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弥律仪(第23集/视频/文字)悟道法师主讲

admin 沙弥律仪评论阅读模式

沙弥律仪  悟道法师主讲  (第二十三集)  2008/7  中国庐江金刚寺  档名:WD11-002-0023

src="http://bd.amtbvod.com:88/vod2/mp4/WD11/WD11-002/WD11-002-0023.mp4

诸位同学,大家早上好!请大家翻开《沙弥律仪要略增注》第九页第二面,我们从第三行看起:

 

【后十戒。出沙弥十戒经。佛敕舍利弗。为罗睺罗说。】

 

这一段是《要略》给我们说出这十条戒的一个由来,这十条戒它是从哪里出来的。这是古来祖师大德,凡是他的著作、论述都有一个根据,这样大家才不会有疑问。这十条戒,后面所列出来的十条戒是出自于《沙弥十戒经》。『佛敕舍利弗,为罗睺罗说』。「敕」这个字是以前帝王的诏书,佛法传到中国来,中国法师翻译,在古代用这个字代表佛是法王,敕等于是命令一样。在百官志里面,《新唐书》第三十六卷,百官志第一卷,「凡上之逮下」,逮是逮到、达到。凡上之逮下,上面的领导要把他的意思传达到下面,「其制有六」,制度有六个名称,这里举出三个,「一曰制,二曰敕,三曰册」,册就是我们一般讲的皇帝册封,「天子用之」。第一个叫制,制度的制,第二个叫敕,敕含有命令的意思在。「佛敕舍利弗,为罗睺罗说」,佛是指本师释迦牟尼佛,舍利弗是佛的弟子,罗睺罗是释迦牟尼佛的儿子。

 

我们接着看下面《增注》的文,这个文在旁边的面码第九页第二面第四行,「后十戒者。始从不杀生。至十不捉持生象是也。」这一段是解释「后十戒」这三个字,后面这十条戒。「后十戒者」,就是讲后面这十条戒,者是个语助词,就是后面这十条戒,「始从不杀生,至十不捉持生象是也」。第一条开始是从不杀生,到第十条不捉持生像,生像后面我们会讲到。接着我们看下面,「出沙弥十戒经者」。这是给我们解释这十条戒是出自于《沙弥十戒经》,十戒是从《沙弥十戒经》摘录出来的。「显非臆说,及出余经也。」这个臆,一个月亮的月,再一个意思的意,这个音还是念意,音意。显非臆说,显是昭著、明白、清楚,显示很明白,很清楚给我们讲出来,非就是不是,不是臆说。臆说臆这个字,它的意思是主观的或者私心猜测。臆说,给我们解释臆说这两个字,为什么叫臆说?「只凭主观、私见而毫无根据的谈论」。这句话,「显非臆说」,整句来讲,「以示」,以这个表示「并非毫无根据的猜测」。这个意思就很清楚,这就说明莲池大师他摘这十条戒,不是他自己编的、他自己想象的,应该定这十条,如果他自己编的恐怕不能取信于人。他举出这个出处,是根据《沙弥十戒经》,不是他的意思,他是根据这个经把它摘录出来。所以弘赞律师再补充注解说显非臆说,很明显不是他自己编的,他自己主观的想法要定这十条戒,不是这样。「及出余经也」,这十条戒是从《沙弥十戒经》摘录出来的,不是莲池大师他自己编的,也不是出自于其他的经典,这是根据《沙弥十戒经》来讲的。这两句也就是把这十条戒的出处对我们一个交代。

 

下面解释佛这个字,「佛即释迦如来。敕犹天子制书命令。佛为法王。故制戒律。命舍利弗为罗睺罗说。」我们先看到这一段。佛是指释迦如来。如来是佛的十种通号之一,我们一般讲佛世尊、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这是每一尊佛都有这十种共同的称号,十种通号。给我们讲佛,这也是给我们说明我们现前这个阶段释迦如来佛,不是阿弥陀佛,也不是药师如来,也不是古佛,是指释迦如来。这在大乘佛法里面是要指明的,不然在大乘经典佛太多了,如果讲佛一个字,是指哪一尊佛?像我们看《千佛名经》、《万佛名经》,《千佛名经》就有三千零五十三尊佛,《万佛名经》就有一万多尊佛,最少的,一般丛林晚课拜的,八十八佛,也有八十八尊佛。在大乘佛法如果不说明是哪一尊佛,一般人可能就不知道是哪一尊佛。在小乘佛教国家他不用特别去说明,譬如说泰国、斯里兰卡,你讲佛,大家只知道有一个释迦牟尼佛,他也不承认有第二尊佛。所以在小乘佛教国家,不用再特别解释这个佛是指哪一尊佛,不用解释,佛就是释迦牟尼佛,没有其他的。小乘佛教国家他们认为修行,佛以外的修行人只能证阿罗汉,佛的弟子只能证阿罗汉,不能成佛,佛只有一个。小乘佛教的讲法跟大乘佛教的讲法就完全不一样,大乘佛教讲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作佛,这是大乘佛教。小乘因为他还不能理解,好像我们念小学没有念到大学,对大学的理论他还不明了,他的学习只止于小学的阶段。我们中国是大乘佛教国家,所以在注解上都会特别给我们说明,「佛即释迦如来」。

 

「敕犹天子制书命令」,这个敕,犹如天子制书。天子是指我们中国古代统治天下的帝王,称为天子。古代认为帝王乃受天命而有天下,所以帝王为上天的儿子,称为天子。「天子制书」,制书是皇帝颁布的一种命令,指赦令、赎之类。「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诏策》:汉初定仪则,则命有四品」。这是汉朝最初时候定的威仪规则,命令的命有四种品类,第一种叫策书,第二种叫制书,第三叫诏书,第四叫戒敕,这是汉朝初期定的,这四种。这里讲的制书是第二类,它每一类的性质不一样,制书就是说定的一个规矩,这叫制书。在古时候皇帝他是最有权威的,定出来大家一定要去遵循。这里也把佛比喻为法王,「故制戒律」。因为戒律除了佛以外,菩萨都不能制定,戒只有佛才能制定。为什么?因为只有佛才彻底明了我们众生这些烦恼习气根性,他制定的戒才能够中道、圆满,我们照这个戒去修学,才能达到了生脱死、破无明、成佛道的目标。制戒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戒只有佛制,菩萨以下都只是转述、论述,不能制戒。「命舍利弗为罗睺罗说」,佛交代、命令他的弟子舍利弗,来为罗睺罗说《沙弥十戒经》。

 

下面给我们解释舍利弗这个人,「梵语舍利。此云身。亦云鶖。弗者」。这个弗没有人字旁,在我们中国古字弗只有这个字,现在我们看佛陀的佛加个人字旁,是后来佛法传到中国来字汇不够用,才加个人字旁的佛,跟这个字来做个区别,原来古字只有这个弗。「舍利」,梵语叫舍利,印度话叫室利,「此云」,此就是我们中国地区,把它翻成中国的意思叫身,身体的身,「亦云鶖」。下面有注解,「弗者子也」,弗是子的意思,翻成中文是子的意思。「父是天竺婆罗门。提舍论师。母名舍利」。他的父亲是天竺国,天竺就是古代印度这个国家的名称叫天竺,现在叫印度,古代叫天竺。婆罗门在印度四个种性里它是最高的,第一个。印度贵族第一个就是婆罗门,第二个是剎帝利。古时候印度的阶级分得非常清楚,婆罗门是最高的,他的父亲是婆罗门。「提舍论师」,他的父亲叫提舍,论师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大学问家、大哲学家,在当时学术界是非常有名的。对宇宙人生种种的看法、著作、言论在古印度非常盛行,他的父亲做为一个论师,他的智慧都是超乎一般常人,他如果不是超乎一般常人就作不了论,论是慧学,他的智慧超乎常人,提舍论师。

 

「母名舍利」,他的母亲名字叫舍利。「而好形身,眼明如鶖鸟之目」。他的母亲叫舍利,身形非常的美好,眼睛很明亮,如鶖鸟之目,好像鶖鸟一样。鶖,这边有《国语辞典》的注解,跟秋天的秋一样,音秋,「一种水鸟」,牠都会喝水,水鸟,「似鹤而大,色青苍」,好像鹤,但是比鹤要大,牠的身体有点青苍的颜色,青带苍色。「性极贪恶」,性很贪,大概很贪吃,贪恶。「长颈赤目,嘴扁直」,嘴巴扁扁的,很直,「头上毛秃」,头上是秃的,没有毛,「故亦称为秃鶖」。在印度有这种鸟,在中国有没有这种鸟,可能要去看动物奇观这一类的。这一类的鸟眼睛很明亮,赤目,眼睛很好看。他母亲身形非常好,眼明如鶖鸟之目,所以他「从母受称,故名舍利子。」他这个名字是从他母亲来的,因为他的母亲叫舍利,有好身形,眼明如鶖鸟之目。这个舍利子意思就是说是舍利的儿子叫舍利子,不是我们现在火化出来的舍利子,跟这个不一样。

 

我们念经典有时候念到舍利弗,念《弥陀经》都念舍利弗,念《心经》就念弗利子,舍利弗跟舍利子是同一个人,你不要把他看作两个人。我们每天做三时系念,念《心经》都要念舍利子,念《弥陀经》就念舍利弗,其实舍利弗跟舍利子是同一个人。舍利弗是照印度的音音译过来,它没有翻成中文的意思,叫音译,用中文的发音跟它接近的翻过来。子就是把它的意思翻过来,那个弗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儿子的子。《心经》是玄奘法师翻译的,因为每个法师翻译用的文字都有一些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玄奘法师是我们中国人,《弥陀经》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他是龟兹国的人,龟兹国就是现在新疆这个地方。新疆现在都是伊斯兰教,以前中东大部分都是佛教国家,以前它是一个国家,龟兹国。所以不同的法师翻译,翻译的文字也有所不同,意思一样,这点我们要明白。是同一个人,我们在经上看到舍利子、舍利弗是同一个人,只是翻经的法师用的字不一样。他这个名字是从他母亲来的,因为他的母亲叫做舍利,他是她的儿子就叫舍利子。为什么他的名字跟他的母亲一样?我们也可以理解,应该他长得很像他母亲,眼睛、身形长得很像他母亲,所以他父亲就把他取名舍利子。

 

「投佛出家,证无生果。」舍利弗后来他也投靠释迦牟尼佛出家,修行证得无生果,无生果就是四果罗汉。在小乘的果位,证得阿罗汉叫无生,一个阶段性的毕业,好像我们念小学,你念了六年,功课及格毕业了,这个叫无生。一个阶段性的毕业,又叫无学,这里叫无生,无生、无学都是指他学习到一个阶段的毕业。在小乘来讲,他证阿罗汉就叫无生,超越六道生死轮回,他的学习一个阶段性的毕业。但是还没有达到究竟圆满,究竟圆满要成佛,那才算圆满。就像我们世间学习,你念小学、中学,一个阶段性毕业,还要念大学。进入大乘就像大学,成佛就像研究所毕业得到博士学位,那就圆满了。所以这个无学它也有层次的不同。

 

这里婆罗门也有注释,大家可以看一下。「婆罗门,天竺四姓之一。具云婆囉贺摩拏,又云没囉憾摩。译为外意、净行、净志、静志等。奉事大梵天而修净行之一族」,他们拜的是大梵天。现在有印度教,他们都拜梵天,他们的说法人是从梵天下来的。「俱舍光记一曰」,《俱舍光记》这本书第一卷有讲,「婆罗门法,七岁以上在家学问,十五已去」,七岁到十五岁当中在家学习,十五已去就是十五岁以后,「学婆罗门法,游方学问」,到外面去求学,十五岁到四十岁到外面去学婆罗门;「至年四十」,到四十岁的时候,「恐家嗣断绝,归家娶妻,生子继嗣,年至五十入山修道。」他有安排这个时间表,他十五岁以后去学到四十岁,怕他家里没有后代,四十岁就回到家里娶妻生子来继嗣,传宗接代;年至五十,在家里住了十年,有了后代,然后就入山修道,再入山去修道。这是婆罗门他们修行的一个时间表。「寄归传四曰:五天之地皆以婆罗门当贵胜,凡有座席并不与余三姓同行。」婆罗门,如果在一起吃饭他要另外坐,其他三个种姓坐在一起,表示他是最尊贵的。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7月21日09:40:2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3453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