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41集)jingkong法师主讲

 

同时我觉得,如果是打佛七,最好是先把《弥陀经》详细的研究讨论一番,像《弥陀经疏钞演义》仔细的讲过一遍,讲完之后,我们举行一个佛七,或者连着七个佛七,理论、方法、境界统统都明白了,现在我们实行,我们来干。那个佛七等于考试一样,书都没念去考试,考个什么!当然得零分。所以一定是先讲经,后举办佛七,这比较如法。七日便得功成,这是讲因。

 

演【果则一生便即不退。】

 

这个也是不可思议!经上说,往生便圆证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如果照一般通途来讲,小乘须陀洹才位不退,绝对不会堕三恶道,天上人间七次往来就证阿罗汉果,位不退。行不退,功夫更高了,要证到阿罗汉以上,行才不退。可见得须陀洹,位不退,行会退,念也会退。像阿罗汉,他位不退,行不退,但是他念会退。最低限度要到圆教初住菩萨,也就是别教初地菩萨,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才真正三不退;虽证三不退,不圆满,不是圆证。圆证三不退是谁?最低的是十地法云地的菩萨,等觉菩萨,他们才算是圆证三不退。西方极乐世界不往生则已,这一往生纵然是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他也圆证三不退。这个意思就是说,你到那个地方,虽然人是凡夫,人天的身分,等于等觉菩萨,等于十地菩萨,这个不可思议。下个星期大专讲座,我们讲《普贤行愿品》、《弥陀经大意》,我要跟诸位详细的来说说三不退,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境界。你要是真正明白了,你才晓得这个法门不能不修。一切经我们都可以把它束之高阁,摆在一边,这部经、这个注解不能不读。那么我们流通这部经典,是无量无边的功德。

 

演【何可思议。】

 

「何可思议」就是不可思议,这四桩事情都不可思议:依报不可思议,正报不可思议,因不可思议,果不可思议,与本经原来的题目完全相应,这是不可思议功德。

 

『不知此经具有如是功德』,实在讲不知道的人太多了,实在可惜!这么殊胜的法门当面错过,『疑而不信』。现在佛教虽然很普遍,多少人学禅?多少人学密?禅里面的毛病已经不少,密里头就更多,密的毛病比禅还大,为什么?有许多假的密,妖魔鬼怪在里面完全搞符咒、搞神通到处骗人,吃亏上当的人太多了。对念佛法门他不相信,他就相信那些东西。

 

『信亦不真』,这是讲修净土的法门,在台湾净土法门很盛,许多地方常常打佛七,当然他信,他不信就不会参加佛七,信怎么样?不真,所以他收不到效果。信亦不真,为什么不真?理论没透彻,对这个法门真正功德利益不清楚。因此,『疏钞之作不容已也』,莲池大师说他这个注解不能不作,必须要做。作这个《疏钞》的目的就是教人对于念佛法门生起信心,断疑生信,增长信心,帮助他一生成就。这是他老人家作《疏钞》目的之所在,正是自利利他。

 

疏【肤见者。】

 

『肤见』是浅见,这是谦虚。

 

疏【肌肤在表,所入不深,喻浅见也。】

 

比喻浅见。

 

疏【浅见奚能测佛深义。】

 

既然是浅见,这个经的经义太深、太奥妙,那怎么能够知道?『测』就是推测。虽然不能明了这部经甚深的义趣,可是怎么样?

 

疏【而以救世心殷,顿忘其陋也。】

 

这是大师谦虚的话,虽然自己见解不深,见得不够周详,可是利人的心很切,所以把自己这个缺点也就忘掉了,是这么个意思。

 

演【肌肤在表,所入不深者。初祖欲返天竺,命门人曰,汝等尽言所得。】

 

这段公案,「公案」是我们佛学的名词,拿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故事。过去的事,但是这个事情是真实的故事。『初祖』就是达摩祖师,禅宗初祖,他要回去的时候,给这些弟子们说:你们亲近我这么多年,自己说一说,你们究竟得到些什么?

 

演【道付对曰。】

 

道付,这是学生的名字。

 

演【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

 

这是他的心得,他的见解。跟老师这么多年,他体会到一点,「即文字,离文字」,不执着文字就是离文字相,『不离文字』就是即文字相,也不是舍弃文字,文字就是经典。经典要不要?要,天天念经典,天天不执着经典,这个不容易!可是祖师怎么说?不错,你是有得心得。

 

演【祖曰:汝得我皮。】

 

你只得到一点外表、表皮。

 

演【尼总持曰。】

 

『尼』是比丘尼,法名是『总持』。

 

演【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

 

「庆喜」就是阿难尊者。这位比丘尼的心得比道付强一点,她举个比喻说,阿难尊者是藉释迦牟尼佛神通之力见到东方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诸位要晓得,「一见」是见性见,「再见」是眼识见。这个境界比前面高,前面那个没有真实受用,这个是有真实的受用。

 

演【祖曰:汝得我肉。】

 

比前面深一层,但是这两种都叫做肌肤,见得不深,入得不深。

 

演【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

 

诸位想想,他这个境界与《心经》里面所讲的一样,这是有相当的智慧,「照见五蕴皆空」,又像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演【祖曰:汝得吾骨。】

 

骨头在里面,他已经接触到骨头,形容见解深,他体会得深。

 

演【最后慧可礼拜。】

 

『慧可』就是传法的二祖,断臂求法的。他怎么说?

 

演【依位而立。】

 

慧可一句话没说,问到他,他礼拜一下,然后在他的位置上站着,一句话不说。

 

演【祖曰:汝得我髓。】

 

把祖位传给他了,他没说一句话,比前面更高了。他体会的是最彻底最圆满,为什么?真正所得到的,他心清净,一念不生。前面他还起一念,这个一念不生。真正的般若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他不开口、不动念,达摩祖师给他印证,他得到佛法的精髓,所以把祖位传给他。

 

演【今言肤者,谓所见甚浅也。】

 

莲池大师取这个比喻,自己谦虚,说自己的见解很浅。我们念念《疏钞》,莲池大师见解到底浅不浅?他要是浅见,那我们就太惭愧了。他还能做到「肌肤」,我们连边都没摸到!这是值得警惕的。大师的谦虚恭敬,也值得我们学习。

 

道业能不能成就,关键在师承,这一点希望诸位同修要特别注意。自古以来,没有师承而成就是决定不可能的。师承决定不能勉强,这是缘分。我们求学能不能成就,一定要问自己:我对这个老师有几分恭敬心?印光大师告诉我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

 

刚才《演义》里这一段公案,四个人所得的不同,决定不是达摩祖师教化不一样、不平等,而是四个人对老师恭敬心不一样,一分恭敬得一分,二分恭敬得二分,十分恭敬得十分。所以,我们到哪里找老师?找什么人?找你心里面对他最恭敬、最景仰的人,你去拜这个人做老师,你有圆满的收获。如果你对这个老师不恭敬,这个老师学问道德再好,你跟他一辈子,什么也得不到。

 

到你将来有成就了,你要到外面弘法利生。譬如六祖,六祖大师的学生在他会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之后,他往往叫他到外面去弘化一方,到哪里去呢?哪个地方是他弘法的道场?换句话说,什么地方与他有缘?要看那个地方的人对他有几成恭敬。假如有两个地方,一个地方也满恭敬,一个地方更恭敬一点,凡是众生对他有真正恭敬心,有个十分恭敬心,他的因缘决定在那边,他不是有分别心。这就是讲:道从恭敬当中得来的。绝对不是这个老师希望人对我恭敬,那错了!恭敬什么?恭敬他的自性。因为恭敬是性德,是你本性里面的良知良能,遇这外缘容易启发,在佛法里面讲「称性的功德」,是这么一个道理。

 

初学是选择老师,成就之后是选择道场,都是建立在恭敬心上。你自己成就了,你对于一切众生的恭敬决定是平等的,只有众生不敬佛菩萨,没有佛菩萨不敬众生的。佛菩萨对众生是平等的,众生对佛菩萨是不平等的,所以才是众生。因为众生用分别心,佛菩萨用平等心,他们用心不一样。所以,某个地区信众都是那么样虔诚恭敬,他与平等心这个性德相应,相应的应该先帮助他,使他们快点成熟。这是我们初学以及将来弘化必须知道的。自古以来这些大善知识没有一个不如此,就是佛降生在这个世间也要选择地区,为什么?选择的那个地方,人家对他不相信、不恭敬,他在那里降世没用处,不起作用。选择的那个地区,尊师重道,对师道真正有至诚恭敬心,他去示现,才能起作用,真能度化众生。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4月22日19:16:4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2165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