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149集)jingkong法师主讲

 

这一段开示,莲池大师真是大慈大悲,把我们的弊病都点出来了。为什么不兼色像,叫你专注?是恐怕『一心执持名号,又一心观想色像』,这就一心二用了。一心二用,『而两事双行,轻重不分』,念佛没有念好,观想也没有观好,两方面都搞不好。我们想想,真的有道理!所以古人的修行,他有正有助,以持名为正行,以观想为助行,有宾主,他不是并重。如果并重很难得力,他一定是偏重在哪一个法门。如果你专主一个法门,不用其他的法门,我专念佛不用观想,那就更好。但是我们在初学,有的时候专念这句佛号不能降伏烦恼,妄念还很多,加一点观想,妄念会少一点,这个时候可以用,可以加一点观想对治你的妄念;妄念少了,我就专主持名,观想就不要了,这样就对了。所以观想、观像偶尔可以用,目的是帮助我们降伏妄想、杂念的,要晓得目的在此地,不是同时修二个法门、三个法门。

 

净宗四种念佛法门都不能同时兼修,还能兼修禅净吗?还能兼修禅净密吗?不可能!这个诸位要晓得。永明大师讲:「有禅有净土,有如带角虎。」他对谁讲的?他不是对你讲的,这个话当年是对那些参禅的人讲的。参禅的人非常执着,永明大师看到禅不能成就,劝他念佛,他不会接受,这才用方便法,「你参禅,如果再加净土,那你了不起」,是鼓励他念佛,这是不得已的说法,绝对不是对念佛人讲的。念佛人看了永明大师这一段开示,「我念佛再添一点禅不是更好吗?」那你把永明大师的意思完全错会了。你一定要知道他这个话为什么说的,对哪些人说的,要搞清楚。

 

这桩事,我们在前面报告过了,在日常生活当中,无论做什么事情要专心。我们工作的时候专心工作,不要去念佛,把佛号放下;工作做完的时候专心念佛,把工作放下,这样你佛也念好了,工作也做好!一面工作,一面在念佛,两头都不好,事情没做好,佛也没念好,自己还以为自己很精进,「我这一天的佛号没有断」,其实你两面都没有得到。用劳力而不用思考的,这个工作可以念佛;凡是用思考的,须要用精神专注的,决定不能念佛。

 

开车的同修尤其要注意,一面在驾驶,一面专心在念佛,出了车祸都不晓得,不要以为那个出了车祸会往生西方,绝对不可能的。所以当你专心驾驶注意路况的时候,佛号一定要禁止。你这车上播放佛号,乘客听的,自己不能听,专注路况这样才对。我们这有开车朋友,有一次告诉我,他开车的时候专心念佛,开出租车把路走错了,绕很大圈子,这是很对不住乘客。一面工作一面念佛一定会出乱子,两面都不能成就,这是要切记。

 

钞【苟明于正助之义,则一心持名以为其正,少时之助,助亦归正。】

 

正助双修,助修的还是帮助正,还是以正为主,还是归于正。

 

钞【如火益薪,复有何碍。】

 

烧着火,『薪』是柴火、炭,添上去火烧得更炽盛,这个没有妨碍。

 

由此可知,功夫一定要专!行门要专,解门也要专。最近一段时期,我深深的省察到,这个时代学佛人为什么不成就?就是解门不专,他要做通家,他要样样都通达,结果学到一百岁还是一门都不通。所以古人求学,他是一部经深入。不但经要选一种,我过去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的时候,李老师指导我们,注解也是选一种,他不准我们同时看两种注解,我们学讲经,初学讲经一定要依注解。他跟我们说明,同样是讲一部经,做这个经的注解,每一个法师他有他思想的路子,不会是一样的。如果是一样的,那后来注解就没有价值,就不可能流通;所以一定是两个不同的思想。你两个注解都取,到底依谁?没有依靠!你自己讲的时候,自己模稜两可,听的人犹豫不决。因此,取注取一家,跟一个人学,这是正确的。

 

这些祖师大德们没成佛,换句话说,对佛经的义理决定不可能百分之百的通达圆解,所以注解有些地方注得详细,有些地方马马虎虎略过去。我们看到这个经文,好像很重要,为什么解释这么简单?李老师说:他这一段自己没搞清楚。没搞清楚,他就轻描淡写过去,不加以详细解释,他没有过失,他不欺骗人。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个能利益人,不害人,决定不可以「强不知以为知」。古人真正做到这一点,这是值得我们尊敬的。我们看到这个地方,可以找别的注解来参考,就参考这一句,看看那个人这一句怎么讲的,帮助我们理解,这就叫助修。所以取注,取一个人的注解为主。这个人的注解,我们遇到困难了,再查查另外那一家的注子,这一句怎么讲法,做一个参考,这样可以。这也是正助要分得清清楚楚。帮助参考的助修的注解,顶多只能取两种,不能取太多,太多了决定杂乱无章,要依一个注解为主。

 

其实近代这些人,他们功夫做得深,譬如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实在讲就是《金刚经》大辞典,他把自古以来《金刚经》的注解统统收集在一起,所以你读他那一本就等于念一百多部《金刚经》的注解。依照他那个修学也不太容易,为什么?它是大辞典,你总不能去讲辞典,你搬个辞典来讲多累人!因此,学讲《金刚经》,我劝诸位不要用江味农居士的《讲义》。我讲《金刚经》是取谛闲法师的注解,决定不取江味农的注解。讲《讲义》可以,把它当做佛学常识讲,他里面收集的内容非常的丰富。

 

黄念祖老居士注解《无量寿经》的性质跟江味农《金刚经讲义》相彷彿,他那个注解是《无量寿经》大辞典。他为什么不自己做一部注解,要用这种方式?这是有真正不得已的苦衷,他这样的注解没有过失!你要来问,都是抄的,这个祖师的意思,那个大德的意思,都不是我自己的意思。换句话说,他这部书是提供我们《无量寿经》自古以来许多祖师大德的资料。所以诸位学讲《无量寿经》,你就注意在这里面采注,只能采取十分之一,十分之九你都要下决心把它舍掉,这样才行。你要是统统都取,没一个人喜欢听,会把人讲跑掉。他的这个注解是提供资料的,当然有它的优点。你要善于取舍,对程度深的,你取注解里头深的意思讲,对初学的,你就取最浅的意思讲。所以这个经是可深可浅,可长可短。对于初学的同修的确有很大的帮助,专门看这一本注解,许许多多的佛学常识、名词术语,你都懂得了。真的一部书就够了,佛教的教义、佛学的常识全都有了。

 

末后这一段「称理」,也就是佛家教下常说的消归自性。古德教给我们,「听经要在消归自性,修行要在转识成智」,那你就真正得受用;识是情识,智是般若智慧。把你的情识转变成理智,这叫修行,修行功夫才能达到。听讲要消归自性,融会到内心里面,我们一般讲心得,你听了之后的确有心得。这一段就是莲池大师的心得。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4月25日17:39:3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2229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