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承传中华文化(第1集)蔡礼旭老师主讲

我们看韩愈的《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我自己都不知道「道」是什么。授业,什么样的智慧、学问才能真正成就一个人的家业、事业、道业?我明白了,我才能传授给他。欲助人者先自助才行,欲觉人者要先自觉。解惑,我们要解别人的惑,我们自己还有没有疑惑?诸位学长,我们现在内心还有没有疑惑?假如有,我们《弟子规》没有做到。再思考下去就很严重了,《弟子规》没做到,德行没有根基,没有根基就没有生命力,没有生命力就没有法喜。每天看到人,笑一下;没有人了,嘴巴往下掉。撑来撑去挺累的,有时候肌肉还会抽筋。《弟子规》说,「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我们真能这么做了,身边的人都被我们这个态度感染了,当下你就在给你的孩子好的示范。随身带个本子,第一,记好的经句、好的故事,刚好人家讲给我们听的,马上给它记下来。第二,有疑惑马上记下来,有机会马上跟人请教、探讨。疑会让自己身心往下掉,为什么我们有疑不问?还是同一个答案,慈悲心不够,使命感不够。今天我们对这个问题有疑,刚好有个人,你这辈子刚好遇到他,他问你这个问题,你又解决不了,而你这辈子刚好只见他这一次,你说遗憾不遗憾?今天我们在学校教书,这一班的学生就跟我们两年,就跟我们这一段时间,我们早觉悟,他们早得利益,这个时候自己的精进提升决定不用人家推。

 

从很多地方去体会,儒道释这些教诲,句句其深无底,其广无边。就这一句「慈悲为本」,在我们生活当中,每个境界都可以观照。下一句说「方便为门」,这个方便就是善巧方便,柔软体恤,以对方能接受的方式来帮助他。可是方便跟慈悲是两件事吗?还是一件事,方便是行为,慈悲是心境。心行一如,知行合一,心跟行为是一不是二,心跟行为是二,就变做表面功夫了。言行不一致,就落到修学的一个障碍。比较清醒的时候,自己会觉得惭愧;糊涂的时候,就变成真的是人前一个样,人后一个样。心是慈悲,一定有善巧方便。假如我们对一个人,你要帮助他,觉得「我不知道怎么做了」,真不知道怎么做了吗?真不知道怎么做了,就去翻经典,就去听经,就去找答案。觉得不知道怎么做了,「我放弃了」,那是我们的耐性没有了,那是我们的情绪起来了,那是我们对他有成见了。障碍决定不在外面,还是在我们这颗真心已经被习气给控制住了。老子讲,「圣人善救人,故无弃人;善救物,故无弃物」,对一切人、对一切万物决定没有放弃。你看这个心境,孔子如是,释迦牟尼佛亦如是,诲人不倦,对任何人绝没有厌倦。我们今天谈「师志为己志」,我们的老师,远的,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佛,他们的志向、他们的慈悲,我们要时时放在心上。这个志向提起来,慈悲心一发出来了,就成为我们学习源源不绝的动力。

 

刚刚一开始跟大家提到,礼拜天我们的同仁休息,开头是讲这个。我讲的东西还是要讲完全,不然就要欠人家,欠人家下辈子还得还。刚刚是跟大家提到,世之享盛名而名不副实,多有奇祸,因为他福报折完了。所以我每天走路都特别小心,尤其过马路的时候要战战兢兢,因为我名过其实太严重了,怕车子会过来。不过该来的还是会来,最重要的还是自己要赶紧提升自己的德行,要能名符其实才好。其实出了名,修行真难,因为大众感情容易激动,他听你讲得不错,他就把你当德行很高的人。所以大家不要太冲动,要冷静,传统文化就是理智。有一句话说得好,「理有顿悟,事要渐修」,体会到的道理,还要透过不断的对治习气才能真正契入。所以讲得出来,他还不一定契入到这个境界。像我们年轻的人出来跟大众分享传统文化,很多大众一看到我们,「这个是现代的圣人」。这句话第一次听,诚惶诚恐;听到第十次的时候,有点挺舒服的;听到第二十次的时候,有点像喝醉酒的感觉,飘飘若仙,不知不觉就在这些赞叹当中堕落掉了。所以年轻人也要护念,可以鼓励他,可以肯定他的发心,但是不可以把他捧得太高,不然善心反而做了坏事。《了凡四训》上说的「正中偏」,善心行恶事就不好了。

 

而且有名之后,人家不好讲你,有名之后,人家比较会讨好你。对方可能不是故意的,可是这么一讨好,有时候你的问题人家不会跟你讲。比方我给林学长讲到,「今天还有洗衣服吗?礼拜天我以为没有。原来我们进修班学长来了,现在礼拜天也有洗」,我说,「我刚好有一、二件衣服,我待会拿出来洗」。接着林学长说,「蔡老师,明天再洗」。我听了,太欢喜了,太好的同参道友了。我相信绝大部分的同仁会说,「好好好」。林学长为什么说明天再洗?因为衣服已经放水里去了,假如我这一、二件再洗,不是又要浪费很多水吗?他是珍惜物品。我们所有的水电、物品哪里来的?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人来支持的,这何等珍贵的支持,能够有丝毫的浪费吗?所以他说明天再洗,那是真正珍惜十方来的物品。我被他这个态度感动,我受教了。可是假如他卖面子给我了,第一个,我自己知不知道我这么做会造成水浪费?我本来是想一起洗,可是他的回答让我知道已经洗完,我放着明天再洗就好了。假如他没有这么说,他可能在洗的时候心里还是毛毛的,「浪费这么多水」。假如这个情况又两次、三次了,他在那里想,「怎么又是蔡老师?」化学变化都在这里发生。每个团体这些现象都会产生,边洗边在那里讲,「他学传统文化都学五年了,还学成这个样子!」你在那里抱怨,为什么不去告诉他?多少问题是本来没事,想成都有事,想成彼此隔阂一大堆。

 

有一个故事,我记忆很深刻。有一天,看到自己的雨伞不见了,「一定是某某人拿的」。这个念头一起,当天去吃饭的时候,看到他,「看那个表情,一定是他拿的」,愈看愈像。过了三天,在自己房子里另一角落,「我放这了」。那三天怎么他那么像,谁造成的?自己的心造成的。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自己的心动了。所以本来没有事的,自己的分别执着一起,成见一起,愈想愈严重。有一句话重要,对每个团体都是非常重要的道风、学风,「直心是道场」。直心是真诚,直心是正直,直心是没有成见、真诚的沟通。比方团体里面,你做人事工作,「那个主管请假,他怎么没有写假条过来?他家里人来拜访,怎么没有写申请过来?」在那里一直想,一定是攀关系,一定是仗势欺人,一定是跟蔡老师的交情不错。想了一堆,烦恼自己,跟人的隔阂愈来愈严重。你为什么不去说,「主管,亲人来了,我们很欢喜,不过要写一张申请条」。撒娇又不是只有对父母可以用,撒娇对领导也能用,对长辈也能用,举一要反三。这个话很柔软,带点撒娇,有谁能不接受?一拿过去,「要填吗?对不起、对不起,我不知道」。你看一个直心、一个真诚,两个人互相之间多愉快。而且这个领导记你的恩,「谢谢你提醒我」。你不直心,不真诚沟通,隔阂愈来愈大,突然有一天,因为一个小事情,你积累很久的情绪终于火山爆发,「砰砰砰」,对方还觉得,「就这么一点芝麻蒜皮,他干嘛发那么大火?」

 

话又说回来,今天为了一件小事,人家给你发很大的火,我们应该怎么样?「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当一个人因为小事而跟我们发很大的火,那个事情叫导火线,代表我们以前做很多事都已经得罪他了,一件、两件、三件、四件……

 

(此时工作人员为老师换麦克风。)这个声音不是挺好?自己觉得挺好,可是还是要相信专业的。真的,学传统文化,学着学着,人家赞叹多了,都觉得自己什么都会,太危险了。我是险象环生,不知道让多少身边的长辈汗流浃背。「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们这次来了很多专业的佼佼者,有管理的佼佼者,有传播媒体的佼佼者,这方面我们一定要向他们学习。哪是我们讲几堂课,人家叫我们老师,什么都高高在上了。人家这些专业的来了,跟你打个招呼,「你好、你好」,愈学愈谦卑,抓到一切比我们有长处的人,我们要向他学习,不然还是没有做好《弟子规》,还是没有根基,为什么?《弟子规》说,「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真的,太多人事上的问题都是因为成见、误会,没有直心的沟通所造成的。一个人只要不直心,他就不可能跟人交心,一不能交心,人家对我们就不认同,没有办法信任我们。尤其讲课的人,这一点要特别慎重,为什么?因为你在讲课的过程当中,人家听了,对你会仰慕、会佩服。结果一跟你接触,你冷冰冰的,一点都不真诚、热情,人家的落差太大,会内伤,还要吃中药。

 

我们效法孔子「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谦让。学生称赞夫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远远看着夫子,很有威仪;接近他的时候,觉得很温暖、很亲切;听他教诲的时候,觉得很振奋,觉得很提起正念、很受益,而且没有一句废话。夫子说他「述而不作」,每一句一定跟经典相应,为什么?因为夫子的心已经跟仁义礼智信相应,每一句话决定离不开仁义礼智信。心行一如,言语也是心之声,它是相应的,它是一不是二。所以今天特别高兴,有同参道友的护念,让我今天没有浪费水。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5日19:21:0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2430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