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经纲要 (第1集 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 讲于台湾台北华藏讲堂

admin 大般若经纲要评论阅读模式
摘要世尊当年在世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这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法,古大德为我们分判为五个时期。第一是世尊示现成道的时候,在菩提树下二七日中宣讲《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是在定中所...

 

【应以无舍而为方便。圆满布施波罗蜜多。】

 

这教给我们修布施。你看,布施不是要舍吗?他开头讲『无舍』,这个意思是一定要舍,舍不能有舍的念头。你修布施,你还有布施的念头,错了,那你不是修的般若波罗蜜,是连布施的念头都没有。这底下讲:

 

【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故。】

 

这叫三轮体空,要这样的修布施,你的布施心清净。不是修了布施:我今天布施多少财物,哪些人接受我的,我多少供养布施。你的心里面分别、执著、妄想一大堆,这有没有什么好处?有一点点好处,你修的是世间有漏的福报,与般若波罗蜜毫不相干,你是修的世间福,不是学菩萨行。菩萨行的布施是一念不生,决定没有分别我能布施、他接受我布施、我布施些什么,没有这个念头。为什么没有这个念头?因为自他一切法当体皆空,俱不可得,所以他修布施的时候,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样修布施就与般若波罗蜜相应。换句话说,这就叫做般若波罗蜜,这就叫真实智慧。这一段讲的是六度,这一句是布施,再看第二句:

 

【应以无护而为方便。圆满净戒波罗蜜多。犯无犯相不可得故。】

 

诸位要知道,这个里面所说的不是六道众生,也不是十法界的众生。十法界里头有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如果以天台家的讲法,藏通别圆,藏教的佛、通教的佛都没有离十法界。这一段经上讲的,不是他们的境界,这是法身大士,《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法身大士的境界。所谓法身大士,就是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就是《无量寿经》经题上所讲的,清净平等觉现前了。你的清净心现前了、平等心现前了、正觉的心现前了,这是法身大士,超越十法界。『护』,「护」是护持戒律,还有没有这个念头?没有了。有这个念头是妄想,你的戒律怎么会清净?你还有妄想,怎么会清净?这个妄念没有了。所以,「以无护而为方便,圆满净戒波罗蜜多」,持戒波罗蜜圆满了。

 

犯戒、不犯戒的相都不可得,为什么?一切法性空故,一切法了不可得故,这是持戒波罗蜜圆满了。这个境界很高很高,我们如果到不了这个境界,换句话说,我们出不了六道轮回,出不了六道轮回,这个里面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没有这么高的境界,要想学这些菩萨,那就错了。为什么?你学得不像,你学错了,学到最后的结果是堕阿鼻地狱。你问为什么?因为你着相,你没离相,你还有我、有人、有众生、有寿者,你一样都没有空,一样也没有放下;换句话说,在持戒的教学里面你就有持、有犯。这是决定不能够误会的。可是你要懂得,一真法界里面的菩萨才达到究竟圆满。十法界不究竟,十法界里头佛都不究竟,何况菩萨、声闻。再看第三忍辱波罗蜜:

 

【应以无取而为方便。圆满安忍波罗蜜多。动不动相不可得故。】

 

动的相跟不动的相不可得。所以从每一句的结论,我们就明了,这叫入不二法门。入不二法门就是入一真法界,这个境界在《华严经》上,圆教初住菩萨以上的境界。这也是《般若经》难懂的地方,也是《般若经》容易误会的地方,所以讲不能不讲清楚。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头说得很多,修学大乘不能不修《般若》,《般若》不能不详细说明,《般若》不能够误解。误解了,那有很大的副作用,什么副作用?拨无因果,那还得了吗?所以这是修行里头最高级的修行法。

 

『应以无取而为方便』,「取」是取舍。取与无取不二,舍与无舍不二,这是真的放下了,真正的看破了,他才能得圆满的忍辱波罗蜜。这个地方用的『安忍』,「安忍」在六度里面是正确的翻译,而古来翻经的大德把安忍翻作「忍辱」,是有特别的用意。这个意思就是中国从前的人(不是现在的中国人,古时候的中国人),对侮辱看得非常重,古人文章里面常常有「士可杀,不可辱」,就看得这么重。士是一个读书人,现在讲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杀头没有关系,侮辱不可以的,把侮辱看得这么重。所以翻经的法师,你们把这个事情看得这么重,好,忍辱,辱能忍,还有什么不能忍?所以把安忍翻作忍辱,这种翻法特别是为中国人翻的。这是忍波罗蜜得圆满了。

 

忍,这个心动,动相。我想诸位都有这个经验,你受了侮辱,叫你忍;要忍,很难忍。忍,心有动相;不动,你是功夫深,虽然受侮辱,你心很平静就不动。不管是动相、不动相,俱不可得,也不是真实的。为什么不是真实的?你仔细想想就晓得,因缘所生法,缘起性空。《般若经》上常讲,缘生之法,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所以他心得清净。再看底下一句:

 

【应以无勤而为方便。圆满精进波罗蜜多。身心勤怠不可得故。】

 

这里头意思不要搞错了,搞错了:「精进、懈怠都不可得,那我们就懈怠一下好了」,这样你就错会了意思。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菩萨,没有不精进的,换句话说,绝对找不到一个懈怠、懒惰的。他为什么要勇猛精进?菩萨勇猛精进是因为他于究竟圆满的智慧没证得,也就是我们讲的,他还没有成佛,他要努力证得无上的佛果,所以他要精进。证得佛果之后,他随类化身,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应当说什么法,他就说什么法,永远没有休息。什么力量在推动他?愿力。他曾经在初学的时候发过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他成了佛,这个愿不能不兑现,成佛之后一定要兑现。所以愿力、慈悲心在推动他,永远没有懈怠,永远没有厌倦。

 

虽然如此,他的心常清净。不像我们,我们分别精进之相、懈怠之相,我们分别这些。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里头说,『身心勤怠不可得故』,是讲的这个意思。所以他勤奋,心里头决定不执著自己在精进、在勤奋,没有这个念头。所以,『以无勤而为方便』,他是真勤快、真精进,「无勤」就是不作是念,他没有这个念头。没有这个念头的精进,就跟普贤菩萨一样,永远是无有疲厌,他没有疲倦、没有厌倦。我们凡夫如果每天干一样的事情,干久了就厌倦。佛菩萨天天干一样的事情,愈干愈有精神,什么道理?他没有动这个念头。这也正是佛在大经上常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心想不可思议。而六道是凡夫的心想生,什么心想?执著的心想;声闻、缘觉、菩萨、佛,也是从心想生,什么样的心想?妄想、分别的心想,都是从心想生。唯有真实的智慧,通达般若波罗蜜多,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他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舍掉,住般若波罗蜜多。住般若波罗蜜多就是住一真法界,在净土宗里头就是住实报庄严土、住常寂光净土,这个名词不相同,意义、境界都相同。再看下面一句,末后一行:

 

【应以无思而为方便。圆满静虑波罗蜜多。有味无味不可得故。】

 

这句是讲的禅定,六度里面的第五度。禅定也叫做思惟修,所以经上讲,『应以无思而为方便』。什么叫思,什么叫想?中国的文字很微妙,中国的文字是充满智慧的符号。你看,思是你心上画了界限,这个界限就是分别的意思,你有分别了,心里头画了许多格子。想是你心上有了相,你看你想一个人,它就有人相,想一桩事就有事相,想一个房子它就有房子相,想是什么?心里头有了相。有了相比那个思更严重,相是执著,执著就有相;思还没有执著,思是分别,还没有执著,到执著就现相了。「无思」,没有分别,没有分别,当然没有执著,这个禅定波罗蜜才成就。『圆满静虑波罗蜜多』,「静虑」是禅定的中文翻译。由此可知,禅里面它不是死定,静就是定,心里头一念不生。如果只有一念不生,他堕在无明里头,他什么都不知道,那不叫定;一念不生又清清楚楚,所以它底下有个「虑」字,虑是讲清楚,样样清楚、样样明了而一念不生,这才是禅定。

 

所以六根的作用,不但没有失掉,而且更聪明、更伶俐。当心地上一念不生的时候,你看东西,我们现在看一个人,只看他的表面,如果你心里真的一念不生,他里面内脏你都看得很清楚,那个眼睛就跟X光一样,这是本能,神通,叫天眼通,其实是本能。我们今天能力为什么失掉,只看到外面这一层,里面就看不到?因为你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所以把你的功能减少了。如果你真的是分别、妄想、执著都没有了,你的能力就恢复了,这是静虑。『有味无味』,禅里头有味,这个味是什么?感触,有非常美好的感触。我们凡夫每天要喝水、要吃饭,才能维持这个生命,欲界天都没办法离开饮食,愈往上面去,他饮食愈少。可是到初禅以上就不要饮食,用什么东西来滋润身体?禅悦为食,就是禅味。这个东西就是滋养身体的,比我们人间饮食、养分不知道要高明多少。我们的饮食还有很多的副作用,带来什么?带来疾病,所谓病从口入。四禅天的人,他不要人间这些五谷杂粮的饮食,禅悦为食,永远不生病,没有副作用。「有味无味不可得故」,这是高级的禅定。再看后面这一句: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1月31日16:35:1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716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