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大意(第21集)主讲

admin 大智度论大意评论阅读模式

大智度论大意  (第二十一集)  1980/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11-0021

MP3下载

《大智度论》第二十一卷,接着上一卷没有讲完的八背舍、八胜处、九次第定、十一切处,这些全都是小乘修学禅定的。什么叫做背舍?第一面第三行就是背舍的解释:

 

【背是净洁五欲。离是着心。故名背舍。】

 

这样的解释恐怕我们还是不容易懂得,论里面诸位自己去看,我把大意给诸位介绍一下。八背舍在小乘法里面也叫做八解脱,是属于修禅人初新入门的。第一个教我们观察,这都是一种禅观,观内有色相、外观色。

 

【不坏内外色。不内外灭色相。以是不净心观色。是名初背舍。】

 

意思就是教我们先观自身不净,因为我们不容易得定,实在讲是我执太重,不但是我执,简直可以说是身见太重,执着这个身是自己。从八背舍、八胜处、九次第定,到十一切处,这在小乘里面是非常重要的修学方法。我们知道小乘初果他的功夫就能够断八十八品见惑,见惑里面第一个就是身见,如果不破身见,没有办法证得初果,初果都不能成就,何况三果、四果,那都不必说了。这些法门佛在《摩诃般若经》里面又这样详细的给我们说明,可见得大乘菩萨法也不能够离开小乘的基础。但是大乘人如何来修这些法门?末后有说,在这一卷的结尾,论文里面有很详细的说明。在此地我们先略说一说它的大意,观法这一卷经里面也说得相当的详细,意思是教我们首先要观察自身不净。我们这个身体,所谓三十六种不净之物和合而有这个身相,如果我们一层一层的观想,我们皮肉要是完全脱落了,只剩下一副白骨,白骨有八色光明,这是照这个方法来观。又于欲界贪欲难断,这就是讲一切烦恼里面最重的,欲界最重的是贪欲,不容易断,因此又教我们以不净观观外色,观外色也是不净的,其目的是破除贪欲,这就叫做初背舍。

 

【内无色,外观色,是第二背舍。】

 

内无色相,跟初背舍不相同的,初背舍是内有色相,这是进了一步,内无色相,外观色。这是在世间禅定,就是四禅八定里面,从初禅入第二禅,已经灭内身色相,这是初禅的功夫。现在进一步又为欲界的贪欲难断,依旧把功力集中在外色的不净观,这个位子是在二禅。

 

【净背舍,身作证,这是第三背舍。】

 

这个文此地虽然不多,一直到十一切处,解释都不多。可是因为这部分的佛学常识我们接触得很少,所以对它的名相内容都不太熟悉,尤其是诸位同修们都没有学小乘的修法,当然对小乘的这些理论与方法都不太重视。第二面倒数第三行,「净背舍身作证者」,这就是第三背舍。大意是说,二背舍成就之后,外面境界相是不净观成就的,所以对于欲界的贪爱是已经断了,这个断叫做伏断,不是真正的断,真正的断那是要很深的功夫。我们晓得四果阿罗汉习气都还在,那是真断了,虽然真断了还有习气,要证到辟支佛果习气才断,由此可知断习之难!这地方是三禅天,三禅天人是伏断。由此可知,我们讲到禅定,欲界天在色界天把欲界里面的五欲可以说统统都伏断,他如果没有能力伏断(就是断欲),不能够到色界天。

 

为什么初禅、二禅、三禅还要用不净观?诸位晓得那是断习气,是欲界里面贪爱的习气。界内界外都有相似之处,这是我们应当要明了的。这时候他在定中练习八色光明,净如宝色,乐渐渐的增长,所以三禅天之乐是我们娑婆世界,就是这个大千世界里你能够生天感觉到快乐,三禅天是第一,也可以说三禅天是我们三界之内的极乐世界。他这个乐从哪里来的?就是『净背舍,身作证』,作什么证?这个最乐,他这个身感受到最乐,身作证就是做这个证明,确实他感觉到最乐。

 

再往上面去,虚空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这四位是四禅四空,到虚空处它是把一切色想都灭尽了,心缘虚空,与虚空相近,这是四禅天人所修的。这个功夫修成,就是这个定修成,就离开色界而进入到无色界。所以,虚空处是无色界天的第一层;识无边处,再舍虚空处,一心缘识,与识相应;无所有处。你看看它一层一层都是讲背,背就是背弃,舍弃它。如果不能够舍底下一层,就不能够往上升一层,这是一定的道理。

 

从这个原理诸位就要觉悟,如果不能把娑婆世界一切都舍掉,怎么能往生极乐世界?舍从什么时候舍?现在就要舍,可不能说等我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我的时候我再来舍。到那时候靠不住,那时候有一念不舍,他这一生往生极乐世界又去不成了。所以这个舍现在就要练习。如何舍法?并不是说这一切境界相不要了,小乘法里头确实是如此,一切境界相他都不要,他都舍弃了。大乘法里面是从心地上舍,而不是在事相上舍,是心地里面确实清净不染不着,这是从心地上舍。可是大乘法比小乘法要难修得多,虽然是难,今天我们讲大乘法,在这个时代的众生听起来还能入耳,还能听得进去;小乘法虽然容易,你要讲小乘法来修学,恐怕是把人都吓跑了,没有人敢学。

 

今天上午洗尘法师与台中的圣印法师他们召集诸山,在台北要开个会,也邀了我参加。到那边去才知道他们发起要办一个十方丛林书院,把过去大陆上丛林的规矩在台湾再把它复兴起来,与会大众都鼓掌热烈的欢迎。不过这个事情说起来好像是好事情,实际上不容易,我看太难。过去大陆丛林的规矩那么严,现在的年轻人跑那边去一看,这个太严格,算了,我还是走,没有人敢去;年纪大的老了也跑不动,所以老的也不肯去,年轻的也不肯去,这就是现实的问题。不要说丛林里面那些规矩现在没有人愿意住,现在就是普通一个小庙,你看看刚出家没有几天他都不想住。为什么?赶紧找一点钱,公寓房子买一个自己住多舒服,何必在庙里受这个罪?从前那个丛林制度,这几位法师在我想他们考虑还是不够周到,那是农业时代的产物。现在我们意识型态整个思想都改变了,从前思想是保守的,现在思想是开放的,思想已经开放了再回到保守,办不到。现代化的舒适生活过惯了,你再回头叫他去吃苦,他不甘心。我过去一再也说过,丛林的精神一定要恢复,可是丛林的作法是要改进、要革新,要能够迎上时代。不说别的,就拿我们世间教育,小学、中学、大学这些课程标准,也许经过多少年要修订一次。诸位要了解一个事实,就是佛法的精神我们一定要发扬光大,修行的方法必须要配合我们实际的生活,这样才能够行得通。个人修苦行那是极少数人的事情,我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都不愿意去受苦。固然苦行是值得赞叹,可是要懂得这个时代跟过去时代完全不相同,我们要了解这个事实,针对这个事实来修学。

 

大乘佛法理论之精深、教义博大,功夫尤其切实,比小乘的修行要实在得多。大乘法都是讲心地法门,一定要在心地里面做内功,才能够真正的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样的功夫一定要建立在高深理论的基础上。现代教育普及,民智已经开了,不再是过去读书求学的机会少,见闻狭隘,这些人都老实,有一个聪明智慧人教他怎么做,他就老老实实怎么做。为什么?他不晓得,他读的也少、见的也少,人老实。现在的人每天报纸、电视、广播,真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都知道天下事,你要叫他乖乖的坐在那里,他要问你,「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不像从前那么老实了。所以还拿过去那个老办法来教初学的人,在这个时代行不通了。这个时代人首先你要他这么做,他要问你,「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做三天没好处,你的话是假的,就舍弃了。

 

所以从前人成就的确比现在人多,这是什么道理?古人有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一等智慧的人一闻千悟,当祖师、当善知识;一般下愚之人教他怎么样,他就老老实实怎么样,这种人有好处。今天的人怎么样?都是半吊子,你说聪明也不是真聪明,你说不聪明他样样都晓得,麻烦可大了!今天普遍都是中等阶层的人,所以我说过去那种教学法、修学法,乃至丛林制度,都必须加以修正才能够适合。原理决定不变,像八背舍一样,必须舍底下一层,才能够升到上面一层。好像在学校念书一样,一年级的功课念完了,一年级要舍掉才能升二年级。你要是说我一年级不肯舍掉,二年级怎么能升得上去?只好老留级,年年一年级。所以一定要舍,这个法门修成了,修成就要舍掉。在大乘法里面,他不等修成舍,他一面修一面就舍,就是不着相。无论修哪一个法门,三轮体空,这比小乘高得太多了。

 

这八条最后的一条是「灭受想」,受想是五遍行心所里面的受心所跟想心所,也就是前面所讲的能缘之心。这可以说世间禅定是聪明到极处了,为什么?有受有想这个心总不是真正的清净,必须把禅定的功夫再要加深,使受与想不起现行,这种定叫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这个地位就超过三界。修这种八背舍能够发无漏的智慧,能够断三界见思烦恼证阿罗汉果。证到阿罗汉果,八背舍就叫做八解脱。这是这一段的大意。在第六面第五行是八胜处:

 

【八胜处者。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

 

在禅波罗蜜里面说得很清楚,这一段说得也非常之好,诸位可以自己细细的去看。所谓内有色相,外观色,第一个胜处是外观色少,第二个胜处是外观色多。初修这种观的时候,若观多色恐怕不容易摄心,所以开始教你观少色,这个心容易专注。到你定功渐渐深了,你就可以观多色,观多色心也能够如如不动,所以多与少是功夫浅深的差别。这是讲「内有色相」。八胜处跟八背舍是很接近的,其次再看,向下就是「内无色相外观色」。观色也是先观少色再观多色,多少的观法用意跟前面所讲的是一样。『若好若丑』都不起贪瞋,这就叫做胜。这个观法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八胜处也是断根本烦恼的,最初修学的时候我们这个心很散乱,所以教我们观一种色。至于这一种色怎么个观法,在后头九想里头有说,底下一段,十一面里头有九想,也是先修观身不净。在三十七道品里面这是四念处,四念处里面第一条观身不净。在一法里面,就是少色里面去观,观这个色丑陋,不起瞋恨的念头;观这个色妙好,不起贪爱的念头,这就叫做胜,胜处,殊胜之处。所以八胜处前面四胜处是破贪瞋,后面四胜处是破法爱,虽然观一切殊胜的色法,不起法爱。后面这四处是内无色相、外观色青黄,内无色相、外观色赤白。这个意思都是说定中观青黄赤白色,远胜于八背舍的色,所以八胜处是八背舍功夫更进一层。这段文里头也有比喻,也是说得相当之好。下面是讲十一切处,在第九面倒数第五行:

 

【十一切处者。背舍胜处已说。】

 

八背舍、八胜处已经说出来了。

 

【此以遍满缘故。名一切处。】

 

底下就是解释『十一切处』,先说什么叫一切处。「十一切处」也叫做十种遍处定,为什么说它作遍处定?这十种名词《论》里头列得很清楚,我们这地方简单的说,第一个是青,第二是黄,都是讲颜色,第三是赤,就是红色,第四是白,青黄赤白。为什么要说青黄赤白?现在诸位都学过一点物理学、化学,青黄赤白是原色,一切的色相这是根本的色,说青黄赤白就是说一切色相。你要是单单要观青色,密宗里头观想常常用这些东西,所以现在很多学密的,他也作如是观,我也没有看到哪一个真是观成功了,为什么?他不懂这个道理。说个「青黄赤白」,你就着在青黄赤白,这就大错特错了,佛说青黄赤白是说一切色相,所以这叫原色。后面六个就是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楞严经》里面七大,除掉一个见,因为见是能观,这是所观,那个见是讲根大。所以这个合起来一共是十,十种,就是十个境界。这十个境界诸位要晓得,遍法界、遍虚空界、遍众生界,所以叫一切处,一切处里面都有它,这是修禅人要修这种定。八背舍是初学佛,八胜处就好比是中学,而十一切处是成就,三观具足,禅体才能够得到圆满。这十种定之所以称为遍处,就是以所观十种境界无所不遍。这种观法诸位要记住,如果没有八背舍、八胜处的基础是没法子的,正是好像三层楼房一样,八背舍是第一层,八胜处是第二层,十一切处是第三层,一定要按照这个顺序来观。

 

这个讲法诸位要记住,这是对初心渐学的根器人说的,如果大乘圆顿的根性,这一切都用不着。我们星期天早晨所讲的《六祖坛经》,《六祖坛经》希望诸位要重视。今天洗尘法师告诉我,在外国禅的风气非常盛,所以他在国外特别标榜中国的禅学,是为世界上每一个国家这些知识分子所仰慕的。中国禅究竟是什么?在中国人讲「祖师禅」。我给诸位所讲的都叫做「如来禅」,是有次第、按部就班这么来的。中国祖师禅是顿超,就是《六祖坛经》是中国祖师禅的根本经典。

 

《六祖坛经》跟《金刚经》是一个道理,可是《金刚经》跟《六祖坛经》你要是比较起来,《六祖坛经》容易懂,《金刚经》虽然好念,念得很顺口,好像里面没有什难,其实非常深。诸位要晓得,六祖是从《金刚经》开悟的,《金刚经》是六祖的根本经典。《六祖坛经》实实在在是一部好书,我们应当要珍惜它。尤其这一次的讲座,《六祖坛经》讲得特别的详细,希望诸位能多多的留意。我们看《坛经》、看中国禅宗的教学,确实不是像这样呆呆板板的一步一步来修学。中国禅宗的目标是明心见性,而不是定在初禅、二禅,或在九次第定证阿罗汉果,不是的,中国人连阿罗汉、辟支佛都瞧不起,都没有把他放在眼里。这是中国大乘佛法的特色。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7月20日10:08:4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3442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