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弥律仪(第22集/视频/文字)悟道法师主讲

admin 沙弥律仪评论阅读模式

沙弥律仪  悟道法师主讲  (第二十二集)  2008/7  中国庐江金刚寺  档名:WD11-002-0022

src="http://bd.amtbvod.com:88/vod2/mp4/WD11/WD11-002/WD11-002-0022.mp4

请大家翻开《沙弥律仪要略增注》第九页,我们从第三行《增注》的地方看起:

 

「庶几是近可之辞。由戒净故。定性现前。则有无漏慧发。以慧惟求。断诸惑障。复本净明。故曰成就圣道。斯乃三学相资。如鼎三足。故能成就圣道。圣道者。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之菩提。出家本祈菩提。而三学增上。则去道不远。故出家之志不负矣。」昨天我们讲到这一段,这一段是《增注》里面补充注解《要略》「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庶几成就圣道,不负出家之志矣」。

 

《增注》给我们讲得很明白,由于戒清净的缘故,所以我们定性就现前。我们要修定,修定的前方便就是要持戒,戒律清净就帮助我们得定,我们得定,定功深了,「则有无漏慧发」。无漏智慧它能帮助我们断惑,断见思惑,断尘沙惑,破无明惑,恢复本来清净光明的真如自性,「故曰成就圣道」。所以在这里给我们讲「三学相资」,三学相资就是相互资助,戒帮助定,定帮助慧,慧又帮助戒定,它是一个相关的,互相资助,相资就是互相资助。「如鼎三足」,就像这个鼎,古时候煮东西的鼎都是三个脚,下面生火。如鼎三足,意思就是缺一个都不可以,缺一个就立不住,就像我们前面录像机的三脚架,缺一个脚它就站不住,这三个是互相支撑的,这是说明戒定慧三学是互相支撑的。「故能成就圣道」,这个圣道也给我们举出,「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之菩提」。我们出家本意、本愿就是祈求成就菩提,这是我们出家主要的一个目的。我们现在净宗道场,大家出家几乎都有一个共同愿望,都想求生西方净土。不管心里是不是真想往生净土,总是嘴巴都有在念、都有在讲,这是对我们求生净土的一个帮助。我们现在念佛想要往生净土,对戒学方面也不能疏忽,如果疏忽掉恐怕我们的功夫不能成就。这也是过去我个人修学这么多年没有成就,都是在这方面疏忽。喜欢经教,听了道理非常好,听得也非常欢喜,但是得不到受用,得不到受用就是疏忽掉这个基础的修学。

 

这方面也是有很多因缘,因为本身如果不是在一个环境大家依众靠众,像我这样的根性,连中下根性都谈不上。中下根性,像老和尚他说他是中下根性,我跟他一比,恐怕下下根都谈不上。谈不上是什么?是业障深重的根性,业障很深重的,下下根都还谈不上。中下根性他自己一个人,他自己可以努力用功来修学。像老和尚这样的根性,我看他一生都是自修,他没有什么依众靠众的,他一个人他自己能够认真的修,另外就是他真正能够接受老师的指导,依教奉行。老和尚他这个形式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例子,一般人如果没有一个因缘、一个机会依众靠众,你说自己很主动的要来学习这个东西不容易。像以前老和尚,我听经的时候就常常听到他提到这个,《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安士全书》、《沙弥律仪》,常常提到。但常常提到怎么样?我们觉得也没有错,这个书也请来看看,觉得也很重要,但是你没有一个环境,就是大家互相提起,你很难一个人对这个东西一直去深入。特别那个时候一直在听老和尚的经教,老和尚现在讲什么经我们大家就听这个经,把精神、时间都放在这个上面,你不会再去找时间来修这个东西、再去看这个东西,这些基础的学习一直都不能去落实。

 

因此我们看到前面莲池大师给我们提出佛制定新出家的人,实在四众弟子,包括在家居士都一样,五年当中要专精戒律,要在基础上要下功夫,打地基;五年之后,你再去听教,再去参禅,这样才有基础。如果你在戒学上基础还立得不稳,你就去听教、参禅,听了是很好、很欢喜,不是自己的,跟我们不相干。像现在老和尚讲《华严经》,老和尚他很自在,入了华严境界。我们听来听去,我们入什么境界,入一真法界了吗?我们是入烦恼的境界。一个境界来你的心就被境界转了,人家赞叹几句就高兴得不得了,人家骂几句就难过好久,你这样能入什么境界?各位的境界我不知道,但是我的境界的确是这样。如果像我这样的境界,基础上的修学,大家还是要列为第一优先。现在我们看看,大部分大多数学佛的人,听教参禅很有兴趣,学基础的大家就兴趣不高。但是兴趣不高,听教参禅,包括我们念佛也是一样,功夫不会得力。

 

我们也看到很多念佛人,他念佛功夫好像很好,可以念二、三天不睡觉。在台湾还有念般舟,他不是念九十天,是天天念般舟。他念般舟三昧怎么念?他晚上想睡觉,绕佛的时候脚就很用力的踩在地上,就很用力的踩,刺激末梢神经提神。后来我说这样不如用尖尖的石子,那一踩下去就很痛,那效果更好。我说不用那么用力去踩,用尖尖的石子,用最尖的,那个又可以脚底按摩,又可以治病,又可以帮助你不要睡觉。所以我建议他们铺石子,不晓得有没有去铺我不知道。像这个平的,要踩到脚很痛,他才不会睡觉。也是一个出家众,是我们一个老同修,有一次我去针炙看病他也去,他在跟我讲话,他的嘴巴口臭很厉害,我说般舟三昧怎么修到口都臭了?应该讲出来都是莲花香味。这些修学都是不明理。

 

讲到戒学的重要性,我们念佛人也不可以疏忽。往往我们念佛人都是一句佛号念到底就好了,学那么多干什么?这个话对不对?也不能说不对,也不能说全对。如果说全对,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他就没有必要讲《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讲《弥陀经》。我们看《弥陀经》讲得比较简单,我们比较看不出来,《无量寿经》跟《观无量寿佛经》就讲得比较详细,讲了很多修行的方法,特别在《无量寿经》「三辈往生」、「往生正因」,这两品经里面讲得最详细。其实每一品经都有提到,三十三到三十七这五品经特别讲到断恶修善的事情。如果说你念佛就好,这个统统不要,那佛何必要讲?佛就跟我们讲,你念佛就好。念佛就好,这个对不对?也对,看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什么对象。如果年纪大的人,他精神、体力各方面都不行,你叫他学那么多他没办法,他没有办法了。这个时候,我们遇到这样的对象,就要劝他放下万缘,什么都不要想,你只要想阿弥陀佛就好。只能这样劝他,不然你叫他再学那个,他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也没有办法去学。对于还不是很老的人,精神、体力还可以的人,佛就要劝他,你要多修一些辅助的。戒定慧三学它帮助你得定,你这个功课没有做好你定得不到。我们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定。

 

我们现在念了这么久,我们心为什么还乱?都没有戒的基础。所以在台湾我看念般舟的,念几天不睡觉的,我在前面都跟大家报告过,因为学习这几十年来,三、四十年,我看了一些失败的例子,都变成我们后面学习的一个借镜。他去念为什么不会成功,是不是经典上讲错了?如果他念不成功,他一定就会起怀疑,怀疑经上讲的到底是不是真的这样?《弥陀经》明明讲,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到若七日就一心不乱,我念了几个七日怎么心还乱?大家有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有一些人他在念佛堂念的功夫不错,可以念个三天二夜、几天几夜不睡觉,觉得功夫不错,但是在外面遇到境界脾气可大了,脾气很大。另外一方面,我看得也很普遍,就是贡高我慢,他觉得他念的功夫不错,你们念的功夫都不如我。所以,念佛念几天几夜不睡觉的变成一种好像奥运在比赛。念《无量寿经》也在比赛,你念三千部,我念三千零五百,比你强;你念五千,我念一万,你算什么!释迦牟尼佛是这样教的吗?念经他的功德一定有,念佛他的功德也一定有,但是为什么不能起现行、不得受用?就是被他这个烦恼障碍住,被那个冻结起来,哪一天这个烦恼消了,他那个功德就恢复,就这么个道理。

 

所以我们不可疏忽,也不要说我们念佛人这些统统不要了。不要可不可以?也不是说绝对不可以,也可以,但是问题你能不能老实念佛,像蕅益大师讲的,你能不能做一个真念佛人?如果你是符合这个条件,你没有学也具足,你也具足这个戒。但是重要的是要想一想,我们是不是这样的一个根性。你看蕅益大师,我简单的写一下,现在仅就我记住的写一下。这是蕅益祖师念佛开示,他一篇文章,我记得这六条:真念佛人,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念佛人,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真念佛人,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念佛人,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念佛人,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念佛人,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真正念佛人他一句佛号六度齐修,一句佛号包括六度,如果你是这样的念佛人,你六度都有了。我们现在念佛人有没有达到真的标准?如果达到真的标准,你包括戒定慧了,六度都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但不是说我认为有就有,不是这样的。你有没有放下身心世界,还有没有东西没放下的?还有没有贪瞋痴,你还会不会起贪心?还会不会发脾气,还有没有愚痴?愚痴就是善恶不分。还有没有是非人我,还有没有间断夹杂,还有没有妄想驰逐,还会不会被其他的言论所诱惑?如果你跟我说我这些统统有做到,你现在进去念佛堂,不用来上课;不过如果你具足了来上课,也是慈悲心,做影响众,影响还不具足的人,真的老老实实来修。所以经我们不能白读,读了不知解义,解义不知修行,这都得不到受用,这个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同修如果有人念佛念很久,还功夫不得力,不要说事一心、理一心,功夫成片都还没有,我建议大家还是要回到基础的学习,如果你基础的学习没有打好,你念佛功夫始终不得力。

 

所以,戒定慧三学如鼎三足,它是互相资助的。「而三学增上,则去道不远,故出家之志不负矣」。昨天我们讲到这一段,这是跟我们说明戒定慧三学修学的次第。

 

下面我们接着看,「昙一律师云。三世佛法。戒为根本。本之不修。道远乎哉」。昙一,这边有个大概的注解,「释昙一,姓张氏」,俗姓张,「盖韩人」。古代春秋战国时代,「晋大夫韩氏与赵、魏分晋,其地在今河南省中部,及山西省东南部一带」,韩这个地方在现在的河南省。在战国时代国家很多,韩国、赵国、魏国,分晋,大家分割土地,他们分到现在河南省的中部,以及山西省东南部,就是河南省跟山西省东南部大概边界这一带,他是这里的人,韩人。「弱而敏悟长而聪明,年十五从李滔先生习诗礼,终日不违」。十五岁他就学诗、学礼,终日不违就是儒家的礼他都不违背,一个很守礼的人。「十六听云门寺茂亮法师经论,一闻悬解」。我们看看,古人十六岁听经他就有这个领悟力,他得力于什么?前面这个习诗礼,这个代替我们佛门的人天乘佛法,儒家的。小时候六、七岁就读四书五经,就念孔子书,他有这个基础,礼乐的基础,再来听经,十六岁他就悟了。我们现在不要说十六岁,八十六岁都悟不了,愈老就愈糊涂,怎么悟?

 

「法师异之」,茂亮法师觉得是个人才,很奇异,「谓其母孟氏曰,此佛子也,可令削发当与授记」。就跟他的母亲,他的母亲姓孟,孟子的孟,孟氏讲,这是佛子,你这个儿子可以成佛作祖的,「可令削发」,建议他母亲让她儿子来剃头出家,「当与授记」,茂亮法师要给他授记,授记就是预先告诉他,他将来这个阶段有什么样的成就。在古时候这些祖师大德都是真正证果的,他们都有神通,知道这个人的因缘怎么样,将来怎么样。我们看《六祖坛经》就知道,你的缘在哪里,将来有多少徒众,事先跟你讲,授记。授记,在佛经上我们看到,在祖师大德的传记上也看到,特别在《六祖坛经》最明显。「亮即孝和皇帝菩萨戒师也」,他是孝和皇帝授菩萨戒的老师。「一闻而欢喜有度世之志」。开元五年,唐朝开元年间,「开元五年西游长安,依观音寺大亮律师传毘尼藏」,他到长安(在现在陕西),依观音寺大亮律师传他毘尼藏,就是传他戒律。他的报龄八十岁,在这个世间活了八十岁,他的僧腊是六十一,僧腊就是他剃头那天开始一直到他往生,有六十一年,这个算僧腊。戒腊就是他受戒那一年算起,夏腊就是你结几次夏,僧腊就是他剃头。这个在宋朝《高僧传》第十四卷,《宋高僧传》,他是唐朝人。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7月21日09:38:2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3452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