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承传中华文化(第20集)蔡礼旭老师主讲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集)  2011/12/28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77-0020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早上好!我们一起学习《弟子规》,昨天谈到「信」的部分。所谓中华文化,包含「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我们看五伦、五常、八德里面,「信」都贯穿在其中。道德要成就,要在人群当中建立威信,这个信字就非常重要。我们看这个信字,人言为信,所以「凡出言,信为先」。这个信字还跟「信义」放在一起,人不重道义也无法立信于人群。「信实」,处事很实在,值得人家信任。包含做出哪些行为才会值得人家信任,这个都是「信」部分包含的教诲,不只是言语而已。待会儿我们在经句当中再来体会看看。

 

比方「见人善,即思齐」,有没有用言语?没有,但是为什么放在「信」这个部分?一个人真的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他才值得人家信任,他才每天在提升进步。他假如见人善,即嫉妒;见人恶,幸灾乐祸,那你离他远一点比较好,不然要出事。包含「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有没有讲话?没有。但它是一个处世态度,人重视道德,值得信任;人假如浮华,都是追求流行,这个人不值得信任。「闻过怒,闻誉乐」,他这样的态度值不值得信任?「损友来,益友却」,假如他还是单位的主管,是这样的态度,那可能就排除异己,招感来的都是顺着他的人,招感来的都是阿谀奉承他的人,「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每一句人生态度对他个人的修身,以致他团队的风气都有直接的关系。「过能改,归于无」,有这样的人生态度,值得信任;没有这样的人生态度,可能德行要提升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弟子规》是做人的根,有这个根他才能成长,没这个根就好像花瓶里的花,它不可能延续生命,它可能只是二、三天好看而已。好看会有副作用,好看,这些花瓣一腐烂掉,还是会发臭的,所以还是要有根才有生命力。我们看这个「信」,「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欺诈的话、不实的话决定不能讲,可能讲了一句,人家一辈子都不容易信任我们。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王羲之有三个儿子,有一次去找当时的宰相谢安,那是晋朝时候。三个孩子拜访这一位长者,拜访完,旁边的朋友就问谢安,「这三个孩子,哪个人德行比较贤能?」谢安回答,「小儿子王献之比较好」。旁边的朋友就问,「你是怎么判断的?」他说,「大儿子、二儿子一开口都是一些俗事,话比较多。这个小儿子除了一些礼貌上的问候关心之外,就没什么其他的闲话」。《易经》上说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吉祥的人,他的话是少的;浮躁的人,他的话是特别多,见人就想讲话,好像有满肚子的话,甚至是满肚子的苦水要吐。我们体会看看,为什么人的话少是吉祥的?话少代表心比较定,定就比较看得清楚事情,浮躁看什么事情都会偏差掉。定生慧,人一有智慧了,他就会有福报。「天降之福」,上天要降福给这个人,「先开其慧」,他有智慧再来接受福报,这才是真福报。没有智慧,一有福报,那个福报变成他堕落的一个因缘,一有钱,他没有智慧就骄奢淫逸。什么样子是上天要降福于他,开他的智慧?「惭愧、奋发、改过,皆天开其慧;悠忽、昏惰、自欺、饰非,皆天夺其魄」。其实「命由我作」,真明理的人可以给自己算命,自己的心只在惭愧、奋发、改过,上天就要成就这个人。假如我们的状态恍恍惚惚,就这样过了一天,浑浑噩噩,又很怠惰,什么事情不肯承认错误,饰非、自欺。什么是自欺?我们今天写的「日省一过」,写的时候都想不到今天有错什么,那自欺就很严重了。一天当中的境界,所谓万境交集,我们的念头、言语一定会有偏颇,能不能洞察得到?能洞察到才是不自欺。

 

躁人之辞多,言语多了之后他就浮躁,而且言多必失。「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事实是怎样就依照事实去讲,不要再添油加醋,就事论事。「信、达、雅」,信是依事实讲;达是表达清楚,不要让人家听不明白,而且这个「达」当中,整个来龙去脉要讲清楚,不要断章取义去讲,造成对方的误会。遣词用句文雅,但是要朴实,不要修饰得好像很华丽,也没那个必要。孔子说,「辞,达而已矣」,言词表达清楚就好,不要讲话变卖弄词句,那也不好。接着讲「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这样的态度其实都是很难取得别人的信任。他「奸巧语,秽污词」,人家对他的人格就产生不信任感。就像我们在学校教书,在学生面前讲话很严肃,下了台跟同事讲话很随便,只要被学生一看到,对老师的恭敬就没有了。言行一致,台上跟台下要一致,人前跟人后要一致,老板前跟老板后要一致,上班跟下班要一致,有人跟没人要一致,以此类推,其实就是时时我们的言行都是一致的。昨天跟大家有提到「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我们不能有太多自己的猜测、推断,还是要就实际情况去了解,不然误会人,甚至在背后议论人,当事人听到的时候,可能这种埋怨、误解都很难解开,「背后之议,受憾者常若刻骨」。这段话前面还有一句,「面谀之词」,你当面这些阿谀奉承的话,「有识者未必悦心」,有见识的人未必会高兴,甚至你讲这些谄媚的话,他还看出你还是很肤浅,尽讲这些巴结的话。真正君子之交不需要这些东西,言语正直、真诚重要。

 

假如对有影响力的人讲话特别柔软、特别恭敬,跟其他人讲话就有一点高傲,这个都是很严重的「谄富骄贫」的态度。我们在世间容易染上,其实在传统文化的单位也很容易不知不觉有这个态度,都要有高度的观照能力。比方蔡老师讲课的时候眼睛都瞪得很大,很认真听,其他老师讲课的时候就爱理不理了,有没有这个现象?我在台上看就有。其他老师在讲,我在背后看,那个听我讲话,身体挺得最直、眼睛睁得最大的,听其他人讲话不一样,那就是谄媚。一切皆恭敬,怎么会差这么多?不好意思,自家人都讲实话,比较不好听,大家多包涵,讲错的地方多多包涵、多多指教。「背后之议,受憾者常若刻骨」,你在背后议论人的短长,可能当事人一了解到这个情况,他会非常难受,你让他在人前抬不起头来,人家都对他有成见。其实人是非常容易落印象的,大家有没有经验?你都还没见过这个人,就听到有人批评他,结果过两天你真见到他了,怎么看他都觉得怪怪的。有警觉性,放下放下,才第一次见面,不要对人家有什么看法。所以真正护念他人的清净心,绝不去批评人,因为一批评人,自己落印象,对方也落印象,就造口业了。而且现在这个时代要信任人很难,我们还常常讲人家的不是,就障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信任真不容易。所以这个「信」字除了取信于人,事实上还包括我们容不容易自始至终对人性不怀疑。

 

曾子是圣人,可是有一天有人告诉他妈妈说,「曾子杀人了!」他妈妈若无其事,「我儿子不可能杀人」。过了一会儿又来了一个人跟他妈妈讲,「曾子杀人了!」曾子母亲口头上讲,「不可能,我儿子不会杀人」,但心里起了一点担忧。第三个人又来说,「曾子杀人了!」他妈妈有点惊慌,就走掉了。曾子跟他妈妈是达到母子连心,三个人来讲,他妈妈都惊慌起来,更何况是其他人与人的关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别人不信任我叫正常现象,不用难过,甚至于再检讨为什么还造成他的不信任,问题出在哪?任何时候都想着怎么让自己做得更好,更不造成这个情况,就对了,不要去难过,甚至不要去埋怨对方。他毁谤我,还会毁谤,是不是我哪些做事还不够谨慎,造成人家的误解?这才是走在学习传统文化当中「但求无过」的态度。假如我们没这个态度,一被人不信任,难过了;一被人毁谤,就开始口舌之战,这个就不是我们自利利人的初心。所以当我们听的时候要会判断是不是事实,传话的人也要自己判断完之后才可以传。当然这个传,是判断事情的时候可以探讨,但不要去传别人的是非,尤其与个人的形象跟节操有关系的,哪怕你知道了都不要去讲他,这才是厚道。言语其实最能展现人厚不厚道,「有一事而关人终身」,有一件事情关系他终身名节,「虽确见实闻」,你确实看到了,你也确定这件事情,但「不可着口」,不要去给人家传。不好的你不传,好的你赞叹,他心里想,你知道他不好都不讲,他才一点点好你都肯定,人的羞耻心就上来了。他好你不讲,他不好你到处宣传,他就破罐子破摔了,这样对他也没有好处。我们讲一句话、做一件事都是为了对方好,这样才有意义。自己喜欢讲就讲,那都是随顺习气造口业。

 

现在人讲话很厉害,就是没有的事,他也会讲得让你觉得不可思议,尤其那个剧情都讲得很仔细。我跟大家举个例子,我当时在庐江,二OO五年第一次带了三十几位同仁在净居院学习。二OO五年就跟我一起在净居院的一个同仁,过了一年多,有一个女的跟他讲,她说,「我告诉你,我是蔡老师的女朋友,我跟你讲,我谁都没讲,我就跟你一个人讲,我觉得就你值得信任」,然后讲(那个剧情跟小说差不多),「在牵牛花的墙边,蔡老师跟我讲了什么山盟海誓……」听的那个人是跟我很久的一个同仁,真的都听傻了,他说那天以后,他怎么看我怎么不对劲。所以信任真是很不容易的。我没有说那个女士说谎,说不定人家作梦梦到的,我们没办法判断的事不能太武断,但就是说信任确实不容易。我后来就想到师长当时跟过三个老师,当时都是台湾数一数二的高僧大德,但是毁谤他们的人特别多。但师长那时候一听,马上就离开了,他连印象都不落,这都是处世的智慧。我们接着看这两句,「知未的,勿轻传」,这个也是提醒我们讲话不可以随便,不可以轻视每一句言语,一定要确定的话才可以讲出来。我听说怎样怎样,这个都不妥,「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道听涂说,很表浅的讲是听了之后就乱传,深一点讲是你听到这些大道,听到这些经典的道理,听完之后还没有自己去领会、去解行合一,就急着要搬出来讲给别人听,那就代表什么?其实听这些道理都为了要炫耀给别人听、讲给别人听,自己都还没有体会、没有内化,这样很危险。

 

听所有的课,目的不是调伏自己的心,目的是赶紧吸收,可以在台上讲给别人听,那些道理就入不了心,这个时候听课都是为了讲给别人听,就很难受益了。现在很多讲学的人,他听每一堂课很可能就落到这个心态上。自己的心性没有提升,变得口若悬河,特别会讲话,这又是一个误区,要很慎重对待。子路是贤者,「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子路听到一个好的道理,他自己都还没有去做,他不急着要听很多,他赶紧去做、去力行,他才有所领会。所以每一句背后都在观照我们的心有没有在道中。「事非宜,勿轻诺。茍轻诺,进退错」,不合理的事情不要轻易答应,或者我们「度德量力,审势择人」,考虑完了,还没具足的因缘不要轻易去答应。「茍轻诺,进退错」,如果不考虑就轻易答应,会使自己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就进退两难了。这句话也点明了我们很重要的一个处世必修的功课,就是要懂得拒绝别人。就是该拒绝的时候你要懂得拒绝,不要顾及情面怕他难过,结果答应之后又做不到,就失信于人。而且说实在的,当我们做不到而拒绝,可能他当下会失望、会难受,可是他慢慢观察、了解,他会尊重、会信任你,因为你进退非常有分寸,他看到了你该拒绝的时候会拒绝。日久见人心,我们可不要考虑事情都只是眼前自己的面子舒不舒服、别人难不难受,不能只考虑这些而已,要考虑得长远一点。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5日20:16:0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2432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