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第23集 文字/mp3)jingkong法师讲于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admin 楞严经评论3阅读模式

 

我们这个讲座里面现在正在讲《六祖坛经》,诸位想想六祖惠能大师,人家就是用真心,不是用妄心,所以没有听几句他就通达。不但佛法通达,世间法也通达,通达到那么彻底、那么究竟、那么圆满,叫哪个人看到都羡慕。实在讲有什么了不起,我们哪一个人没有这本事?人人都有这本事,就是你不肯用。六祖就能够舍妄心用真心,我们有真心不肯用,带着一分妄情始终不肯舍掉,自己障碍了自己、自己害了自己,没有别人障碍你。这才是世尊在楞严会上责备阿难一向多闻。真正能把这个问题常常提起,我们用功的态度就不一样,为什么﹖你有了方向、有了目标。方向在哪里?真正是在了生死。这句要提不起来,我们成天干什么?我们的方向在名闻利养、在起惑造业,方向在这里,学了佛还是免不了要造业,在这里面求名闻利养、求五欲六尘。这个问题,我们留在星期二《大智度论》里面跟诸位来讨论。所以学佛有真学佛、有假学佛,假学佛的还是离不开六道轮回,还是要受三途果报。下面这是另一个大段: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我们读了这一节,这是阿难真正忏悔之词,人能够这样忏悔,这才有救,这样一忏悔才真正回头,所谓回头是岸。『悲泪』这是自怨、自疚,自己责备自己,显示阿难尊者彻底悔悟过去的错误,悲痛流露在表面上。如果要从因地里面来讲,阿难尊者与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空王佛的时候他们两个是同学,地位是相等的,两个人同学。现在释迦牟尼佛成了佛,他还在居小乘初果的地位,这个相差悬殊实在太大。当然这是示现的,我们不论本,但论迹象,这个迹象上差别太大!阿难尊者他的习气就是喜欢多闻,欢喜听经闻法,一天不听经都感觉得难受过不去。听是听了,那个经的意思懂不懂,不去研究。你看前面有好多地方,他把佛讲的意思都错会了,可见得闻是闻了,不求甚解,当然更谈不上依教奉行,所以这就是闻而无思无修。听得多、记得多,佛的言语他都能够说得出来,都能够背诵,佛所讲的那些话的意思他并不能完全的明了。这个也显示我们众生当中确实有这样的人,喜欢多闻,不求甚解。阿难是生在释迦牟尼佛的同时,还有这么好的老师来救他一把;我们生在末法时期遇不到好老师,再要是连阿难都不如,我们会有什么成就?阿难一直到现在,只晓得佛常常讲「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在哪里不晓得,想到这个地方,怎么不痛心,怎么不惭愧?所以才必然有悲泪来再请求,『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这才求佛。在经文大段落里面讲,前面一大段,妄本可以说已经破了,佛讲得太清楚,向下这是要给阿难提示真本在什么地方。我们读《楞严》,妄本要明了,明了才肯舍,决心才能够下得下去;真本要明了才肯用它,才晓得它有无量的功德。

 

阿难这段的陈词,就是陈情之词,很值得玩味。你看看这里说的,『自我从佛发心出家』,这是自从我跟着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因为佛是他的堂兄,他们堂兄弟一共有八个人,释迦牟尼佛是老大,阿难是最小的小弟,佛平时对他也很爱护,他自己仗着我的老大哥是佛,他有靠山,所以说恃佛娇怜,仗着佛。可见阿难这习气很重,在家是王子的身分,出了家是佛的弟弟,这关系太密切,所以说是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你们别人要修行,你们没有靠山,你们不修行不能成就;我可以不要修行,到时候佛就把三昧给我了。世出世法,给诸位说,凡是有个依赖的心理都不会有成就。也可以说是阿难尊者的依赖心太重,始终不能够独立,能够独立才能有成就。『三昧』是正定、正受,什么叫正定,什么叫正念?这些我们也留在《大智度论》里面讨论,《大智度论》底下一章都会讨论到。你们诸位同修,《大智度论》这一课不能够疏忽,为什么?可以说都是佛学的基本常识,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注解经典多半都是引用《大智度论》,所以《大智度论》是我们修学大乘佛法里面的根本科目、共同科目,无论学哪一宗、哪一个法门,这些基本名相的解释,基本的这些道理以及修行方法,都在《大论》里面。这部之后,我们有意思将来再把《瑜伽师地论》也像这个方式讲一遍,就是跟大家在一起我们一同研究一遍。这两部大论是代表佛教里的性相两宗,法相宗的是《瑜伽师地论》,法性宗的是《大智度论》,这两部论典非常重要。

 

下面几句话就很要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这是过去误会以为到时候佛会帮他忙,到现在才晓得这个忙帮不上,古人所谓父子上山各自努力,要靠自己,哪一个也不能够代替哪一个,阿难到这个时候才觉悟。这一觉悟就非常后悔,从前不用功,以为有个仗恃、有个依赖,到现在才晓得这一番的仗恃、依赖都靠不住,这是自己靠山失去,悲痛之所由来。『失我本心』,本心就是佛前面所讲的「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一直到现在还不晓得这真心在哪里,晓得妄心不是自己真心,真心在哪里还不知道。『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身是出家了,诸位要晓得,修道是要修心的,心能够转境界,身不能转境界。下面这句话是《法华经》里面的比喻,『譬如穷子舍父逃逝』,「子」比喻妄觉,「父」比喻本觉,迷了本觉而起妄觉,妄觉是从本觉而生的,所以有子之意。妄觉不认识本觉,所以有背觉合尘的意思,这就好比是舍父逃逝。舍父逃逝是比的六道轮回,冤枉受这些苦。在这个地方诸位要特别记住,小乘纵然证得阿罗汉果、辟支佛果,他决定没有功德法财来养他的法身慧命。真正的功德法财只有大乘菩萨有,大乘菩萨功德法财从哪里来的?他能够离开前面六尘,背尘他能够合觉,这个合就是相应,与本觉理体相应。再说得白一点,他与智慧相应,就像六祖讲的「惠能心中常生智慧」,这句话古人讲的那就是背尘合觉,合觉就是常生智慧。

 

背尘就是离相,在一切万相当中不染不着,所谓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就是背尘,背尘自然生智慧,在一切万相当中是念念增长智慧。这种功德、这种利益、这样的享受,不入这个境界没有法子想象得到,这叫真乐。佛法大主意常讲离苦得乐,这句话是真实不虚,确实是这样,这里面有真乐。只要你肯这样做,你一定能够得到,这个乐是真的不是假的。假的乐迷惑颠倒,你虽然乐,乐是迷。这个真乐它不迷,于什么不迷?我给诸位说一句,于生死不迷。这个太自在了,生死不迷,生死就了了,生知道从哪里来,死晓得到哪里去,清清楚楚,给诸位说,就没有生死,你看这个多乐!世间人的乐,能有这么清楚吗?能有这么明白吗?我们看看阿难这几句话就晓得,自己要不修行,想求佛菩萨加被保佑靠得住吗?阿难跟佛这么好的关系,到这个节骨眼都靠不住,我们跟佛什么关系?我们求佛,到时候有难你来救我、你来保佑我,念了这一段,头脑就要醒一醒,到时候不行,佛菩萨不会来。我们也有看到《感应篇》、《灵感录》,不是也看到有好多时候有这些感应,佛菩萨真的就来救我们!如果那些事都是真的,佛菩萨有偏心,对他有感应,对我怎么没有感应?佛菩萨没有偏心,那些感应有没有?有,他有另外的因缘。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3月6日12:17:4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930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