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68集)jingkong法师主讲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六十八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068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九十五页:

 

疏【不疾不行者,易系词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大师引的这句话出自《易经》。凡夫都有念,『思』就是有念,也可以说凡是有心一定就有思想,这个心是讲的妄心,不是讲的真心。在一切经典里面,佛常常告诉我们「真心离念」,真心没有念,妄心则有念,妄心就是讲八识。要到什么时候才没有念?严格的来讲,八地菩萨。八地菩萨,八地叫不动地,转八识成四智,这个时候真的离念了,没有妄念。由此可知,七地以前都有思、有念。所以,这个境界非常高。《易经》讲的『无思』、『无为』,这种境界就是圆教八地菩萨的境界;可见得儒家实在说也不简单,像老子、庄子,古人认为他们都是七地以上的境界,虽然佛教没到我们中国来,他们的境界确实达到这么高。孔子当然也不例外,这是我们中国的大圣人。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一句我们要特别重视它。不仅净土法门一心不乱就是这样的境界,禅宗讲明心见性,教下讲大开圆解,都是要功夫做到这个层次。那就是无论我们面对着是顺境、还是逆境、还是非顺非逆的境界,都要把功夫做到这样的标准,就是寂然不动。这一句如果在《首楞严经》上来讲就是楞严大定,这个定是性定,就是自性本来具足的大定,不是从外面修来的。

 

底下这一句就是大定的起用。《般若经》上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那个无知就是寂然不动,就是前面讲的「无思、无为」;寂然不动,这是楞严大定。「感而遂通」,这是讲起作用,无所不知、无所不为。无为而无所不为,无思而无所不思,这两桩事情,我们凡夫把它看作两截;譬如无思跟有思两桩事情,无为跟有为也是两桩事情,这个就是永远不能入佛的境界,永远没有办法达到一心不乱。佛与中国圣人告诉我们,无为跟有为是一,无思跟有思也是一,这样说起来就愈说愈玄,我们很不容易体会。其实这个道理,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起,虽然提起,我们听得耳熟、听的遍数多了,好像也满有这么一回事情,其实出了讲堂就忘掉,所以它不起作用,你在修行上就用不上力。这个怪我们自己粗心大意,没有能够在生活当中、在起心动念之处真正去做功夫。

 

无念是说自己,有念是对别人。对别人,为别人分别一切法相,自己心里确实没有分别、没有念头;所以这个分别,分别就是有念。有念是从无念生起来的,是以无念为本、是以无念为体,所以「念即无念,无念即念」,它确确实实是一不是二。明白这个道理,有为跟无为就不难体会。凡夫境界,为别人分别法相,自己心里真用分别心,换句话说,咱们为别人分别一切法相,这个心是用的意识心,就是用的第六识、第七识,用的分别、用的执着,所以叫凡夫,没有办法体会到佛法里面所讲的「一合相」、「不二法门」,本经里面讲的「一心不乱」,统统属于这个境界。

 

底下这句话是赞叹,『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神,也就是不可思议的意思,不是我们的常识能想象得到,我们的思惟、我们的言语都达不到这个境界。

 

疏【唯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用在净土,那真是妙极了。这两句话,也就是幽溪大师《净土生无生论》里面所说,「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听到前面这句话,我们很高兴,听到后面一句话,我们就泄了气,没去不就没生吗?哪里晓得那是一桩事情。我们凡夫执着有生、有不生,认为这是两桩事情,去与不去也是两桩事情。殊不知在一真法界、一心不乱里面,生跟无生是一,去与不去也是一。只要你达到一心不乱,那就『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西方极乐世界距离我们娑婆世界虽然有十万亿佛国土这样的遥远,往生的人到那边需要用多少时间?古人讲一弹指顷就到了。一弹指连一秒钟都不要,一秒钟可以弹好几次,你想想看,多么快速。他自己有没有感觉到他的速度很快?没有感觉。没感觉当中,已经到了。这个不可思议,这是天下之至神。

 

疏【意谓疾而后速,行而后至者,物之常也。】

 

这是一切凡夫的常情,速度很快,行而后至,这是一定的道理,这是我们凡夫的概念。底下讲到卦,这是六十四卦之一:

 

疏【蓍卦之体,寂无思为,而有感即通,是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妙万物而谓之神也。引此以明诸门念佛,虽同曰往生,而为力稍难,为时稍久,是须行须疾,乃至乃速也。】

 

这一段是说明大师举这个例子的用意。『蓍』是六十四卦之一。体,『寂无思为』,就是无思无为,作用呢?这是『有感即通』,通是通达,感是感应,跟佛法里面讲的一样,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在一念之间,念要清净,所以佛法讲庄严道场,是清净肃穆叫做庄严。我们要想真正庄严佛国土,就常常保持自己的清净心、清净行,这才是庄严诸佛国土,这是恭敬。敬心是清净的,敬心是无分别的,礼敬诸佛特别要明白这一点,否则的话,心不清净,还在胡思乱想,还在张家长李家短,热热闹闹的,纵然在地上一天到晚磕头,一天磕十万个大头,头磕破了也枉然,那也不是恭敬。所以,恭敬在肃穆庄严,世出世间法都是说明这个道理。

 

我们心地真正清净的时候,它就起感应,与诸佛菩萨感应,与六道鬼神感应,这就是『不疾而速』;心一清净、一定下来,立刻就感应道交。阿弥陀佛距离我们那么远,我们这里心一清净,马上就有感应。所以念佛之前,为什么要念一遍《弥陀经》?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跟我们讲得很好,念一遍《弥陀经》就是定心的,我们心散乱,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念一遍经,这心定下来,妄念没有了,然后念佛,句句佛号都能与佛感应道交。心不清净,佛号念得再多,不起感应,一定要以清净心念佛才有感应。如果你心很清净,就可以不必念经。有许多祖师大德们,他们一天十万声佛号,也不念经、也不念咒,他什么都不要。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4月23日11:19:5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2170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