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承传中华文化(第1集)蔡礼旭老师主讲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一集)  2011/11/20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77-0001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早安!不知道诸位学长昨天睡得好吗?有没有梦到周公、梦到孔子?梦到是好现象,是因为至诚的心感得古圣先贤来给我们教诲,来给我们鼓励。

 

刚刚我要到教室之前,遇到我们中心的林学长,他是负责洗衣房的工作。刚好今天是礼拜天,本来我们礼拜天洗衣房是不工作的,休息一天。事实上在洗衣房、在厨房,这些工作都非常的辛劳,很辛苦的。而在办课程的过程当中,好像掌声都给了台上的人,事实上最辛苦的人都是默默付出,他们修的都是真实的功德。我们站在讲台上的人,「阳善享世名」,福都消掉了,而且还造一个罪,什么罪?叫名不副实,名又过实了。「名者,造物所忌」,名过其实,天地鬼神都是忌讳的。「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这个是《了凡四训》当中的一段话。他享有很高的名声,可是他实质的德行差很远,这样子福报享完了。「享盛名」,享完之后,必有奇祸,他没福了,没有福,禄尽人亡。

 

大家现在听每一句话,不要分别、不要执着,一听到亡,好恐怖。死恐不恐怖?死怎么会恐怖?请问大家,这个世间每天多少人在死,多少生命在经历生死?真明白了,死像换衣服一样。这个身体本身是一个工具,它不是我,它是我的身体,它是灵魂暂时用的一个工具,就像房子,就像衣服。请问大家,换一件衣服,这个衣服已经坏了,不能穿了,会不会舍不得,换另外一件衣服?有些人说不会,有些人说会。会也对,不会也对,都对,只要你善解人意,都对。会的人惜福,再补几个洞,没问题,继续穿。他说「不会」也对,因为他对物质不执着,真的不能穿了,放下,身体不能用了,放下。又有一句俗话叫「好死好超生」。我今天怎么一开始就谈死这个问题?可能就是要大家一起破执着,先把最难放的、最恐惧的问题解决掉,后面就好说话了。你看这句话有道理,「好死好超生」,这个身体不能用了,当下精神清清楚楚,你当然可以去换一个更好的身体,换一个更好的环境。就像一个人很有判断力、很清楚,你去挑什么东西一定挑得好。可是今天突然有点重感冒,昏昏沉沉的,当然在决定一些事、选择一些东西会错。

 

我们看到这句俗话,要用心去感受。好死好超生,请问,现在的人好死的有多少?这句话再用心去体会,道理很深广。现在的人大部分在医院结束生命,在昏迷结束生命,你说他怎么判断下一世去哪里。孔子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灵魂能不能非常清晰、有智慧的去选择他下一段旅程?学生问孔子「死」的问题,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你生时所做的一切是因,死后感得的是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知道怎么好好的活,你就不会去怕死的问题,欲知将来结果,只问现在功夫。真明白这些道理了,很清楚自己的后半辈子会怎么样,下一辈子会怎么样,心都是很安的。明理之后,理得心就安。其实我们只要心里有情绪,心里有担忧、有恐惧,都是理还不明白。重点在哪里?当我们理不明的时候,是在那里一直烦恼,还是赶紧读经、赶紧听经,把问题的答案找到,安自己的心?这就是一个重要的理智的态度。是把时间耗在烦恼上,还是宁为成功找方法,把方法找出来。

 

其实,当我们的学习不积极的时候,最根本的原因在我们的慈悲心、使命感没有发出来。有承担的人不会想自己,他会想着怎样提升自己,怎样去利益身边的人。我们举个大家都能体会的例子,我们的父母有跟我们喊过苦,有跟我们喊过累吗?在我的记忆当中,我的父母没有讲过这句话,可是他们那个时候的生活困难、挑战、物质的条件,远远比我们现在难得太多。可是他们不喊苦、不喊累,尽心尽力照顾这个家族。以前家族比较大,三代同堂、四代同堂,兄弟还住在一起,可是我们的母亲、当大嫂的,都能扛起来,从不退缩,从不抱怨。可现在不是大家庭,是小家庭,夫妻两个人,可能两个孩子、三个孩子,在大陆一个孩子,结果太太每天都喊苦累。以前生六个、生八个,从来没喊过苦累。为什么现在生一个、两个喊累?问题在心境上。因为以前人有道义,她觉得那是她应该做的事,所以她不感到累,她为别人,她有源源不绝的动力。我们看母亲还没结婚以前的照片,亭亭玉立,不食人间烟火。一结婚,马上潜力完全发挥出来,去买菜,右手拖个菜篮,左手抱个孩子,旁边衣服上还扯着一个小孩。我还听说有一个妈妈,刚好家里失火,本来经济就不是很好,结果一失火了,那电冰箱刚买的,积攒了多少年的钱才买到,那个母亲把它扛出来。后来火灾结束之后,二、三个大男人扛进去都很困难,那个潜力从哪里来?从责任心来的,从爱心来的。

 

佛家有一句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个方便,从教育讲叫因材施教,设身处地,以他能接受的方法帮助他。从教育的角度延伸到处世待人,就是用一切让对方、亲朋好友可以接受的方法来协助、帮助他。其实每一句道理从心性上体会了,它可以延伸到不同的行业,延伸到所有的人,所以夫子才说举一要反三。为什么?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假如不能举一反三,举一只能反一,很可能那是学知识,不是学智慧。这一点,我们在这个时代受教育,比较容易出现这个情况,因为我们从小学就是学「标准答案」,好像一个问题只能填一个答案。说实在的,一个问题的答案有深有浅,它有深度、有广度。可是假如我们执着了就是一个标准答案,其实有可能它会把我们的悟性给堵住。一堵住了,不善用心去感悟道理,都是用脑子硬记很多东西。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验,我们那时候大学读书、考试,临时抱佛脚,一个礼拜拼命记。考试了,考完试当天昏睡过去,因为好几天都熬夜。昏睡完醒过来,大梦初醒。请问大家,那个礼拜读的书还记多少?再过一个礼拜,还记多少?我们再想想,我们这一生有多少时间都用这种方式在学习?

 

东方的教育重视的是启发一个人的悟性,西方很多是知识的教育比较多。大家要能分辨我们整个中华文化的特点,跟西方一些功利的社会有什么不同。西方社会,尤其功利社会,它是资本主义,它以老板为一个核心点。以他为核心,他假如自私自利,就会把员工当工具用,「我给你钱,你替我卖命」,那不是情义,不是人与人交心。所以很多公司年轻的人,四十岁猝死,工作太累、过劳,最后死掉了。我们学中华文化的人,自己的团队员工有一个这样的人,终身都会觉得抱憾、对不起他的父母。可是现在多少企业,这样的人多得数不胜数,可是老板知道这样不妥吗?他觉得应该的,「我给你们钱,你们替我卖命」,把人当工具了。所以,为什么有些单位都造成员工跟领导产生冲突?那都是一个根本上心态的错误。要把人当人,不能当工具。实实在在讲,学传统文化的人要把人当圣人,要把人当佛看。慧眼识英雄,狗眼不就看人低了吗?你看俗话不是都启发我们,应该用什么心境去看别人?「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真的装在心上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每个人都有明德,看每一个人都看到他本有的明德跟本善,怎么会不尊重他,怎么会不爱护他?这是用心去感受。用心去领受一句了,我们的人生从此改变,因为我们的心已经转了,境界就转了。

 

今天我们把这一句「人之初,性本善」,只在大学联考当知识写出来,对我们的人生没什么受益,也不可能去利益他人。东方,我们中华文化,知道「人之初,性本善」,知道「苟不教,性乃迁」,所以帮助每个人恢复明德跟本善。我们看以前的员外,面对他这些家里的仆人,当家人一样爱护他。大家有没有看过「李善乳主」?「八德故事」里面讲的。李善面对自己的小主人,为什么这么忠心耿耿?这是果,因在哪?因在他的主人如家人般照顾他。「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孟子把这个真相告诉我们。你把他当家人一样看,他当然一心一意爱护这个家庭,效忠于主人,效忠于小主人。这一分忠心感动天地,小主人嗷嗷待哺,最后李善哀嚎祈求上天,一个大男人可以哺育这个小孩。这是我们的道统。所以不管是当领导、当老师的,都是这个信念,成就他的德行,君亲师。不管是当领导、当父母、当老师,都能用这三个精神来照顾孩子、照顾下属。君,领导,以身作则;亲,爱护、关怀、体恤;师,教导,重点在我们要教导学生,教导下属、晚辈。「先觉觉后觉」,我们自己得先觉悟,才有可能帮助他觉悟。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5日19:21:0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2430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