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229集)jingkong法师主讲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二九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229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四五0页:

 

钞【体究者,闻佛名号,不惟忆念,即念反观,体察究审,鞫其根源,体究之极,于自本心,忽然契合。中二义者,初即如智不二。】

 

这是解释《疏》所讲的理一心不乱。『体究』这两个字不太好明了,因为它是要做内在的功夫,而且要离一切思惟、分别,这才是体究。不同于我们现在所讲的研究,研究是用第六意识,用能够思惟的心。此地必须离开一切分别执着,这才是体究。底下给我们解释什么叫做体究?『闻佛名号,不惟忆念』,不只是忆念。如果闻佛名号,忆念不忘,这不是属于体究,这是属于事念,是事一心不乱的境界。『即念反观,体察究审』,这就是体究了,在事念的功夫更加上一层的深度。这种方法我们不会用没有关系,就不必要用,用了也是白用,为什么?你还是用的心意识,用心意识决定不是体究,不如老老实实这一句佛号念到不夹杂、不间断,事念决定成功。事念成功之后,念久了、念熟了、念透了,自自然然就入理念,《楞严经》讲「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自得心开就是体究,心开意解就明心见性,这个法门殊胜之处也在此地。上上根人听这段开示,一听就悟入,这个跟禅没什么两样,中下根没分;禅是中下根没分,那就出不了三界,没法子了生死。净宗是中下根没分一样能往生,带业往生,生到西方世界之后,上中下三根平等,无二无别,这个不可思议。这些我们一定把它认识清楚。

 

「即念反观」,反观很不好讲,也很难懂,就是《楞严经》上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就是那个意思。《楞严》教给我们的方法是旋转六根,佛只是举一根来说,六根应当反流,它都叫反闻,用这个「闻」做为代表字。换句话说,六根不再缘外面六尘的尘境,回过来缘自性,缘六根的根性,那就行了,六根的根性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所以,你要能够回过头来。佛在楞严会上,六根里面给我们举出一个眼根,这在《楞严经》前面很长一段经文,叫「十番显见」,这个见不是眼识,不是跟眼识同时起作用的五俱意识,不是这个东西。离开眼识、五俱意识,离开之后,那就是见性。见性是真性,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在鼻叫嗅性,是一个性,一性无二性。能把这个东西真正找到,那就成无上道。所以佛法叫内学,要往内,回光反照,不要去缘外面境界,缘外面境界永远得不到真相。佛教给我们修行用这个方法。持名念佛也用这个方法,我这一句佛号,我不缘外面的声尘,我去找,找这个佛号的根源,这佛号从哪里来的?念出来之后又到哪里去?这个完全是禅家的功夫,跟参禅、参话头、观心没有什么两样。古德说「念佛即是深妙禅」,它是有道理。诸位要想知道怎样反观,不读《楞严》是没有法子的。《楞严经》第六卷,大概有半卷的经文完全讲这种功夫,观世音菩萨他所修行的方法、功夫。

 

『体察究审』,「体」是用心去体会,心里体会明了这就是「察」。察、究、审这三个字都是明了的意思,从体会当中明了,而不是研究,不是思惟,不是在那里推理,用这些方法都错了,都落在心意识里面。『鞫其根源』,追根究底,往深处去体会。诸位想想,就这三句,我们能做得到吗?我们为什么做不到?说实在话,心太粗。这是很细的心,细心是什么?细心就是定心,就是清净心。因此我们明了,理一心是在事一心之后,你烦恼没有断,这个功夫就没法子做。我们还有是非人我、还有贪瞋痴慢、还有忧虑、得失,这个功夫没法子做。心地非常清净的人,他行,他能做这功夫。

 

底下这三句话,就是《楞严经》上讲的「自得心开」,开悟了、见性了。『体究之极』,体究是定功,定它不是死定,如果是死的定,里面就没有观,它这个定里头有观,就是前面讲的「即念反观」。这个在教下讲就是「止观双运」,在禅里面讲,禅是静虑,静是定,虑是慧,「定慧等持」,他用这种功夫,用到相当的程度,豁然开悟。『于自本心,忽然契合』,这就是开悟,在禅家讲明心见性,在教下讲叫大开圆解。这个境界,按照佛在经上所说的,圆教的初住菩萨,别教的初地菩萨,这个地位了生死超三界。不但了生死超三界,他有能力随类化身,应以佛身得度者,他就示现成佛,示现八相成道,以佛的身分在世间教化众生;应以菩萨身得度者,他就能现菩萨身而为说法,就有这个能力。

 

在我们念佛法门,只要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到这个程度就行了,不要再换方法,不要再加别的方法,「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我们现在念佛当中,不知道反观,实在讲你现在也用不着反观,只要注意到真正念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我们只要求这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是事念,念到事一心生同居土、生方便土,决定往生。可是你要是真正念到事一心不乱,到那个时候自自然然就会反观,为什么?心清净了。

 

这里面有『二义』,体究当中有二种境界:第一种是『如智不二』,「如」是理、是所照;「智」是般若、是能照,能所不二,能所不二就是自他不二。诸位如果要问,什么时候我得理一心?真正得理一心,你的观念变了,怎么变?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这是正知正见;绝对不会再有人我是非,不可能再有这个错误的观念。

 

钞【能念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是智外无如;所念佛外,无有心能念于佛,是如外无智。非如非智,故惟一心。】

 

这个境界是: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心,《华严经》上所讲,尽虚空遍法界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就是这个境界,这个时候是法身大士,这不是普通人,这就叫成佛。虽然不是究竟佛,他是分证佛,天台家讲六即里的分证佛,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我们必须要知道、要觉悟,人生在世非常的短暂。昨天我参加一个同学会,我们那个学校是个中学,校长是周邦道老居士,五十四年前,抗战期间创校,抗战结束,学校也就结束,是国立中学,当时是救济流亡的学生。我们在学校念书就跟当兵一样,完全公费,跟家里联络都失掉,经济来源都断绝,所以国家来养这批年轻人,衣食住行全部是国家给我们,是属于临时中学。我们到台湾来的时候,校友大概有一百八十人。昨天我们参加这个会,该来的都来了,只有四十多个人,一半都不在了,还有一些移民到海外。我在校友会里面,因为我班级低,年龄最小,一般校友都七十以上,大多数都退休,所以是老人会。这个聚会很伤感,为什么?每年聚会都少几个人,人年年老,年年少。这个在学佛上是很大的警觉,一定要晓得「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我们聚会深深感触到。年老病苦多,还有一个同学中风九年,推着轮椅来参加校友会,说话感动流泪,痛哭流涕。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3日12:11:4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2424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