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佛三圣永思集》贤公和尚 佛门榜样

admin 来佛三圣永思集评论4阅读模式

 

结庐共修

  

贤师曾先后在桐柏山的普化寺、云台寺、塔院寺常住。开垦过十四片荒山,助人修建过十一所道场。曾与宗门高僧海墨法师(字 大黑)、海圆法师(字 性空)、体光法师(法名 印玄)一起在塔院寺结庐共修(约在民国二十九至三十一年之间)。

  

海墨法师出身书香门第,曾是黄埔的学员,喜研经教,擅长演说。一九六八年阴曆九月二十三日,海墨法师闭关念佛,求生极乐,最终预知时至,趺坐而寂。

  

海圆法师才智超群,一生持诵《愣严》,禅淨双修。曾在北京灵光寺守护佛牙舍利塔二十一年。己卯年腊月二十六日(二零零零年二月一日),九十六岁高龄的海圆法师安详示寂,荼毗后拾得五彩舍利近两千颗。

  

体光法师根性非凡,曾亲近过虚云老和尚、圆瑛法师、来果禅师等大德高僧,深得虚云老和尚嘉许。甲申年腊月十五日(二零零五年元月二十四日),体光法师端坐入灭。被公认为是得虚云老和尚心印者。

  

古德曰:「心至虚时能受益,事非经过不知难。」贤师每每提及这段往事,无不极力讚叹二位法师的修持功夫。其自卑而尊人的广阔胸襟,令人不知不觉便从心底由衷地生起钦敬之意。

 

逆境精进

  

一九六九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红卫兵到寺院裡焚毁经书佛像,逼迫僧人还俗。

  

万法因缘生,缘尽法还灭。众生共业所感,历史潮流所然,纵是菩萨应世,也只有徒唤奈何!贤师被安排到山下的村子裡做了生产队长。当时不许念佛,他就在心裡默默地念;不许拜佛,他就在晚上偷偷地拜;大锅饭裡有荤腥的时候,他就吃锅边菜。更难能可贵的是,贤师一直为大众示现着僧宝的形像,没有脱去僧袍。因为贤师为人忠厚善良,待人一团和气,大家都愿意亲近他,亲切地称呼他「文斋公」。后待形势稍鬆一点,便又赶回寺院,寺院没有了户口,全靠在山上挖野菜,在树上摘野果吃,艰难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年头……

  

──多年之后,当弟子们向贤师问起当时为什麽坚决不肯还俗时,这位并没读过书的老人却张口说出了几句盖天盖地的言语:「学道当知心是佛,修行应以戒为师。出家再返家,不如不开花。」

  

文革期间,红卫兵毁掉了传戒师的舍利塔,然而却没有见到灵骨,感到十分诧异。后来,贤师在塔下的一块青石板下找到了传戒师的灵骨,心中暗暗讚叹老和尚果真不凡,确有洞察乾坤的超人智慧。于是将传戒师灵骨妥善保存,直至文革结束后,才偕同多位同门师兄弟将师父的灵骨重新建塔安葬。

 

来佛古寺

  

一九七六年,文革宣告结束,南阳及社旗的许多护法居士相约到塔院寺迎请贤师前来主持正法、恢复来佛寺的学佛道场。

  

南阳来佛古寺,位于河南省社旗县饶良镇西南。相传在隋唐年间,有羊册镇粮商王居士驾牛车去源潭镇贩粮,途遇三位老人搭车同行。行至深夜,便在路边停车休息。待次日黎明,却见三老已化为三尊石佛。众信士因而便在此处兴建道场,取名曰「来佛寺」,即佛陀化身来此之意。

 

只因饱经战乱与十年浩劫的种种磨难,贤师深悟蕅益大师讚叹莲池大师时所讲的:「只要两脚着实,不求门庭好看。」故而仅修起大殿三间和西厢房的罗汉殿三间,所供奉的圣像均为泥塑。

 

肉身菩萨

  

数经沧桑变迁,几度江山易主,当年殿宇轩昂,如今尽还太虚。然而,虽是空门零落,幸喜正法犹存!古语有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就在这座毫不起眼的乡野荒庵中,就是这泥塑佛像和破旧瓦房,却成就了震惊寰宇的两位神僧──一一二岁自在往生的上海下贤老和尚和他的师弟肉身菩萨上海下庆法师。

 

海庆法师俗姓李,讳富贵。祖居豫东南泌阳县。生于晚清宣统元年。因出身寒微,未曾习书学文。然天性仁厚,生来贤孝知礼。十一岁皈依三宝,礼宛东罗汉山清凉寺传东法师为剃度师,赐名海庆。师四十二岁入来佛古寺常住,专修淨土,老实念佛。一九八九年往白马寺受具足戒。一九九一年腊月十一日,师谈笑示寂,自在生西。世寿八十二岁,僧腊七十一年。

  

师坐缸六年九个月后,其戒兄上海下贤老和尚发心为之荼毗入塔。寿缸开启,众皆惊叹!惟见庆师趺坐巍然,面貌如生。乃至所着衣物,亦纤毫无损。四众知是金刚法体、全身舍利,遂将其供奉寺内,朝暮礼拜。二零零六年,广州大德李元天居士欣闻庆师圣迹,倍生敬仰,乃发心为其贴金供养。

  

初阅庆师生平,似觉平澹至极。除却一声阿弥陀佛圣号,竟无他物可言!然细加玩味,「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岂非师暗合道妙处麽?心下会悟,始信大道至简,生佛不二,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如是而已。兹有淨业学人为师讚曰:

 

一句弥陀法中王,七十年来心中藏。

不参禅理不研教,不解经咒又何妨。

信深愿切直念去,自然花开极乐邦。

留此金刚不坏体,证转法轮度迷茫。

细观佛首低垂处,恰似六祖驾慈航。

今虔祈祷莲台下,求师引我出梦乡。

 

二零零五年,已是一百零四岁高龄的贤师为了给庆师装饰金身而远赴广州,与西藏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不期而遇,这位年轻的法王子将贤师奉若活佛,至诚邀请与贤师共进午餐并合影留念。国际着名书画家张云田先生见贤师年过百岁依然身体康健、头脑清醒,特意向老人家请教养生的秘诀。老人家说这都是得益于持戒精严、老实念佛的结果。张先生至诚顶礼,讚叹贤师如赵州再世,当即挥毫,引了一首杨万里的《咏菊》诗讚贤师曰:

 

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

菊花自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

 

一日不作 一日不食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古代佛教丛林的农禅旧制,而老和尚直到往生前一天还在寺院门前翻整菜地。一一二岁高寿的他,思维敏捷、身心康健,从没有德高望重年岁大,需要人照顾的想法。他不但生活自理,还坚持农田劳作。凡是他常住的寺院或佛堂:千佛寺、来佛寺、圆明寺、社旗居士林、南阳义乌念佛堂,六方佛堂……都有他很多很多干活的农具。农具坏了他亲自修理,衣服破了也亲自缝补,自己的事情不劳别人染指。贤师曾先后在桐柏山的桃花洞、云居寺、塔院寺常住。那时由于山道崎岖,寺院偏远,人迹罕至,很少有居士和乡人供养,所以僧众一日三餐生活全靠自己操持养活。儘管大家的生活极简单清贫,但如果没有自己的辛勤劳作,真连吃饭都成问题,更别说能念佛修持了。那时他年轻勤快,干啥都不惜力,凡是挑水、洗菜、做饭、洗刷锅碗样样干到前头,尽量不让师兄弟们插手,心裡总想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修习;同时,把寺院上下、裡外,甚至厕所,海贤都打扫整理得乾淨无染,使人置身于舒心环境之中。就连师兄弟们的衣物、佛饰和寺院法器都及时予以清洗整理,不沾泥污,难怪当时传戒恩师对徒弟们常说:「海贤是在实际生活中修佛啊,这最难得!」

  

他曾经开垦过十四片荒山,助人修建过十一所道场。他住过的寺院,都保存有平常做活的农具,走到哪裡,干到哪裡。(他一天到晚都不闲着,还什麽活儿都干。)

  

二零一一年秋天,师父爬上自己的石塔,用手拂去厚厚的积草,坐在塔顶,夕阳下,深深地凝望西方。

 

居士们清楚地记得,在他一一二岁,大家到寺院看望他时,他正在把自己挖出的一个大树疙瘩进行破解,准备寺院裡做饭时用,下午又挎着萝筐到寺院种的玉米地裡收摘玉米穗。当他坐上居士们接他到南阳的轿车时,还不时回头,一次次张望着寺院门前那一排怒放的鸡冠花和他亲自栽种的名字叫七点半的稀世奇花……七点半花开,花开见佛,一花开时百花开,那是他亲手栽种、浇水、拔草,细心管理,才开放出如此火红美丽的鸡冠花朵,映衬着一一二岁老和尚纯真、纯淨、纯美的心境!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海贤恩师一生没有豪言壮语,从来不做经忏佛事,但他不论闲忙佛号从不离口,他的一言一行,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向人们展示佛法的微妙,都含有无上禅机啊!

  

他还对我们说:「念佛修行要能吃苦,以苦为师,以戒为师,不能图供养享受。」他形象地说:「吃苦哩,穿补哩;想当和尚,会当婆娘……」是啊,我们亲眼见到,即使现在他已经一一二岁啦,若到哪裡去,总是仍然带着针线包、锥子、剪子等小工具之类,凡自己用的、穿的,全是自己洗洗、自己缝缝补补的,从不张口麻烦人。他说:「我还能动,眼又不花,能干的自己干,啥都叫人伺候,那就退坡了。二零一二年三月,老和尚在圆明寺参加观音法会,弟子印荣法师孝敬他一件僧袍,老和尚试穿一下,感觉有点长,当即脱下来,自己飞针引线缭起了袍边。这一幕,被参加法会的居士抓拍了下来,成为世间最为珍稀的镜头。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4月4日22:20:0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237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