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第39集)悟道法师主讲(文字/台语)

经【是为杂想观。名第十三观。】

 

这个注解希望同修自己去看。这一卷我们就讲到这个地方就做一个总结。大家请看二百一十页,这是以上的一个总结。

 

疏【又就前请中。】

 

这个『请』是韦提希夫人启请,世尊来答覆。

 

疏【初从日观下。】

 

这个『日观』是十六观的第一观,「日观」。

 

疏【至华座观已来。】

 

『华座』是第七观。从第一到第七:

 

疏【总明依报。】

 

观西方极乐世界的环境,观它的环境,『依报』,从第一观到第七观。

 

疏【二从像观下。】

 

『像观』是观佛像,是第八观,观阿弥陀佛的像。

 

疏【至杂想观已来。总明正报。】

 

『杂想』是第十三观。这一段是说『正报』,观佛、观菩萨,这是观正报。

 

疏【上来虽有依正二报不同。广明定善一门义竟。】

 

善导大师将这部经分为定善、散善,定善到这个地方讲完了,往下就讲散善。散善,首先跟我们说的意思,要说的就是九品往生。「上品上生章」是全经的精华,非常重要。假如我们为人家介绍《观无量寿佛经》,时间要不够的话,我们介绍本经的重点,重点确确实实是以「上品上生章」为第一重要,它对我们修学确确实实有很大的帮助。这段经文善导大师把它列在散善里面。我们看第四卷「散善义」。

 

疏【从此已下。】

 

散就是散乱的散,善就是善恶的善,义就是它的意思。散善的意思就是我们的心还没有得定,定善就是心得定,像上面十三观,心要得定,观想才会成就。心如果还没有达到禅定的标准,观想就不能成就。这个九品往生,三福、九品,这是还没有达到定的标准,所以善导大师把它判作散善。我们先看解释,善导大师的解释。

 

疏【次解三辈散善一门之义。】

 

『三辈』,上、中、下三辈,看三辈的散善。

 

疏【就此义中。即有其二。】

 

这个散善里面有两个意思。

 

疏【一明三福以为正因。二明九品以为正行。】

 

世尊在一开端就为我们说出『三福』,「三福」是一切诸佛修行成佛的根基。诸位要知道,定善是修念佛三昧,是修定,这个定修不成,不得已而求其次是散,是散善。凭着善心能够在少许的时间摄心都能往生,这个法门才真的广大,一切众生才真实得度。如果照前面定善标准来讲,不能普度众生。你想前面的十三观有几个人能做得到?确实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就不是最殊胜的法门,最殊胜的法门就是什么人都能做到,这才叫最殊胜。什么人都能够在这一生圆满成佛,这个法门是第一殊胜!所以最殊胜的是散善。因此这三福是决定不能够忘记,这个地方要详细的来给我们说明。

 

疏【今言三福者。第一福。即是世俗善根。】

 

里面有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世间善根。

 

疏【曾来未闻佛法。】

 

就是说从来没有听到佛法。

 

疏【但自行孝养仁义礼智信。故名世俗善也。】

 

『仁义礼智信』就是「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把它归纳起来就是「仁义礼智信」;慈心不杀是仁,所以它是世俗的善根。世间的善人临命终时遇到了善友教他念佛求生西方,他要一下肯接受,立刻肯念,他临终十念就能往生。诸位要知道,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恶人临终遇到善友劝他念佛求生西方,十念都能往生,何况是善人?那当然能够往生。这个地方跟我们讲得很明白,世间善人临终念佛往生,一念十念往生,品位是中品下生,是这样的位置。下三品呢?下三品是造作一身罪业的人去往生。这里的三福,这是善人,所以他往生的品位就高,是在中品下生。

 

我们今天闻到佛法,依照佛法来修行,从善导大师这个开示里面,如果我们要往生,我们的品位至少应该是中品中生以上才对。这中品下生就是他一生没有听过佛法的,是到临命终时才遇到善友为他介绍西方极乐世界,劝他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这样生起欢喜心,肯接受、肯念佛,愿意求生西方,这样往生的。在生前他是世间的善人,但是没有闻佛法,这是中品下生,往生到西方是中品下生。这是善导大师给我们说的。这是第一福,世善,世间的善法。

 

疏【第二福者。此名戒善。】

 

『戒善』就是小乘,小乘持戒很严。

 

疏【就此戒中。即有人天声闻菩萨等戒。其中或有具受不具受。】。

 

『具受』就是受得很圆满。或有『不具受』的,「不具受」就是没有受到具足。善导大师给我们说第二福,第二福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二福包括人天、声闻、菩萨,我们一般讲从三皈依开始,三皈五戒、八关斋戒、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比丘戒、菩萨戒。这些戒律,「其中或有具受」,有人总受。总受,就是说你一部分总受也叫做具受,这个意思有两种。譬如说你受五戒又受菩萨戒,出家人三坛大戒,统统受。或者你一种戒,那个戒你全部都受,譬如说通常在家同修受三皈五戒,五戒要五条都受就叫具受。他受一条戒也可以,受二条戒也可以,受一条戒叫少分戒,一条、二条叫少分戒,受三条、四条戒叫多分戒,五条戒统统受叫做具受。这在家同修他受三皈五戒,这五条都受他就圆满,受得圆满,这就叫具受,他五戒统统受。五戒如果没有都受,受一条、二条、三条、四条都可以,所以这里说有具受、有不具受。具受就是都受,不具受就是受其中的一条、二条,或者三条、四条,戒是可以这么受。以前的人受戒谨慎,自己一定要思量哪一条我可以做得到,我就去受(接受),还做不到的他就不受,古人是这样。现在人爱面子,做不到也受,受了怎么样?就是底下讲的:

 

疏【或有具持不具持。】

 

有人受戒『具持』,譬如说受五戒,五戒都受,他统统持;或者受了五戒『不具持』,实际上他只能做到一条、二条,其他还做不到,这就是「不具持」。「具持」就是你受的统统做到,这叫具持。举个例子说,他受五戒,他受一条不杀生戒,他这条真正做到了,这就叫具持,他真的做到了;受二条戒,二条都做到了。受二条戒,只做到一条,这就叫不具持,没有都去持这个戒。受一条,连一条也没有做得很圆满,这也叫不具持。譬如说你受一条不杀生戒,不杀生戒你持,但是持得不圆满,有时候还常常会犯到,这也叫不具持。所以持戒,有具持,有不具持。下面这两句说:

 

疏【但能回向。尽得往生。】

 

这就是说明纵然受少分戒,持得不圆满,你能够尽心回向也能往生。连世间善,从来没学佛的都能往生,何况学佛。虽然佛的教诫,不能圆满做到,但是并没有犯过失;不过就是小善,没有什么大善,小善。这统统是善人,是持戒的善人。前面第一福是世俗的善人,不知道佛法的,他修世间善法。这是持戒的善人。大家一定要晓得,持戒的善人,世间善他一定统统具足,又加上佛法持戒之善,所以他的品位自然是在中品中生,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看三福的「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在第二福,第二福一定是建立在第一福的基础上。不要说受戒,就受个三皈依,真正要做到三皈依,前面那一福要落实,这样皈依才能真正落实。有了三皈依才能受戒,受一条、受二条,三条、四条、五条,或者你受更多,八关斋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所以第二福是建立在第一福世间善的基础上。持戒虽然不能持得圆满,但是它比世间善还高一层,所以它的品位是在中品中生。只有修世间善,没有三皈依,没有进一步受佛的戒律,这是中品下生。

 

好,这集的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里。下面第三福,我们下一集再继续向大家报告。谢谢大家收看,阿弥陀佛。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7月2日18:01:0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3379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