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大意(第24集)主讲

admin 大智度论大意评论阅读模式

大智度论大意  (第二十四集)  1980/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11-0024

MP3下载

《大智度论》第二十四卷,「释初品中十力」。

 

经【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遍知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向下所说的这五类法,从『十力』到『大慈大悲』,都是如来果地上的智慧德能,菩萨没有不愿意知道的。知道如来果地上的功德,令菩萨生起向往之心、敬重之心、效法之心,其目的是在此地。如果要成就十力到大慈大悲,末后这一句很重要,『当习行般若波罗蜜』,可见得『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都是从般若智慧当中生的。也可以说佛法教学是以般若智慧为主,而般若智慧又一定从根本智得来,根本智离不开禅定,因此禅定是般若波罗蜜的先决条件,我们要想开智慧,一定要先修禅定。修禅定的方法非常多,所谓是八万四千法门,又说无量法门,都是修定、修般若根本智的方便法门。法门虽然多,诸位要晓得,世尊是应机而施设的,我们是哪一种根性就要选择哪一个法门,一门深入才能够有成就,才不会走冤枉路。

 

这几天我在东山讲座就劝那些老师们,在佛法里头要发心学个一门深入,学一部经、一个法门,十年当中绝不改变,你一定会有成就。纵然是六十岁还来得及,我学十年,七十岁出来,我们印光法师就是七十岁才出来的。用十年的时间来学一部经,一定有大成就,这部经你学成,你一定是今天全世界的权威。再告诉诸位,一经通就一切经都通了,你要是在十年当中学十部经、学二十部经,你是样样都不通,这个关系很大。我们现在为什么搞不成?就是好高骛远,眼花撩乱,这个想学,那个也不错,都想学,想做一个大通家。通家是由专家成通家的,十年攻一部,一部成功了,以后就变成大通家,无所不通。一上来要作通家就完了,什么都完了。所以向来只能搞一样,要专心搞一样,哪一个人专心哪一个人会有成就,不可以自作聪明。我们念《六祖坛经》应该有觉悟,你看看《坛经》的「机缘品」,六祖会下这些上首们哪一个不是专攻。无尽藏比丘尼一生专攻《涅槃经》,没有去学第二样东西,不是像我们现在,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

 

我告诉诸位,听,我在这边所讲的东西都可以听,听了怎么样?不要记,听完之后,连经本子看都不要看。这部书在开讲的时候是新书,听完之后还是新书,我教你用这个方法,不要记,可是你自己学的那一部,你就要勤勤恳恳的的去做。譬如你学《法华经》,你就照我现在讲的这个进度,可是《法华经》一定要背,如果不背诵那是决定不行的,你花上个十年功夫学这一部《法华》,你就会成功。你要学《楞严》,按照目前这个进度你学《楞严经》,十年研究《楞严》,一定成为「首楞严王」,你就世界第一了。到了世界第一,这一通一切都通了。一切都通了,我还希望你一生专门弘扬这一门,大权示现,这就是教别人要专攻。当然别人来请你讲别的东西也可以,应酬应酬。自己讲堂里就是标榜这一门,我这个讲堂是专讲《楞严经》,世界闻名,全世界的人要想学《楞严》,到我这里来学。诸位果然肯花上十年的时间,没有不成就的。绝不为境界所动摇,不为别人意见而动心,自己要有主宰,一门选定了,决定不更改。三心二意,一辈子不会成就。选定这一门了,要舍得,这一门所参考的经典我留着,不是这一门的全部都送人,送掉。为什么?免得摆在书架上看到,这个也想摸摸,那个也想看看,麻烦!不是主修的连书都不要,心才定。书架上那么多书摆在那里就是麻烦事情,常常诱惑你三心二意,叫你一事无成。第二面第三行最后一句:

 

【若菩萨不解不行是小乘而但呵者。谁当肯信。譬如释迦牟尼佛。若先不行六年苦行。而呵言非道者。无人信受。以是故。自行苦行过于余人。成佛道时。呵是苦行道。人皆信受。】

 

这一段意思非常明显,世尊责备小乘人为焦芽败种,劝告小乘人必定要回小向大。他先修小乘法,假如他对小乘法的理论不懂,功夫没有去做过,你要说小乘人怎样怎样,小乘人能相信吗?能服你吗?不能。所以你要想批评一个人,必须你的学识功夫都要在他之上,你批评他才心服口服。我们自己学问功夫不能超过人,只能够听听人的而已,不能够随便批评人,这是要记住的。我们要教人家一定要自己做到,必定要做典型、要做模范,而后可以化导,这是诸佛菩萨历代祖师教学之苦心。

 

这也就是佛法常讲的菩萨代众生受苦,释迦牟尼佛早就成佛道,《梵网经》里面讲,他老人家成佛以后到我们这个世界上已经来了八千次,那是最近的事情,过去还不止!早已成佛道,为什么还要到雪山去修六年苦行?这就是为了要度外道,印度那些外道一定要修三年苦行,而释迦牟尼佛修六年,比你加一倍,超过你,然后再告诉你苦行不能成就,苦行是错误的,别人听了没话讲。为什么?他是过来人,别人才修三年,他修六年,所以来责备你、呵斥你、教化你,大家没话好说。如果释迦牟尼佛是一天苦行都没修,他要去教化别人,别人不肯听,一定有反驳。正因为他自己修了六年,人家没话说。像这种苦心全是为了教学,而去受六年苦,我们从这里看到菩萨的用心。再看第三面第六行,「问」我们不去管它,我们看「答」。这一段文解释,小乘法经上常讲具足,大乘法通常讲学习,就是小乘法是有限度的、可以毕业的,大乘法无限的,那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小乘法能毕业,大乘法毕不了业的,这是我们修学大乘法也应该有这个体认。

 

【声闻法有量有限。故言应具足。】

 

他的知见不广,断证的功夫也有限,应当要『具足』,就是要圆满。

 

【自此已下。是诸佛法甚深无量。菩萨未得。故言欲得是事。当学般若波罗蜜。】

 

菩萨是学佛,而佛法甚深无量,跟小乘完全不相同。这是佛在此地勉励学菩萨行者,我们应当要发长远心,要有恒心去修学。

 

【声闻法易解易知。故言具足。菩萨法、佛法难解难知。故言当学。】

 

这些话都应当记住,因此修学大乘佛法,我也常劝勉同学一定要以背诵为主,不要以求解为主,为什么?大乘经典甚深难解,难知难解,绝不是用心意识能够理解的。离心意识之后,才像开经偈里面所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任何大乘经典,真实义无量无边无有穷尽,《妙法莲华经》里面讲这个「妙」字,你要离开心意识才能够看到妙,凡是意识当家,哪里能看到妙处?这是诸位必须要记住的。

 

世间一切学术听听就行了,看看就行了,晓得有这回事情,为什么?全是邪知邪见。我们要说邪知邪见,世间人不服气,诸位看看欧阳大师的讲演,在我们《六祖坛经》曹溪原本的后面附有两篇。他说的话没有人敢说,他说世间所有的宗教是我们佛教所讲的戒取见,世间所有的哲学是见取见,你们想想看,戒取见、见取见,须陀洹都不要谈了,不要说再高的,须陀洹是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他都离开了。这些世间众生的邪知邪见是众生的病,我们听听看看,晓得这回事就行了,你还去认真把它记在脑子里,去学那些见取见、戒取见,那就错了。听听这个、看看这个,多了解众生的病况,晓得众生有这么多病,晓得有这么多知见,激发我们的道心,我们要怎样去救度他。佛法就是对治众生见病而设立的,所以我们自己要深入经藏,深入的办法最佳的就是背诵。背诵,三学等运,三慧齐修,就是这一样背书这个方法,三学三慧都在其中。这个法子实在是妙极,等到你有一天熟透了,什么叫熟透?就是把你的妄念统统舍掉,这叫熟透。所以背书不能有执着,有执着不能开悟。《坛经》里面讲的法达禅师,他《法华经》背了三千遍,不能开悟。为什么不能开悟?心里面常常「我《法华经》这么熟,我已经背了三千遍」,肚子里头有三千部《法华经》,把悟门堵塞了。到六祖大师那里,六祖大师给他一点破,他只要把三千部《法华经》一丢掉,立刻就开悟了。但是诸位要晓得,他没有那三千部《法华经》,他开不了悟;他要是执着有这三千部《法华经》,他也开不了悟。三千部一定要背下来,背下来不要执着,就大彻大悟!这是古人给我们的榜样。

 

悟的人心里面真正是无一物,六祖大师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里面干干净净,才能生无量智慧,才能将一切经的真实义看出来。真实义,一切经的义理都是无量无边,所以这一部经怎么能有一种讲法?它有无量义。我们看历代经典的注解,《金刚经》、《心经》都是一百多种,《心经》差不多有二百多种注解,这有什么希奇!《心经》有无量义,换句话说,它有无量的注解,所以不是一个注解、一种解释,就把它的意思能讲完全、讲圆满了,不可能的。经义像大海一样,你能够讲得出来的是大海的一滴,一滴水而已。所以经义我们真正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要你能入进去,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善巧方便。诸佛菩萨历代祖师都是希望我们要契入、要证入,那就是自己要开悟,而不是依靠别人。你看在经论上处处劝导我们应当学般若波罗蜜。在第四页第三行,这是前面这段的一个结论:

 

【菩萨摩诃萨如大医。】

 

好像一个大夫,大医生。

 

【无病不知。】

 

一切众生害的一切病他都晓得。

 

【无药不识。】

 

用什么方法来对治众生的毛病,那些方法他也知道,方法就好比是药。

 

【以是故。声闻法应具足。菩萨法当学。】

 

这就是前面讲了许多是『声闻法』,像三十七道品、四谛之类的,都是属于声闻法,为什么《摩诃般若》里头它讲小乘法,道理就在此地。菩萨对小乘法应当要知道,不能不知道,所以菩萨对众生的知见应当要知道,晓得就行了,知道有这回事情,不必深入。为什么?不值得深入,你智慧开了,用什么方法对治不必去想,也不必去用心,自然方法就运用上,这叫做智慧。下面是介绍「十力」,十力是先说如来十种智力的名义,前面这一段文是文义略释,做一个简单的解释,后面有详细的解释。略释我把它念一遍:

 

【佛十力者。是处不是处如实知。一力也。】

 

这是第一种能力。

 

【知众生过去未来现在诸业、诸受。知造业处。知因缘、知果报。二力也。】

 

『业』就是种种的造作。『诸受』,「受」就是果报。这是第二种能力。

 

【知诸禅解脱三昧定。垢净分别相如实知。三力也。】

 

这是第三种能力。

 

【知他众生诸根上下相如实知。四力也。】

 

『上下相』就是上根、上根利智,或者是下根、钝根,佛都能够知道,『如实知』,实实在在的晓得。这是第四种能力。

 

【知他众生种种欲。五力也。】

 

第五种,晓得一切众生的欲望,众生是种种欲望不相同,佛都知道。

 

【知世间种种无数性。六力也。】

 

『性』就是类似我们现在所讲的性情,一切众生的性情千差万别,佛也清楚。

 

【知一切道至处相。七力也。】

 

『道』,譬如修声闻道你到达什么程度,修菩萨道你到达什么程度,修外道你能到达什么程度,一切道它能够达到的目标、目的,这些境界相佛都了解,这是第七种能力。

 

【知种种宿命。共相共因缘。一世二世乃至百千世劫。初劫尽。我在彼众生中。如是姓名饮食苦乐寿命长短。彼中死是间生。是间死还生是间。此间生名姓饮食苦乐。寿命长短亦如是。八力也。】

 

这就是『宿命』,简单的说,一切众生生生世世他怎么样出生、怎么样死,在他的生平当中他叫什么名字,他饮食起居、寿命长短,没有一样不知道。诸位想想我们能瞒过谁?能瞒过自己是真的,决定瞒不过佛菩萨。佛菩萨对于我们不但是现前看得清清楚楚,过去生、再过去生都知道,生生世世的情形他都看得清清楚楚,了如指掌。底下一段就是天眼之力:

 

【佛天眼净。过诸天人眼。】

 

『净』就是清净。天人有天眼,佛的天眼超过诸天。

 

【见众生死时生时。端正丑陋。若大若小。若堕恶道。若堕善道。如是业因缘受报。是诸众生恶身业成就。恶口业成就。恶意业成就。】

 

怎么叫三恶业成就?底下举几个例子:

 

【毁谤圣人。邪见、邪见业成就。是因缘故。身坏死时入恶道。生地狱中。】

 

这是讲三恶业,三恶业的果报。下面讲三善业:

 

【是诸众生善身业成就。善口业成就。善意业成就。】

 

怎么个善?

 

【不谤圣人。正见、正见业成就。是因缘故。身坏死时入善道。生天上。九力也。】

 

这是如来的天眼智力。这个天眼也就是看众生所造作的善恶业,以及他所感的善恶果报。在这里面特别提出来的是『不谤圣人』,不谤圣人在从前确实一般都能做得到,提到圣贤,大家都有尊敬之心。今日世风日下,是以毁谤圣贤为能事,日本佛教我听说就是如此。日本佛教大学要拿一个博士学位,一定要写一篇论文,把古人批评得体无完肤,自己比古人还高,博士学位就拿到了。鼓励人批评古人,找古人的麻烦。在经论里面那是批评佛,在古人注疏、语录里面去找麻烦,去批驳他,这样才显出自己高明、自己超过别人,这他拿到一个学位。那个学位文凭是拿到了,文凭是干什么的?是入阿鼻地狱的文凭。麻烦就大了,实在是可悲!我们万万干不得,不能干这个事情。我还给诸位说,古人所有的那些注解都没错,个个人都是止于至善。汉朝人注解是对治汉朝人的见病,为什么?经是无量义,汉人那个讲法专门对治汉人的见思毛病,那一治就好了,可见得这服药很灵。唐人的病跟汉人的病不同,汉人那个注解拿给唐人,唐人也没用处,治不了他的病,所以唐人有新的注解专门治唐朝时候人的病。既然能治病,当然是至善,能把病医好,这个药就是好药,所以说一切诸佛都是止于至善,都是最好的。没有说哪个好、哪个不好,说哪个好、哪个不好这就是毛病,就是自己的见病。要晓得他是什么时代的人,我们要是批评,要回到他那个时代才能批评,这个时代怎么能批评?不能批评。我们现在众生的病跟古人的病不一样,古人那些药方我们可以做参考,有的还可以用得上,有的全不能用,在乎我们自己取舍,在乎我们自己开悟新的方法,就必须要开悟,不悟没有办法,一定要开悟。开悟就好比老树今天是又发芽了,又长出新枝,这是开悟。古人那些注疏都是开悟的话,那时代是那个讲法,是那时代的新枝、那时代的新芽,我们今天看,这是老树枝了,它在那时候是新的,所以止于至善要这样的讲法。我们今天开悟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无量智慧,这才能解决当前众生的见病,这就叫做佛法,这才叫不谤圣人。后面一句是漏尽,漏尽之力。

 

【佛诸漏尽故。】

 

『诸漏尽』,见思、尘沙、无明,「漏」是烦恼的代名词,这三类烦恼都断尽了。

 

【无漏心解脱。无漏智慧解脱。现在法中自识知。我生已尽。持戒已作。后有尽。如实知。十力也。】

 

到这里这一大段是名义的介绍,把这十种力简单的介绍。第五面倒数第二行最后一句:

 

【诸菩萨者闻之。勤修菩萨道。当得如是十力等大功德果。】

 

这一节,佛为什么说十力?真正的意思就是在此地,希望发菩提心、修菩萨道的人,听了如来果地上这十种特殊的智慧能力,这十种能力都是依智慧生起的,所以都叫做十力智,都加上个智。我们应当『勤修菩萨道』,应当以成就自己如来果地上的十力为我们修学的目标,用意是在此地。第六页第一行一开头,我要特别告诉诸位念佛三昧:

 

【修念佛三昧。非但念佛身。当念佛种种功德法身。】

 

念佛人应当要知道,应当要如是学习。名是表德的,佛之果德无量无边,所以佛的名号无量。念佛名就是提醒我们要修德,这才叫做真念佛。我们现在念佛是把佛名当歌唱唱而已,所以佛名念了没有效。你一天到晚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就跟二、三岁小孩唱山歌一样,什么意思不懂,他怎么会有功德?比骂人好听一点就是了,只能说如此而已,不会感应道交。所以念了几十年不但一心念不到,功夫成一片都没念到,你看这冤枉不冤枉?毛病在哪里?就是错用了心。以为我多念佛,佛菩萨就高兴;多念佛,佛菩萨就保佑我,这是大错特错!一天念十万声佛号,烦恼心所还随着起来,随着定业还生烦恼,这个佛号念了有什么用处?我们的知见、习气、烦恼是我们的病,那一句佛号是治我们病的,佛号拿来治不了病,这个药没用,这种药在我们身上不灵,没能治得了烦恼。这就是咱们现在念佛,勤勤恳恳在念佛,念了佛没效。

 

这段文里面举出二十三种名号,都是如来果地上的名号:一切智人、一切见人、一切知见无碍人、大慈悲人、世救、如来、应供人、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调御师、天人师、觉人、有德、坚誓、人师子、大功德海、如风、如地、如火、具足解脱、世尊。佛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我们才念佛。念佛实际上就是念功德,功德在哪里?功德是我们自己本身统统具足。我们要藉佛的名号把自己的智慧功德都念出来,自己就成佛了,所以念佛才能成佛。不把自己的智慧功德念出来,念佛有什么用处?我们现在错的是什么?完全着眼点是看在心外之佛,不晓得心内的自佛。六祖在《坛经》里教给我们自性自度,一语道破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学佛。此地所举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都是如来的德能,我们念佛都要把这些东西从自己本性里头念出来,这才能成佛,这叫真正念佛人。如果不懂这个道理,不晓得这个方法,不在这个目标上精进,这是假名念佛人,不是真正念佛人。在第七页倒数第四行,有几句经文特别强调智慧是一切德能的根本,我念一念:

 

【诸法实相智力。是力有十种。用是十种智故。能作如是感动变化。亦能过是所作。以是故言。欲得十力。当学般若波罗蜜。】

 

『过』是超过。这几句当然是要把上面连起来看,意思才明了。在此地我提示诸位就是特别强调智慧,智慧是德能的根本,万德万能都是从三慧里面生的,所以大乘佛法是以开智慧为第一个要紧的条件。倒数第二行「复次」以下,是说明外道因缘的对治。第八页倒数第四行第二句开始,这是讲十力的作用,对治的作用:

 

【以是处不是处智力。分别筹量众生。是可度是不可度。】

 

每一种『智力』作用都是无量无边,此地只能略举一、二,都说是说不尽的,诸位要懂这个意思,略举一、二来说的。

 

【以业报智力。】

 

诸位特别看到底下有个『智』,十力每一句都有个智,以般若波罗蜜为基础,都是从智慧而生的。

 

【分别筹量。是人业障。是人报障。是人无障。】

 

这种智慧能力就是看那个人有没有障碍,他的障碍是哪一类的障碍,障碍要不去除,没法子得度。佛虽然能够观察到,但是不能替人除障碍,只能告诉你有什么障碍,你自己要除障碍你才能得度,你自己不除障碍你就不能成就。譬如我奉劝诸位,你用十年的时间就专攻一部经,你一定可以成就。如果你这个也想学、那个也想学,你自作障碍,有什么办法?你不会有成就。你们年轻人干上十年,还到不了我的年龄。纵然有些老菩萨们,我在东山上课有些老师年岁也不小了,很大,我也不叫他泄气,我也鼓励他。纵然你六十岁了,再干十年,七十岁出来正好,老先生说话很响亮,人家很尊重你,来得及,不是来不及,你十年学一部经,世界权威,出人头地。

 

同时我勉励大家,要互相标榜,不可以互相攻击、互相嫉妒,那就完了,嫉妒是大障碍。纵然是我这一部经通,一经通一切经通,我学《法华》了,别人要学《华严》,《华严》我也通达,我也能教得了他,可是他学《华严》,另外这一位他是专门攻《华严》的,我一定把这个学生推荐给他,「你学《华严》,他的《华严》比我好,你去跟他学,」实际上未必比我好。为什么?人家是专攻这部经,诸位要懂这个意思。看看《四十华严》五十三参,那些善知识互相尊敬、互相推崇,个个人都是自己很谦虚:我只知道这一点。诸位要晓得,个个是大通家,什么法都通达的,善财跟他一个人学就可以了,为什么还叫善财你到这里去、到那里去,叫他到处团团转?这都是标榜人与人之间要谦虚、要推崇别人。你能够自谦尊人,是你的德行,别人见到你就一定尊敬;你要是在外面处处「别人都不如我」,人家听到,表面上对你笑笑、客气客气,背后在骂你。正所谓是敬人者人恒敬之,嫉妒人者人恒嫉妒之,一样的道理,毁谤人者人恒毁谤之,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所以我们要学着尊敬别人,十大愿王礼敬诸佛、称赞如来,我们要学着能尊敬人,学着能够赞叹别人;换句话说,你的障碍就去掉不少。你要不能够敬人、不能够赞叹人,你就障碍重重,障碍自己明心见性,障碍自己开悟。这个麻烦大了,诸佛菩萨、再爱护你的人都帮不上忙,是你自己心里有障碍。第三:

 

【以禅定解脱三昧智力。分别筹量是人着味。是人不着味。】

 

这个『味』是当什么讲?法味、禅味。『着』是着相,是执着。禅定里面人非常快乐,身心自在,四禅八定之人就是因为有着、有染,所以他不能成就,他是有漏的禅定。为什么有漏?就是因为有染,定中的境界太自在,他不能够舍弃,他着相。不着就好了,不着就是无漏的禅定,才能开智慧。第四:

 

【以上下根智力。分别筹量众生智力多少。】

 

这是能够了解众生的程度,现在讲程度高或者程度低,你是什么样的程度,佛有能力一看就了解。

 

【以种种欲智力。分别筹量众生所乐。】

 

『乐』就是爱好。众生的欲望,你有什么爱好、你有什么愿望、有什么希望、你喜欢什么,佛都晓得。这在教学上很重要,一定要投其所好,你喜欢这一道就教你这一道,你才会成就;如果教你这个法门不是你喜欢的,你学了没有兴趣,不容易有成就。这都是属于应机说法。第六:

 

【以种种性智力。分别筹量众生深心所趣。】

 

这个『趣』是趣向,深心爱好之行,所谓是好德之行,好学好德之行。你的目标、你的趣向,如果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人的志趣。前面一句可以讲是嗜好,这一句是讲志趣,你的志趣之所在。每个人的志趣也不相同,佛以『种种性智力』都能够了解。第七句:

 

【以一切至处道智力。分别筹量众生解脱门。】

 

这就是你修学哪个法门,你会证得到什么样的果,『解脱门』就是证果。你修四谛法,你会证阿罗汉;你修因缘法,你会证辟支佛;你修六度万行,你会证菩萨,所以说是哪一种因会有哪一种果报,这都是讲修道,所以叫『至处道智力』。第八句:

 

【以宿命智力。分别筹量众生先所从来。】

 

这种智慧的能力,知道众生过去世中生生世世,你在哪一道、你是什么样的身形、你什么样的名字、你生活的环境、寿命长短,都知道,都能够了解。了解这些,与叫什么没有关系,对于习性有关系。譬如我们学经,现在中文翻译经典有三千多部,如果真正有这么一个好老师,他来给我们选一部经,选一部《法华经》给你,他并不是看到你现在喜欢《法华经》,不是的。他看到你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念《法华经》,你现在再来念很容易开悟,就是接着再干,而不换别的本子。但是这一点,我们虽然没有老师,诸位要晓得,一切经展在面前有个偏好,你特别喜欢哪一部经,你过去世生中一定学这部经,你不学这个经,那经摆在面前为什么对它特别爱好?所以特别喜欢那个经就最容易成就。你要晓得法门无有高下,法门平等,千万不要看到这个经比那个经好,那个经比这个经好,这是错误的,绝大的错误。

 

我们看看古来的大德,盛唐是我们中国佛法黄金时代,最高的颠峰时代,那个时代的人你看看,大多数人都是专攻一部经,何况我们今天。我们今天要是样样都通、样样都会,那古来那些祖师真是来伺候我们,替我们洗脚、提草鞋的资格都没有了。这也可以说是大权示现,是在佛学黄金时代示现专攻,一门深入,自谦而尊人。我们拿盛唐时代的这些大善知识,一看确实就像《华严经》五十三参那些善知识一样,个人有专攻,个人都谦虚,尊敬别人,这是一代的盛世,那也是人为的。我们为什么做不到?为什么这样小心眼?自己找苦吃,自己毁灭了自己,自己要走上一条堕落的道路,这能怪谁?第九:

 

【以生死智力。分别筹量众生生处好丑。】

 

这个『生死智力』是天眼,就是天眼智力。佛的天眼一看就清楚众生在哪一道,在这一道的生活情况。最后这一条:

 

【以漏尽智力。分别筹量众生得涅槃。】

 

他是不是真正的证得不生不灭?

 

【佛用是十种力度脱众生。审谛不错。皆得具足。以是故。佛虽有无量力。但说此十力。】

 

下面给我们解释十力所由若是。

 

【复次。是处不是处力。定知从是因缘出是果报。是中总摄九力。为欲度众生故。于初力中分别有九种。】

 

这一句很显然,十力是以第一个为主,以第一句为总,其余九句是为别。佛为什么说十力?是为了要度众生。第一句说的是什么?我们说得浅显一点,因果报应,善因一定得善果,这是「是处」;恶因一定得恶果,这是「是处」。如果说善因得的是恶果,这是「非处」,没有这个道理;恶因得到善果,也没有这个道理,也是「非处」。净因得净果,染因得染果,因果报应一定是相应的,所以这一句是总。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现在得的这个人身在这个世间,我们现前的生活、现前的环境是果报,这个果报前面是有因的。佛法稍稍通达,我们从因上能看到果,从果上亦能看到因,那我们现前所受的果报,这一想,过去生中我们造的什么因?现在我们享受的就是。现在生中我们所造的什么样的因,将来我们的果报如何,自己心里就有个大概,不必要找人看相算命,那些是骗人的,靠不住。自己可以给自己详细的去看个相、算个命,一点都不难,想想我们现前所受的、现前所造的,什么都了解、什么都清楚明白了。在这一页倒数第四行,第二句有一句是说出十力得名的来由:

 

【佛于内外因缘果报了了遍知。故名为力。】

 

『遍知』就是无所不知,『了了』是指明了,一丝毫都不迷惑。这是十种智力命名的来由。从第十页以下是详细的说明,一共是有十段,在十页倒数第三行是讲是处非处力,问答一开头:

 

【何等为是处不是处力。】

 

诸位要是在其他经典,或者在《教乘法数》、在《三藏法数》里面,这个名字叫「是处非处力」,非处就是『不是处』。用的文字稍稍有点差别,意思是没差别。前面一句是总说,后面是细说:

 

【佛知一切诸法因缘果报定相。从是因缘生如是果报。从是因缘不生如是果报。】

 

从什么样因缘生什么果报,从什么样因缘不生什么样果报,这叫是处非处者,这一句是总说。下面有解释,解释得相当详细。在第十三页倒数第一行:

 

【业报智力。】

 

『业报智力』说得相当详细,在这一段长文里面,一开端说明因缘果报之事,同时也给我们说明什么叫做「定业」,必受果报就叫做定业。在定业里面这里举了个例子,第十五页第三行第二句:

 

【复次。必受报业。如毘琉璃军杀七万二千诸得道人。】

 

这是遭难。

 

【及无量五戒优婆塞。】

 

这是一段事情。下面又说:

 

【如目犍连等大神通人所不能救。如薄拘罗。后母投着火中汤中水中而不死。】

 

这一共是举了三桩事情,两桩事情是遭难,没法子救,后面一桩事情薄拘罗是命大,他后娘心狠毒,想把他害死,把他丢到火里,他没有烧死;丢到汤中,汤是热水,也没有把他烫死;丢到水里也没有把他淹死,这是命大!当然他有他的善果报。

 

战争时,这些高僧大德、大居士遭难,这叫定业。他们被害,给诸位说被害并没有过失,他们来生还是生到善处,这一生的业报是前世的因,他要受这个果报。但是他今生是规规矩矩学佛,净修善业,所以他死了之后,不管他怎么惨死,死了之后来生的果报非常殊胜,纵然被害死也能往生。不往生也是人间天上大福德人,这是我们应当晓得的。所以我们懂得这个事情,应当断恶修善,努力的修善,不要怕死。死了我们来生比这一生更好,更要殊胜,福报更大、更自在,那多好,所以全心全力去修善。后面还有一段是讲「如来智力不可思议,遍知尽知三世果报」。这一段文比较长。在第十七面也有一段文非常好,解释为什么世间有个现象,就是做善的人不得好报,做恶的人他偏偏又好死,这个疑问是我们常常有的。这一段经文有解释,在第十七页倒数第四行最后一句:

 

【复次。如分别业经中。佛告阿难。行恶人好处生。行善人恶处生。】

 

文很长,诸位自己去看,里头都有因缘,我们看得浅,佛看得深。在第十八页倒数第二行是讲「定智力」,就是禅定智力。在此地是说得比较详细,「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普通简单称就称一个定智力。第二十面第三行:

 

【知众生上下根智力。】

 

这里也说得很详细,文都应当要读一读,因为十力我们在经论里常常看到,这是重要的佛学常识,平常我们讲哪能讲得这么详细,在此地你看《大智度论》一百卷里面占一卷的经文解释十力。在二十一面最后一行,是欲智力:

 

【知众生种种欲智力。】

 

我们简单称就是称『欲智力』。二十二面最后一行:

 

【性智力。】

 

『性智力』有些地方它叫做界智力,就是界限的界、世界的界,界跟此地「性」意思是相通,就是知世间众生种种界限。在此地这个性他解释得很好:

 

【性名积习。】

 

就是习惯,各人的习性不相同,我们可以把它讲作性情,每一个人的性情不一样,就是知道种种众生的性情。这一段文也相当之长,诸位自己去细看。在二十六页第三行是至处智力:

 

【一切至处道智力。】

 

我们简称做『至处智力』。在此地说得很清楚。

 

【业即是道。】

 

『业』有善业、恶业、染业、净业,业就是『道』。既然是「道」,当然有它的目的地,就是有它的果报。第二十七面第一行:

 

【宿命智力。】

 

『宿命智力』,这里给我们解释宿命,有宿命通、有明、有力。第二十八页第六行,就是顶头的长行:

 

【生死智力。】

 

『生死智力』,我们在有些地方是叫做天眼智力,诸位要记住,名字不相同,天眼智力就是生死智力。你看在解释里头:

 

【佛用天眼。见众生生死处。】

 

有些地方就用天眼智力。二十九页倒数第三行:

 

【漏尽智力。】

 

这是讲一切烦恼都能够断尽。三十页第二行最后一句:

 

【佛则一心中亦入亦达。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心中坏一切障。】

 

这个『坏』就是破坏,破除一切障。

 

【一心中得一切佛法。】

 

这地方我为什么念这几句?给诸位说,『一心』功德不可思议,所以念佛要求一心,你学佛法在一部经上一心,一心专攻一门东西,二心就不行了,一切殊胜之法、成就之法都是得力于「一」。我们为什么不一心去求?为什么要三心二意?这是讲到漏尽,你看漏尽就是一心,一心就是漏尽。最后这一段,就是在三十一面第三行,向下是解答疑问,有人提出疑问,十力哪一种最好、哪个是根本,这是答覆这个疑问。在三十二面有首偈子,偈子只有四句十六个字,这首偈子是我们修德重要的指示,我们应当记住:

 

【自赞自毁。赞他毁他。如是四种。智者不行。】

 

一个有智慧的人绝不『自赞毁他』,也不『赞他自毁』。后头有两句话实在是太好了,也就是在这一页第五行第二句:

 

【我是实语人。汝莫随诳惑者。】

 

这句话就是要我们信佛,佛是真实语之人,不要被别人欺骗了。过来这一行最后一句:

 

【我有良药能除汝病。莫信欺诳以自苦困。】

 

也是教我们相信佛,佛有良药,确实能够治我们的病。我们不要信那些外道,那些外道是欺骗人的,相信他是自己找自己麻烦,自己给自己带来困苦。向下文是说明十力的功德利益。今天就讲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7月20日10:13:0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3443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