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 第七讲 《大学》蔡礼旭老师

admin 礼义廉耻评论阅读模式

 

「说而不绎」,听到称讚的话很高兴,但是不去反思,那就陷在高兴裡面,就陷在称讚裡面,之后没人称讚就没力气。「从而不改」,只是在那点头,好好,你讲得太好了,我接受,但是不去改过。孔子讲,一个人如果这样自我欺骗,那谁帮得上他?假如这个善知识给我们讲实话,我们面子挂不住,恼羞成怒,下次不跟他见面,或者是生气,背后还骂他,那人家不蹚这浑水。所以,我们能得身边善知识多大的利益,还在我们自己的态度,要真干才行,不能落在表面上。所以《大学》、《中庸》、《论语》这些话,都是提醒我们,尊贤最重要的是依教奉行。

 

我们回到「绪馀」讲的,「上则优赐有加,下则鞠躬尽瘁,礼行于君臣矣。定省温凊,出告反面,礼行于父子矣。外内位正,和而有别,礼行于夫妇矣。长幼有序,伯友仲恭,礼行于兄弟矣。乐群敬业,毋相聚以邪谈,礼行于朋友矣。」交朋友,历史上最具代表的是哪一对朋友?我们说朋友很知心,都会想到「管鲍之交」。俗话又说,「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可见朋友能够惺惺相惜,有共同的志向,共同的目标,又共同成就彼此的道业,这是非常难得的因缘。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管晏列传》,提到管仲跟鲍叔牙的交往过程,司马迁着这篇文章,可能也有感触。李陵投降匈奴,司马迁觉得可能是因为当时援兵没到,投降是李陵的权宜之计,他不是真正投降,或者传言有误,所以他替李陵说话。汉武帝特别生气,把他关入狱中,并执行宫刑。而当他下狱的时候,这麽多的朝廷同仁都没有人替他讲话。我们来看《管晏列传》: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彊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pǐ),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diàn),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彊于诸侯。后百馀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絏(léixiè)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cān)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惧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è),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絏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絏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僕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4月1日22:02:1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216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