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承传中华文化(第21集)蔡礼旭老师主讲

师长有一段「德行言语应当学」教诲得非常好,这么好的教诲你没有马上把它背下来,就是你的好学不够。今天最后一天,我就讲讲实话,当然以前也是讲实话。你看,讲话要很谨慎,一不谨慎就出错了。为什么我们说「入道要门」?修道最重要的是什么?「发心为首」。你的慈悲心、菩提心发出来没有?你的责任心发出来没有?责任心发出来了,「我早一天觉悟,我早一天懂这些道理,我早一天可以利益人」,利人的心不真切,就是心没有发出来,这是不争的事实。学东西还要人家鼓励、还要人家推,心都还没发出来。不发心,为什么有动力做这些事?名闻利养。你要不是名闻利养为动力,要不你就是慈悲心为动力,就这两种情况,这叫看清自己。在这个过程当中还进进退退,遇到一些事,愿心就没了,现在努力还是名闻利养。你会气馁,就是因为你很渴望认同跟掌声,你才会有气馁。你假如来了,别无所求,于世无求、与人无争,哪来的烦恼?师长讲的,「少说抱怨的话,多说宽容的话,多说感恩的话」。大家用心去感受一下,这样的态度只是一念之间,对个人的修养,还有对团体的氛围决然不同。学贵心悟,我们要用心去感悟这些人生的真相、宝贵的道理,学贵心悟。大家看,抱怨开始讲了,愁云惨雾;宽容、感恩讲了,彩虹都出来了。待会儿大家出去看有没有彩虹?没有就是我的心还不诚,反求诸己。「抱怨带来记恨」,人为什么对这些事物发展不敏锐?都被自己的欲望、瞋恨心给障住了,都看不到未来,感受不到人心的变化。抱怨带来记恨而已,上一代的恩恩怨怨常常挂在口上,下一代的人格都有怨气,甚至连自己的亲长辈都不尊重,这是父母的恩恩怨怨毁了孩子健康的人格。

 

假如我们自己当领导,带出来的人都是很容易记怨,那我们就造罪业了。要带出来是感恩、宽宏大量的人,「宽容乃是智慧」。「少说讽刺的话」,有些一讲话,连旧帐都翻出来,都记一些小过失,遇到机会就借题发挥,这很不好。「多说尊重的话。讽刺显得轻视,尊重增加了解」,大家上网一搜「德行言语应当学」,就出来了。「少说伤害的话,多说关怀的话。伤害形成对立,关怀促进友谊」,彼此的距离愈拉愈近。同仁一见面,「你母亲前几天感冒好点没有?」「你太太那天好像摔了一跤,现在情况怎么样了,有没有好些?」都是传递这种关怀氛围,伤害的言语差多了,天壤之别。再来,有一句很重要,「少说命令的话,多说商量的话。命令只是接受」,你控制、瞋恨,人家只好接受,可是心里不服,商量才是领导的风范。不能当领导当到最后,所有的人都不行,只有自己行,就麻烦了。那叫自视甚高,不是好的领导特质。「少说批评的话,多说鼓励的话。批评造成隔阂,鼓励激发潜能」,台湾有一句广告词,叫「好东西要跟好朋友分享」。诸位学长们,你们觉得很精辟的道理,有没有随时随地,一抓到机会就跟身边的人分享?要养成习惯,经典就是生活。法布施得聪明智慧,这句话大家都知道,可是我们有没有时时抓住法布施的机会?

 

大家再看,「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这些修养重要。「道人善,即是善」,称赞别人的善行,就是在行善,你随喜他的功德,同时让所有的人向他学习,这是大好事,决定没有嫉妒。我们看「人知之,愈思勉」,看到这些好的榜样,每个人的本善都被唤醒了。我第一次看「天下父母」的节目,我记得那时候是看王希海先生,我印象很深。当时参加的很多大学生,大学生在我们的印象,好像天下事都跟他没有关系,他们都是比酷的,看谁比较酷就比较帅,有没有这个风气?(听众答:有。)不是现在,我记得我高中的时候就有这种风气。奇怪了,女孩子怎么喜欢酷一点的?我实在I don't understand(不明白),到现在我还没明白。我记得我高中的时候就下定决心,今天要很酷。结果我做了一天之后,举白旗,我不玩了,不好玩,装酷很痛苦。明明一天当中就有很多可以笑的时候,干嘛要摆张臭脸?还是别干酷哥了。我们看到,当王希海先生谈他怎么侍奉他的父亲,你就看到一个一个大学生的脸庞从酷转成柔和,最后流眼泪。我看到那一幕,觉得不是大学生的错,是我们没教他。看一个孝子才谈半个小时左右,就可以把他们的善根完全唤出来,所以是我们对不起年轻人,不能怪年轻人。

 

吕导他们做「天下父母」的节目是「道人善,即是善」,整个神州大地的孝风推开来了。我们那天看到吕导谈到,二O一一年五月十五号的《光明日报》,那是中央认同「天下父母」栏目推行孝道、道德的节目,而且下文让全国的省、市、县都要做道德栏目。「人知之,愈思勉」,让我们更触动的是,吕导提到,十几万个栏目,就一个「天下父母」栏目推展孝道。所以刚走的时候,很可能没有人认同。但只要是对的事情,哪怕有千万的困难,我们都百折不挠。义所当为,道义应该做的事,哪怕舍掉生命在所不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更何况我们现在根本没有生命危险。以前的人有生命危险都在所不辞,这就是我们跟古圣先贤的差距。现在的时节因缘,国家这么支持,我们还不承担起来,那是太不应该了。十几万,只要有一个栏目做了,这个希望就整个推展开来了。所以吕导这一番话也给我们信心,十几万个频道,只要有一个真干了,这个光明就会照亮整个行业。你们那个地区,只要自己真干了,中华文化的光芒就会在那里开始散发出来。所以很有希望。诸位学长,按照逻辑来讲,这个世间只要还有一个明白人,他就能把这个「明白」的光明再点亮下一个人的光明,他不会灭,他会一直去点亮别人的光明。所以诸位学长,这个世间绝对会愈来愈光明,而且那一分光明,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光明。不怕,哪怕天下人都暗了,只要我是光明的,它就会愈来愈光明。所以要有坚定的信心走这一条路,确实「人知之,愈思勉」,人性本善。

 

「扬人恶,即是恶」,张扬别人的过失缺点,就是做了一件坏事,「疾之甚,祸且作」。第一,扬人恶的态度,很可能就影响身边的人也学到这个错误的态度,到时候整个团体一坐下来,首先批评人,就麻烦了。那就没有祖宗护持了,妖魔鬼怪在身边,把我们的脑子搅得乱七八糟的。疾之甚,就是指责批评太过分,甚就是太过分,祸且作,会给自己招来灾祸。真正最严重的灾祸是灵性的堕落,这一生不可能有成就了。而且你的灵性一堕落,福跟慧就折损掉了,真的是灾祸。「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这一点我们在这四十多天多次提到,一个团体要善相劝、要直心、要正直,互相规劝,不能做烂好人,不能都是相上的和谐,该讲的话、该探讨的、该直言的都不说。表面不说,私底下一大堆怨气,这个都颠倒了。君子之风,对事不对人,一定要把事情探讨清楚,不能打迷糊仗。打迷糊仗,每个人在这件事情怎么经一事长一智?不能经一事长一智,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谁负责任?同样的错误一再发生,谁负这个因果?主事者,做事的人,没有「善相劝,德皆建」。我们可不能有错解,好像自己走在这个队伍,就是在积功累德了。我们的心念,我们的一言一行在道中才是积功累德。我们心念跟言行、跟经教不符合,我们造的罪业不知道比外面的人多多少倍。外面的人断不了人家的慧命跟法缘,我们断得了;外面的人破坏不了圣教的形象,我们破坏得了。所以,不严以律己,是不可能「成己成物」,不可能成就自己,也不可能利益他人、利益事情的。我们之前有讲到,「君子为义之上」,只要是为了道义,争得面红耳赤,可是是为了大局着想。争完以后,出来绝不讲对方一句不是,甚至于都是肯定对方的付出,这才是君子的道风。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这个叫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而且,我们在团体当中带出一种风气,什么事情都是先想别人,不想自己,自己少得一点没关系,以苦为师,以戒为师。其实人的生活所需愈少,身心愈轻安。大家记不记得师长给我们师公讲,好像是一天吃一餐,吃了六个月才跟师公汇报,师公桌子一拍,「好!就这样下去,一生不求人」。你的欲求愈少,你才有正气,无欲则刚;你物质的贪欲很多,你决定攀缘。人家恭维你,「听说你们东北的小米很好吃,可不可以帮我买一点?」人家帮你买一点,又不好意思跟你拿钱,你就开始攀了,「我最喜欢吃什么了」,「河南的红枣真好吃,山东烟台的樱桃真好」,当你起这种念头,人家真的给你送来,你要诚惶诚恐,你给人家添负担。李老师高度智慧,当时他的学生到人家里去练讲经,连水都是自己带,那是真正细腻的道风。水不自己带,人家还倒杯水给你喝,今天喝完一杯水了,明天再一盘瓜子上来,下个月一盘水果又上来,吃着吃着就堕落了。吃到最后,突然有一天去,茶也忘了放、水果也没放,今天讲课的时候还不大高兴,「怎么今天没给我倒水来?」会不会这样?会,我很有经验。每次机场一出来,各地都是车门给你开开,而且常常都是Benz(奔驰牌汽车)、BMW(宝马牌汽车),都是很好的车。麻烦了,有一天走出来,「怎么没人给我开门?」堕落了。今天怎么是VOLVO(沃尔沃牌汽车)的,不是Benz的?挑车子了。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海南,有个同仁骑着一台小摩托车,我们两个大男人挤在一起,都要快掉下去的感觉,我最怀念那个时刻。两个大男人,望着天上的月亮,聊着心事,朝着共同的目标,林师兄,这是我最怀念的,这比坐BMW快乐太多了,为什么?他只有那个条件,他全心全意来支持。我们一有福报了,就感觉不到人家的心,「怎么又拿花生来?我这里有好几包了,也不拿其他的东西」。我之前听到一个消息,也是跟大家共勉,我听到有人在说,现在请哪个讲师得买什么东西,得要先在那里衡量,送什么他才能高兴接受。阿弥陀佛,传统文化复兴才刚开始,这种风气一传出来,怎么让天下的人民信任我们这些弘扬的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一个向道之人,穿得不好、吃得不好,还心里难受,那都是名利心,就谈不上行道。我们在处世当中,所有的物质享受,甚至所承受的任务,会不会跟人家计较,能不能做到「与宜多,取宜少」?难事由我来扛,我来承担。所以每一句都是心法,你契入那个心境,你随时随地都可以提起来。你学一个相,举一可能只有反一而已;你从心境契入,举一就反三。「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我们说话的态度,「将加人,先问己」,人家对我这么讲,我能不能接受?我们这几天《群书治要》都讲到恕道。昨天我们也谈,我们都要求底下的人反省,「将加人,先问己」,那我们自己反省了吗?我们的领导不反省,要求我反省,我能接受吗?己不欲,就不要这样去要求别人。所以要厚道,不可学了之后变苛刻。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5日20:16:2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2433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