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0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第20集)蔡礼旭老师

 

我们看五十八页,这里就有一个例子,很有意思。「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如何』?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其实这个都是相同的,「亲贤臣,远小人」。「子路曰:范、中行氏」,这一户、这一个大夫,「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他怎么亡了?「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最后什么结果?「贤者知其不己用」,尊贤根本就是做给别人看的,要博得人家美名的,根本就没有去用贤德的人,所以这些贤德的人就埋怨。搞名闻利养,都不是真正依教奉行,「而怨之」。不肖的人,「不肖者」,这些小人很聪明,「知其贱己而仇之」,知道他根本对我们还是很不屑的、很无礼的,我看我们就先下手为强。齐桓公,最明显的例子。用了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用了几个小人,真的让他死无葬身之地,几十天,尸虫都流到宫外才被发现他死了。你看这不肖者,你不赶紧离开他,一定是引火自焚。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他们先谋自己的私利了。所以「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一定亡的。所以尊贤做表面不行的,你得真正用这些贤德之人。我们看刚刚文王听了马上去做,这是好榜样;中行氏会败,就败在只是好尊贤的虚名,没有实质。

 

我们再来看一则,四十八页,我们昨天讲到「治本在得人」,所以得贤才,这个就好像一个房子最重要的几个支柱,很重要的。「孔子谓宓子贱(他的一个学生)」,说你去治理单县,大家都有口皆碑,都很欢喜,你说说你是怎么治理的?「不齐」,是宓子贱自己称呼自己。「父其父,子其子」,我把老百姓的父母,我也是恭敬他,他们的孩子我也是爱护他们,而且「恤诸孤儿」。他们有丧事了,我跟他们一样哀伤。孔子说,这个是「善小节也」,一般的老百姓会依附你了,比较有水平的老百姓不见得。接着又说,「所父事者三人」,我真的就像认他做干爹,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者十一人」。孔子说,父事者三人,可以教孝了;兄事五人,可以教悌了,都是做到教化人民。「友十一人,可以教学矣」,交朋友都是来互相切磋道德学问提升的。孔子说,那中等的老百姓也可以依附你了,可是还不够。后来他讲,这个地方有比我有贤德智慧的,有五个人,我用对待老师的态度侍奉他们,而他们就把这些治理天下的智慧告诉我。孔子说,这个才是最关键的,「欲其大也,乃于此在矣。昔者,尧、舜清微其身,以听观天下,务来贤人」,尧舜能治理天下安定,最重要还是用了贤才。所以贤德之人是「百福之宗,神明之主也」。孔子就赞叹,你能够尊贤,尊重这些比你还有智慧的人,是非常正确的,他们给你的建议就能够造福万民。最后孔子讲,你所治理的是一个小县,假如你治理的是一个大国,你继续保持,也可以是跟尧舜一样的功业了。

 

最后我们来看一个,六十五页,最后一个故事,这个是对待子民、对待员工做到仁至义尽。我们有时候常常看结果,其实人与人的互动不是在结果而已,在整个过程,随时随地,哪怕是你一个眼神都在互动。我们来看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挺大的。「子羔为卫政」,子羔到卫国从政,「刖人之足」,他那个时候当判官,判了一个人,把他的脚给砍了。卫国君臣作乱,子羔因为当下整个国家失控了,他就逃命。走到郭门,就是城门关起来,没办法过去了。「刖者守门」,就是当初被他切掉脚的那个犯罪的人,刚好是守门的人。结果他不只没有很怨恨子羔,还带着他逃命,然后就跟他讲。因为他是守门的,他很清楚这些地理状况,他就带子羔,说,「这里墙比较低,你从这里爬出去就可以逃走了」。子羔说,「君子不踰」,君子不爬墙。又带他到另外一个地方,刚好那个城墙有一个破洞可以钻出去,「于彼有窦」。「子羔曰:君子不遂」,君子是不可以爬狗洞的。大家看到这里有什么想法?「这么死板!」我看到这里挺佩服的,为什么?连命都可以不要,就是不敢不守这些教诲。当然也是能通权达变,只是他能屹立不摇,这一念心是我们的学处。后来拉他到一个房间里面去躲起来,子羔进去了。后来追兵走了,子羔要离去以前,就对这个断了脚的人说,「我『不能亏损主之法令』」,就是这个法律是这么规定,把你的脚都削掉了。「现在我在难中,就是你报复的好机会了,你干嘛帮助我逃亡?」

 

这个人说到,脚被砍掉是我犯的罪,无可奈何。而你处理我的事情,「君之治臣也,倾侧法令」,就是他知道子羔是翻遍了所有的法律,就想着不要让他的脚被砍掉。「先后臣以法」,就是跑前跑后,想尽办法了,「欲臣之免于法也」,希望他不要被判这么重的罪,「这我可以感觉到」。但是最后「狱决罪定」,没办法了,法律不是一个人可以改的。「临当论刑」,就要被砍的时候,子羔在现场「愀然不乐,见于形色」,就是子羔很难过,没有能够帮得上他的忙。这个犯人都看到了,说「臣又知之」,领导你不可以因为我而起私心,而我看到你整个过程,包含你的表情,您天生就是一个仁慈之人,「仁人之心,其固然也」。「此臣之所以」,为什么帮助你逃脱的原因。我们可以感觉到,子羔尽心尽力了,哪怕他处罚一个人,那个人也会感谢他的。我们假如用这样的心境去待我们的下属,去教育我们的下属,甚至于是处罚我们的下属,他所收到的还是我们在协助他、在警诫他、在提醒他,而不会跟我们结怨。但是我们人往往在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马上情绪起来了,就批判他不对。没有设身处地看,既然事情发生了,怎么帮助他收尾?假如,虽然事情不对了,我们还是尽心尽力协助他收尾,当事人都会很感动的。

 

情、理、法,我们往往在处理事情的时候都是拿着法,并不是说我们要不遵守法,不是这个意思,法还是要遵守的。可是假如在遵守法的当中,情、理都尽了,相信没有人会怨的,不会对立的,甚至于会更让人打从内心佩服这个领导者的修养。很多人都说,现在经济不景气了,可不可以裁员?诸位学长,可不可以裁员?人在思考事情,容易在做法上思考、在相上思考,而没在哪里思考?没在心上思考。有时候人在做抉择的时候,你给他讲了半天,他说:「那到底是要还是不要?到底是留还是不留?到底是去还是不去?」去也好,不去也好;留也好,不留也好,最重要是你的心态对了没有。心态对了,留也好,不留也好;去也好,不去也好。可能我讲到这里,底下人说:「那到底是怎么样?」这个时候就说:「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里。」所以还是什么都找到根本,「本立而道生」,「依报随着正报转」,心境转了,这些关系慢慢都会转的。

 

我们下一节课跟大家谈一下说话的修养。谢谢大家。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1月28日16:06:5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706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