就会有安全感,他会得到安稳;众生有恐惧,我们可以帮助他远离恐惧、怖畏。像观世音菩萨在《普门品》,在《楞严经.耳根圆通章》、《华严经.观自在章》,佛都说观世音菩萨是「施无畏者」。观世音菩萨他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具体的表现就是不杀生,而且进一步护生,救众生的苦难。救众生的苦难很多方面,最基本的,要让众生明了因果,这是救苦救难最根本的一个做法。不明了因果,他做错事,他就要去承受那个果报,他的苦难还是解决不了。第一个「于诸众生普施无畏」,我们可以普遍布施给一切众生无畏,众生有恐惧、有灾难可以帮助他,普施无畏就是帮助他远离恐惧、畏惧,这是不杀生得到的第一个果报。

 

第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这个也非常重要,这个慈心叫大慈心,慈心再加一个大。慈心,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慈就是给予众生安乐。给众生安乐跟快乐这个意思也不一样,快乐有好的也有副作用的,安乐就是平安、快乐。所以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悲就是拔除众生的苦。第一条是属于悲,普施众生无畏,众生有畏惧,可以布施给众生无畏,让众生远离畏惧、恐惧、不安,这属于悲。第二个「常于众生起大慈心」,这个慈心加一个大就是告诉我们,对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不拣冤亲的。我们一般就是说我们的亲人,我们喜欢的人,我对他有慈心;冤家对头,我们这个慈心就生不起来,生不起来对他就没有慈心,这样的慈心就不能算大。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真正大慈心是不拣冤亲的,这个人他对我好、对我不好,我们都是希望给予他安乐,不希望他遭受苦难,是这样的一个存心。所以常于众生,对于一切众生都起大慈心,对一个善人起大慈心,对一个恶人还是起大慈心;善人希望他得到安乐,对恶人希望他能够知过改过,也希望他能得到安乐。这个存心就是这样,对众生都是起大慈心,没有分别的,叫大慈心。希望给予一切众生安乐,慈能与乐。

 

「三、永断一切瞋恚习气」。我们伤害众生、杀害众生,这是瞋恚习气。所以为什么说我们没有前面净业三福第一福的基础,我们要修个五戒,沙弥戒又更高层,都很难做到圆满,为什么?有瞋恚习气在。有瞋恚习气就是说明我们不杀生这条善业还修得不够标准,这个标准还不够。如果你这条善业修得圆满,这个永断,我们要注意看这个经文,永远断一切瞋恚习气,这条善业就真正达到圆满。实在讲,永断一切瞋恚习气,如果你要讲到究竟,成佛就永断。永断两个字它有分层次的,譬如说人道的永断,天道、阿罗汉、缘觉、菩萨、佛,都有叫永断,但是断的层次不一样。最低限度,他瞋恚的习气,粗重的瞋恚习气他不会起现行,就是我们现前瞋恚的习气不会发作,最起码的标准。最起码你不会发作,这样才能叫永断一切瞋恚习气。说明我们现在如果还有瞋恚这个习气在,十善业道就是连人道不杀生这条善业都还不够标准,还不及格,还有瞋恚习气。为什么?因为你有瞋恚习气,这个瞋恚心一起来就会伤害到别人,就会伤害到众生,伤害到众生就是属于杀生。杀生有身杀、口杀、意杀,后面会讲到,我们到后面再详细讲。所以,我们不杀生这一条做到圆满,我们不要说断惑,就是伏断,不要说灭断,伏断,我们现前如果这个瞋恚习气没有,最起码我们是人道的标准。有了这个标准我们来持五戒,三皈五戒、八关斋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就可以提升,在这个基础上提升就没问题。

 

所以为什么佛把净业三福第一福、第二福,把戒放在第二福?戒是在第二福。我们一定要注意去看这个经文,这个经文不能含糊笼统就念过去,那我们很难知道它的标准在哪里。三皈依是在第二福的第一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如果说我们有了戒,也一定包括这个善,这个都有了。不要说五戒,就是三皈依,如果你真正具足三皈依,它一定是包含前面第一福。三皈依就是我们自称三宝弟子,三宝的学生,三宝弟子他一定有「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个基础在,那是真正标准的一个三宝弟子。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再受三皈五戒这个就没有问题,因为戒是善的提升,善的提升就叫戒。戒的功能,它能帮助我们得定,开智慧。所以善的提升就是戒,也说明戒是建立在善的基础上,人天善的基础上。过去古人在家、出家学佛,他有儒跟道人天善法的基础,因此他一入佛门提升到戒没有问题,因为他基础已经有了,好像我们盖房子,地基他打好了。我们现在学佛的人学戒,他怎么学都不像。我也看过很多人,他也不是不好心,他也发心学戒,可是学了怪怪的,我一直去研究这个问题,为什么学了怪怪的,好像应该不是这样。后来我一直去看祖师大德这些资料,还有听经,去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才发现,原来这个问题在净业三福佛就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原来戒是在第二层,好像三层楼,三福是三层楼,第二层楼,你没有第一层楼的基础,第二层就上不去;你有第二层,它一定涵盖第一层,这个一定要明白。

 

所以,老和尚现在为什么讲这四个根?还是修学有个层次,第一个先《弟子规》,先做人,然后《太上感应篇》就提升了。你看《弟子规》讲到「凡是人,皆须爱」,人就是指我们人道,他已经突破种族、国界,不管哪一个国家、哪一个种族的人,你都要对他有爱心,在人道这个界限已经突破了。但是它还没有提升到物,还没有提升到凡是物皆须爱,还没有提升到。《太上感应篇》层次就比较高一点,你看《太上感应篇》讲,「昆虫草木犹不可伤」,昆虫草木,连无情的草木都不可以故意去伤害它。昆虫草木都不能伤,你还能伤害人吗?当然更不可以。所以《太上感应篇》道家的,它讲的比儒家的层次又要高一层。道家他修仙,天仙、地仙,仙他就比较超然,比儒要高一层。所以孔子他也问礼于老子,老子是道家的始祖。讲得最圆满、最彻底还是佛法。我们现在举一个例子来讲,大家就比较容易明白。譬如说这是十善业道,十善业是在第一福,第一福第四句修十善业,「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所以修十善业这四个字详细的说明就是一部《佛说十善业道经》,如果以《华严》的理论来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引申出去就是整个佛法,包括整个世间法。修十善业,第一条永离杀生,就有这十个果报。我们先讲到第三,这都是讲果报,这是讲我们自己本身的。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7月21日09:52:2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3453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