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第77集 文字/mp3)jingkong法师讲于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admin 楞严经评论1阅读模式

 

大家要记住,莲池大师的成就,就是遍融大师教给他,「不要被名闻利养害了」,他老人家的成就得力于这一句。所以我们从心地里面要是不能把名闻利养撇开,我们在佛法里头就不得其门而入。佛法是觉法,名闻利养的心是粗重的迷情,心迷到这个样子,与觉怎么能相应?所以他不能入。再给诸位说得粗浅一点,唯觉才不造罪,不觉一定造罪业。心是迷的,他造的业就是有漏的;如果迷的愈重,他造的业就是恶业,果报那就不必说了。经文里面这个比喻,是比喻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觉而起无明」,无明在三细相之初,「无明不觉生三细」,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体会到。为什么?真正体会这个道理,刚才讲了,三种智里面我们才有加行的智慧。虽然没有证得这个境界,佛给我们讲的,我们相信、我们信得过,我们也能够体会得一些。然后以这个智慧来修正我们的邪知邪见,来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这就是觉道,这是我们超越生死轮回苦海的一条途径,八万四千法门都离不开这个原则。

 

我在此地跟诸位同修彼此在一起互相切磋琢磨,目的无非是超越轮回苦海而已,所选择的一些经论统统是这个宗旨。如果是不满意,台北市讲经的地方很多,到别的地方,找你满意的去听。因为我这个地方的路是求了生死、是求超越轮回,我这个地方除此之外别无所求。因为你们不怕死,我怕,核子战争来的时候,你们不在乎,我很在乎的。对我来讲这是大事,我晓得在佛法里找得到出路,在佛法里确确实实能解决得了这个问题。如果我们自己不能够依教奉行,不能够在这里把自己问题解决,我们是辜负自己,也对不起诸佛菩萨。

 

迷了以后,这个问题就严重,所谓是愈迷愈深,无明起来立刻就变成业相,三细相的第一个,无明业相。业是什么?业是动的相。由此可知,真如本性是不动的,动就是无明的业相。我们的心在境界里面见色闻声,心里面才动,这个动就是无明业相,极其微细。我们能不能觉察到?觉察不到。不要说我们觉察不到,连阿罗汉、辟支佛的九次第定都觉察不到,又何况我们!我们今天所能觉察的动,那是大动特动我们才能察觉得到,极微细的动我们觉察不到,这要甚深的定慧。我们一般在大乘佛法里面讲,八地菩萨才见到阿赖耶识,见到阿赖耶识的三细相,七地菩萨还不行。我们在一般讲的修行过程当中,到七地菩萨已经修行两个阿僧祇劫,八地菩萨是进入第三个阿僧祇劫,才能够觉察到阿赖耶的三细相。所以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我现在这个心很净,才有一动就能觉察,大概我差不多是八地菩萨。这个误会就大了!所以教理要是不能够彻底的明了,修学过程当中会产生许多误会,把中途当作目的地。好像我们要到高雄,车开到板桥,认为这就到了,哪里晓得板桥距离高雄还远得很!会产生这种错误。这种错误在佛法里叫增上慢,这是假的不是真的,这个是过失,不是成就。由无明业相就生出转相,就是见分,见分应在六根门头所起的作用就是六识,所谓「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所以前五识跟阿赖耶识是同体的,是一体。由见分,在无明业相里面就现出幻色,这就是色阴。色阴是什么?就是阿赖耶的相分。阿赖耶的见分见阿赖耶的相分,这才是真正的性境,这是见到本相。这些问题,唯识里头说得详细。

 

佛在这一段经里面用的是比喻。『瞪以发劳』,「瞪」比喻无明,「劳」比喻眚妄。『则于虚空别见狂华』,「狂华」是比喻色相。这个时候『复有一切狂乱非相』,比喻寂光真境之中妄见果报方便同居三土依正色法。所以在总结里面讲,『色阴当知亦复如是』,这说得很清楚,不但是凡圣同居土真相如是,纵然是实报庄严土也不例外。

 

名相上来讲,一切见分但有其名,名之为心,我们讲的心法,八识五十一心所都是属于心法。在早期翻译经典里面,不叫心所,叫「心数」,数目字的数,玄奘大师以后翻成心所,心数就是心所。一切相分有形质可为心法所缘的,统统叫做色法,这是说外六尘、内五根,依此虚妄色法生灭分位差别,这才给我们觉察之中所幻现劫数、正报、寿命,种种差别的幻相,这些总名在五浊里面叫做劫浊,这是事实真相演变的大概。经典里面寥寥几十个字就写得清清楚楚。下面佛叫着阿难。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3月6日21:35:4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943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